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鱼名命名动机研究_河豚论文

汉语鱼名命名理据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理据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鲐yí、

【简介】鲀科,河豚的别名。河豚,体圆筒形,无鳞或有刺鳞。有气囊,遇到敌害会吸气膨胀,内脏和血液有毒。海产,有的可入河。参考文献:《辞海》1919。

【释名】鲐:犹台、瓵、胎、颐,均指圆团状物。言河豚体圆。台,《诗·大雅·行苇》:“黄耇台背。”汉毛亨传:“台背,大老也。”按,大老则背驼,故称台背。郑玄说:“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改字为训。鲐鱼背上有条纹,老人身上出现皱纹的地方是面部,手部等,不是背部。“鲐文”牵强附会。臺,与台在《广韵》中定透旁转,咍韵叠韵,指蝌蚪。宋罗愿《尔雅翼·释鱼三》:“科斗,今俗谓之虾蟆臺。”蝌蚪有圆圆的头,故名。今济南还称蝌蚪为哈蟆蝌台儿(蝌、台各有义。,无角牛。科头,光着头不戴冠。科声之义为圆秃。此不详证)。瓵,《尔雅·释器》:“瓯瓿谓之瓵。”郭璞注:“瓿,小甖,长沙谓之瓵。”即小坛子。胎,《说文·肉部》:“胎,妇孕三月也。”胎儿抱成团,又被衣胞裹着,形圆。颐,上古《广韵》音与瓵同(上古音依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定,下同),下巴颏,下巴形圆突。《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颐又与台相通。汉扬雄《方言》卷一:“台,养也。”郭璞注:“台,犹颐也。”台、颐的“养”义来自胎。鲐鱼今通指鲭(油筒鱼),体亦肥圆。□鲐,《说文·鱼部》:“鲐,海鱼也。”段玉裁注:“鲐,亦名侯鲐,即今之河豚也。”民国《福建通志·物产志·鳞类》引清郭柏苍《海错百一录》:“鲐生海中,状如蝌斗,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文。性有毒,虽小,獭及大鱼不敢食之。”

鲐:,犹喉、瘊、骺,指圆物,言河豚体圆。喉,圆筒形。《庄子·大宗师》:“众人之息以喉。”瘊,《玉篇·疒部》:“瘊,疣病也。”瘊子是小肉疙瘩。骺,《玉篇·骨部》:“骺,骺也。”《类篇·骨部》:“骺,骨端谓之骺。”骨端头圆。喉、瘊、骺、在《广韵·侯韵》中同音。□鲐,《文选·左思〈吴都赋〉》:“王鲔鲐。”刘逵注:“鲐鱼,状如科斗,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文。性有毒。虽小,獭及大鱼不敢啖之。蒸煮餤之,肥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引南朝梁韦琳《》表》:“常怀鲐腹之诮。”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河豚,(又名,,一作鲐,……今吴越最多。”“彼人春月甚珍贵之,尤重腹腴,呼为‘西施乳’。”但李时珍说:“侯夷,装其丑也。”未见有何依据,河豚鱼形圆,花色美丽多样,亦不知有何丑。鲐又音胎。宋罗愿《尔雅翼·释鱼二》:“,又一名鲐……其音如胎。”,亦圆义,见《本草纲目·鱼部》。

【简介】①河豚别名。②鲑科鱼类,形略似鲤鱼,身体横截面近圆形。如哲罗鲑Hucho taimen,又叫大红鱼,体长达2米。 参考文献:《中国动物图谱·鱼类》,1987。

【释名】鲑,尤圭、袿、规,圆义。河豚、鲑鱼体肥圆,故名。圭,《说文·土部》:“圭,瑞玉也,上圜下方。”圜,即圆。袿,宋玉《神女赋》:“振绣衣,被袿裳。”《广雅·释器》:“袿,袖也。”《广韵·齐韵》:“袿,《广雅》曰:‘袿,长襦也。’”不管是袖还是长袍,都呈圆筒形。规,上古与圭见母双声,支部叠韵。二字作声符亦相通。《易·丰·上六》:“闚其户。”汉帛书作闺。《易·观·六二》:“闚观。”汉帛书作。规,《楚辞·大招》:“曲眉规只。”汉王逸注:“规,圆也。”汉扬雄《太玄·玄图》:“天道成规,地道成矩。”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有此说。语言中圆义的孳生,未必分别圆球形,扁圆形或圆筒形。□鲑,《山海经·北山经》:“(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赤鲑。”晋郭璞注:“今名鲐为鲑鱼。”按,《北山经》所说的赤鲑,从其产地和色彩看,当指今天布于东北、西北的哲罗鲑、细鳞鲑之类。王充《论衡·言毒》:“故人食鲑肝而死。”此“鲑”指河豚。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河豚,(又名)鱼,一作鲑……,言其体圆也。”民国《福建通志·物产志·鳞类》:“鱼,《八闽通志》云:‘或谓之鲑,又谓之鲐。”

黄姑鱼

【简介】石首鱼科,学名Nibea albiflora。体长约37厘米, 背鳍延长,中有凹刻。尾鳍楔形。体背灰黄,腹部淡黄,体侧有许多波状斜纹。海产。参考文献:《中国动物图谱·鱼类》1987。

