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诗歌鉴赏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诗词鉴赏中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沙明社[1](2021)在《毛泽东诗词的革命精神研究》文中指出

褚彤彤[2](2021)在《基于统编教材的小学语文教师跨学科整合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丽妍[3](2021)在《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者过多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这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如有些学生存在漠视生命、抗挫折抗压能力差、长期受负面情绪的困扰、自杀倾向、不懂得如何经营与周围人的关系、责任意识差、暴力倾向等问题。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其个性品质、情绪情感、思想价值等方面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重视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基于生命教育应渗透于每门学科之中,发挥每门学科对学生生命教育作用的理念,笔者尝试探究在语文学科的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从学科教学意义上来讲,符合当下新课改提倡的“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要求。语文核心素养重点强调“人”与“社会”,强调“人”就意味着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要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不仅仅只是注重眼前的分数;强调“社会”就意味着要求学生有主动参与社会发展的意识、能力与责任,实现社会价值。从古诗词的特点来讲,古诗词是古代知识分子智慧的结晶,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仅仅将其视为考试必备的某一知识点是十分肤浅的,古诗词教学的价值还在于彰显其所蕴含的智慧启示。在古诗词学习中,学生通过体验古诗词中的意境与情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诗中流露的亲情与友情;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还可以体会到诗人在遇到人生得意与失意时的态度以及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不仅如此,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依据,也是古诗词教学注重学生生命教育所必不可忽视的内容。本篇论文立足于发挥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角度进行思考,主要从以下四部分来着手研究。第一章引论部分,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来确定论文的研究进度,明确论文研究方向。通过论文查阅发现以往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初中与高中学段,鲜有关于小学中高年级的研究,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旨在从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并期望引起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老师对在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第二章是对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进行阐释,主要包括理清生命教育视野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与当下存在的“生命语文”教学观的关系以及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目标设计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并就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可行性进行说明。第三章主要对现阶段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与问题进行说明。第四章从教师、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三方面来论述教学策略,着重分析了古诗词中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包括与自然和谐共生体验生命之乐、与人相处获得情感力量、爱国忧民提升生命价值、文化认同渲染生命底色,其目的是为小学老师解读古诗词中生命教育资源提供依据。

莫毛坤[4](2020)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语文核心素养被列为语文学科教学的培养目标。“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的细化,是对新时代下我国学生全面发展所涵盖的素养体系专门、科学、有效的研究,是教育改革的创新。然而,反观目前对于语文核心素养落实于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所以,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该方向日后的研究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明珠,其独特的语言建构价值、思维体系价值、审美创造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本素材和情感体验素材,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长足意义。因此,本文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诠释和要求为理论依据,再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新提出的“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的理念为补充延伸,依据笔者一线教学实习的经历为实践佐证材料,旨在探究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同时,笔者根据接触到的具体教学实际情况,设计发放了调查问卷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访谈,深入一线课堂的教学,于实际处开展研究工作。总的来说,目前高中古诗词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中提出的培养要求还是有着一定差距的,要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落实到古诗词教学实际中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补充和实践探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方向展开严谨的论述:第一部分厘清重要的理念和概念,明确新旧课标对于古诗词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古诗词教学中的践行价值和指导意义。第二部分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观察、教学访谈、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归纳剖析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高中古诗词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部分是依据具体的现状和问题出现的原因,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结合具体的实例和问题提出针对、有效、可行的改进建议。

苏笑悦[5](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赖霜[6](202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研究 ——以统编教材为例》文中认为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颁布与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发行,给高中语文课堂带来的是一次颠覆性的改变,它刷新了人们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也更新了对语文教材的理解。以学习任务群组织课程单元,改变了传统语文教材按照主题或文体组织单元的形式。不以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目的,也不以人文主题理解为目标,而以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完成为目标的编写教材,给一线教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课标与教材编写理念的更新,必然导致学习方式的改革。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项目式学习(PBL)是一种以“做项目”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点、问题与活动等元素融入项目任务中,最后以作品的形式呈现项目成果。其独特的方式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利于统编教材学习任务群的完成。因此,本文尝试在以统编教材为基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项目式学习,以探索完成学习任务群目标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展开:第一章绪论。提出本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明确研究思路;第二章项目式学习与高中语文教学。对项目式学习的定义特征、设计元素与建构流程进行介绍,阐释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第三章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项目式学习设计规划。通过梳理统编必修高中语文教材,对其进行项目式学习的整体规划与设计;第四章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原则与策略。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为基础,根据设计的六大要素,提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设计策略;第五章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案例。根据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设计具体的项目,并作出案例分析与反思。

