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伤寒杂病论》中茯苓应用规律的探讨论文_邱鹂苹1,黄子芙,王振辉,叶庆乐,王斯

对《伤寒杂病论》中茯苓应用规律的探讨论文_邱鹂苹1,黄子芙,王振辉,叶庆乐,王斯

邱鹂苹1 黄子芙 王振辉 叶庆乐 王斯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405

【摘 要】茯苓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目前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鉴于目前关于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茯苓的规律尚无详细的成文探讨,本文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含有茯苓的条文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中探讨《伤寒杂病论》中茯苓的应用概况、症候特点、功效主治及方证特点等,以期更好地了解仲景对茯苓的应用规律,从而扩大临床应用范围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茯苓;应用规律

【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194-01

茯苓作为临床常用药,首先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为上品之药。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方证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 茯苓的应用概况

在《伤寒杂病论》中使用与茯苓相关的经方共有41方。其中单用茯苓共有22方,方后随证加减中运用茯苓共涉及5方,包括小柴胡汤条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小青龙汤条下“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四逆散条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理中丸条下“悸者,加茯苓二两”及黄芪建中汤条下“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仲景对茯苓的最大用量可达半斤,最小为6铢,最常用量为3或4两。

2 茯苓的症候特点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涉及茯苓的条文进行统计,在使用茯苓的条文中出现的常见症状有:小便不利、渴欲饮水、神志方面症状(烦躁、心烦不得眠、谵语)、头面部症状(头眩、眩冒)、胸胁胃脘部症状(胸痹、咳嗽、呕吐、喘满、脘痞)、心下部症状(心下悸、脐下悸、心下痞坚、欲作奔豚)、腹部症状(腹痛、腹满、少腹拘急、少腹不仁)、身体四肢症状(厥、手足逆冷、身重、四肢肿、四肢聂聂动)等。

此外,在《伤寒杂病论》中茯苓常与白术合用,其中茯苓、白术合用共有14方。然仲景在书中明确指出,口渴多者用白术,悸动多者用茯苓;腹满多用茯苓而不用白术;关节肿痛多用白术而少用茯苓。由此可知茯苓、白术单用时各有所长,各有所侧重。同时笔者发现,在茯苓、白术合用时涉及单独使用茯苓的大部分症状,而只涉及单独使用白术时的一部分症状,茯苓、白术合用起协同作用的同时,功效多略偏向于茯苓。

3 茯苓的功效及方证规律

3.1 利水消肿 仲景多用茯苓来治疗小便不利,如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四逆散条下均有“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猪苓汤、五苓散更是利水消肿的代表方。茯苓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利水而不伤正,乃利水消肿之要药。在《伤寒杂病论》中亦可治疗水饮内停所导致的四肢厥冷、心下或脐下悸、咳嗽、呕吐、短气、喘满、下利、目眩、口渴、筋惕肉瞤等症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水饮之邪常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故其可随着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到达全身,于是就有了其它种种或然症状的出现。其中仲景着重抓住茯苓可利水消肿、通利小便而重在治悸,正如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五苓散、真武汤等等。《本草思辨录》及《本经疏证》亦有关于茯苓治悸的记载。在经方中,茯苓、白术虽均可同治口渴与小便不利,黄煌教授认为茯苓主治之口渴并不严重,虽渴但不尚多饮,若多饮则胀满而短气微喘。[1]仲景谨守水饮内停此条病机,从病机作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利用茯苓利水消肿之功效,间接达到水饮除则诸证亦除的效果。

3.1.2 健脾渗湿 茯苓甘以健脾,淡以渗利水湿。脾虚则失其健运,水湿内停。湿聚又可成痰。茯苓可健脾渗湿,与痰饮水湿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伤寒论》中多用以治疗水湿之邪内停,在《金匮要略》多用在痰饮病中,如五苓散、附子汤、麻黄升麻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桂苓五味甘草汤等。此时仲景多配伍白术使用,如在五苓散中,白术甘以健脾,苦温以燥湿,性缓且偏于守中。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偏于下行。相伍应用,守中有通,补利并施,渗利水湿而不伤正。[2]

3.1.3 宁心安神 心不宁则悸,神不安则乱。而茯苓具有宁心安神之功效,使心神安宁则悸动止,惊乱平。《神农本草经》记载茯苓可治“忧恚惊邪恐悸”。在经方中,茯苓可治疗心神不宁,烦躁惊悸等证,仲景多配伍桂枝、甘草、大枣使用如茯苓四逆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

通过上述的分析,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茯苓的运用较为广泛,且多配伍白术使用。茯苓、白术在治疗上各有所偏重:仲景明确指出,心悸,小便不利,腹满者宜加茯苓;下利,口渴者宜加白术;而呕吐,脐上筑,腹满者当去白术。茯苓、白术均入脾经,白术功偏燥湿健脾,亦可散寒除湿止痛、止汗、安胎;茯苓功偏渗湿补脾,亦可宁心安神、定悸。茯苓、白术乃经方中常用之配伍,合用时多具有以下作用(1)渗湿健脾(2)利水消肿(3)宁心定悸。二药相使为用,一燥一渗,运、利结合,使水湿除而脾气健,健脾气而运水湿,为平补平利之剂。[3]然而笔者发现仲景应用白术的范围比茯苓广,但应用茯苓的方次却比白术多,着眼于健脾渗湿,利水消肿。且通过方证分析可发现,茯苓、白术合用时的病机特点、功效主治及方证特点等与茯苓更相类似。

4 小结

《伤寒杂病论》中应用茯苓的情况有规律可循,仲景在辨证施治用药的过程中,使用茯苓的方次和用量明显多于白术且偏向于单独使用;使用白术的范围较广但一半情况下会合用茯苓,且合用时其病机特点与主治功效更类似于茯苓。在使用茯苓的经方中多有以下症状:小便不利、渴欲饮水、神志方面症状(烦躁、心烦不得眠、谵语)、头面部症状(头眩、眩冒)、胸胁胃脘部症状(胸痹、咳嗽、呕吐、喘满、脘痞)、心下部症状(心下悸、脐下悸、心下痞坚、欲作奔豚)、腹部症状(腹痛、腹满、少腹拘急、少腹不仁)、身体四肢症状(厥、手足逆冷、身重、四肢肿、四肢聂聂动)等。通过茯苓在方剂中配伍规律的探讨,明确茯苓方证之所长,使之更广泛而准确地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1.

[2]洪菁菁.《伤寒论》中茯苓的应用规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3]谭同来,刘庆林.常用中药配对与禁忌[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320

作者简介:邱鹂苹(1993年8月),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本科,中医学临床

论文作者:邱鹂苹1,黄子芙,王振辉,叶庆乐,王斯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  ;  ;  ;  ;  ;  ;  ;  

对《伤寒杂病论》中茯苓应用规律的探讨论文_邱鹂苹1,黄子芙,王振辉,叶庆乐,王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