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业务平台和网络技术平台分析

GSM业务平台和网络技术平台分析

一、GSM的业务平台及网络技术平台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雅娟[1](2011)在《宁夏移动3G业务网规划与实现研究》文中提出第三代(3G)移动通信是目前通信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同时市场,其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宁夏移动要想在移动通信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一个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网络规划是必不可少的。网络规划设计的好坏对确保实现网络建设的目标、发挥新技术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结合宁夏移动的实际情况,从大容量业务数据、多种商务模式并存、容灾备份建设力度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实现方案。本文重点对宁夏移动业务网络的现状及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对语音业务平台、数据业务平台、集团客户业务平台及TD增值业务平台的网络需求的详细分析,提出各平台的需求预测模型,基于业务量发展趋势规划各平台的建设目标和方案。对3G业务网中的典型业务所涉及的规划问题进行研究。特别视频共享业务、视频会议业务、视频留言业务、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及多媒体彩铃业务所涉及的规划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宁夏移动3G业务网建设思路,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策略:1)针对大容量业务数据的需求,建立一套以实现移动信息专家为目标,以业务平台、运营平台和业务管理平台为支撑,协调开展业务发展规划、产品开发、资源合作、业务运营、终端管理、营销服务等环节的工作相对全面、系统的增值业务发展发展体系;2)深化全网集中的建设、管理和发展模式,采用“统一平台建设,统一运营维护”的集中管理模式;3)立足于“信息的整合者、编辑者和分发者”的定位,将互联网作为推广移动增值业务的重要阵地,全面提升集团客户服务能力;4)将3G特有业务:TD-SCDMA电路域可视电话、TD-SCDMA移动视频、视频留言、多媒体广播技术应用到宁夏移动3G业务网。

林君宇[2](2010)在《基于Parlay X的移动增值业务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基于融合的、开放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逐步形成,开放式API技术为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在独立于网络的环境中开发增值业务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下一代网络中面向业务开发将主要采用开放接口的方式。目前,Parlay/Parlay X因具有开放性、可扩展性及与底层网络独立等特点,获得了业界认可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结合增值业务和Parlay X技术,阐述Parlay X在增值业务开发过程中的作用。首先对增值业务现状进行阐述并对Parlay X Web Service技术进行综述,随后结合Parlay X技术详细介绍了移动增值业务平台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并针对短消息业务的数据管理模块、连接管理模块、接收/发送消息模块、消息格式处理模块及短消息业务模块,着重详细阐述了这几个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目前平台已投入使用,运行状况良好。

徐爱东[3](2010)在《携号转网对移动通讯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未来的移动通讯市场实施携带号码转网政策是大势所趋,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实施携带号码转网政策。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该政策会强化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对竞争性运营商的生产与经营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中国的移动通讯需要运营商之间开展战略合作,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新兴的移动通讯市场。研究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对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有什么影响,该政策会不会促进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与合作,将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本文以移动通讯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与可能存在的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网络经济特征:转移成本、自然垄断和外部性特征,运用竞争动力学模型、古诺模型、转换成本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等理论方法,建立了基于转换成本的移动通讯运营商竞争与合作框架模型。讨论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对通讯质量与价格竞争策略、对携带号码转网对网络共享、对建立统一业务平台等合作中利益博弈的影响。设计了合作机制促进运营商之间有效竞争与合作。在讨论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对市场竞争的影响时,本文建立了一个客户在网络间转移的微观概念模型,描述了存在转换成本和外部性特征时,运营商的客户转移规律。采用竞争动力学模型刻画了存在转换成本、双向携带号转网和单向携带号转网政策下,运营商的产量、价格、运营商的利润和社会福利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携号转网能大幅降低消费者的转换成本,促进消费者在运营商之间流动,从而促进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改变市场结构、改变运营商的收益,改变运营商的竞争行为、增加社会福利。双向携带号政策下,规模相当的运营商之间竞争导致各个运营商的市场份额增加,形成一种有效竞争的格局;而规模不对等的运营商之间竞争导致垄断,形成一种非有效的竞争。单向携带号码转网能有效防止垄断。携号转网政策只要实施步骤得当,能促进运营商增加投资,提高服务水平、提高质量、而不是搞价格的合谋、通过侵占消费者剩余的方式获得更多利润。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对质量与价格竞争的影响,采用新产品扩散理论建立了一个质量与价格竞争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移动通讯运营商必须保持质量除以消费者实际支付价格的商相等,否则会被淘汰。存在转换成本的时候,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等于运营商的供给价格加转换成本,当实施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和运营商的实际供给价格相等。这样导致了质量和价格比的不相等,引起运营商之间的新一轮质量和价格水平的调整。携带号码转网政策促进了运营商之间的质量竞争,减少了竞争壁垒。本文接下来讨论了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对网络共享的影响,建立了一个考虑转换成本和外部性特征的网络共享博弈模型,对网络共享效应做了刻画,针对携号转网政策下运营商之间的网络共享可能产生的利益博弈做研究,发现携号转网政策能促进网络共享,移动通讯运营商网络共享效应来自于减少了重复建设,减少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运营商的成本,使得运营商有了降价的空间。运营商可以通过降低价格的办法,间接提高质量和需求价格之比、提高了运营商的利润水平,合作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提高。共享的网络升级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的现象,而携带号码转网政策不能根本上协调网络升级中的利益冲突,本文设计了一种携带号码转网政策下的惩罚机制,促进网络共享合作。惩罚费用(或税收)的收取与运营商的用户数(需求量)、市场潜力和能够共享的资源成正比,与运营商的学习能力差距成反比。惩罚机制中运营商在合作与不合作时所得到的利润无差异,保证每个运营商采取合作的态度,杜绝社会资源的浪费。最后,本文分析了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对建设统一业务平台的影响,建立了一个基于转换成本的统一业务平台的竞争博弈模型,对统一业务平台的合作效应做了刻画,研究发现携带号码转网政策对建立统一业务平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当携带号码转网政策使得均衡产量和合作边界都变大,当均衡产量的增量大于合作边界的增量时,该政策促进合作;如果均衡的产量增量小于合作边界的增量,则抑制合作。对运营商的合作行为进行激励补偿(或征税),能保证移动通讯运营商报真实平均成本,合作建设统一业务平台。本研究创新点在建立了携带号码转网环境下的用户转移机制模型,描述了运营商的合作边界,能在理论上解释该政策背景下的竞争与合作现象,指导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实践。