吴忠湘[7](2019)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是一线高中语文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小说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维想像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化理解传承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正与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相一致。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要研究建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模式,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语言的运用积累,重视思维的个性化发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论文以“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引言部分:介绍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对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概述。介绍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内容,分析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意义。第二章:分析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原因。介绍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现状调查情况,探讨了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现状的原因。第三章:介绍利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笔者将详细论述学生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开启互动模式,搭建平等对话平台,使小说阅读教学在一个平等宽松的空间进行。开放的文本、宽松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助其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全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体策略:课前运用项目式导引策略;课上运用开放式教学策略;课后运用外延式阅读策略。

朴荟霖[8](2018)在《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进步,是时代的需要,是党和国家、社会和民众的需要,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其要想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满足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就必须要从自身发展入手,产出优秀作品,培养优秀人才。而优秀作品的呈现和优秀人才的出现,除了社会环境氛围营造、媒体宣传推广、市场化商业化运营等社会“外因”积极介入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全面发挥艺术类高校和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根本优势,切实加强高等艺术教育尤其是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这一“内因”的发展,努力培养优秀流行音乐专业人才、产出优秀作品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深入推进高校流行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培育流行音乐人才也就日益为学界和乐界所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在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融合发展、关注青年价值观引领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今天,作为向青年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尤其是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应如何找准定位、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作用,呼应社会、媒体关注和青年期待,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先声,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切实加强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将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和问题背景,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如何、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在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就成为了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基于当代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这一核心,本文以理论和实践层面破解“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策略为研究主旨,以大陆艺术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为研究基点,论文并非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进行简单的历史分析和现状描述,亦非孤立的为研究专业建设而研究,而是要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放在国家、社会、当代教育发展进程中去综合考量,要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与高等教育使命与担当相结合、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相结合、与国家民族振兴相结合,要站在更高的站位上审视和思考其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要跳出专业观专业、跳出教育谈教育、跳出流行论流行。结合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围绕发展建设策略这一主要线索,按照历史纵深研究与现状横向比较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特征,破解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当前流行音乐发展和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本研究(包括绪论、结论)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集中进行研究背景分析,提出问题、阐释思路,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相关文献材料展开详细分析与综述,对研究价值、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进行解读;第一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概念、特征和发展历程进行详细论证分析;第二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与问题进行系统调查和深入剖析;第三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目标定位、整体思路进行系统研究;第四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课程规划、教学设计与学科支持实践策略进行深入挖掘和集中探讨,尝试提出新的核心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第五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师资教材建设与基本保障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尝试提出新的辅助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结论部分对全文论证结果进行陈述,总结研究不足,并对外国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启示研究、高校流行音乐专业评估体系与指标体系建设研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贯通一体化流行音乐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等方面进行延展性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照和思考。本文得出如下结果:研究结果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宏观设计。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宏观设计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说,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理论依据,以多学科理论作为学理基础,要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整体要求和高校音乐专业建设的一般原则,在宏观设计方面要依据“整合理念”和“内涵式发展”的整体建设思路开展设计。研究结果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需要在建设目标的指引下,依据宏观设计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具体实践探索,归纳起来,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展开具体实践:在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设计方面,要建设“厚重扎实型”流行音乐专业基础课、“个性模块式”流行音乐专业主干课、“多元开放式”流行音乐专业选修课;在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方面,要完善音乐审美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以文化人,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践行“创造教育”理念;在以学科建设促进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方面,要科学规划流行音乐学科建设、深入推进流行音乐专业学术研究;在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构建“严选、优出、精过程”培养模式、“流行乐府”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在流行音乐专业师资与教材建设方面,要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型”教师队伍、统编核心教材、开发地方、校本和国际教材;在流行音乐专业社会服务与建设保障方面,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建设流行音乐专业专属场地与设施。研究结果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是核心目标,其主要内容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培养至上,尊重规律、彰显个性,承典塑新、中西融通”的全新设定目标,进而将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真正能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合理吸纳西方先进文化、创造当代健康流行文化的、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广博文化素质的、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本研究为目前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做出的贡献在于:1.尝试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从音乐教育大类专业建设发展史中剥离出来,首次独立完成了专业建设史的梳理;2.通过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3.通过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建设提出了建设的目标定位、整体思路、理论依据,提供了一整套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策略;4.结合自身研究,本文从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的视角提出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宏观设计构想,实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

