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_图书馆论文

新形势下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_图书馆论文

新形势下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形势下论文,图书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事业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年来,在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通讯事业、信息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图书馆自动化面临着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图书馆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对科技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将起更大的作用,对人类生活也将产生更大的影响。本文回顾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成绩,分析当前国内的条件和趋势,对未来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 图书馆自动化 图书馆网络 文献数据库 信息社会

Development of Library Automation in New Situation

Geng Qian and Yuan Mingdu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Library automation in China has been developing formore than ten years and made great progress.In recent years,influenced

by

worldwide

construction

ofinformationsuperhighwa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libraryautomation faces either challenges or chances. In futuresociety,the status of libraries will be more important andwill have more great roles in technical

development,economical exchange and human life.This paper describes theprocess of library automation in China and proposes somesuggestions about future development.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起步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已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图书馆自动化经过起步到逐步走向实用化阶段,在理论研究、系统开发、数据库建设及队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展。这一时期所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1)在图书馆自动化的理论问题上取得很大进展, 为图书馆自动化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书馆界对图书馆自动化的作用、地位、如何发展、建设方法等关键问题都有了基本的共识,并几经升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如何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现代化、自动化,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北京图书馆于1986年编制了《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CNMARC)》的讨论稿,1989年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对中文书目数据库建设采用CNMARC作为标准,西文书目采用LCMARC作为标准达成共识。

(2)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图书馆计算机设备得到很大的改善。从北京图书馆装备的大型机,到一些大中型图书馆的中小型机和超级微机,到各类图书馆的微型计算机,已有相当的数量。截至1991年底,仅高校图书馆已有小型机和超级微机50多台,微机和微机局域网普及程度更高。自动化系统从80年代中期的分离式的试验系统发展成为集成化的实用系统,并涌现出一些高质量的优秀系统。这些系统在国内的推广,促进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

(3)数据库建设取得较大的成绩。 文献数据库是图书馆自动化的基础。80年代末期,数据库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北京图书馆于1989年开始发行1988年以来其馆藏新书的机读数据,到1993年底累计达20万条左右,已为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所使用。为满足各图书馆对1988年前的书目数据的要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9所高校图书馆承担了国家教委“高校中文书目回溯建库研究”项目,至今已收录数据5万多条。深圳市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也开展中文书目数据的合作回溯工作,至今已积累20多万条数据。专业从事数据处理的公司也在大陆出现,如上海申联公司已积累了10多万条数据。包含40000 多条记录的《中国期刊大词典》即将出版。

进入90年代,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了新的变化。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行动计划后,全世界掀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其规模之大和进展之快前所未有。在我国,社会信息化和经济信息化的重要性近年来也得到充分的认识。国务院正在抓紧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规划和准备工作,如“八金”(即金桥、金关、金卡、金农、金企、金税、金盾和金智)工程等。近年来,我国的通讯事业也得到巨大的发展。早在80年代末,我国就已建成了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能提供省会以上城市的互联和开发可视图文、数据库检索、EDI等服务。目前可与世界20多个国家的37个分组交换网实现国际联网。电话事业得到巨大发展。“七五”期间已建成由25000多座卫星电视接收站组成的国内卫星通信网。“八五”规划建设22条光纤干线、20条数字微波干线和20个大中型通用卫星地面站。这样,我国将初步建成基本满足计算机网络建设需要的通讯体系。

图书馆事业在信息服务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必然要重视图书馆建设,并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出新的和更多更高的要求。图书馆界要积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来促进图书馆事业更好地发展。当前图书馆事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外有人用“网络化、电子化和虚拟化”或“全球图书馆”来概括这一新阶段的特点。在这个新阶段中,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和用户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的馆藏和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有根本的改变,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也将有很大的变化。在中国,除国家图书馆和少数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外,大多数图书馆将强调信息的存取而不是馆藏本身,将成为转接中心而不是馆藏中心。而国家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将联合建设,以建成经济、合理和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成为其它图书馆共同利用的基础。图书馆将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来为读者服务。

在这些发展变化中,首当其冲的是图书馆自动化,因为自动化是实现这一切变革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因此,可以认为,图书馆自动化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将在过去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并具有一些新的特色。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随着国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因此,要实现这些变革,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就没有赶上发达国家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善于抓住机会,充分认识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去开展工作。

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技术为图书馆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因素。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基础技术,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使这些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并使图书馆得以更方便地使用这些技术。

