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第一次编审(I)[*]_中国共产党历史论文

浅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第一次编审(I)[*]_中国共产党历史论文

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第一编送审稿的谈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上卷论文,送审稿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6年10月25日)

一般地说,写历史要把抽象的事实、具体的事实、事实的背景三个部分搭配好。文字要有波澜起伏,不要像一潭死水。如果老是从头到尾平铺直叙地写下去,就很难吸引人读。一段或几段开头,要有很精彩的话把事情提纲挈领地提出来。毛主席常常对我说,写文章要善于提笔,要有提神之笔。在看似平常的地方忽然提高了,使读者精神为之一振。马克思写《资本论》那样科学的著作,也很注意使文章有波澜,有变化。哪些地方有严密的论证,哪些地方有生动活泼的叙事,哪些地方有讽刺,引用莎士比亚的诗,或者自己写些挖苦的话,他都是很用心思的。马克思同恩格斯说,他写《政治经济学批判》时,因为生病,那篇文章带有干巴的毛病。马恩都不愿他们的文章写得平淡无奇。我们的书也要写得引人入胜,使人读起来眉飞色舞。

例如写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可以描写一下成立时的情况。当时法国巡捕房同青红帮勾结,对参加一大的人盯梢,会议不得不换地方开。开成立会时,报纸上没有发表任何消息,在社会上没有引起任何注意,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但是,就在这时,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开始点燃起来了。

不要老是写会议有哪些人到会,作了哪些决议。要用当时社会上的反应,从客观上观察和评论一些事件。对某个事件,当时报纸是怎么说的,中国反动派是怎么说的。但是,同他们说的不一样,他们完全没有理解到这个事件的意义,这个事件有如何如何的作用等等。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个本子写了辛亥革命失败在人民中间引起不满。可以利用当时一些人写的诗,那些诗表达了他们对中华民国的失望。鲁迅的小说中也有这种反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华民国的成立还是有积极的作用,也得讲清楚。不然老是说几句空话不解决问题。辛亥革命后,尽管有袁世凯、张勋复辟,但都失败了。表明谁要再做皇帝,在当时的形势下是行不通了。清末民初报纸刊物多起来了,不能说这些报纸刊物都是反动派控制的。一些人组织政党失败,但在群众中开始认为组党是可以的了。办了很多学校。虽然学校的情况不一样,但有的就可以讲一些民主的、科学的知识。有一些进步的教师,进步的活动。罗章龙写的回忆录,讲到蔡元培支持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参加成立大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虽然当时北洋军阀横行霸道,不民主,搞假民主,但还是容许社会上有一小部分自由,尽管这种自由是越来越缩小的。

党领导了许多罢工,当时罢工的消息在报纸上是公开登出的,认为这是民主国家应有的权利。对禁止罢工的事,有的报纸也能登出来。

要把这些多种多样的人和事,不同的人对中国的局势、中国革命的态度、评论写出来,穿插进去,这样就生动了。

讲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在中国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等等,这些都是老话,要讲点新话。讲清楚是在什么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实际上同盟会中国内的资产阶级很少。同盟会只代表资产阶级中要求革命的部分。资产阶级中许多人对孙中山不满意。同盟会在群众中没有多少基础。不但在资产阶级中没有多少基础,而且在知识分子中也没有多少基础。知识分子的一些团体同同盟会没有多少关系。我们的老一辈参加革命,与其说受孙中山的影响多,还不如说受郑观应、梁启超的影响多。孙中山走的是一条崎岖的小道。当时革命力量还不成熟,所以革命必然失败。二次革命也是如此。中华革命党成立时很孤立,没有出路。后来孙中山要找苏联支持,是他再没有别的出路了。依靠陆荣廷、陈炯明都不行,连立足点都没有了。苏联和共产国际选中孙中山,把国民党看得很重要,表明他们对中国的情况很不了解,不了解国民党是个什么组织。

现在一些人宣传中国共产党是个畸形儿,说他的建立既没有依据中国文化传统,又没有依据外国文化传统。虽然不必在这个本子里去同他们辩论,但要明确写出这个共产党的诞生是必然的。中国已经有了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到中国,中国要复兴,走其它的道路已经走不通,只能走共产党的这条革命道路。那些否定共产党的人根本不懂得旧中国的社会政治情况,不懂得当时政治腐败的情况。照外国人的描写,当时北京政府实际上是列强手中的玩物。尤其是借款,如果银行不借款给那些军阀政府,他们马上就维持不了。要一针见血地把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情况描写出来。这种描写同引用统计表一样重要。这个本子既要有统计表等科学资料,又要有这类生动的描写。要使人看出这本党史是在研究了有关中国社会的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而不是在一些本子的旧框框里改来改去写成的。

