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与“十五”工作思路_环境保护论文

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与“十五”工作思路_环境保护论文

我国环境保护形势和“十五”的工作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保护论文,工作思路论文,形势论文,我国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当前环境保护的形势

1.1 主要工作进展

“九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环保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1996年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从1997开始,党中央连续三年在“两会”期间召开座谈会,听取环境保护工作汇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控双达标”深入开展,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得到重视和加强。经过努力,在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基本避免了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趋势,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1.1 环境保护法制逐步完善 国家颁布了6部环境法律和9 部相关资源法律;修改后的《刑法》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国务院发布了29件环境法规;环保部门发布了70余件环境规章,地方性环境法规达900余件;国家制定了396项环境标准;确定了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污染物总量控制等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环境法律体系。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关停了数万家污染企业。全国环境保护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1.1.2 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深化 一是从点源治理向面源和流域 、区域治理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在加强企业防治污染的同时,着手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大规模地开展了重点城市、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全国实施了《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力争使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一些城市和流域、区域的污染治理已经初见成效。国家确定的“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治、“两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和渤海的污染防治全面展开。通过治理,淮河、太湖、滇池流域的重点污染源排放的重点污染物已经达标,淮河干流、太湖湖体水质有所好转,滇池景观、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初步改善。巢湖流域正抓紧实现工业企业污染源1999年达标排放;辽河、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正在实施。两控区涉及的175 个地市制定了二氧化硫防治规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已正式启动;二是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过渡。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实行ISO14000认证,推动企业污染防治由末端向前推移;三是从浓度控制向浓度和总量控制相结合发展。在严格控制污染物浓度排放的同时,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遏制全国环境恶化加剧的趋势,将2000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八五”末期的水平;四是由单纯治理向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和合理布局经济转变。近年来,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淘汰了一批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工艺和设备,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调整了一批企业的布局,降低了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废水排放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废水排放量由1985年195.9t下降到1998年的47.7t。1998年全国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7.4%,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65.3%,工业废气消烟除尘率达到88.6%。从总体上看,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全国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现下降或持平的趋势,总量控制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污染物处理率和达标率保持增长的势头。在工业污染源达标方面,全国工业废水、废气达标率分别完成了65%、66%。从47个环保重点城市水和大气环境质量达标情况来看,13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18个城市水环境质量达标,7 个城市空气和水环境按功能区达标。

1.1.3 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强化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深化。一是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1997年,城市居民用气普及率已达73.3%,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13%左右;二是建设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加强机动车尾气管理,推广无铅汽油。目前,直辖市、省会城市和50多座大中城市实现了车用汽油无铅化,实行环境质量周报和日报;三是结合产业结构和城市地域结构调整,改善能源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四是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在全国668座城市中,实行综合整治和定量考核的城市已达510座,已有张家港、大连等11座城市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1.1.4 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在向建设和保护并重发展。一是在物种特别丰富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到1997年底,全国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926处,占国土面积的7.64%,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二是加强生态示范区和农业生态县建设,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国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处,有7处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全球500佳”,105 个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三是加强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等;四是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后,国务院决定,全面停止长江、黄河上中游天然林采伐,对天然林实行限采或禁采,禁止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有计划地退耕还湖、还林、还草等。

1.1.5 环保投入逐步增加 1998年,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被列为国家重点投资领域,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6亿元, 老污染源治理更新改造资金123.8亿元,新建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142亿元,环境投入占GDP的比重达0.91%。国家在1999年预算安排250亿元国债中,仅生态环境建设就安排58亿元。在1999年新增的600亿国债中, 其中用于“三河三湖”的污染治理的资金就有20亿元,建设119个污水处理厂, 增加处理能力1140万t/d。

1.2 当前的环境状况

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蔓延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相当多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

1.2.1 水环境 中国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严重的水污染使缺水的状况“雪上加霜”。1998年废水排放量为395亿t,其中工业废水占50.9%,生活污水占49.1%。与上年相比,尽管废水排放量下降了5%,但是生活污水排放量却增加了2.6%。

主要流域(水系)的断面监测结果表明,36.9%河段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3类标准,63.1%的河段失去了饮用水功能。 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辽河、海河以5类和劣5类水质为主。巢湖(西半湖)、滇池和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水质以三类和劣三类为主,占59.7%,东海海域污染最重,超三类海水比重高达67.3%。

1.2.2 大气环境 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 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1998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2090万t, 烟尘排放1452万t。酸雨问题仍然突出。酸雨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 0%,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1.2.3 工业固体废物 1998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亿t, 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为974万t。

1.2.4 城市环境 据监测, 绝大多数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2%的河段污染较重。部分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

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比1997年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部分大、中城市出现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据对332个城市的综合分析,70 %以上的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三级和超三级标准。

1998年,多数城市的噪声污染处于中等水平,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广并呈扩大趋势,施工噪声扰民现象严重。城市垃圾产生量达1.4亿t,“垃圾围城”现象仍较严重,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10%左右。塑料包装物、农膜使用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突出。

1.2.5 生态环境 从总体上看,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 一方保护多方破坏,建设赶不上破坏局面依然存在。

