SOLO分类与评价理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苏娇版高中化学1“准备一定浓度的物质溶液”为例_高中化学论文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以苏教版高中化学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一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化学论文,溶液论文,为例论文,浓度论文,一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SOLO分类评价法的基本观点

      SOLO分类评价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由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Biggs)教授创建。SOLO分类评价理论对学习成果的分类评价层次名称及含义见表1。

      这五种水平按照层级逐步提升,构成了一个学习水平连续发展的整体,从前结构水平到单一结构水平到多元结构水平是量变,而从多元结构水平到关联结构水平到拓展抽象结构水平则是质变。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五个学习水平构成的层级结构亦可用图1表示。

      

      

      二、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学习中的运用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一方面可用于对学习结果进行质性评价,另一方面SOLO层级的递进过程又揭示了人们学习水平逐渐深化和提高的途径,因此若能按SOLO层级的含义寻找出具体学习任务中的SOLO层级要求,那么学生的学习只需拾级而上,便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高效学习;那么这种构想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学习中该如何实现呢?

      要实现这种构想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学习中的每个SOLO层级所对应的具体学习要求该如何确定?因为只有找准这个对应的具体学习要求,才能发挥SOLO层级的引导提升功能,引导学习按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进程进行,才能实现高效学习。

      苏教版高中化学1必修教材中,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放在介绍“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学习之后,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用文字和图示顺次介绍五个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移液、定容);并要求学生归纳“配制溶液过程中注意事项”的内容。这样的编写显然是没有将探究方向设定在配制的五个步骤上,而是设定在五个步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上,因此学习中应让学生亲手进行溶液的配制操作,学会正确操作,体会易错之处,并思考探究归纳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值得注意的是,苏教版教科书正文及“练习与实践”中的题目,均未涉及介绍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内容;可以看出,苏教版教科书这样编写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化学1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内容标准“2.初步学会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及相应活动与探究建议“③实验探究: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是一致的。

      既然探究方向设定在五个步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上,又考虑到它是定量实验且安全性方面并无特别危险,因此操作中注意事项的探究就应当是围绕“尽可能减小误差”展开;另外从与初中学的“配制一定溶质质量百分含量的溶液”对比来看,这个实验中遇到的唯一新仪器就是容量瓶(教材中有专图),因此探究与容量瓶有关的移液和定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是该实验学习的重难点,下面就以该实验学习的重难点——“探究移液和定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为例设计每个SOLO层级所对应的具体学习要求,进而实现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自觉进行由量变到质变、高效学习的目的。

      由表2可以看出:通过阅读、绘图和动手操作,不断地纠正、完善便可完成从前结构水平到单一结构水平到多点结构水平的提升,然而由多点结构水平到关联结构水平的提升、由关联结构水平到拓展抽象结构水平的提升,都是需要进行思维层面的深度学习才能达成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方法的点拨和问题的引导,常用的方法是“关键的操作步骤应增设对比实验”和“易错的操作步骤要提出启发性问题”,具体如用“对比实验方法让学生体会细颈的精确”,“使用有色溶质用对比实验方法对比洗前、洗后溶解容器内余液颜色”,让学生体会“洗涤2-3次,洗涤液也要移入”的缘由;而问题的设计常源于正、误操作对溶质物质的量或溶液体积的不同影响。

      

标签:;  ;  ;  ;  ;  ;  

SOLO分类与评价理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苏娇版高中化学1“准备一定浓度的物质溶液”为例_高中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