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要做到无为而为论文_韩 萍

课堂上要做到无为而为论文_韩 萍

韩 萍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一小学 256500

我们不要问“语文课怎么上”,这个问题是后话,我们先来搞明白“语文教学教什么”。我想能够想到考虑这个问题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我们没有茫茫然于教坛一生。前段时间参加教研室李老师组织的培训,而后紧接着参加远程研修,并参与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的学习,实在受益匪浅。

当时对专题中以下文字进行了摘录,想待到平台关闭时也能温习一番:将“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尤其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因为朗读和背诵有助于语料的积累和语感的习得,是学习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的必由之路。认定了“学习语言”这个大目标,事情就变得这样明白而简单了。

如果我们还不够细致,如果我们仅算作一个粗人,让我们将语言加以精简: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我们常说我们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那么我们就是行驶在美妙大海中的舵手。只有老师掌握了正确的航向,我们才能引领学生乘风破浪,任意驰骋。方向偏离,事倍功半,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后果用“误人子弟”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再回首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平时的课堂中,总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占了上风,总希望孩子们能在我的“谆谆教导”下将知识记得牢固一些,如果考试遇到这个问题,在他的脑海中能够再现老师讲课的画面,从而考个好成绩。这样的结果当然是累得我口干舌燥,孩子们下笔如有神,一个个在埋头不停地记着笔记,考试时则是失望大于期望。“讲过了呀?不是重点讲了好几遍吗?”即便是读了苏的百年名著,即便是知道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他们的体能一样,有负重100斤的,也有负重80斤的,但是我还是疑惑、郁闷甚至消极。当然,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课堂我也是很喜欢的。比如在进行《鹬蚌相争》这一课时,我们的讨论交流别说是学生,连我在几年之后都记忆犹新!

问题在哪里?在于我的狭隘,对课堂认识的狭隘,专业知识的狭隘。每当有公开课,自己总在课前不自信地带上一块手表,生怕孩子们的发挥过度,使课堂充满了“婆婆妈妈”的味道。还是不敢放手,平时想得挺好,预设不错,可到了实践上又觉得缺乏一股莫名的力量。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人文关怀,更喜欢或者更善于运用这种方法。还记得读到《教育走向生本》中的一个理念——我们应该善于运用隐性的方法——暗示法,就会使我们强烈明示的方法不能奏效的教育或教学取得最好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江苏省一位教育专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十多年前他同一个学生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苦口婆心的谈话,谈话后这个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位教师一直以为自己的说教起了作用。后来才得知,其实当时老师讲的那些道理,他一点也没听进去,倒是老师无意中谈起的一段爱恋经历,使这位学生感觉到老师特别信任他,受到了感动,产生了某种信念,自己解决了问题。也就是说,老师无意中的谈话,使得学生自己创设了一种开放的情境,使自己成为机体合理活动的参与者,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这难道不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吗?想到自己也喜欢经常找学生“谈话”,但是这种谈话无非是道理的罗列、说教,效果可想而知。等到重复的人、重复的场景出现时,老师心里已经非常生气,大概在想:上次老师不是已经和你说得很清楚了吗?你看,今天你又让老师操心!这样经历不了几次,老师的耐心已经被磨灭,对这个学生在下意识里已经没有了信心,甚至快划入“孺子不可教也”的境地了。可见,谈话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该怎么谈、谈什么、谈的技巧怎样,应该是此次谈话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喜欢读书,多数情况是随性而读。众多文体中,更喜欢散文、诗歌,进入文本,那是心灵的一种放松和灵魂的荡涤,不必记住,没有负担。但是,偶然读过一篇类似于散文的文字,却牢记脑海之中,挥之不去,直到在大脑的沟沟回回中刻上烙印。

文字大概如此:有一个人,命到五十有三,本该安享晚年,可是偏偏命运多舛,满头白发,身无分文,负债累累,债主上门索债,只得整日离家避债,尝尽生活之百味苦。心中即便抱负满怀,却总也不能如愿,干一行败一行,越发穷困。本该就此止步,彻底放手,聊以此生作罢,可是,他却在夕阳落日之前做出了令周围人瞠目结舌的举动,另开张,新起灶——写书!理由是,所有的梦想都已破灭,唯独写书还没有尝试!从来没有一个人是在落幕之年开始文字的创作并有所成就,认识他的人一致认为这是荒唐之至、穷途末路的疯子所为。他却一意孤行,着手创作,历经磨砺,作品著称竟然奇迹般地跨越时空疯传于世界,这部作品就是——《堂吉诃德》,作者塞万提斯。

读过这篇小文章已有数日,就像咱们的语文教学中解读文本时常说的那样“上下求索,勾勾连连”,我由此想到了很多很多。有时候我们太过聪明,总是自以为是,在社会这个大洗缸里,我们逐渐被洗去棱角,洗去了“意见”,剩下的就只是“赞同”、“的确如此”之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们被《星级教案》、《教学参考用书》框住了手脚,甚至成了学生的有声教参,不敢跨越其半步,生怕哪个知识点漏掉,影响考试成绩。本次研修的专题学习彷佛也在验证着这个信息:我们不需要统一的“机器人”,不需要语言文字的“回放机”,我们需要的是他们心灵的体验、个性的展示。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得先——放手去做!

是的,放手去做!只有这样我们自己才能离梦想更近一些,再近一些!只有敢于让孩子们放手去做,才能让他们真正放飞心灵,随心灵去徜徉,去体验,去感受真我、真世界!

我热爱语文教学,我期待着无为而为的境界!

论文作者:韩 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7

标签:;  ;  ;  ;  ;  ;  ;  ;  

课堂上要做到无为而为论文_韩 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