王琼[9](2018)在《临界生学习管理实践研究 ——以某校九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临界生”是我国当今教育考试制度下的一个新术语,它是指有一定能力,且学业成绩处于中考普高录取分数线附近的初中学生。这一类学生智力正常、身体健康,但或因为习惯于一味的接受,不注意思维训练,从而欠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因为学习态度时好时坏,导致知识构建的漏洞;或因为心理因素不稳定影响学习状态等等,在行为上存在很多“内耗”,学科成绩忽上忽下,界于普职录取分数的临界点。每所普通中学都有“临界生”,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及时给予这一学生群体一些指导和帮助,相信对教学成果的巩固和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题提出对“临界生”实行学习管理,就是指在一定外力作用下,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管理策略,充分发挥“临界生”的潜能,甚至将其转化为优秀生的过程。论文主要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先阐述选题的研究背景,厘清“临界生”和学习管理的概念;再梳理关于“临界生”学习管理的研究文献,在分析前人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契入点;然后阐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文中所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的理论——因材施教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复杂人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为本文后续的学习管理教学实践打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访谈和观察了解目前初三“临界生”的学习的现状并作出相应分析。第四部分,针对临界生现状,以日常教学、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家校联系交叉的学习管理模式作为主要改进措施进行教学实验的设计。第五部分,通过对比本班九年级“临界生”学习成绩的变化,评估临界生学习管理的效果。文章最后是对临界生学习管理策略的论证及反思,得出本文的结论并对未来的教学研究进行展望。

张帆[10](2018)在《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指出自从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以来,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的研究已成为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国内对此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这就使得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更为紧迫。“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超越,是对新时期我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结构的专门、科学的研究,是教育改革的创新。而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教育领域的具体化,是语文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已达成初步共识,具体表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这四个要素各有侧重,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语文课程肩负的重要使命。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以接受美学、对话理论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的特质。培养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推动语文核心素养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环节,更有着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和完善人格的强大功能。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实践价值,这是因为我国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急功近利的教学追求,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缺乏积极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度不够,等。而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应试大环境下,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教师“以考定教”,学生“为考而学”,教师自身素质发展也不足,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导向下,学习也具有功利性。针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教师应树立语文学科的审美理念,提升审美素养,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审美心理结构;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抓住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美学特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培养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能够促进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审美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审美,而是语文学科的审美,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质。同时,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不能为了审美而忽略语文的工具性,要防止出现“华而不实”的教学方式。为了审美素养能够得到制度保障,最好能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但如何评判及如何实施等都有待深入研究。

二、诗词鉴赏中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诗词鉴赏中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3)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五节 理论基础
    第六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
    第一节 理解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需要厘清三对关系
        一、生命教育视野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二、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与“生命语文”教学观的关系
        三、生命教育视野下目标设计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第二节 小学阶段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可行性
        一、小学阶段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时期
        二、古诗词为生命教育资源的优势
第三章 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第二节 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第三节 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古诗词实际应用效果差
        二、古诗词中生命教育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三、教师古诗词教学知识不完善
        四、教师教育观念急需转变
第四章 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
    第一节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认识转向
        一、树立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
        二、把握古诗词中的生命意蕴
    第二节 明确古诗词中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
        一、与自然和谐共生体验生命之乐
        二、与人相处获得情感力量
        三、爱国忧民提升生命价值
        四、文化认同渲染生命底色
    第三节 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知人论世
        二、互文参照
        三、生命体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致谢