刘昊[4](2010)在《面向医院的电信增值业务平台设计及应用》文中认为目前,各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无论硬件环境,还是软件成熟度,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医院、社区、医生和病人之间却因缺乏数字化信息交流渠道,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本文设计出的医院增值业务平台,是运用现代通信技术,为医院定制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统一的增值服务平台,消除信息孤岛,协助医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帮助医院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医院和病人之间信息共享,医院和社区之间资源共享,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尝试。本文作者研究的问题集中在如何设计实现一个基于SIP协议的增值业务平台。提出了基于SIP协议的下一网络增值业务平台的框架结构,软件结构及实现中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基于SIP的增值业务平台开发业务的两种模式及具体实例。着重从网络的可运行、可管理的角度,考虑到在平台中加入标准的接口。引入了IT域开发电信应用的业务模式。该平台采用SIP Servlet为业务处理的核心技术,可提供大量丰富的业务,最大程度地缩短未来通信网络业务提交周期。利用该平台进行业务开发,具有方便、灵活和功能齐全等特点,并可提供电信级运营保证。作者的主要工作包括:提出了基于SIP的增值业务平台的框架结构,软件结构,为业务平台的设计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负责如何在平台上提供开放的业务开发模式的设计与分析。提出并分析了两种基于平台的业务开发模式。从理论分析到具体开发、部署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本文设计的增值业务平台通过了性能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其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本方案已在新浪公司的下一代网络增值业务平台AS3000应用服务器的上成功运行,使该公司的产品性能以及市场竟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李海莉[5](2009)在《基于客户价值的移动商务价值网价值促生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基于客户价值以及网格理论,对移动商务产业的价值创造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基于客户价值促生移动商务产业价值的思想,并借鉴网格理论的体系结构构建了移动商务的价值网格,在此基础上深入透彻的分析了我国移动商务产业的价值形成机理。将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产业价值形成机理,通过移动商务产业价值创造的最佳形式价值网,阐述基于客户价值的移动商务价值网的价值促生机制,以此有效地解释了实现移动商务产业价值创造的方式。本论文首先对产业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目前移动商务领域研究成果以及我国移动商务发展历程的梳理,提出目前需要从产业研究的高度对移动商务进行研究的客观必要性。通过引入经济学及IT领域的先进理论思想,使得本文对移动商务产业价值创造的研究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对指导我国移动商务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深入分析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以及价值网体系结构基础上,首次将客户价值及网格理论引入移动商务的研究,提出了基于客户价值构建移动商务价值网的全新的研究视角。拓宽了移动商务产业价值创造的分析内涵。并对移动商务客户价值进行了实证分析,明确了移动商务客户价值的内涵,清晰了各种类型的客户需求,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基点构建了产业价值链。达到以客户价值促进、保障产业价值实现的目的。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移动商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以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以理论研究指导现实实际,创造实际价值的目的。

王昕[6](2009)在《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数据业务时代和移动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以产业协作为纽带的移动通信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将成为移动通信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在3G时代取得稳定的市场地位,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提高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能力成为移动通信产业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现状,提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概念。通过对移动通信产业链结构的分析,构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图,并分析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特征及构成、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功能及系统的运行机制,探讨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及演进规律,构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从知识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进行了分析评价。

卢海军,吕香芝[7](2009)在《基于OSGi的GSM短信控制家电智能系统的实现》文中指出依据数字家庭的概念,以及OSGi智能网关技术和服务网关的模型,本文给出了一个基于OSGi网关的GSM短信控制X10设备的系统,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手机短信控制家庭设备。