·由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而加强了国家各级领导对发展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自动化的重视。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把图书、资料、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化与科教信息网联系起来,提到很高的高度,就是很好的说明。

·我国图书馆界在发展自动化过程中所培养出的专业队伍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

·发达国家的有用经验及经验的方便获取。

·情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所给予的支持。

1994年以来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一些重大发展也说明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完全可能的。它们是:

(1)中国的图书馆网建设开始起步。目前主要涉及大学图书馆,正在试验建设的有以下网络:

·国家教委文科文献信息网;

·APTLIN(中科院、北大、清华图书馆信息网);

·上海图书情报联机检索系统;

·医学系统文献信息网络;

·军事医学信息网;

·军事院校图书馆网络在规划和实现中。

除以上这些处于试验或建立中的系统外,还有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即“211工程”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211 工程”是中国国家教委制定实施的一项教育与学科建设发展计划,为保证“211工程”的顺利实施, 将在全国大学中有针对性地大幅度改善仪器设备、图书情报和通讯等办学条件,并立项建设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

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是“211 工程”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目标是以中国教育与科研网为依托,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子网,以全国性和地区性文献信息中心为节点,连接进入“211工程”的所有学校,并与国内外文献信息系统广泛联网, 形成中国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系统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源建设,要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形成资源供应的保障;二是资源开发与数据库及检索服务系统建设,是要对现有和将有的文献信息资源加以充分地揭示,报道,提供给用户。

系统采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体系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

①全国性综合文献信息中心;②地区性综合文献信息中心;③学科文献信息中心。

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服务内容有:书刊资料联合目录检索;文献信息检索;源文献提供或馆际互借;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查新;书刊采购协作;联机合作编目。

(2)北京图书馆修订了《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 通过了评审,并将由文化部作为行业标准公布执行。建立规范文档的工作也在抓紧进行。作为国家计委批准的我国图书馆界第一个科研项目,北京图书馆联合上海图书馆、中山图书馆和深圳市图书馆将建立解放以来的国家书目数据库。北京图书馆还在1995年初建成了电子阅览室,主要收藏以光盘和磁介质为载体的出版物,包括国内外数十种光盘数据库,学科范围覆盖主要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数据近亿条,可提供联机检索、外地委托检索和远程联机检索等服务。

(3)一些学校加快了校园网建设步伐,预计到今年底,将有100所高校建立起校园网。CERNET头批十个高校的设备已经到齐, 将连接成主干网,二批高校也已确定。

(4)清华大学图书馆1994年开放了多媒体阅览室, 已入藏多媒体光盘数十种,读者可选借光盘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进行阅览。该馆还准备将此阅览室联入APTLIN,实现资源共享。

为促进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进一步加强领导

在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自动化系统的研制还是数据库建设,由于工作中缺乏交流、协调与合作,都曾出现过项目重复、质量不高、人力物力浪费的情况。当然,我国图书馆由于数量众多,又分属不同的系统或区域,有各自的服务对象与特点,因而存在一定数量的相同但各具特色的项目是很自然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相互促进和借鉴的作用。但由于缺乏调控而产生的重复,则会造成资金分散,项目水平低,且难以形成适当规模,不利于发挥综合优势。同时,一些难度大、耗资多、周期长的重要工作却无人问津。这些都是不利于图书馆自动化健康发展的。今后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项目,如全国性、系统性或地区性的书目数据库建设,全文数据库、超文本、多媒体的开发等,都是需要集中大量人力财力的,至于象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这样的超大型项目,更需要动员全国众多高校和有关方面的力量才能做好。所以今后的建设必须强调整体化,有关部门应加强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规划、计划、协调等领导工作,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重点项目的组织、咨询、立项、执行乃至鉴定评审、推广应用等各个环节。各单位则应该从全局出发,注意和有关单位的交流、协调和合作。

