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血”理论与实验研究

“心生血”理论与实验研究

刘渊[1]2003年在《“心生血”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心生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并得到历代中医的认同和发展,明清以后才逐渐为日益居于主导的“肾精生血”理论所淡化。其主要生理功能可分为心体生血和心脉生血,通过“化赤”、“血精生血”、“协助其它藏府生血”等3个方面发挥作用。其病理表现为“心血虚”、“瘀不生新”。炙甘草汤为“心血虚证”的代表方,大黄(疒廿灬虫)虫丸、生化汤等为“瘀不生新”不同病变程度的代表方。 参附汤(温心阳法)、生脉饮(补心气心阴法)、加减复方丹参汤(去瘀生新法)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均有促进IL-6、IL-11分泌的作用。而IL-6、IL-11是参与造血的重要正性生长因子。 对吸收剂量为3.5Gy~(60)Coγ射线辐射后血虚小鼠,上述调心三方无明显疗效。但与坎离生髓汤(填精补髓法)合用后,则疗效显着,比单用填精补髓法者效果更理想。表现在外周血WBC、RBC、PLT的恢复,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增多,骨髓CD34~+、CD71~+细胞数增加,提示骨髓各系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显着,对红细胞系统有一定的作用。 因此“心脉生血”的机理可能与内皮细胞分泌造血生长因子有关。“心生血”的可能机理是在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骨髓幼稚有核细胞,乃至于成熟血细胞的过程中起作用,或者是保护成熟血细胞的方面发挥功能。

姜涛[2]2014年在《四种生血法对骨髓抑制小鼠血清TPO、EPO、GM-CSF及骨髓CD34~+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调肝生血法、补心生血法、补脾生血法、补肾生血法治疗辐照后骨髓抑制的结果,比较研究调肝生血法、补心生血法、补脾生血法、补肾生血法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调控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正确和合理使用生血法提供理论和实验研究依据。方法:采用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昆明小鼠制作骨髓抑制模型,观察根据调肝生血法而确立的柴胡生血方(自拟)和逍遥散,补心生血法而确立的炙甘草汤,补脾生血法而确立的归脾汤,以及补肾生血法而确立的左归丸、右归丸对小鼠外周血象,血清EPO、TPO、GM-CSF,骨髓CD34+以及对骨髓组织修复等方面的不同影响。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对外周血象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左归丸、柴胡生血方能明显促进HGB、RBC的提高(P<0.05),右归丸能明显促进RBC、 WBC的提高(P<0.05)。2.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均能有效调控TPO、EPO、GM-CSF水平(P<0.05),组间比较,右归丸组、炙甘草汤组、柴胡生血方组药物的调控作用较左归丸组、归脾汤组、逍遥散组更明显(P<0.05)。3.与模型组比较,各组药物均能不同程度提高骨髓CD34+的含量,左归丸和逍遥散的提升作用最显着(P<0.05)。4.在对骨髓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面,各药物组显示骨髓有核细胞、巨核细胞明显增加,血窦扩张不明显。提示各组药物均能促进骨髓组织修复,加速造血功能的恢复。各药物组具有增加小鼠骨髓组织巨核细胞数量的作用,但组间比较,右归丸组巨核细胞数量最多,右归丸组与左归丸组、归脾汤组有显着差别(P<0.05)。结论:补肾生血法和调肝生血法能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在恢复外周血象,调控血清TPO、EPO、GM-CSF水平,增加骨髓CD34+细胞数量,修复骨髓组织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刘艳[3]2005年在《从心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从心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新思路及经方炙甘草汤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理。 方法:(1) 建立再障模型小鼠,设炙甘草汤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组、空白组和阳性对照组。(2) 炙甘草汤低、中、高剂量组灌胃给药2周,阳性对照组灌胃给药康力龙2周,比较各组小鼠体重。(3)采用免疫组化、图象分析技术定量检测比较各组骨髓造血细胞的含量和Caspase-3、Ki-67的表达情况。 结果:(1) 空白组与中药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比较体重明显减轻(P<0.05),中药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 空白组与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相比较造血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3) 各剂量组Caspase-3表达较空白组少,其中各用药组中以中药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Caspase-3含量最少,染色面积及积分光密度显着小于空白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比正常组Caspase-3含量高(P<0.05)。(4) 各剂量组Ki-67表达较空白组增多,其中各用药组中以中药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Ki-67含量最高,染色面积及积分光密度显着大于空白组(P<0.05)。中药高剂量、阳性对照组比正常组Ki-67含量低(P<0.05)。 结论:(1) 炙甘草汤对抑制各组再障小鼠体重下降有一定作用。(2) 炙甘草汤对提高骨髓造血细胞有一定效果,但用药后的疗效与正常小鼠的造血细胞总数还有一定差异。(3) 炙甘草汤中药高剂量组