陶娟[8](2008)在《3G业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和实现》文中认为随着3G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增值业务的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各大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都将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增值业务。然而,传统网络的业务管理方式逐渐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它已经满足不了越来越丰富的业务类型,原有的业务管理平台的用户门户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3G业务新的需要。因此,如何对这些类型各异的业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如何提高用户的体验,这是运营商和提供商面临的主要问题。传统2G和2.5G网络使用了分离式业务管理平台,这种业务平台为每种业务类型均建立一个独立的业务管理平台,不仅造成了各个门户的重复开发,增加了接入的复杂度,而且也为发展用户门户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本文在分析3G业务网络的综合业务平台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型的综合性的3G业务管理平台,它能抽取各种增值业务管理的共性,实现统一接入和统一管理。它采取水平的体系架构,具有统一的业务管理、统一的用户信息管理、统一的门户管理和统一的标准化终端管理四个特点。本文首先对综合业务平台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3G业务管理平台的网络架构,确定了其业务需求、功能需求,及各功能模块间的关系。然后构建了3G业务管理平台的整体系统架构,并完成了业务管理平台的门户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门户子系统实现了统一的门户功能,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访问点,它包括用户门户、服务提供商门户和系统操作员门户。最后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应用业务实例—RSS(网摘)聚合业务,它主要采用现在流行的RSS技术和搜索技术,实现RSS聚合信息功能,能够自动向用户推送用户感兴趣的信息。

刘云[9](2008)在《省级移动统一业务平台数据采集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移动的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也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同时,移动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移动公司必然要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强化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移动公司服务水平,才能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确保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了省级移动开展综合业务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其下属各市级移动在移动业务的部署和开展上往往是各市级移动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为了满足需求就马上开展相应的业务,造成了同省之中各市级子公司一个业务或者一类业务一个平台的局面,这对当时迅速满足用户需求是有好处的,但对未来新业务的开展也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各市级移动开展业务的硬件设备来自不同的厂家,具有不同的技术标准,数据的存放格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省级综合业务的开展过程中,标准往往难以统一,使得全省范围的综合业务很难以统一的方式在各市级分公司之间展开。本文首先提出了省级移动统一业务平台的建设方案,进而分析了其数据采集子系统的设计,并介绍了移动网中存在的不同用户、业务数据库及当前主要的数据库存取方法,最后,完成了一个具体的省级移动统一业务平台中的数据采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蒋云辉[10](2007)在《湖南电信固定移动通信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固网运营商增量不增收,赢利能力开始滑坡,面临着巨大的生存竞争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多方面。既有三家固话运营商之间的同质业务竞争,又有移动运营商业务高速发展的替代效应,还有网络电话、即时通信等对传统语音业务的分流。因此在移动对固定替代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在3G牌照即将发放中国电信将要开展移动业务的时期,如何发挥固网与移动融合(FMC)的优势,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运用科技创新、企业战略管理、差异化战略和市场营销等现代管理理论,采用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从业务市场和网络技术两个维度,分析研究了固网与移动融合的业务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演进思路、发展趋势,着重讨论了湖南电信业务和网络现状,分析了对未来引入FMC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根据集团公司的战略转型指导意见,结合湖南省的具体情况,提出湖南电信FMC发展策略整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湖南电信FMC业务和网络发展的近期发展策略,同时讨论了FMC业务发展和3G建设的关系,并就移动固网融合后的运营管理体制的变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GSM的业务平台及网络技术平台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SM的业务平台及网络技术平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移动3G业务网规划与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宁夏移动3G 业务概述
    1.1 3G 业务网规划的趋势
    1.2 3G 业务体系概述
    1.3 3G 业务平台介绍
    1.4 宁夏移动业务平台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1.6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宁夏移动业务网现状分析
    2.1 宁夏移动业务网发展现状回顾
        2.1.1 语音业务平台现状分析
        2.1.2 数据业务平台
        2.1.3 其他数据业务平台
        2.1.4 集团客户业务网
    2.3 宁夏移动3G 业务网建设思路与规划
        2.3.1 中国移动业务网规划的总体目标
        2.3.2 宁夏公司3G 业务网的总体发展目标
        2.3.3 宁夏移动业务网建设目前存在问题
        2.3.4 本规划期内业务网的总体发展策略
第三章 宁夏移动3G 业务网需求分析
    3.1 3G 业务网需求分析综述
    3.2 语音业务平台需求分析和预测
        3.2.1 智能网平台需求分析和预测
        3.2.2 彩铃平台需求分析和预测
    3.3 数据业务平台需求分析和预测
        3.3.1 短信中心平台需求分析和预测
        3.3.2 WAP 网关需求分析和预测
        3.3.3 彩信中心需求分析和预测
        3.3.4 数据业务管理平台需求分析和预测
    3.4 集团客户业务网需求分析和预测
        3.4.1 集团客户业务网需求分析
        3.4.2 集团客户业务网需求预测
    3.5 TD-SCDMA 增值业务平台需求分析和预测
        3.5.1 TD-SCDMA 增值业务平台需求分析
        3.5.2 TD-SCDMA 增值业务平台需求预测
第四章 宁夏移动3G 业务网规划方案设计
    4.1 语音业务平台建设思路与规划
        4.1.1 智能网建设思路和规划
        4.1.2 彩铃平台建设思路和规划
    4.2 数据业务平台建设思路和规划
        4.2.1 短信网关建设思路和规划
        4.2.2 WAP 网关建设思路和规划
        4.2.3 彩信中心建设思路和规划
    4.3 集团客户业务网建设思路和规划
        4.3.1 集团客户业务网建设思路
        4.3.2 集团客户业务网建设方案
        4.3.3 集团客户业务网建设内容
    4.4 TD-SCDMA 增值业务平台建设思路和规划
        4.4.1 TD-SCDMA 增值业务平台建设思路
        4.4.2 TD-SCDMA 增值业务平台建设方案
        4.4.3 TD-SCDMA 增值业务平台建设内容
第五章 3G 典型业务规划
    5.1 视频共享业务规划
        5.1.1 业务概述
        5.1.2 系统架构分析
        5.1.3 接口规划
        5.1.4 建设方案及业务规划建议
    5.2 移动视频会议业务规划
        5.2.1 业务概述
        5.2.2 系统架构分析
        5.2.3 接口规划
        5.2.4 组网方案分析
        5.2.5 业务规划建议
    5.3 视频留言业务规划
        5.3.1 业务概述
        5.3.2 系统架构分析
        5.3.3 组网方案分析
