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易”教材话剧“留肝胆两昆仑”_课本剧论文

从“三易”教材话剧“留肝胆两昆仑”_课本剧论文

从三易课本剧“去留肝胆两昆仑”想到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肝胆论文,去留论文,课本剧论文,两昆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7-0029-03

学完高一“戊戌变法”后,学生对维新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对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举印象深刻。但也有不少学生对谭嗣同选择赴死有激烈的争议,认为死得不值。我想如果让他们进行辩论,可能会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增长,但很容易在“两选一”的思想方式中争个“你死我活”,在正确理解史学方法和形成有积极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如果将辩论转为思考“谭嗣同为什么要留下来”?让学生做一回当事人,探究其中的缘由,领悟他的抉择过程,效果也许会更好。于是,我和学生商议:针对谭嗣同的就义,深入学习,编演课本剧“去留肝胆两昆仑”。学生表示赞同,经过自愿报名和推荐成立了10人剧组。

第一稿:

第一幕:兄弟话别

(旁白:慈禧“临朝听政”的消息传出后,霎时,京城里刀光剑影,风云骤变。)

梁:听说皇上已经被慈禧软禁了,她绝不会放过我们。

谭:Oh! My god! 我可怜的圣上啊!慈禧这只老狐狸,我和你拼了。

梁:大哥,不要冲动啊!听说慈禧已布下天罗地网等我们,你去了不是自投罗网吗?我们先避避风头,等风声松一些再说吧!

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烂命一条,你别拦我了,后会有期!

梁:大哥,大哥……

第二幕:刑场脱险

(旁白:可是事与愿违,营救失败。谭嗣同不幸被捕,几天后押往北京菜市口行刑。)

谭: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到底我做错了什么?天啊,我比窦娥还冤啊!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哦,阿门!

王五等:大哥,我们来了……

(只见几位大侠轻功一出,将谭嗣同救出。)

第二稿:

第一幕:志士诀别

(旁白: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历时百天的维新运动宣告失败,顽固派疯狂反扑,血溅京城。)

梁:嗣同,皇上已被慈禧太后软禁,我们多年的努力功亏一篑了。

谭:都怪我,我不应该相信袁世凯的。我没想到他是慈禧的走狗,竟会出卖我们啊!

梁:这怎能怪你呢?是我们没有考虑周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谭:事到如今,看来不用暴力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变法之路行不通啊!

梁:现在不是谈论改革与革命的时候,外头正在大肆逮捕维新人士,我看你还是和我一起躲一躲吧!

谭:不,不,在这危急关头,我怎能弃皇上于不顾呢?况且南海先生下落不明,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

梁:这些固然要去做,但现在条件不允许,我们的力量已经很薄弱了,不能轻易送命了。

谭: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你不用劝我了,就让我留下来坚守阵地吧!

第二幕:慷慨赴刑

(旁白:谭嗣同不幸被捕,面对严刑拷打,镇定自若。不久,被押往北京菜市口行刑。)

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谭(边走边说):今天我为了维新大业牺牲,死得光荣,死得其所!

谭: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面对刽子手的屠刀,对天大喊,之后倒在血泊之中。)

第三稿:

第一幕:志士诀别

(旁白: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重新训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宣告失败。)

梁:复生兄,听闻那拉氏已将皇上囚于瀛台,她绝不会轻饶我们。

谭:(面向皇宫方向,双手向右握拳)皇上,我定要设法救你!

梁:复生兄,宫内守卫森严,恐怕难以救出皇上!你还是不要冒这个险了。

谭:卓如,皇上如此器重我,作为人臣,怎能弃皇上于不顾呢?

梁:复生兄,皇上于我们有恩,理应报答。只是仅凭你我的力量,是以卵击石啊!

谭:卓如,别劝我了。只要还有一点希望,我就不会放弃。就算赔上性命也在所不辞。

梁:复生兄,你这又何苦呢?现在局势于我等不利。而东瀛或有一栖之地,复生兄何不与我一同前往,他日再图维新大计。我已与日本大使商议妥当,不日便可启程。

谭:非也,非也!我志不在东瀛,现在尚有许多大事等我去办,虽希望渺茫,恐怕还是可以搏一搏。吾等书生,一身碌碌,只是这几卷书册,是我毕生的心血,还望卓如兄能代为保管。我一个人死不足惜,只怕牵连家人。这封家信也望卓如兄代劳,不胜感激!

梁:复生兄,你耿直坦然,我是自叹弗如。正所谓留得青山在……

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先生生死未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梁:复生兄,吾书生意气,全无复生兄此等高远见解,惭愧,惭愧!可是……

谭:卓如,我主意已定,你别再劝我了。时日不多,就此告别!

