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主义独鸣到与意识的合奏——记胡寄南学术思想变迁论文_郝美萍

从行为主义独鸣到与意识的合奏——记胡寄南学术思想变迁论文_郝美萍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南京市 210097)

一、生平经历

胡寄南(Chi-Nan, Hu. 1905-1989),1905年11月18日生于上海市。原籍安徽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胡寄南少年先后求学于上海华童公学、北京监务学校,1922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中国第一届心理学系)。大学期间,胡寄南的学术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积极地向大众宣传、科普心理学知识。怀着 “宣扬科学知识和抨击时弊是大学生应尽的义务”的信念,胡寄南在《学灯》、《黎明》等杂志期刊上发表过很多心理科普类或随感式的文章,例如《梦的心理》、《我也来提倡几种主义》等;另一方面则是,在行为主义实验中探索行为的真理。享誉国际的行为主义学者郭任远是胡寄南的心理学授课老师。在校期间,他担任郭任远的助手进行著名的“猫鼠同笼,天下大同”的实验,有力推动了郭任远倡导的反本能学说。除却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精通德语、法语等,且爱好广泛,尤擅琵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曾在“五卅”运动时期担任上海学生联合会副会长。

胡寄南毕业后就到复旦实验中学当了两年老师。此后,胡寄南就职于南洋荷属民国日报编辑、南京京报副刊编辑等。1930年3月7日,胡寄南与俞竹贞(中国育儿教学先驱)在上海举行婚礼。婚礼过后,胡寄南与妻子一起赴美留学,胡寄南攻读心理学,俞竹贞专修幼儿教育(回国后,当时在浙江大学执教的胡寄南协助妻子俞竹贞共同编写了一本书《献给你一个健美的婴儿》,该书1936年5月由上海正中书局出版发行)。夫妇俩一生共育有五名子女:胡斐佩、胡天培、胡乐佩、胡美佩、胡复培。

在美国期间,胡寄南自1930年3月到1931年8月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随后转入芝加哥大学,在国际闻名的神经心理学家拉什利(K·S·Lashley)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动物大脑及其记忆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完成毕业论文《大脑损伤对动物记忆力的影响》(The effects of brain injury upon retentiveness in the rat)。1934年,胡寄南以优异的成绩荣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回国以后,胡寄南曾在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政治学校、中央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在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在此期间,兼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暨南大学教务长,浙江省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校长。胡寄南于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1年以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普通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心理学实验室主任及条件反射实验室主任,并指导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直至退休。1989年12月20日,胡寄南逝世。

二、学术思想变迁

学术生涯的早期,受郭任远和拉什利的影响,胡寄南持行为主义的立场,认为心理学是一门采用准确可控的生理或行为实验来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场由本能论引发的心理学界大讨论中,正在复旦读书的胡寄南接受了郭任远激进行为主义取向,开展了一系列的行为实验以支持其反本能论主张。胡寄南担任郭任远的实验助手进行了著名的猫鼠友好相处的实验,实验将幼猫及幼鼠在同一笼子内喂养长大,结果猫鼠友好相处。还拍了一张白鼠骑在猫身上的照片作为证据刊于杂志上。该实验有效支持了郭任远的反本能的立场。胡寄南于1922年在《学灯》上发表论文《评非本能论》,声援其老师郭任远的主张。诚如胡寄南本人所说:“郭任远先生的来到复旦执教,并于一九二三年秋成立了心理学系,直至一九二五年夏我从复旦毕业取得心理学学士学位的这一段时间,对我的一生是一个转折点,为今后我所经历的一切开辟了道路。”