        5.3.4 业务规划建议
    5.4 多媒体广播技术组网及业务规划
        5.4.1 业务概述
        5.4.2 系统架构分析
        5.4.3 业务支撑平台分析
        5.4.4 业务规划建议
    5.5 多媒体彩铃业务在TD-SCDMA 网中的应用
        5.5.1 多媒体彩铃业务描述
        5.5.2 建设方案分析
        5.5.3 系统架构分析
        5.5.4 组网方案分析
        5.5.5 接口规划
        5.5.6 业务规划建议
第六章 宁夏移动3G 时代业务网展望
    6.1 3G 时代移动通信业务发展展望
    6.2 3G 业务网发展展望
    6.3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Parlay X的移动增值业务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移动增值业务现状
        1.2.2 移动增值业务遇到的困难
    1.3 作者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与结构
第二章 关键技术概述
    2.1 Web Service技术
        2.1.1 概述
        2.1.2 Web Service关键技术
    2.2 Parlay X简介
        2.2.1 概述
        2.2.2 Parlay X协议特点
        2.2.3 Parlay X协议提供的业务能力
    2.3 CMPP协议
        2.3.1 CMPP协议范围
        2.3.2 CMPP网络结构
        2.3.3 协议栈及通信方式
    2.4小结
第三章 移动增值业务平台的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3.1 总体目标
    3.2 需求分析
        3.2.1 功能需求分析
        3.2.2 角色划分
        3.2.3 接口需求
    3.3 平台概要设计
        3.3.1 设计原则
        3.3.2 组网方案设计
        3.3.3 平台结构设计
    3.4 小结
第四章 移动增值业务平台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1 业务功能描述
        4.1.2 模块设计
        4.1.3 模块关键类实现
    4.2 连接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1 业务功能描述
        4.2.2 模块设计
        4.2.3 模块关键类实现
    4.3 接收/发送消息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业务功能描述
        4.3.2 模块设计
        4.3.3 模块关键类实现
    4.4 消息格式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1 业务功能描述
        4.4.2 模块设计
        4.4.3 模块关键类实现
    4.5 短消息业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业务功能描述
        4.5.2 模块设计
        4.5.3 模块关键类实现
    4.6 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携号转网对移动通讯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
    1.2 国内外移动通讯发展现状
        1.2.1 通信技术介绍
        1.2.2 国外移动通讯发展现状
        1.2.3 中国移动通讯发展现状
        1.2.4 移动通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小结
2 移动通讯市场中携号转网、合作竞争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2.1 携号转网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2.1.1 携号转网政策实施情况
        2.1.2 政府实施携号转网的原因
        2.1.3 中国未来移动通讯市场携号转网政策趋势
        2.1.4 携号转网研究进展
    2.2 移动通讯合作竞争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2.2.1 移动通讯合作竞争分析
        2.2.2 运营商合作竞争研究现状
    2.3 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综述
        2.3.1 网络经济特征理论
        2.3.2 合作竞争理论
        2.3.3 竞争动力学理论
        2.3.4 机制设计理论
    2.4 小结
3 携号转网影响移动通讯运营商竞争的机理
    3.1 用户转移的微观机制模型
        3.1.1 用户转移动机
        3.1.2 转换成本与转移率
        3.1.3 运营商之间的用户转移
        3.1.4 运营商的供给价格
        3.1.5 消费者的需求价格
        3.1.6 消费者实际支付价格和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
        3.1.7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实际支付价格
    3.2 基于转换成本的移动通讯市场竞争动力模型
        3.2.1 模型假设
        3.2.2 运营商的产量决策动力模型
        3.2.3 模型的稳定性和定性分析
        3.2.4 均衡产量和价格
        3.2.5 运营商的利润和社会福利
    3.3 双向携号转网对移动通讯市场竞争的影响
        3.3.1 双向携号转网中的用户转移
        3.3.2 双向携号转网中的价格与价格战
        3.3.3 双向携号转网中的市场均衡
        3.3.4 双向携号转网的利润变化
        3.3.5 双向携号转网中的社会福利变化
        3.3.6 双向携号转网对新运营商的影响
    3.4 单向携号转网对移动通讯市场竞争的影响
        3.4.1 单向携号转网中市场结构
        3.4.2 单向携号转网价格和利润
        3.4.3 单向携号转网中的社会福利
    3.5 小结
4 基于携号转网的质量与价格竞争
    4.1 产品需求与供给的特征
        4.1.1 移动通讯产品需求特征
        4.1.2 移动通讯产品供给特征
    4.2 基于转换成本的质量与价格竞争模型
        4.2.1 模型假设
        4.2.2 竞争模型
        4.2.3 模型的结果分析
        4.2.4 运营商质量和价格竞争决策
        4.2.5 携号转网对质量与价格竞争的影响
    4.3 携号转网下的最优价格决定
        4.3.1 基于转换成本的最优价格决定模型
        4.3.2 模型的推导
        4.3.3 携号转网下的最优价格
    4.4 小结
5 携号转网对网络共享的影响
    5.1 网络共享的必然性
        5.1.1 自然垄断弱化需要网络共享
        5.1.2 克服重复建设需要网络共享
        5.1.3 合作竞争中资源整合需要网络共享
    5.2 网络资源共享类型
        5.2.1 一般资源的共享
        5.2.2 核心资源的共享
    5.3 基于转换成本的网络共享模型
        5.3.1 基本假设
        5.3.2 模型
        5.3.3 携号转网下的合作效应
    5.4 携号转网下的网络升级博弈
        5.4.1 运营商1 首发升级换代
        5.4.2 运营商2 首发升级换代
        5.4.3 运营商1 和2 共同升级换代
    5.5 网络共享博弈分析
        5.5.1 网络共享博弈过程
        5.5.2 网络共享博弈结果
        5.5.3 网络共享不普遍的理论解释
    5.6 网络共享的惩罚机制
    5.7 小结
6 携号转网对建设统一业务平台的影响
    6.1 统一业务平台概述
        6.1.1 统一业务平台
        6.1.2 统一业务平台技术特征与外部性
    6.2 基于转换成本的统一业务平台博弈模型
        6.2.1 模型假设
        6.2.2 基于转换成本的博弈模型
        6.2.3 模型的结果分析
        6.2.4 携号转网对合作的影响
    6.3 激励机制
        6.3.1 激励机制
        6.3.2 激励机制实施步骤
    6.4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常用术语
    附录2 常用变量说明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4)面向医院的电信增值业务平台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任务