(4)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1.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
        2.古诗词与古诗词教学
        3.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关系
    (三)研究现状
        1.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研究
        2.语文核心素养的应用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语文核心素养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新要求及其践行价值
    (一)语文核心素养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新要求
        1.“三维”到“四维”的延伸
        2.“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3.“结果”到“过程”的评价
    (二)语文核心素养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践行价值
        1.明确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指向
        2.整合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评价体系
        3.丰富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文化内涵
二、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古诗词教学的客观环境
        1.语言环境的缺失
        2.对古诗词的刻板印象
    (二)古诗词教学的主观条件
        1.语文核心素养下教师的“教”
        2.语文核心素养下学生的“学”
三、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古诗词“教”与“学”的改进建议
    (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教”的建议
        1.语言建构与运用:基于文本,悟用合一
        2.思维发展与提升:构建桥梁,创设情境
        3.审美鉴赏与创造:提升感知,运用创新
        4.文化传承与理解:博学慎取,多元教学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的建议
        1.主动转变消极的学习观念,在学习生活中强化语言应用能力
        2.积极解放僵化的思维方式,在学习生活中建立质疑探究精神
        3.学会品味诗歌的独特美感,在学习生活中激发内在创新动力
        4.理解传承诗歌的优秀文化,在学习生活中涵养充实内在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研究 ——以统编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项目式学习与高中语文教学
    2.1 项目式学习概述
        2.1.1 核心概念界定
        2.1.2 项目式学习的学理依据
        2.1.3 项目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2.1.4 项目式学习的设计要素
        2.1.5 项目式学习的建构流程
        2.1.6 “项目式学习”与相似概念辨析
    2.2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2.2.1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目标定位
        2.2.2 项目式学习能带给高中语文教学的转变
        2.2.3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3 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的整体规划
    3.1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3.1.1 编写理念
        3.1.2 结构体例
        3.1.3 内容分析
    3.2 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规划思路
        3.2.1 统编高中语文“阅读写作单元”项目式学习设计规划
        3.2.2 统编高中语文“专题活动单元”项目式学习设计规划
        3.2.3 统编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单元”项目式学习设计规划
4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设计原则与策略
    4.1 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原则
        4.1.1 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4.1.2 重视思维发展提升
        4.1.3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4.2 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策略
        4.2.1 选题策略:解读文本寻找支点
        4.2.2 情境策略:聚焦生活创设氛围
        4.2.3 问题策略:关注热点精炼问题
        4.2.4 活动策略:源于教材拆分重组
        4.2.5 评价策略:制定量规多元评价
5 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案例
    5.1 “阅读写作单元”项目设计案例
        5.1.1 项目设计
        5.1.2 案例分析
    5.2 “专题活动单元”项目设计案例
        5.2.1 项目设计
        5.2.2 案例分析
    5.3 “整本书阅读单元”项目设计案例
        5.3.1 项目设计
        5.3.2 案例分析
    5.4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境与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研究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小说阅读教学概述
    第一节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一、核心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
        三、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节 高中小说阅读教学概述
    第三节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结合文本,促进语言积累与表达
        二、利用课堂,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依托教材,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延伸课外,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承
第二章 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现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与调查情况的统计
        三、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束缚教师教学思维
        二、评价机制限制教师教学手段
        三、教学压力阻碍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章 利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课前运用项目式导引策略
        一、知人论世,培养探究能力
        二、研习文本,加强自主意识
        三、整理归纳,形成语言积累
    第二节 课上运用开放式教学策略
        一、多元解读,提升思维品质
        二、宏观把握,增进美感体验
        三、平等对话,激发创新思维
        四、情境创设,提升审美素养
    第三节 课后运用外延式阅读策略
        一、比较阅读,拓展文化宽度
        二、专题阅读,挖掘文化深度
        三、写作训练,增加文化厚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8)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中国流行音乐相关研究
        (二)中国音乐教育相关研究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相关研究
        (四)中国高校专业建设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五、创新点
        (一)理论研究注重史论结合
        (二)实践研究具有中国特色
第一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相关概念、本质特征与发展历程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流行音乐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本质特征
        (一)艺术性与通俗性
        (二)传统性与时尚性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
        (四)统一性与独立性
        (五)综合性与跨域性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流变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历程概述
第二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一、研究与设计方法
        (一)文献研究设计
        (二)访谈设计
    二、调查研究实施过程
        (一)文献研究调查对象与信息搜集过程
        (二)访谈研究调查对象与信息搜集过程
    三、调查研究结果汇总
        (一)文献调查结果呈现
        (二)访谈调查结果汇总
    四、基于调查研究结果的成绩概述与问题分析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成绩概述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第三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目标定位与整体思路
    一、理论依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指导,以多学科理论基础为支撑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和青年思想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四)音乐教师心理结构建构理论