留学期间,在导师拉什利指导下,胡寄南进行了切除法研究动物大脑及其记忆力的老鼠迷宫实验,并撰写博士论文《大脑损伤对动物记忆力的影响》以实验有效佐证了拉什利的大脑功能的均势说原则。该文章发表在1938年的美国《普通心理学》(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杂志,并作为重要博士论文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胡寄南在国内杂志上介绍导师的学术成果,著有《K·S·Lashley和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拉希莱教授的大脑均势说的实验——对于教育心理与神经学之影响》。可以说,胡寄南在博士期间受到的神经学、生理心理学上的实验操作训练奠定了其扎实的实验心理学学科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归国后胡寄南坚持学习西方和苏联的心理学思想,借鉴苏联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自我观察法的哲学思辨,提出无论是西方还是苏联心理学都不适合照搬来做中国心理学研究,应该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他意识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走向衰落的症结在于:用机械唯物主义人兽不分论的观点和方法企图阐明动物甚至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作法。在意识到这一缺陷后,胡寄南提出两个主张:在研究对象上,号召心理学工作者打破行为主义研究人兽不分的误区,科学地看待动物心理学;警醒同行回归心理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强调树立意识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在研究方法上,胡寄南回归意识问题,作为澄清内省的自我分析方法科学性的第一人。他在《研究人的心理的基本方法——内省的自我分析法问题》中明确提出:自我分析是人类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心理活动,它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科学方法。

在20世纪80年代,胡寄南顺应心理学发展的时代趋势,将信息论与心理学结合,将其学术兴趣放在认知心理学上,并前瞻性的介绍和宣传人工智能的构想。胡寄南从理论问题入手,探索信号的本质、心理活动与信号的关系,并由此展开探讨认知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在1980年发表的《信息的分析、综合、储存和提取并产生行为的过程——这就是心理活动的实质》一文中,胡寄南从信息论的观点研究心理活动,运用辩证唯物法和神经生理的实证研究,提出观点:分析和综合活动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二者是对立统一、密切联系的辩证的过程。在1982年的学术报告《论信息是从物理过程到神经过程又到心理过程的转化物》中,胡寄南提出著名的信息转化理论:信息是从物质到精神,又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化物。这一理论后来被交通大学康复工程实验室应用于残肢病人的肌电水平的提高。这一信息本质的心理学理解后来又渗透到其认知心理学研究中,胡寄南在1985年发表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一文中,探讨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处理特点,并具有前瞻性地提出:认知心理学已引起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上的重大变革,未来心理学中,心理学家可能作出的贡献是研究人工智能,建立人工智能体系或系统。

三、其他心理学贡献

第一,胡寄南积极参与心理学学科建设和推广。建国后,当时国内心理学遭受伪科学言论的冲击,国内心理学建设百废待兴。1954年,胡寄南联合生理学教授张宗汉筹建起华东师大“巴甫洛夫实验室”,并开展了相关的实验研究,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条件反射实验室和心理学实验室。随后,胡寄南把研究重心转移到易被大众接受的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先后发表了《实现四化需要心理学》(1981)、《我们需要有中国的社会心理学》(1982年会议发言稿)、《从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中吸取教训》(1982)等文章以推动中国心理学科的发展。

第二,胡寄南翻译心理学著作,组织学术交流。胡寄南撰写了《对西方现代心理学三大流派理论的分析》、《生理心理学》等文章,担负词典和大百科全书心理学条目的编译和撰写工作。此外,胡寄南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会议和讲座,进行对外学术交流,还曾在澳大利亚电台举行心理学普及广播。

第三,胡寄南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兼容创设新的心理学学科。在胡寄南与戏剧家吴仞之的指导下,戏剧大家王昆老师于20世纪60年代开拓新学科——表演心理学。

第四,胡寄南在教学方面硕果累累。自1934年回国以来,胡寄南60多年诲人不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如杨治良、梁宁健等心理学工作者。在他生命的晚年,还念念不忘教学工作,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阅读书目。

四、评价

胡寄南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沉浮六十多载,凭借其深厚的心理学积淀,奠定了中国近代心理科学先驱的地位。胡寄南完成了他的既定目标——成为在心理学领域终身从事教学、科研、著述的一个教师。胡寄南早期的神经心理的脑研究受到国内外赞誉,但回国后没有坚持下去,这不得不说是一大憾事。从胡寄南的学术思想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始终坚持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学术的每一步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他是一位让人敬仰的心理学家。恰如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汪绍伦对他的评价:“文如其人,他那光辉无染的人格和矢志不渝的服务精神,足以帮助我们塑造自己的工作和为人的轨迹,更积极地开拓心理学天地。

作者简介:郝美萍(1994.10—),女,汉,安徽省安庆人,学生,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精神分析。

论文作者:郝美萍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从行为主义独鸣到与意识的合奏——记胡寄南学术思想变迁论文_郝美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