郭晓辰, 张军平[4]2012年在《从化疗药的毒副反应探讨“心主血脉”的科学内涵》文中指出中医藏象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整体观念与五行学说的运用。文章以化疗药给人体带来的各种毒副反应这一病理状态作为切入点,结合中医相关理论,从化疗药毒副反应对心主血脉功能产生影响的角度,运用整体观念探讨"心主血脉"的科学内涵,以期为藏象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赵振霞[5]2009年在《从心理脾调治脾虚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依据《黄帝内经》记载的“心生血,血生脾”和《难经》记载的“虚则补其母”的理论,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治疗脾虚证,而调心治血,即从心理脾治疗脾虚证,深化理解中医学“心生脾”理论,并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心生脾”的理论内涵、心脾相关的可能的物质基础及应用价值。方法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心脾为母子关系,理论探讨了心脾共调的机制。依据“精气夺则虚”的原理,利用番泻叶泻下制备脾虚证动物模型。1.选取昆明种小鼠72只(体重18±2克),雌雄各半,为研究对象,适应性喂养6天后,随机抽出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调心组、补脾组、通络组、心脾共调组,并用番泻叶浸液灌胃建立脾虚证动物模型。所有实验小鼠均自由饮食。2.造模成功后,即开始给药,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的浓煎剂。3.检测指标:给药12天后分别检测调心方药、补脾方药、通络方药和心脾共调方药对脾虚模型小鼠的影响。观察其一般情况(大便性状、体重、脾指数),D-木糖检测小肠吸收率,及脾脏匀浆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补脾组、调心组、通络组、心脾共调组与模型组相比,都能提高脾虚小鼠体重、脾指数,其中心脾共调组效果显着优于补脾组、调心组和通络组。2.补脾药、调心药、通络药、心脾共调药能有效地提高脾虚模型小鼠小肠中D-木糖含量,心脾共调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说明有显着性差异。其中心脾共调组效果显着优于补脾组、调心组和通络组。3.补脾药、调心药、通络药、心脾共调药能有效地提高脾虚模型小鼠脾脏匀浆中MDA含量,心脾共调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说明有显着性差异。其中心脾共调组效果显着优于补脾组、调心组和通络组。结论补脾组、调心组、通络组、心脾共调组与模型组相比,都能改善脾虚小鼠体重、脾指数、小鼠小肠D-木糖含量和脾脏MDA含量,其中心脾共调组效果显着优于补脾组、调心组和通络组。因此,心脾共调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治疗脾虚证,其可能的机制体现在:心为阳脏(又称火脏),心阳温煦,助脾运化;心生血,心火赤化,化血理脾;心行血,心阳温通,调血调脾;心主脉,心脏外合脉管,确立心、脾经络时时相通。所以从心藏象的特性为出发点:心为阳脏(火脏),主温通,使血生、使脾温、使络通,可保脾胃之气,健运脾土,修复脾系统的损伤,更有效地治疗脾虚证,故心之阳、之火在脾主运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导师自拟的心脾共调方,不仅能有效改善小鼠的体重、脾指数,小肠吸收功能,而且能明显增强脾脏抗氧化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损伤。所以,心脾共调在减少脾脏氧化损伤,加快脾虚修复,以至于缩短脾虚证疗程,提高了疗效,显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

孙萍[6]2012年在《朱宗元教授心系疾病学术思想继承及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恩师朱宗元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后,作为首批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事业的知识分子,来到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从事教学和临床工作,老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精研经典,遵从古训,不断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在内科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脾胃病、骨关节病、肾脏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本论文旨在全面总结老师在心系疾病方面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挖掘老师学术思想的渊源。本论文主要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朱宗元老师学术渊源概述朱宗元教授熟读经典着作,尤其推崇经典《内经》,《伤寒论》,《温热论》,《脾胃论》,朱老临证应用的方药多源于古典医着,但他师古而不拘经,在临床中,朱老师对这些医家的理论思想、方药多能融会贯通。1.根据《内经》“心主火”、心为人身之主宰而立论,故认为人身之阳气以心火为根本,治疗心系疾病宜温补阳气。根据《难经》“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的理论,及“命门”的水火为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肾藏真阳助心火的理论,提出治疗心系疾病宜补肾壮阳以助心阳。