我上次在你们开的会上讲到要好好写一写人物,不能只叙事不叙人,有些人物要好好写一写。如孙中山、袁世凯、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要写陈独秀,不然不能了解他为什么成了共产党的领袖,后来又离开了。李大钊在党的早期有特殊地位,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要写。张国焘也是个重要人物,一大的主席,在五四运动中非常活跃。听说发现北京档案里有他自首的材料,不知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也要写。张后来有那么大的力量,要分裂党,不描写一下,以后许多事情很难说明。周恩来对党的历史关系太重要了,要写。毛泽东也可在大革命失败后写。他在前边没有发挥特别大的作用。当然也可以写在前边,说后来如何成了主要领导人。参加一大的,后来哪个叛变了,哪个脱离了,都可以写出来。正是这些人,对中国的学问、西方的学问了解较多,要救中国,成为建党的人物。五四运动要写几个领头的人,不仅是北京的,还有其它地方的。北京的许德珩、安徽的周新民,等等。这些人后来有不同的变化,但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对北大,对蔡元培,也可以稍微多写几句。这样内容就显得丰富了。不只是有共产党的事,读起来可以知道中国的许多事情。

对无政府主义只讲了一方面。当时参加工人运动的、共产主义小组的,有好多人相信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比较大,争论比较多。他们有刊物,有领导人,作了相当多的工作。除吴稚晖外,还有刘师复等,可以提一下,他们的文件也可以提到一些。

发动罢工是很不容易的。这个本子写工人的觉悟,估计得比较高,说工人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这种说法过分了,是否要这么讲?可以考虑。工人阶级从自在的阶级变成自为的阶级,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决不是一发展工人运动就变成自为的阶级,也不是一变成自为的阶级就一往直前地发展下去。实际上也有从自为又变成自在的情况,不可能全是自为的。即使现在,也不是如此。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特别能战斗,是确实的。但要进到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罗章龙回忆录上写他们开初到工人中去宣传,工人不信,很长时间对他们抱怀疑态度,后来他们硬是脱下长衫同工人住在一起,才逐步把工人发动起来。

说中国工人阶级便于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很难讲。农民破产到城市去做工,但他们并不因此就关心乡村农民的命运。唯一的作用是不断把家乡的农民带到城市来。工人运动要写得有声有色,刚刚成立的党,只有几十个人,就掀起了那么声势很大的工人运动,表明共产党人是非常能战斗的,这是国民党愿意同共产党合作的一个原因。

共产党在二七罢工失败后转到联合国民党是必然的。工人阶级在当时虽然是重要的力量,但还不是举足轻重的力量。国民党虽然不大好,但除共产党外也没有一个党比它更好。国共合作打出了民族革命的旗帜,就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后来第二次国共合作,也是打出民族革命的旗帜,也是打开了民族革命的新局面,团结了各阶层人民。

写辛亥革命前后的留学生,不能说都是地富子弟,而且家庭出身也不是决定性的。留学生回国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对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状况的分析,说有些人因失望而消沉,不问政治。不问政治的人不一定都是先有一个政治目标,后来才对政治灰心丧气。有些人本来就主张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对什么政治都不过问。但他们可以在自己的专业上干出许多成绩。恐怕不好这样来分派,说哪些是消沉的,哪些是革命的。辛亥革命后消沉的人确实有,李大钊就是一个,李大钊后来怎么走到共产主义道路上来的,很值得介绍。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要说得复杂一些。简单地说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不能把事情说清楚。当时多数群众听到过激主义、过激党来了就非常害怕。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过激主义,这种宣传主要是从帝国主义那里抄来的。当时中国报纸用的多是外国通讯社的消息。国民党派了许多人去苏联学习,他们回来并不宣传马克思主义,还是宣传反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群众中的影响是逐步扩大的。少数最先进的人相信,另外一些人同情,也有许多人是经过相当一个时期才接受的。鲁迅早期并不是相信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单讲《新青年》不够,还有其它一些刊物也要提到。无政府主义作为学说介绍比马克思主义要晚,但作为思潮传播比马克思主义要早。这同有人赴法国留学有关。当时法国的无政府主义比较流行。勤工俭学同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关系,要写好。

国共合作要详细地描写,不单单讲决议有些什么内容。这段时间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当然,主要的事情要到下一编才能写到。

总之,要写得有声有色。要尽可能掌握国内外的资料。国外出的这方面的书很多。你们要把凡是国外已经发表的关于中共党史的材料都掌握起来,加以选择,把有用的材料都用上。你们的翻译介绍的力量怎么样?有的重要事实说错了的,必要时我们要作订正。有些事情影响很大的,我们要说清楚。索尔兹伯里的《长征》一书,写了遵义会议后,红军在贵州北部青杠坡遭到很大损失的一次战斗,说无论中国人、外国人的著作都没有提到过这次战斗。这可能是事实。有些外国人、党外人士著作中的精彩描写,我们可以利用。甚至写的一些著名的对话,只要是确实的,也可以利用。我们要学习《史记》、《左传》这些中国历史名著的成功经验。要写出许多感动人的场面。仅仅说某某同志“英勇牺牲”了,这几个字还不能令人感动。我们的党史本一定要有科学性,要有科学的分析,科学的论断,要对重要的问题作结论,同时又要有生动的叙事。要穿插一些重要报纸的记者、作家的评论,要写出党史人物斗争生活的细节。行文要有悬念,有照应,有精辟的议论,动人的描写,有大开大阖的章法。要改变过去那种枯燥、干瘪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

* 本文为胡乔木与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郑惠的谈话,经郑惠记录整理。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第一次编审(I)[*]_中国共产党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