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鉴别诊断探讨论文_黄利嫦

湖南省蓝山县中心医院 湖南蓝山 425800

摘要:目的: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鉴别诊断进行探讨,对其诊断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各45例,按照疾病类型将其分成颅内细胞瘤组与脑膜细胞瘤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MRI结合CT检验,诊断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颅内细胞瘤组与脑膜细胞瘤组脑膜尾征、瘤内钙化等临床指标差异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肿瘤外形、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明显强化及瘤内坏死囊坏死信号等临床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的诊断的临床表现不同,两者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确诊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脑膜瘤;CT;MRI;诊断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发生率较低,是颅内脑外的少见恶性肿瘤[1]。占颅内肿瘤<1%,发病率约为脑膜瘤2%-4%。HPC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相似,术前确诊较为困难,目前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2]。本研究就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供研究和参考。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各45例,按照疾病类型将其分成颅内细胞瘤组与脑膜细胞瘤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MRI结合CT检验,诊断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颅内细胞瘤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10-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7±10.13)岁;脑膜细胞瘤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12-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38±10.16)岁。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经相关的临床检验确诊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或脑膜瘤患者,且排除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其他严重病变及检查禁忌患者,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另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即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数据可进行比较和分析。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1.5GE高强磁场的MRI做以平扫、增强扫描及16PHILIP CT平扫检查。使用德国HD1.5TsignaEXCITE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将梯度场设为33M/m,梯度切换率120mT?m-1?S-1,用8通道体线圈对矢状位、轴位及冠状位进行扫描。矩阵为256×192,FOV为24 x18cm,层厚和层间隔分别为6mm和2mm。增强扫描使用Gd-DTPA对比剂,速率维持在2ml/s,剂量为0.1mmok/kg。使用飞利浦16螺旋CT进行头颅平扫。三种检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1.3观察指标

对颅内细胞瘤组与脑膜细胞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观察,详细的观察指标包括脑膜尾征、瘤内钙化、肿瘤外形、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明显强化及瘤内坏死囊坏死信号等。

1.4数据处理

对颅内细胞瘤组与脑膜细胞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束后,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使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对比和分析,P<0.05的前提下,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颅内细胞瘤组与脑膜细胞瘤组脑膜尾征、瘤内钙化等临床指标差异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肿瘤外形、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明显强化及瘤内坏死囊坏死信号等临床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详情如表1所示。

3讨论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临床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该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且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的相似度较高,故在临床容易发生漏诊及误诊现象,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治疗效果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后果,故有效减少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误诊率,做好术前确诊极其重要[3]。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4],CT、MRI鉴别诊断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具有较为积极的诊断意义,自临床应用以来受到了众患者及专家的一致好评。目前认为HPC起源于毛细血管的Zimmeman细胞,属恶性肿瘤,可远处转移,具有复发性强的特点,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需将肿瘤彻底清除,但HPC存在颈内外双重供血,术中出血汹涌;且常与周围组织常广泛粘连,难以实现肿瘤全切[5]。需要时,应术前行HPC主要血管栓塞,有助于控制肿瘤血管形成及术中出血,另外无论HPC手术全切与否,均有必要进行放疗。细胞瘤是源于蛛网膜绒毛顶端的帽状细胞,其病理类型较为复杂,但是该疾病的预后性较好,由此可见,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虽较为相似,但是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做好术前的评估和诊断鉴别十分的重要[6]。

本研究结果表明,颅内细胞瘤组与脑膜细胞瘤组脑膜尾征、瘤内钙化等临床指标差异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肿瘤外形、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明显强化及瘤内坏死囊坏死信号等临床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的诊断的临床表现不同,两者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确诊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潘锋,顾晓丽,祝跃明等.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鉴别诊断[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1):54-57

[2]张瑞,楼海燕,汪启东等.T2★加权血管成像序列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1):77-79.

[3]马文超,唐晓平,漆建等.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误诊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误诊误治,2015,(2):57-60.

[4]祝跃明,金中高,姚振威等.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1):58-59,46.

[5]潘锋,祝跃明,周林江等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2,27(11):1180-1182

[6]王海,李良,石群立,等.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4:1070-1072

论文作者:黄利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4

标签:;  ;  ;  ;  ;  ;  ;  ;  

关于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鉴别诊断探讨论文_黄利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