2.根据《内经》“心生血”、《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同化而赤,是谓血。”之说,及李东垣《脾胃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注重培土补中,重视补肾固本治法的应用,体现出补益先、后天的学术思想。3.叶氏云:“久病必入络”。络病的治疗大法:“通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行气,是络病大旨。”朱老提出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心系疾病。第二部分朱宗元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1学术思想1.1重视传统中医医籍的学习认为经典是中医学习的基础,所谓“经典”,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在一定的时代,最重要的最具典范的着作。读经典才能够深刻领会各种学说思想,灵活运用理法方药。1.2积极倡导现代中医现代中医是在“经典中医”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哲学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提高、创新“经典中医学”。1.3中医哲学思维中医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古代哲学基础之上的,因此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影响是深远的。2辨证论治特点2.1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朱老在临床中灵活应用“病证结合”或“无证从病、无病从证”及“舍证从病、舍病从证”等取舍方法,沟通两者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提高临床疗效。2.2抓主症,注重问诊主症是病机的集中体现,是疾病的最突出表现,也是医者需要迅速、及时解决的问题。故抓主症可以明确辨证思路。2.3理论基础2.3.1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心系病证以心脏虚损(心气、心阳、心血、心阴)为本,其中强调心气、心阳不足。邪实,不外乎气滞、痰阻、血瘀,寒凝。2.3.2病位在心,关联五脏若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无以养心,心脾两虚,或脾虚不运宗气不生,运血无力,瘀血内生,或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清气不升,浊气上逆蒙蔽心阳则发为心痹。心主血脉而肝藏血,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又心肾相交,水火济济,以平为期,若肾阴虚,精不化血,心脉空虚,蜷缩挛急,或真阴不足,心火独亢,心肾不交则发。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瘀血不生。肺通调水道,肺气不利,水运失健,痰浊内生,痹阻胸阳,则发为胸痹、心悸。3治疗用药特点治疗心系疾病,六点为要3.1补益心气、温补阳气病位在心,心主血,赖心气以推动,气血以流通为贵,心气不足,帅血无力,血行不畅而瘀血内生,“治病必求于本”,故朱老认为补益心气为治疗心系疾病的根本,心气又有赖于心阳的温煦,故温补阳气亦为治本之法。重视补益脾肾,体现出补益先、后天的学术思想。3.2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根据心为火脏,肾藏真阳助心火的理论,朱老强调补火之法,注重于温补肾阳,即补命门之火。根据阳中求阴、阴中求阳、阴阳相济、阳生阴长,用补骨脂加强桂枝的温通心阳之用。用麦冬、五味子滋阴,与党参相合,取生脉之意。3.3活血通脉、通络止痛叶氏云:“久病必入络”。朱老师以为久病入络、勿忘化瘀,慢性疾患迁延日久,病邪深入,血络受病。通血脉,攻坚垒是治疗络病的主要方法,用药与一般的活血化瘀药有所不同,须借助于虫蚁之类。3.4滋阴养血、养心安神依据中医心主血,心阴虚不能潜纳心阳,心火独亢,心血虚不能充盈脉道,心脉失养,治宜滋阴养血、养心安神。3.5衷中参西,中西结合今天中医药的发展,决不能排斥利用现代化手段,而是要合理借助这些高科技手段的检查和实验方法,研究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合理评价中医临床疗效,但决不能以简单的西医认识来判断中医理论的对错。3.6用药特色——精专量小,重点突出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研究观察,朱老认为治疗疾病重要的是对症用药,找对病根,药物配伍,而不是大剂量的药物堆砌,药量小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治病“效、便、廉”的特点,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4病案赏析4.1冠心病病案4.2颈椎病病案4.3心血管神经症病案5经验总结5.1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证治以心脏Ⅰ号方为基础,随证加减。5.2从颈椎论治心系病证的临床证治颈椎是连接人体大脑与脏腑(心脏)、肢体的重要部位,也是气血循行的重要枢纽,一旦颈椎气血郁滞,脉络瘀阻,上不能充养脑窍,下不能养心神,故可以从颈椎论治。5.3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证治重视心肾两脏,强调气血、阴阳的调和、平衡。