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女性问题”-《第二性》读后感论文

也谈“女性问题”-《第二性》读后感论文

【文学评论】

也谈“女性问题”
——《第二性》读后感

孙 鑫

摘 要 本文将详细解析西蒙·波伏娃撰写的《第二性》一书上、下两册的内容,指出波伏娃如何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得出女性是“他者”的观念,以及女性如何在社会环境下被塑造成“他者”。同时,分析本书哲学思想的来源,点明黑格尔与萨特对本书的影响。

关键词 女性问题;波伏娃;《第二性》

关于女性问题,研究者众多,西蒙·波伏娃是其中的佼佼者。西蒙·波伏娃,190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第二性》是她女性主义研究的代表作,值得后人不断学习和解读。

[12]In other words,China’s slow down has been much sharper in poorer areas than richer ones.(2016-10-01)

3.专门研究。是否可以考虑借鉴通过类似事故调查组的方式对相关错误进行专门研究,研究的事项体现专业度和公平性,集中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研究。这里可以考虑几个方面的专业人才,至少涵盖法律、纪检、审计以及对应的专业领域人才,减少外行人研究内行事的情形,力争做到专业人做专业事。

一、《第二性》的内容

笔者所读的《第二性》分两册,第一册分为命运、历史、神话三部分。波伏娃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探讨使女性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起源。生物学方面,她追根溯源,论述了生物的进化过程,从女人的月经、生育、更年期等痛苦的过程指出,由于生物属性,女性对物种更有附属性,但这只能说明男女两性存在生物差异,不足以说明为何在社会认知上女性被认为是“第二性”、是低于男性的。精神分析学方面,她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太过机械,因为弗洛伊德太强调“性欲”(即“力比多”)[1],不关心女性命运,用“情结”来论证女性天生低于男性,其学生阿德勒提出,小女孩由于缺乏而羡慕男性生殖器,天生就有“自卑情结”,这些论断既先验又武断。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波伏娃赞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描述的,女人的生存取决于社会和经济的状态,但又认为单单从“经济人”的角度去分析女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私有制并不一定导致妇女被压迫,消灭家庭也不一定能解放妇女。女性和孩子之间的天然联系,确实也是男性不具备的。不重视男女之间的差异、将所有人一概而论的阶级分析法,确实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神话方面,她对不同时期五位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剖析,他们分别以独有的方式反映了不同的集体神话(或者称为“集体意识”):男性为确立自我,采用各种手法将女性等同于肉体,定义为“他者”。

第二册分为成长、处境、辩解、走向解放四部分。关于女性的成长和处境,波伏娃举了很多心理学案例。可能是翻译的原因,也可能是时代或文化背景的差异,其中很多例子确实非常超出笔者能想象和共情的范围。笔者认为,波伏娃想要表达的是女性从小就被区别对待。人们对待女孩更温柔呵护宠爱,对待男孩更倾向于让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即“摔打着”养。她认为,从这时开始,社会已经给女性设置了陷阱:男孩通过面对、体验和创造,慢慢掌握了对世界的主导;女孩看似被温柔以待,其实是告诉她们不必掌握自己的人生,不必有坚强的心性和出众的能力,依赖别人就好。再加上社会环境对女性有“贞洁观念”方面的桎梏,女性从小到大、从生理到心理都被严格限制。直到被送入婚姻,成为母亲,一生都像是一个“套中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价值。在波伏娃看来,婚姻中男女双方承担的责任和得到的好处并不对称。男人婚后、包括有孩子后,依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依然能全身心投入社会生产。而女性很大程度上被限制于繁殖后代和料理家务,特别是在波伏娃所处的时代。波伏娃认为,婚姻给了妇女保障,但它也剥夺了妇女追求卓越的机会。母亲的角色更不用说了,怀孕本身是由女性生理结构决定的,但波伏娃认为,“怀孕的喜悦”“母亲的伟大”这些套话是值得被怀疑的,因为怀孕本身已经“使妇女同自己疏离”,即女性在这一过程中无法掌控自己的身体,会受激素紊乱、身体变形、难产等问题的困扰。波伏娃认为,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也存在偏见。她认为,女性不见得全部都热爱孩子,同样,孩子在母亲的怀抱里也不见得都是幸福的。波伏娃的描述很复杂,笔者举一个例子分析。波伏娃认为,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是一段非常容易扭曲的关系。刚开始,拥有一个孩子似乎让女性觉得圆满,怀孕生子使她觉得自己不再是“客体”,而是参与社会进程的主体。但其实,女性是错误地将孩子当成了“他者”。随着时间的流逝,女性会逐渐发现拥有一个孩子不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更不意味着与男性的平等,只意味着更多更复杂的家庭事务。更别说孩子成年后,她或他也会把母亲当作客体,母亲是做饭洗衣、照顾付出的牺牲的机器——所以,孩子最终才是母子关系中的主体,女性地位依然低下。

波伏娃明确指出,她认为异性之间的关系就是黑格尔主奴辩证关系的运用。主奴辩证法是黑格尔提出的,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分两部分,一个是独立的意识,另一个是依赖的意识;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隶。波伏娃认为,这种辩证关系也适用于男女之间。女性承认男性负责创造未来,承认和维护男性在家庭中的特权,使自己成为“他者”,依赖男性,但又期望在家庭婚姻关系中支配男性,通过男性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同理,男性将女性异化,使之低于自身,却也不得不通过统治和控制女性来奠定自己的地位。

二、《第二性》的思想基础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受黑格尔和萨特的影响颇深。

最终,波伏娃提出了她最广为认知的论点:“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2]女性和黑人、犹太人一样,都是被压迫的群体。但是,“女性”并不是一个团体或一个阶级,她们以家庭为单位被分开,女性跟她们的配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属于同一个阶层。女性因此跟同一阶层男性的关系要比跟其他女性的关系更为密切,很多女性满意于自己的阶级和现状,因此女性无法联合,也无法反抗。关于如何摆脱这种压迫、脱离“他者”的地位,波伏娃给出的意见是经济独立和文化超越。

范坚强突然打电话给一杭,约他去办公室谈《真相》的创作进度。一杭不太喜欢谈论正在写作的小说,他认为创作是很私密的事情,别人的意见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干扰,何况,还没成型的东西,说出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当然,这一次他准备去,就算范坚强不找他,他也要寻个机会去一趟一风公司。他需要确认,核桃脸记事本上提到的范总是不是范坚强。

萨特是波伏娃的伴侣,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波伏娃。她在《第二性》里明确写道:“我们将通过女人的整个处境,以存在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她。”[3]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4]波伏娃以此为根据,认为所谓的“女性的本质”不是天生的,所有的女性气质都是后天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的自我选择。这就是存在主义所认为的:世间万物都是先有存在,然后根据各种需求进行选择,进而产生或显露所谓的“本质”。同时,波伏娃认为“女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被压迫形成的。男性给她们制定了标准和定位,使女性将自己树立成人们所期待的样子,成了顺从别人、低于男性的“第二性”,这其实也是存在主义“他人即地狱”观点的体现。

三、结语

女性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笔者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在做决定前都能够有机会对事情的方方面面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并愿意为此承担责任后,再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3: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512.

[2]西蒙·波伏娃.第二性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

[3]西蒙·波伏娃.第二性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75.

[4]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37.

中图分类号 C913.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725( 2019) 11-0122-02

作者简介 孙鑫(1983-),女,山东烟台人,烟台市博物馆,主要从事专门史研究。

【责任编辑:周 丹】

标签:;  ;  ;  ;  

也谈“女性问题”-《第二性》读后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