【释名】黄姑:即黄咕,体黄色,咕咕叫。黄姑鱼的鳔具有发声能力,鱼群密集时咕、咕的比较低沉的叫声特别明显。石首鱼科的鱼大都能发声,别如叫姑鱼、白姑鱼,均得名于此。

黄鲿鱼(黄颡鱼)

【简介】鲿科。体延长,长10余厘米。头胸平扁。无鳞。背鳍和胸鳍上各有一根硬刺。刺活动时会发声。体黄褐色有暗斑。淡水产。如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江黄颡鱼P.vachelli。 参考文献:《中国动物图谱·鱼类》,1987。

【简介】鲤科,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体延长,圆筒形。一般长30多厘米。鳞大。生活在淡水中,主要吃水草。为我国四大家鱼之一。参考文献:《中国动物图谱·鱼类》,1987。

【释名】鲩:犹梡、垸,言草鱼身体浑圆。梡,《说文·木部》:“梡,木薪也。”徐锴系传:“,混也,不破之木也。”段玉裁注:“梡之言完也。”梡即圆木棒。垸,《周礼·考工记·冶氏》:“重三垸。”郑玄注:“郑司农云:‘垸读为丸。”《庄子·达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列子·黄帝》丸作垸。□鲩,《尔雅·释鱼》:“鲩。”晋郭璞注:“今鱼,似鳟而大。”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鲩鱼,郭璞作

棘茄鱼

【简介】蝙蝠鱼科,学名Halieutaea stellata。体长16 厘米左右,圆盘状,平扁。背部多硬棘刺,棘间密生小棘突。背鳍鳍棘游离到吻端,形成吻触手。体红色。海产。参考文献:《中国动物图谱·鱼类》,1987。

【释名】棘茄:茄有疥刺义,言棘茄鱼体表有棘刺、棘突。茄,古代指荷花的茎,荷花茎上有短刺。《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文选·张衡〈西京赋〉》:“倒茄于藻井。”薛综注:“茄,藕茎也。”又指从印度引进的茄子,茄子的萼亦有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有《茄子》章。今重庆、巴县俗称癞蛤蟆为茄儿,茄亦言其皮肤象荷花茎一样疥癞不平。

【简介】①古指大乌鳢。乌鳢Ophicephalus argus,鳢科。体长而圆。性凶猛,幼鱼长到8厘米以上就会捕食其他鱼类。淡水产。 ②今指金枪鱼类。体纺缍形,圆厚,大洋性迴游鱼类,游泳极快。如鲣Katsuwonus pelamis。狐鲣等。参考文献:《辞海》,1979。

【释名】鲣,即坚,言其强壮有力。坚,《说文·臤部》:“坚,刚也。”《广雅·释诂一》:“坚,强也。”□鲣,《尔雅·释鱼》:“鲣,大鲖。小者

【简介】①鲤科,刺鲃spinibarbus hollancli的别名。 体亚圆筒形,长30多厘米,鳞很大。背鳍基部前方的皮下有一隐藏的倒刺。②鲉科,黑鲪sebastodes fuscescens等。体侧扁, 背鳍延长,从头后达尾部,中有凹陷。尾鳍圆截形。海产。参考文献:《中国动物图谱·鱼类》,1987。

【释名】①鲪,犹军、囷、菌,圆义。言身体圆棒状。军,鲪,《广韵·文韵》举云切,同音。上古见母文部字。囷,溪母文部。菌,群母文部。见、溪、群旁纽,文部叠韵。军,《说文·车部》:“军,圜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字从车、从勹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囷,《说文·囗部》:“囷,廪之圜者。”《广韵·真韵》:“仓圆曰囷。”菌,《尔雅·释草》:“中馗,菌。”晋郭璞注:“地蕈也,似盖,今江东名土菌。”菌类盖圆,柄亦圆柱形。□鲪,亦作君。《太平御览·鳞介部》:“君鱼,沈怀远《南越志》曰:‘君鱼长三寸,背上骨如笔管,大者似矛,逢诸细鱼及鼋腹皆断之。”按,尺寸当传写讹误。背刺“如笔管,大者似矛”的鱼不可能才三寸长。清李元《蠕范·物名》:“曰鲪,似,目大鳞粗,能以鬣刺水蛇。”清同治刻《广东通志·舆地略·动物》:“《黄志》:‘君鱼背上骨如笔管,大者如刀,逢诸鱼及鼋皆断之。’”取消了“长三寸”之说。

【释名】②鲪,犹裙、輑、峮,相连绵之义。言黑鲪等背鳍绵长。相连不断,亦是君音浑、整意义的引申。裙,又作帬。《说文·巾部》:“帬,下裳也。帬或从衣。”汉刘熙《释名·释衣服》:“帬,群也,连接群幅也。”海蛇科鱼裙蛇鳗,就有从后背延长到尾部的长背鳍,腹面亦有长鳍。輑,《文选·张衡〈南都赋〉》:“沟浍脉连,堤塍相輑。”唐李善注:“輑,相连之貌。”《类篇·车部》:“輑,车轴相连。”峮,《广韵·真韵》:“嶙峮,山相连貌。”□鲉科的鲪,古未见用例。1922年《动物学大辞典》鲉科有鲪、黑鲪,蔷薇鲪等鱼名。

【简介】鲤科,学名Anabarilius grahami。长约13厘米, 体瘦长,吻尖,腹部有棱鳞。银白色;产于云南抚仙湖。参考文献:《中国动物图谱·鱼类》,1987。

标签:;  ;  ;  

中文鱼名命名动机研究_河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