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筑支柱行业的考察_建筑论文

对建筑支柱行业的考察_建筑论文

建筑支柱产业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柱产业论文,建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应有其质与量的考查标志。然而在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产业结构中,难以有统一的支柱产业考查标志。

党的十四大确定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支柱产业的考查,目前尚未见有权威性的统一考查标准。在今年1月出版的由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中国支柱产业振兴方略》一书中,列出了考查我国当前四大支柱产业的9项标志。尽管建筑业与其他三个支柱产业有许多不同的产业特点,但我们仍不妨将建筑业的现状按照这9项标志来逐一加以对照考查。

1.“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左右,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

建筑业的产值直接受投资规模波动的影响,建筑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同年份之间是有波动的,例如在1987年曾达到5.9%,到1990年则因受到经济调整和压缩投资规模的影响而降为4.9%。但自80年代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大体上约每5年上升1个百分点。1981-1985年在4.2-4.9%之间,1986-1990年在4.9-5.9之间。1991年为5.3%,1992年为5.8%,1993年升到6.7%。建筑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在1978-1993年间,基本保持在8-10.7%的水平。因此,从建筑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来考查,已达到支柱产业的水平,且与目前一些发达和发展中的大国建筑业所占的比重不相上下,例如美国1987年为4.9%,印度1991年为5.1%,巴西1989年为8.4%。

2.“出口创汇稳步增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份额上升,行业外贸进出口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

我国建筑业从70年代后期由单纯承担对外经援项目开始走向国际建筑市场,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发展速度较快。从1980年到1993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签订合同的国家(地区)数由8个扩大到158个;年签合同金额由1.85亿美元上升到68亿美元,平均年增长32%;每年完成营业额由1.7亿美元上升到45.38亿美元,平均年增长28.7%。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也为国家创汇作出了一定贡献,但由于起步较晚,缺少国际承包经验,又受到外汇资金和人才等因素制约,以至目前在国际建筑承包市场上所占份额还很低,大约只有2%左右。跻身于国际225家大承包商行列的我国企业尚只有4家,且实力尚差,排名较后,比之美、日、韩等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尚有很大差距。

建筑生产主要立足于国内资源条件,除了需要引进某些国外先进技术或材料设备之外,基本不需要或很少需要进口,相反,还可以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国内材料、设备、技术和劳务等出口,所以我国建筑业是完全可以实现净出口的行业。

3.“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时在与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工业部门和服务行业就业人员大量增加

建筑业的从业人数在最近十几年里增长迅速,1978年为854万人,1993年达到3050万人,15年增加了2196万人,平均年增长8.9%,大大高于同期全社会劳动者人数平均年增长2.7%的速度。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和大量建筑工程的投入使用,引发相关工业、流通、服务等部门增加的就业人数就更多了。建筑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到1993年的5.1%,且仍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目前一些发达和发展中的大军建筑业从业人数的所占比例大体在6%左右,例如美国1992年为6.3%,巴西1988年为6.1%,印度1987年为5%。

4.“行业关联度高,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当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则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当影响力系数等于1时,则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全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当影响力系数小于1时,则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小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显然,影响力系数越大,则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拉动作用越大。

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在国民经济按33个部门划分时,一般是居前的。从1987年度《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186,居第6位。从1990年度《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建筑业为1.158,居第10位。这是由于在1990年建筑业受到经济治理整顿和压缩投资规模的影响所致。但从整个产业的产出规模来比较,建筑业的实际波及影响作用则大于前9个部门,见下表所示。

1990年影响力系数和总产出表

影响力 总产出

  系数

排序

亿元

排序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2532 1 680

8

其他工业

  1.2138 2 390 1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1.2053 3 665

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1983 4 962

5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1879 5 1912

4

金属制品业

1.1769 6 903

6

缝纫及皮革制品业

  1.1664 7 890

7

纺织业 1.1594 8 2789

2

机械工业

  1.1589 9 2089

3

建筑业 1.157610 3043

1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产品)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需要该部门为全社会生产活动而提供的总产出。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即各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的平均值);当感应度系数等于1时,则表示该部门所受的感应程度等于全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感应度系数小于1时,则表示该部门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建筑业受投资需求的感应程度十分明显,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受到的感应程度则较低,一般小于1,即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按照1987年度《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建筑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445,表明建筑业受其他产业和产品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少。

5.“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和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配套协作的企业组织网络”

建筑业由于建筑产品生产的单件性、建造地点的固定性和生产人员的流动性等特点,生产组织方式上按工程项目实行总分包体制,由多个企业协作完成,因此,产业的集中度、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等方面难以完全达到某些工业生产部门的水平。现以1993年建筑业的统计数字为例,加以粗略分析。