    1.3 论文结构
    1.4 论文期间本人工作
第二章 增值业务平台需求和功能分析
    2.1 增值业务平台功能概述
        2.1.1 出院康复指导系统需求和功能分析
        2.1.2 临床科研随访系统需求和功能分析
        2.1.3 检查结果送达系统需求和功能分析
    2.2 系统平台架构
        2.2.1 总体结构
        2.2.2 系统网络拓扑图
    2.3 方案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IP的增值业务平台设计
    3.1 基于SIP的增值业务平台的概述
    3.2 基于SIP的增值业务平台在网络中的部署
    3.3 基于SIP的增值业务平台的框架
        3.3.1 SIP增值业务平台的整体框架
        3.3.2 增值业务平台的软件结构
        3.3.3 SIP增值业务平台的实现技术
        3.3.4 业务分发器
        3.3.5 业务处理器
        3.3.6 管理服务器
        3.3.7 日志抽取服务器
        3.3.8 专用的数据库服务器
        3.3.9 SIP增值业务平台业务模块
    3.4 基于SIP的增值业务平台的运行机制
        3.4.1 业务的部署
        3.4.2 业务模块的合成
        3.4.3 业务阻塞
    3.5 基于SIP的增值业务平台提供的开发模式
        3.5.1 在客户端基于增值业务平台的开发
        3.5.2 增值业务平台封装的API
        3.5.3 业务开发环境
    3.6 框架管理组件
        3.6.1 框架管理组件接口
        3.6.2 框架管理组件结构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4.1 网络环境
    4.2 系统安全
        4.2.1 数据安全
        4.2.2 应用程序安全
        4.2.3 服务器和工作站的安全
        4.2.4 网络及设备安全
    4.3 系统管理
        4.3.1 数据备份管理
        4.3.2 系统用户管理
        4.3.3 预防病毒感染
    4.4 对移动技术的应用需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院增值业务平台的呼叫测试
    5.1 测试环境及工具
    5.2 呼叫接通率的测试
        5.2.1 测试方法
        5.2.2 测试结果
        5.2.3 测试结果分析
    5.3 长时间呼叫保持率的测试
        5.3.1 测试方法
        5.3.2 测试结果
    5.4 呼叫处理能力的测试
        5.4.1 测试方法
        5.4.2 测试结果
        5.4.3 测试结果分析
    5.5 呼叫建立时间的测试
        5.5.1 测试方法
        5.5.2 测试结果
    5.6 对消息响应时间的测试
        5.6.1 测试方法
        5.6.2 测试结果
    5.7 重启动时间的测试
        5.7.1 测试方法
        5.7.2 测试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增值业务平台为患者和医院带来价值
    6.1 解决客户什么问题
    6.2 为客户带来的经济效益
    6.3 客户评价
    6.4 市场初步预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客户价值的移动商务价值网价值促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网格理论及应用
        2.1.1 网格的概念
        2.1.2 网格技术及其体系结构
        2.1.3 网格理论的应用及其对本文研究的借鉴意义
    2.2 产业理论基础
        2.2.1 产业及现代产业观
        2.2.2 产业链的概念
        2.2.3 产业链的形成
    2.3 价值链及价值网研究综述
        2.3.1 价值链研究综述
        2.3.2 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及其特点
        2.3.3 价值网的研究现状
        2.3.4 网格理论与价值网的关系
    2.4 价值网格及其价值创造
    2.5 移动商务研究综述
        2.5.1 移动商务国内外研究现状
        2.5.2 移动商务价值网研究述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商务产业的内涵及其结构分析
    3.1 移动商务产业观
    3.2 移动商务产业的基本界定原则
        3.2.1 移动商务产业的核心
        3.2.2 区分移动商务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3.2.3 移动商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3.2.4 移动商务的应用及趋势分析
    3.3 移动商务产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3.3.1 移动商务的内涵
        3.3.2 移动商务产业的本质特征
        3.3.3 移动商务运营模式的内涵
        3.3.4 推动移动商务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因
    3.4 移动商务产业发展历程
        3.4.1 导入阶段
        3.4.2 成长阶段
        3.4.3 发展阶段
        3.4.4 成熟阶段
    3.5 移动商务产业的结构模型
        3.5.1 移动商务产业的组成
        3.5.2 移动商务产业结构
        3.5.3 基于“信息论”的移动商务产业结构分析
        3.5.4 基于价值链的移动商务产业结构分析
        3.5.5 以客户为核心的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商务产业的价值形成机理研究
    4.1 基于网格理论的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构成
        4.1.1 基于网格思想的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系统分析
        4.1.2 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构成的经济学逻辑
        4.1.3 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模型
    4.2 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节点企业间的博弈分析
        4.2.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2.2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2.3 结论
    4.3 移动商务价值网体系结构
        4.3.1 移动商务客户的涵义
        4.3.2 移动商务价值网体系结构
        4.3.3 移动商务价值网系统运作机理
    4.4 移动商务价值网格的价值构成机理模型
        4.4.1 移动商务的价值网格
        4.4.2 价值网格的价值形成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商务客户价值实证研究
    5.1 移动商务的客户价值及其构成
        5.1.1 客户价值理论
        5.1.2 移动商务客户价值的概念
        5.1.3 移动商务客户价值的构成
    5.2 移动商务客户的分类
        5.2.1 企业型客户
        5.2.2 商务型客户
        5.2.3 实利型客户
        5.2.4 享乐型客户
    5.3 移动商务客户价值的调查研究
        5.3.1 研究思路及研究路线介绍
        5.3.2 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测量方法
        5.3.3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5.3.4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5.4 数据结果与探讨
        5.4.1 客户价值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5.4.2 各类客户的客户价值综合评价的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客户价值的移动商务价值网价值创造
    6.1 移动商务产业价值网核心企业选择机制
        6.1.1 基于客户价值最大化的价值网核心企业选择
        6.1.2 基于资源能力的核心企业选择