6创新点笔者在老师治疗心系疾病六要点基础上,采用兼以宣肃肺气法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强调肺在心衰治疗的作用,选用桔梗宣发肺气、引药上行、兼以保肺,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同用,并结合杏仁、苏子宣肃肺气,体现提壶揭盖的功效,更好的起到通调水道的作用第叁部分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治疗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心衰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心衰汤治疗慢性心衰的作用机理,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患者60例按随机对照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衰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心衰疗效,心功能分级,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单项疗效,六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结果:心衰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明显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心衰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心衰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心衰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明显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中医证候单项疗效,在心悸、气短、胸痛、疲倦乏力、汗出等中医单项证候中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面肢浮肿两组无差异性(p>0.05)。心衰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明显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NT-proBNP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不良反应,说明心衰汤是安全有效的。结论:心衰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衰疗效、临床症状。

赵永峰[7]2010年在《冬夏变化对大鼠血浆TXB_2、6-Kuto-PGF1 a含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天人相应是中医认识人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理论思辨过程中形成的。“天人相应”理论指出人是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人在自然界生活的同时,也必然受着自然界的影响。中医脏腑学说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构成的有机整体,人体五脏功能变化也必然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即“五脏应时”。1.目的本研究通过文献与实验研究,以“心主血脉”为出发点探索心血管活动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的季节变化规律;从而更深入的探讨中医“天人相应”、“四时五脏阴阳理论”。2.方法2.1理论探讨“心应夏”理论认为心与夏季相通应,心气旺于夏,在夏季心主血脉功能处于支配地位;而在其他季节,心的生理功能应时而变,处于从属地位。2.2实验研究2.2.1实验设计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对机体有着调节作用,褪黑素的分泌与光照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血浆中TXB2、6-Keto-PGF1a含量的变化与血液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本实验通过摘除松果腺阻断光信号的传导,观察血浆中TXB2、6-Keto-PGF1a含量在冬夏季节的变化,并阐释其与“心主血脉”相关性。2.2.2实验动物动物:健康SD大鼠,雄性,体重80-100g。随机分为生理组、松果体摘除手术组(模型组)、伪手术组,每组8只,正常饲养1周适应环境。模型组、伪手术组动物分别于夏至、冬至前5周时施行松果体摘除手术及伪手术,与生理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到夏至日和冬至日,晚8点腹主动脉取血。2.2.3检测方法大鼠心率、血压用血压仪检测,TXB2、6-Keto-PGF1a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2.4分析方法运用SAS9.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各组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季节组内及冬、夏季各组间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着,P<0.01为差异十分显着)。2.2.5实验结果在生理状态下大鼠血浆TXB2含量的冬夏季节比较中,发现冬季高于夏季的变化,且差异非常显着(P<0.01);含量呈现夏季高于冬季的变化趋势,且差异非常显着(P<0.01)。通过对冬夏两季大鼠血浆TXB2、6-Keto-PGF1a含量比值分析后,发现:正常生理状态下冬季的T/K比值显着高于夏至T/K比值。3结论3.1 TXB2/6-keto-PGF1α在冬夏季含量的变化是“心主血脉”功能在生物学上的体现3.2 TXB2/6-keto-PGF1α的含量变化与褪黑素的节律性调节有关