        (五)存在主义课程与价值观
        (六)音乐流行理论
    二、目标定位: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专业人才
        (一)立德树人、培养至上
        (二)尊重规律、彰显个性
        (三)承典塑新、中西融通
    三、整体思路:“整合理念”与“内涵式发展”
        (一)基于“整合理念”的建设思路
        (二)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建设思路
第四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课程规划、教学设计与学科支持实践策略
    一、关于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规划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建设“厚重扎实型”流行音乐专业基础课
        (二)建设“个性模块式”流行音乐专业主干课
        (三)建设“多元开放式”流行音乐专业选修课
    二、关于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完善音乐审美教学
        (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以文化人”
        (三)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创造教育”理念
    三、关于以学科建设促进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规划流行音乐学科建设
        (二)深入推进流行音乐专业学术研究
第五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师资教材与基本保障实践策略
    一、关于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严选、优出、精过程”培养模式
        (二)构建“流行乐府”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二、关于流行音乐专业师资与教材建设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型”教师队伍
        (二)统编核心教材、开发地方、校本和国际教材
    三、关于流行音乐专业社会服务与建设保障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二)建设流行音乐专业专属场地与设施
结论
    一、结论总结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宏观设计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
    二、创新与反思
    三、延展性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年表
    附录2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3 :五位流行音乐教育界资深专家访谈记录摘编
    附录4 :专业基础课《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100 首经典民歌
    附录5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经典流行音乐作品词例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临界生学习管理实践研究 ——以某校九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述评
        1.3.1 关于临界生教育的研究
        1.3.2 关于学习管理的研究
        1.3.3 文献研究综合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重难点
        1.4.1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2 本文研究的重点
        1.4.3 本文研究的难点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可行性分析
    1.6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6.1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1.6.2 本课题的创新点
2 “临界生”学习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因材施教理论
    2.2 “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2.3 行为科学理论
        2.3.1 S—R理论
        2.3.2 沙因的“复杂人”假设
        2.3.3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3 个案学校“临界生”的确定和学习现状分析
    3.1 “临界生”
    3.2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4 “临界生”学习管理的实施策略
    4.1 多管齐下,优化日常教学管理
        4.1.1 加强课内外管理,提升常规教学
        4.1.2 强调面批纠错,落实作业管理
        4.1.3 倡导反思合作,提升强化学习测评
        4.1.4 积极开展活动,促进心理疏导
    4.2 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管理
        4.2.1 合理分层,动态走班
        4.2.2 分层教学,分层作业
        4.2.3 班主任组合,捆绑评价
    4.3 责任到人,实行个别辅导
    4.4 沟通引导,提升家庭教育
5 临界生学习管理策略的效果评估及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语文核心素养理论及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素养与核心素养
        二、语文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节 语文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内涵
        一、语文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内涵
        二、语文核心素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二、比较功利的教学追求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四、学生缺乏积极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第二章 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理论及高中生能力欠缺的原因
    第一节 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一、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特质
        二、理论基础
        三、现实依据
    第二节 培养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意义
        一、是推动语文核心素养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是实现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环节
        三、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格有提高和完善的作用
    第三节 高中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欠缺的原因
        一、应试大环境的影响
        二、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三、教师自身素质发展不足
        四、学生存在功利性学习动机
第三章 高中生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节 提升教师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树立语文审美教育理念
        二、完善教师审美知识结构
        三、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第二节 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知力
        二、发掘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三、激发审美情感
        四、提升审美评价力
    第三节 抓住不同文体的美学特质开展教学
        一、提高诗歌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二、提高散文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三、提高小说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提高戏剧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诗词鉴赏中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诗词的革命精神研究[D]. 沙明社.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统编教材的小学语文教师跨学科整合能力研究[D]. 褚彤彤.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研究[D]. 马丽妍.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4]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莫毛坤.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6]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研究 ——以统编教材为例[D]. 赖霜.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吴忠湘.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8]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D]. 朴荟霖.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9]临界生学习管理实践研究 ——以某校九年级学生为例[D]. 王琼. 宁波大学, 2018(09)
  • [10]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研究[D]. 张帆. 陕西理工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诗歌鉴赏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