        6.1.3 基于客户价值和资源能力的核心企业选择
    6.2 由核心企业主导的移动商务价值网构建
        6.2.1 以通信运营商为主导的价值链
        6.2.2 以业务平台及软件开发商为主导的价值链
        6.2.3 以金融服务机构为主导的价值链
        6.2.4 以门户网站为主导的价值链
        6.2.5 由核心企业主导的移动商务价值网
    6.3 移动商务价值网格的价值促生
        6.3.1 移动商务价值网格的价值模块配置
        6.3.2 价值网格的价值创造及流转
    6.4 移动商务价值网格的利益分配机制
        6.4.1 移动商务动态联盟利益分配模型
        6.4.2 利益分配及风险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移动商务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7.1 打造优势产业价值链的对策建议
        7.1.1 依托核心资源打造商务平台
        7.1.2 加强品牌建设树立企业形象
        7.1.3 构建营销渠道实现持续发展
        7.1.4 建立分配机制实现利益共享
    7.2 利用客户价值实现产业价值的对策建议
        7.2.1 市场细分、成行开发
        7.2.2 挖掘需求、创新服务
        7.2.3 体验营销、打造样板
    7.3 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6)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构成及演进研究现状
        1.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合作、协同发展研究现状
        1.3.3 移动通信创新的研究现状
        1.3.4 产业链创新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1.3.5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1.3.6 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供应链的概念
    2.2 价值链的概念
    2.3 产业链的概念
    2.4 产业集群的概念
    2.5 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区别与联系
        2.5.1 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区别与联系
        2.5.2 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区别与联系
        2.5.3 产业集群、产业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5.4 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集群、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分析
    2.6 创新的概念
        2.6.1 技术创新
        2.6.2 产业创新
        2.6.3 产业集群创新
    2.7 创新系统的相关理论
        2.7.1 国家创新系统
        2.7.2 区域创新系统
        2.7.3 产业创新系统
        2.7.4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
        2.7.5 产业链创新系统
        2.7.6 企业创新系统
        2.7.7 各个创新系统的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概述
    3.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概念及组成
        3.1.1 移动通信产业链概念的提出
        3.1.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组成分析
    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结构特征
        3.2.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结构
        3.2.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终端产品介绍
        3.2.3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子产业链分析
    3.3 移动通信产业链演进路径比较分析
        3.3.1 移动通信产业链技术演进路径分析
        3.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结构演进路径
    3.4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3.4.1 移动通信产业链终端产品的市场分析
        3.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3.5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5.1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概念
        3.5.2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比较的分类
        3.5.3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
    4.1 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创新系统
        4.1.1 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创新活动
        4.1.2 构建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必要性
        4.1.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概念
        4.1.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特征
    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构成及演进
        4.2.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子系统
        4.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及演进
        4.2.3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
        4.2.4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4.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4.3.1 整合创新资源,降低创新成本
        4.3.2 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4.3.3 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提高
        4.3.4 提高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竞争力
    4.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4.4.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动力分析
        4.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
    5.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的概念
    5.2 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特点分析
        5.2.1 模仿创新
        5.2.2 自主创新
        5.2.3 合作创新
        5.2.4 协同创新
        5.2.5 各种创新模式的地位和作用
    5.3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的现状分析
        5.3.1 模仿创新模式现状
        5.3.2 自主创新模式现状
        5.3.3 合作创新模式现状
        5.3.4 协同创新模式现状
        5.2.5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模式发展路径
