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量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较论文_李君悦

低分子量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较论文_李君悦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摘 要】目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量肝素与利伐沙班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的比较。方法随机选取我院8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分为2组,分为采用低分子量肝素预防组,40例,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0.4毫升/天,采用利伐沙班预防组,40例,术后口服利伐沙班10毫克/天。比较2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凝血指标,并观察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药物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治疗期间与出院后一个月均为发生出血并发症。结论低分子量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有效,且安全。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低分子量肝素;利伐沙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早期可引起急性肺栓塞,后期可并发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后果十分严重。鉴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及其他骨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应该受到重视,做的预见性防治。术后补足体液、穿弹力袜等一般性预防外,必要的抗凝药物使用也是应做到的。目前比较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等。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对于人工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推荐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本文通过我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抗凝药物临床应用实践,回顾性分析比较低分子量肝素与利伐沙班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1一般资料

1.1纳入标准为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采用低分子量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机选取40例,采用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机选取40例,共80例。①同一术者进行的手术。②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初次行单侧髋关节置换。③术前无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史。④术前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均未见异常。⑤无肝肾功能不全,无出血性疾病病史。⑥无低分子量肝素、利伐沙班使用禁忌者。选取的80例患者分为2组,低分子量肝素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1—71(56.4±12.5)岁。利伐沙班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40—72(57.2±13.2)岁。2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构成比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80例患者均行入院常规检验,包含血凝、血常规、生化等。术前均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由同一术者进行手术,取外侧改良Gibson切口,术后予以补液、抗生素预防治疗、冷疗等对症治疗。低分子量肝素组术后8小时开始予以低分子量肝素0.4毫升皮下注射,每24小时1次,连续使用7天,停用1天,再次使用3天。利伐沙班组术后8小时开始予以予以利伐沙班10毫克口服,每24小时1次,连续口服15天。80例患者均术后3天开始扶学步车行走联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①术后第2天、第7天复查血常规,第7天复查D-二聚体。②术后第14天复查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③观察患者是否有呕血、尿性、黑便等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2组均未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2.2术后出血情况,2组在院期间及出院后1个月均未出现呕血、尿性、黑便等不良反应均未出现。

2.3凝血指标比较术前凝血指标均为正常值,未予以记录及比较。2组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D-二聚体值高于第7天。

3讨论

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是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卧床,下肢肌肉对静脉的挤压作用,使血流滞缓,手术造成的创伤致静脉壁损伤,且骨科大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因此术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DVT的意义重大。【1】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09)》指出,抗凝药物成为预防术后DVT发生的主要方法之一,术后积极有效进行抗凝治疗是骨科大手术术后非常必要的治疗措施。【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低分子量肝素、利伐沙班均可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PT\APTT影响小,且为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研究同时发现两组术后D-二聚体较高后又降低,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可作为血栓性疾病的一个监测指标。【3】低分子量肝素是分子量小于7kD的肝素,由于分子量小,较小受PF4的抑制,不易引起血小板减少,使抗血栓作用与出血作用分离,具有选择性抗凝血因子Xa活性,而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较长,体内不易被消除。利伐沙班为凝血因子Xa的高选择性抑制剂,可与Xa因子的活化部位高度亲和,抑制Xa因子活性,中断凝血的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

综上所述,低分子量肝素与利伐沙班均可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出血并发症风险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利伐沙班目前在临床使用时间较短,临床报道资料较少,且有资料报道,利伐沙班会明显增加切口愈合迟缓、血肿、感染至再次手术几率增加等的并发症的几率,还需进一步研究,并且价格偏贵。低分子量肝素作为骨科手术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药物已经得到临床医学的支持,价格便宜,皮下注射方便,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邱贵兴,戴戎,杨庆铭.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J】.中国临床医生,2006,(2):31-33.

[2]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性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602-604.

[3]郭雪梅,王鸿利.快速D-二聚体在诊断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0,4(1):41-43.

论文作者:李君悦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4

标签:;  ;  ;  ;  ;  ;  ;  ;  

低分子量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较论文_李君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