(二人眼神坚定,凄然抱拳相别。)

第二幕:刑场英雄

(旁白:9月25日,谭嗣同被捕。他在狱中意气自若,整日绕室而行,拾取地上炭屑,就粉墙作书。9月28日,谭嗣同被押往菜市口行刑。他带着枷锁,走在最前面。)

谭: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今嗣同有幸成为第一人,死而无憾!只是希望能够唤醒国人,勇往直前,继续振兴中华大业。那么,我的血也不会白流!

(旁白:戊戌变法失败了,但远走和留下的人都是光明磊落的,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从第一稿的戏说历史,到第二稿的误解历史,再到第三稿的“闪亮登场”,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比较准确地理解了谭嗣同选择留下赴死的原因,而且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态度。几位平时喜欢仗义执言、抱打不平的学生说:“如果我是谭嗣同,可能也会这样做,彻底暴露清政府的反动面目,让大家不要再有幻想!”反思这次教学经历,我对课本剧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历史上的人和事,对于当代的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即。如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更深刻地感悟历史呢?编演历史课本剧是一种不错的教学形式,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角色的研究和扮演中尝到了历史的原汁原味。那么,在课本剧的编演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呢?

一、精心选择剧本内容。编演课本剧是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在追求最佳教学效果的原则下,一般可以选择重大的、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尤其是有冲突性和转折性的事件作为剧本内容。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得更深刻,表演得更出色。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谭嗣同是重要的维新人物之一。学生对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选择“留下赴死”存在争议,用当代的价值观和思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谭嗣同的抉择。教师也无法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来解决他们的认知冲突,需要让他们做一回“当事人”,神入“历史”,才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缘由。

二、及时指导并指出问题。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促进者和合作者。

首先,学生受当代影视作品的影响,容易戏说和大话历史。在布置编写剧本任务后,就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懂得历史剧和一般文学作品不一样的,它是通过有史实依据的创作来展示和“求真”历史。第一稿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所以严重违背史实。其中“刑场救援”明显是有意为之,他们还不能接受谭嗣同献身的事实。

其次,指导时要提供有效的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资料。在学生编写剧本第一稿之后,我看出了问题,向他们提供了一些书目和论文。可是第二稿中,学生仍然用自己的思维来理解谭嗣同,将其塑造成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可见并没有利用好这些资料。学生的知识和时间有限,而我提供的资料《戊戌变法史》《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论》等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提供相关资料时,要及时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这些资料,以便更快更好地进行剧本的编写。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围绕“谭嗣同为什么要留下来”这个问题,有重点地阅读了这些资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编剧。

再次,要注重全员参与。在编写第一稿和第二稿时,只有10位学生参与。不仅缺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范围也非常狭窄。所以应该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其他同学参与后,分别从称呼、人物思想、角色定位、语言设计等方面进行置疑和建议,为剧本的再次修改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谭嗣同选择留下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报圣恩,酬圣主”。维新运动兴起后,光绪帝非常器重谭嗣同,授四品卿衔。这对当时传统士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变法期间,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由谭嗣同等“军机四卿”具体执行的。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他自然是积极设法营救。这与岳飞的忠君报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二,由于长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和压迫,中华民族的自尊性、反抗性和正义感受到严重摧残、压制和扭曲,社会上强权政治、自私自利、明哲保身、苟且偷生之风盛行,对反动的恶势力麻木不仁。这些,对自以为是“先知先觉”的谭嗣同而言,是莫大的悲哀和痛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三,侠气和佛骨的双重影响。谭嗣同结交江湖侠士,曾向大刀王五学习武艺,有浓烈的侠气。他以一腔热血倾注维新大业,结果却“壮志未酬”。“孤胆英豪,吾谁于归”,决心要献身于这一事业,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同时,他结识佛学名家杨文会后,从杨学佛。佛家有云:“世界无量,现身无量,无人无我,无去无往,舍救人外更无他事之理。”看来,谭嗣同是深得此道的,所以才会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豪言壮语。

正是以上各种因素掺杂在一起,促成了谭嗣同的“坐以待捕”。他恨清朝政府的腐朽败落,恨士人的迂腐无能、恨国民的麻木不仁,决心用自己的鲜血来上报君恩,下唤国人!

由于有了以上的认识,第三稿就明显有了提高,演起来也更符合历史地进入角色,台上台下共鸣共振,充满了悲壮而崇敬的情感。

课本剧只是一种教学形式,不是目的。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能为了追求形式,满足于课本剧的“表演秀”,忘记了历史课程的宗旨和特色。

标签:;  ;  ;  ;  ;  ;  ;  ;  ;  ;  ;  ;  

从“三易”教材话剧“留肝胆两昆仑”_课本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