    5.4 国内外移动通信创新模式比较研究
        5.4.1 日本DoCoMo 公司的创新模式
        5.4.2 韩国SK 电讯的创新模式
        5.4.3 英国电信的创新模式
        5.4.4 美国高通公司的创新模式
        5.4.5 法国电信的创新模式
        5.4.6 国外创新模式经验总结
    5.5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第6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
    6.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概念
    6.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构成及现状
        6.2.1 移动通信产业链知识创新能力
        6.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工艺创新能力
        6.2.3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创新能力
        6.2.4 移动通信产业链市场营销创新能力
        6.2.5 移动通信产业链组织创新能力
        6.2.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制度创新能力
        6.2.7 移动通信产业链综合创新能力
    6.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6.3.1 指标选取原则
        6.3.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6.3.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6.3.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6.3.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6.3.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6.3.7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6.4 基于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6.4.1 模型的选取
        6.4.2 因子分析法
        6.4.3 聚类分析法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研究
    7.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知识创新比较分析
        7.1.1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运营商知识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7.1.2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设备制造业知识创新比较分析
        7.1.3 移动通信产业链知识创新的国际比较分析
        7.1.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的对策建议
    7.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7.2.1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运营商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7.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7.2.3 移动通信产业链工艺创新国际比较
        7.2.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的对策建议
    7.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产品创新比较分析
        7.3.1 新移动的产品创新
        7.3.2 新联通的产品创新
        7.3.3 新电信的产品创新
        7.3.4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经营现状比较分析
        7.3.5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创新国际比较
        7.3.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
    7.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市场营销创新比较分析
        7.4.1 中国移动的市场营销创新
        7.4.2 中国联通的市场营销
        7.4.3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营销能力对比分析
        7.4.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比较分析
        7.4.5 国外通信运营商品牌营销策略
        7.4.6 移动通信产业链市场营销创新国际比较
        7.4.7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的对策建议
    7.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7.5.1 中国移动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7.5.2 中国联通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7.5.3 中国电信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7.5.4 电信业的三次制度创新
        7.5.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制度、组织、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7.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7.6.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发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7.6.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运营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7.6.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产出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7.6.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综合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7.6.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综合创新的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7)基于OSGi的GSM短信控制家电智能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家庭概述
2 基于OSGi业务平台的家庭网关
3 短信控制x10设备业务的实现
    3.1 短信服务的实现
    3.2 X-10服务的实现
    3.3 短信控制x10设备的实现
4 结论

(8)3G业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增值业务发展前景
    1.2 增值业务发展存在的业务管理问题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主要工作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3G综合业务平台概述
    2.1 综合业务平台架构分析
        2.1.1 分离式业务平台的网络架构
        2.1.2 综合业务平台的网络架构
        2.1.3 业务平台网络架构方式的比较
    2.2 综合业务平台的发展趋势
    2.3 综合业务平台的组成
        2.3.1 3G业务开发执行平台
        2.3.2 业务支撑管理层面的融合
    2.4 综合业务平台的网络架构
第三章 3G业务管理平台的分析
    3.1 3G业务管理平台的网络架构
    3.2 3G业务管理平台需求