3.2 加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建设,缩小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当前,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主要在于网络的建设与利用。图书馆网络建设受到通讯事业发展的制约,是过去我国难以发展的基本原因。近年我国通讯事业飞速发展,已基本构成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通讯体系,为建设图书馆网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我国图书馆网的建设正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地区图书馆网开始出现。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十几年来的发展,已使一些地区具有建立地区性网络的基础。可以预计,今后会有更多的地区性图书馆网出现,而地区之间的互联,即可形成全国性的图书馆网络。另一方面,以中国教育与科研网为依托的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将以建立全国性图书馆网为目标,自上而下地进行构网工程。可以认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建成,将基本上形成未来中国图书馆网的主干。这是因为这一系统本身整体性强,目标明确,各级结点任务清楚,资源分布合理,网络运行的效率应当是较好的,其它系统不必也不宜再单独组织类似的工程,而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根据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框架格局,寻找本系统与它的结合点、共享资源和使用形式等。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也应放眼于更长远的未来,认识到自己在未来中国图书馆网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到分享其它系统的众多图书馆特别是国家图书馆的宝贵资源的必要性,更合理地设计和实施网络建设。

网络的控制和运行机制是建设网络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从形式看,网络化的实现是相互分离的计算机系统的互联,但由此产生的网络功能却绝非各个分离系统原来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功能的质变和升华。但是,网络化的图书馆所具有的强大功能不仅取决于构成网络的硬件环境,而在更大程度上依赖网络的控制和运行机制,即子网之间、各结点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的程度和关系,以及保证这种合作与协调能够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如果网络没有较好的运行保障手段,网络硬件环境所提供的巨大能力将很难充分发挥。

3.3 积极地、整体化地进行数据库建设, 创建更为有效的建库模式

数据库是图书馆自动化的基础,一个国家文献数据库的质量和数量,是影响其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的数据库,尤其是中文数据库,却是过去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直到1994年,我国图书馆还没有一个和OCLC相当的,能全面进行新书编目和旧书回溯的书目数据库;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库大多限于书目数据库,缺少有利于活化馆藏、开发资源的情报数据库,更极少有新型的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因此,必须把数据库建设放到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抓紧进行。

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应从数据库事业的发展模式入手。由于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因而数据采集模式的优劣,决定了数据处理能否及时、全面和准确。在这点上,国外一些著名的系统,如DIALOG、OCLC等,有很多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他们有基本的、固定的数据源,又有计算机网络传送数据,因而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可以说,数据库是发展网络的基础,而网络则是发展大型、实用数据库的必要条件。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经验也说明,合作建库、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等原则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合作建库,可以充分利用各单位的资源和人力,而在资金的使用上也可以做到投入最小,效益最大。同时,由于易于集中群众智慧和实现多方面的监督,也有利于保证数据的高质量。因此,利用网络条件进行联机的联合编目和回溯建库,并尽可能利用文献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如在版编目数据等,应当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数据库建设的重点是中文数据库,需要有全局的考虑和安排,调动全国图书馆的力量积极进行。书目数据库是重点,应当全力保证,但各种情报数据库、全文数据库、超文本数据库也需要恰当安排。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全国性和全局性的大型数据库,又要发挥各个图书馆的积极性,根据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建设一大批有特色、有实际意义的专门数据库。还要鼓励大家联合协作和避免重复。总之,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我国的图书馆数据库建设应当是数量众多、高效优质、色彩丰富,在全国星罗棋布地汇成巨大资源,把我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展现给全世界。

3.4 开发适应新阶段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

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图书馆的馆藏、读者、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和方式、组织机构和人员结构等都有了很大改变,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显然,过去开发的集成系统是难于适应这些变化的,必须在原来基础上加以改进,开发出新的集成系统。

新系统和原有系统的关系如何?两者之间的异同何在?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它将随着系统的开发和实际运行而逐渐明朗。从大的方面看,笔者有如下一些初步看法。

(1)既然两者都是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从本质讲, 它们是相同的,都是实现图书馆各项功能而开发出来的,在模拟和扩展传统图书馆的手工操作方面是一致的,在不少具体操作上(如图书采访、编目等)是相同的。

(2)首先要从图书馆功能的演化来比较、区分两种系统。 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不是封闭而是和外界(包括图书馆界和非图书馆界)有密切联系的,图书馆由着重一次文献的处理而转为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功能有了很大的不同,因而在总体模块结构上就必然会有相当的差别。比如,过去的公共查询子系统需要大大扩展;过去把国内外联机检索系统排除在图书馆集成系统之外,现在恐怕要改过来;开发情报数据库及其它新型数据库也是过去没有的,现在则需要考虑等。

(3)新的信息技术的引进也将会引起集成系统的改变。 如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人工智能等。

(4)原有的保留下来的一些功能由于工作条件的变化, 也将引起系统的改变。如联机编目成为可能后,原有的编目子系统当然需要改进。

标签:;  ;  ;  

新形势下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