①森林、草源的生态功能急剧衰退,土地退化日益突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38%, 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km[2], 目前每年还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黄河源头荒漠化问题严重。 全国盐碱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5%。生态功能显著的天然林、成熟林的比例不断下降; 西部高原、山地生态脆弱区的水源涵养林砍伐严重;人工林树种单一,病虫害严重。草地退化面积约87万km[2],占可利用草场的1/3,目前仍以2万km[2]的速度增长。②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河流断流日益加重,尤以黄河最为突出;湖泊萎缩、咸化和干涸问题不容忽视。洞庭湖面积已由解放初的4350km[2]减少到2690km[2]减少了38%。湿地面积不断缩小。东北三江平原500多万hm[2]自然湿地目前仅剩 200多万hm[2],且濒临消失的危险。③生物多样性锐减。全国有15 %~20%的动植物种类生存受到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华南虎等20个珍稀物种分布区域缩小,种群数量骤减。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中》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 中国占了1/4。④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1995年全国畜禽粪便24.85亿t为当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9倍, 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农药、化肥、地膜污染不断加重。

1.2.6 全球环境问题与环境履约 中国签署了20 多项国际环境公约。我国是排放温室气体的第二大国,是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CFC、 二氧化硫最多的国家,是发达国家转移危险废物的主要国家之一,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任务艰巨的国家,是荒漠化和湿地破坏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对于上述问题,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2 “十五”环境保护工作的设想

“十五”期间乃至2015年是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开局时期,也是控制环境污染和扭转生态破坏发展趋势的攻坚时期。环境保护“十五”规划,对21世纪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第三步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环保总局正在着手制定这个规划。这里我将规划的基本思路做简要介绍。

2.1“十五”和2015年的环境保护目标

到2005年,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力争环境污染的状况有所减轻,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开始减缓,重点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到2015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城乡环境质量有比较明显改善。

2.2 “十五”期间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和流域

1江(长江流域),4河(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流域),3 湖(太湖、巢湖、滇池流域),2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1市(北京市),1海(渤海海域)。这些地区是我国“十五”期间乃至21 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对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此外,“十五”期间,国家还将重点环境保护城市由原来的47个增加到100个左右,力争到2005年, 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各地区也应因地制宜地确定各自的环境保护重点区域,以重点带全局,全面推进“十五”规划的实施。

2.3 “十五”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1)继续推行总量控制,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下降。 “十五”期间要继续完善和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环境质量目标要求确定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和相应的污染防治工程,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切实地与改善环境质量紧密地结合起来。在重点环境保护城市和国家重点控制的流域和地区,全面推行以环境质量为目标的污染物总量控制。

(2)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契机,全面推进工业清洁生产。 把保护环境作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硬约束条件和推动力,转变工业污染防治战略,全面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努力改善能源结构,逐步解决结构性工业污染问题。对一些资源和能源消耗密集型行业的产品,国家应制定严格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定额。推行清洁生产要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十五”期间,国家将在5个重点行业和10个城市推行清洁生产示范。

(3)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要切实完善和落实城市环境规划,从城市产业结构、布局和建设等方面参与综合决策,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类污染源的综合整治,逐步开展城市空气污染预报,严格依法管理城市环境,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污染监督的机制,建成一批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2005年,大中型城市的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机动车尾气污染得到基本有效控制。

(4)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实施“三区”生态保护战略。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确定的目标,未来15年生态环境保护将重点推进特殊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的“三区”保护战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基础。“十五”期间,国家优先建立7 个国家级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建设3个生态示范省、20个地级生态示范区和100个县级生态示范区,全国6%的县(市)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5)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有效控制农业环境污染。 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发展和推广生物农药,保证粮食安全。防治禽畜养殖业的污染,大力推进农村村镇建设,促进村镇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

(6)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保障环保产品有效供给。 结合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环保产品基本满足国内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需求,技术设备的成套化、系列化和标准化有较大发展。积极探索环保产业发展新机制,促进环保设施运营逐步走向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大力发展环保高新技术产业。

(7)强化核环境安全管理,切实履行对运行核设施, 特别是运行核电厂的监督管理职责,保障我国核设施安全运行;加强对新建核设施的监督管理,做好核安全审评与环境影响审评,严格建造过程的现场监督和核承压设备的监督管理;抓好核设施退役后所遗留的大量放射性废物的贮存与处置、放射源的管理,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8)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 大力加强环保系统机构和能力建设,进一步改革和理顺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实施全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初步建立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9)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双边合作, 大力发展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吸收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双边环境条约,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为实现上述任务,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综合决策机制,保障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定和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国家重大经济政策、规划和法规进行环境评估,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二是继续实施绿色工程计划,切实增加环保投入。按照“污染者付费”和“受益者付费”原则,建立基于市场的多种融资渠道,力争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有较大的提高。三是加强环境科学技术研究, 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四是完善环境立法体系,切实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五是充分利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制定鼓励环境保护投资的优惠政策;深化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收费制度;实施征收环境税;全面推行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六是推行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引导建立可持续消费。七是继续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标签:;  ;  ;  ;  ;  ;  ;  

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与“十五”工作思路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