    3.3 3G业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目标
    3.4 3G业务管理平台的公共能力特点
第四章 功能描述
    4.1 3G业务管理平台的功能架构
    4.2 3G业务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
    4.3 功能模块详细描述
    4.4 3G业务管理平台维护的基本数据
        4.4.1 用户相关数据
        4.4.2 SP及业务相关数据
        4.4.3 计费数据
        4.4.4 统计数据
第五章 软件体系架构设计
    5.1 3G业务管理平台的软件体系架构
        5.1.1 平台的软件体系结构
        5.1.2 门户子系统
        5.1.3 管理中心子系统
        5.1.4 业务逻辑控制子系统
        5.1.5 接口子系统
    5.2 平台的软件要求
    5.3 3G业务管理平台的逻辑结构
        5.3.1 平台的组成部分
        5.3.2 平台的逻辑结构层次
    5.4 平台实现相关技术
        5.4.1 J2EE平台介绍
        5.4.2 Web Services技术
第六章 门户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6.1 门户子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6.2 用户门户模块的框架设计
    6.3 用户门户实现
        6.3.1 关键技术分析
        6.3.2 数据库结构设计
        6.3.3 应用程序概要设计和实现
    6.4 单点登录(SSO)机制实现
        6.4.1 SSO原理
        6.4.2 CAS、LDAP、Acegi介绍
        6.4.3 CAS、LDAP、Acegi集成
第七章 RSS聚合业务的设计和实现
    7.1 RSS聚合业务功能概述
    7.2 系统模型
        7.2.1 RSS技术
        7.2.2 聚合业务的设计目标
        7.2.3 聚合业务的系统框架
    7.3 聚合业务的实现
        7.3.1 聚合业务的用例图
        7.3.2 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7.3.3 系统管理平台的实现
        7.3.4 订购关系同步接口的实现
    7.4 增值业务在业务管理平台中的应用
        7.4.1 业务部署
        7.4.2 业务提供
        7.4.3 业务使用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资料
附录一 术语和缩略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省级移动统一业务平台数据采集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任务和目标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2.1 GSM移动通信网的历史背景
    2.2 GSM移动通信系统
        2.2.1 GSM移动通信的特点
        2.2.2 GSM移动通信的业务功能
    2.3 GSM移动通信网的组成
第三章 统一业务平台中数据采集相关技术的研究
    3.1 省级移动统一业务平台
        3.1.1 建设统一业务平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1.2 统一业务平台的体系结构
    3.2 数据采集子系统采用的主要技术
        3.2.1 移动通信网中的数据种类
        3.2.2 常用的数据库访问技术
第四章 某省级移动数据采集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4.1 总体设计
        4.1.1 系统设计目标
        4.1.2 系统分析
        4.1.3 系统特色
    4.2 系统架构
        4.2.1 总体功能
        4.2.2 工作流程
    4.3 各组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总体功能
        4.3.2 用户界面模块
        4.3.3 LDAP Server模块
        4.3.4 CORBA客户端Adapter模块
        4.3.5 批量查询处理模块
        4.3.6 FTP文件传输模块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湖南电信固定移动通信融合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2章 固定移动通信融合(FMC)发展现状分析
    2.1 海外运营商业务应用
    2.2 国内运营商业务的应用综述
    2.3 FMC网络技术融合发展现状
        2.3.1 接入网络融合
        2.3.2 终端的融合
        2.3.3 业务支撑系统的融合
    2.4 FMC相关监管政策分析
第3章 湖南电信业务、网络发展现状分析
    3.1 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3.1.1 收入运营情况
        3.1.2 新产品推广情况
        3.1.3 业务拓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3.2 网络发展现状分析
        3.2.1 数据网分析
        3.2.2 业务网分析
    3.3 运营支撑网分析
        3.3.1 业务支撑系统现状(BSS)
        3.3.2 管理支撑现状(MSS)
        3.3.3 操作支撑现状(0SS)
第4章 湖南电信 FMC的业务发展策略
    4.1 FMC产品推广策略
        4.1.1 产品分类
        4.1.2 主要FMC产品推荐
    4.2 市场推广策略
        4.2.1 个人业务类推广策略
        4.2.2 家庭业务类(家庭网关等)推广策略
        4.2.3 企业信息化类推广策略
第5章 网络发展策略
    5.1 业务网络发展策略
        5.1.1 目前我省业务网络存问题及解决思路
        5.1.2 业务引擎和应用平台融合
        5.1.3 终端接入融合
    5.2 支撑系统发展策略
        5.2.1 业务支撑系统(BSS)
        5.2.2 运营支撑系统(OSS)
    5.3 基础网络规划引入 FMC建议
        5.3.1 湖南电信移动规划引入FMC建议
        5.3.2 湖南电信软交换网络规划引入FMC建议
        5.3.3 湖南电信综合多媒体系统(IMS)引入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本人在攻读MBA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GSM的业务平台及网络技术平台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移动3G业务网规划与实现研究[D]. 徐雅娟.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7)
  • [2]基于Parlay X的移动增值业务的设计与实现[D]. 林君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0)
  • [3]携号转网对移动通讯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影响研究[D]. 徐爱东. 重庆大学, 2010(01)
  • [4]面向医院的电信增值业务平台设计及应用[D]. 刘昊.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5]基于客户价值的移动商务价值网价值促生机制研究[D]. 李海莉. 吉林大学, 2009(08)
  • [6]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D]. 王昕. 吉林大学, 2009(08)
  • [7]基于OSGi的GSM短信控制家电智能系统的实现[J]. 卢海军,吕香芝.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9(03)
  • [8]3G业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和实现[D]. 陶娟.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9]省级移动统一业务平台数据采集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刘云.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10]湖南电信固定移动通信融合发展策略研究[D]. 蒋云辉. 中南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GSM业务平台和网络技术平台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