1993年建筑企业概况表

 建筑其中

 单位

企业

国有

集体

附营施

农村建

 总数

企业

企业

工单位

筑队

企业(单位)数

945826363

14130 1276 70486

 比例

% 100 6.714.9 3.3 74.5

从业人数 万人 2156.7

631.5

455.7 91.8 926.8

 比例

% 100 29.321.1 4.3 43.0

总产值

亿元 5498.4 2054.8 1163.9184.52060.3

 比例

% 100 37.421.2 3.4 37.5

平均每企业人数

228 992 323

719

131

平均每企业产值

万元  5813229 824 1446

292

平均每人产值

 万元  2.5 3.3 2.6

2.0

2.2

注:附营施工单位,即厂矿企业自营建设单位,其数字为1992年数。

1993年大中小企业概况表

 单位

企业合计

大型

中型

小型

企业人数  个 20998

624 515

198599

比例

  %1003.0 2.5 4.5

从业人数 万人1138.1 320.9

121.8695.4

比例

  %

100

28.110.8 61.1

总产值

亿元3253.51207.5

339.7

1706.3

比例

  %

100

37.110.4 52.5

利税总额 亿元 160.9 60.917.2 82.9

比例

  %100

37.810.7 51.1

平均每企业人数

542

51432365 350

平均每企业产值

万元 1549 193526595 859

平均每人产值

 万元 2.93.8 2.8 2.4

平均每人利税

  元 1414

18971413 1191

注:企业合计中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以上统计数字看,国有建筑企业和大型建筑企业的集中程度和市场占有率相对略高,一些企业集团其规模经营程度更高些。目前,大型企业一般在人才和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在从业人数和完成产值方面高于中小企业,但在经济效益方面(例如人均产值和利税等)与中小企业的差幅不大。因此,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企业模式雷同,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改造,要随着全国统一的建筑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大力提高集约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

6.“与国际同行业比较,技术上比较成熟”

我国建筑业能够自行设计建造现代化的大型的工业、交通、能源、水利、科技、高级民用建筑等各类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技术水平与国外比较并不落后,且有不少领域和单项科学技术方面,例如岩土工程技术、工程结构抗震技术、桥梁隧道设计施工技术、大型结构和设备安装技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等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从产业总体上看,生产技术水平仍较落后,经营管理粗放,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还存在大量手工操作建筑制品和建材的质量、品种远不如发达国家丰富,劳动生产率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同行。我国建筑业每人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长期徘徊在20平方米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为50平方米左右,高的超过100平方米。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建筑业的技术进步相对较缓慢,目前科技贡献率还不到30%,而日本为50%,因而在国际建筑市场竞争中尚缺乏实力。

7.“需求收入弹性高于1,大体在1.5左右”

产业需求收入弹性,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量对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即人均国民收入每增长1%,某产业需求变化百分之几。

建筑业的需求收入弹性一般高于1。但由于对建筑业的需求总量受全社会投资规模波动的影响,因此,各年度的需求收入弹性也呈波动状态,正常情况一般大于1,投资下降较多的年份也会出现负值,高的年份可达2以上。据计算,1981-1990年建筑业的需求收入弹性为1.1,1991-1993年为1.48。我国经济在今后一个时期仍将保持较高发展速度,对建筑业的需求比较旺盛,建筑业的需求收入弹性仍将会有波动,但有可能保持在1.5左右。

8.“经济效益好,附加价值率一般在25%-40%”

目前建筑业的经济效益尚不理想,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定价以及实行微利政策等的制约,建筑产品存在价格背离价值,建筑业新创造的价值中一部分无偿转移到其他各行各业,加之建筑市场供大于求,竞争压价现象较普遍,因之,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是较差的。以1993年为例,全国国有和城镇集体等建筑企业职工1096.7万人,年利润总额64.7亿元,人均仅590元;利税总额也只有160.9亿元,人均1467元,比一些工商企业低得多。1993年国家财政收入5088.2亿元中,建筑业提供的利税只有80.8亿元,占1.6%。

附加价值相当于我国现行的增加值。建筑业的增加值率在70年代末80年代前半期,一般只有25%左右,但呈缓慢上升趋势。据计算1981-1990年为26.8%,1991-1993年为29.5%。近期一般在28%左右,今后随着建筑产品价格改革和推进技术进步等因素,建筑业的增加值率可望进一步提高。

9.“具有高于国民经济总增长率的持续的较高的部门增长率”

在经济发展较快时期,建筑业的增长率一般可持续高于国民经济总增长率。在1979-1993年的15年中,建筑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0.6%,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9.3%,建筑业高出1.3个百分点。建筑业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情况,在经济加速发展期间尤为突出。例如,在80年代,邓小平同志称我国经济上新台阶的1984-1988年这5年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1.6%,而建筑业为14.8%;在最近1991-1993年这3年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1.7%,而建筑业为15.1%。

从以上9项考查支柱产业的标志进行对照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建筑业已基本具备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实力和基础。在第1、3、4、7、9项标志中,即建筑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业人数、行业关联度、需求收入弹性、部门增长率等均已达到或接近支柱产业的标志,且在今后尚有可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在第2、5、6、8项标志中,即建筑业的创汇、产业集中度和社会化大生产、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这反映了建筑业要完全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今后尚须在规范国内建筑市场,调整改善产业组织结构,促进集约化经营,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生产、加速科技进步、提高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及提高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实力等方面作出极大的努力,也就是要在提高建筑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素质上下功夫。这些也应该是国家在制定建筑产业政策时给以关注和支持的重点。

标签:;  ;  ;  ;  

对建筑支柱行业的考察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