孙海娇[8]2012年在《中医心肝相关理论的学术梳理及其内涵探讨》文中认为目的:中医心肝相关理论是以阐发心肝两脏相互之间的生理联系、病理机制及其指导临床诊治应用方法为中心内容的理论学说。对心肝相关理论的学术梳理及其内涵探讨,旨在辨析中医心肝相关理论的学术源流,系统整理中医心肝相关的生理联系和病理机制,以期拓宽中医心肝相关病证的诊疗思路,深化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的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搜集与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从医学文献梳理、理论内涵探讨与具体病案举例和现代文献综述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心肝相关理论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古代医家对心肝关系的论述,梳理心肝相关理论的学术源流,从生理联系、病理机制两方面归纳总结中医心肝相关理论的内涵,并列举心肝相关理论在有关疾病诊断治疗中的运用以佐证该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应用价值。成果:心肝相关理论来源于《内经》、《难经》。秦汉时期,医家侧重从心肝系统内部的生理功能对心肝相关进行论述;晋隋医家继承秦汉时期对心肝相关的论述,并从脉象、病因病机、针灸效应等方面进行阐述;唐宋医家理论研究进一步落实到心肝两脏的生理病理联系;金元时期各家争鸣,金元四大家在深入研究《内经》的基础上,对心肝相关理论提出了各自新的见解和主张,为心肝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朱丹溪提出了君相互制的关系;直至明清,医家深化了对心肝相关的认识并应用于临床,近现代医家学者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心肝相关理论从多学科领域展开有益探索。心肝相关理论的内涵,从生理功能的密切联系归纳主要有:阴阳相关、五行相关、经络通联、气血互用、七情相系,神魂相关、君相互制。心肝生理上的相关性决定了心肝在病理变化中的相互影响,心肝两脏可通过阴阳、五行、经络、气血、七情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其相互传变体现为肝病及心、心病传肝以及心肝同病。心肝相关理论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通过选取常见的内科病种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神志病等进行举例,一方面佐证心肝相关理论对临床诊疗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该理论在指导现代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方面总结、提炼一些规律和模式。结论:中医心肝相关理论作为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子系统,是对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细化和丰富,其理论之完善及临床应用的广泛性,是随着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中医心肝相关理论的形成是历代医家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丰富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并且由于该学说根植于广泛的临床实践中,其对现代疾病的诊治将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

张文卓[9]2014年在《参红补血颗粒对血虚动物模型造血及免疫功能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乙酰苯肼联合环磷酰胺复制血虚证病理模型,观察参红补血颗粒对血虚证模型动物造血功能、免疫功能以及其相关调节因子的影响,探讨参红补血颗粒改善血虚证作用的机制,丰富中医药防治血虚证理论学说内涵,深化中医药防治血虚证的机理研究,为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第2日,小鼠经皮下注射乙酰苯肼20mg·kg-1,于第4日,再次皮下注射乙酰苯肼40mg·kg-1,同时从第4日起,小鼠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40mg·kg-1,每日1次,连续4日,复制血虚证动物模型。经灌胃给予小鼠参红补血颗粒(9g·kg-1、6g·kg-1、3g·kg-1),连续给药14天。观察指标:(1)采用血细胞分析检测动物外周血常规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动物血清中与造血功能有关的细胞因子(IL-3、EPO、G-CSF、M-CSF、VCAM-1)的变化;(2)酶联免疫法检测动物血清中与免疫功能有关的细胞因子(CD3、CD4、CD8、IL-2、IL-6、TNF)的变化。结果:(1)对血虚模型小鼠造血功能及影响因子的观察表明,参红补血颗粒可明显增加外周血RBC、PLT的数量,提高HGB、HCT的含量,并能够不同程度的提高与造血功能有关的细胞因子(IL-3、EPO、G-CSF、M-CSF、VCAM-1)的表达水平;(2)对与免疫功能有关的细胞因子的检测表明,参红补血颗粒可以增加血虚模型小鼠血清中CD3、CD4、CD8、IL-2、IL-6、TNF的表达水平。结论:通过实验研究表明,(1)参红补血颗粒对血虚模型小鼠的造血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药物调节造血功能相关的细胞因子有关;(2)参红补血颗粒对血虚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药物调节多种免疫功能相关的细胞因子有关。其详尽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杨芳艳[10]2016年在《基于《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探讨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调肝生血法,观察小柴胡汤、当归补血汤、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自拟柴胡生血方对失血加饥饿复合病因造模法制备的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探讨《黄帝内经》“肝生血气”理论,为临床治疗贫血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肝生血气”理论提供实验研究依据。方法:1.对《中华医典》中1000多种中医古代医籍有关“肝生血”理论的疏理和分析,总结归纳“肝生血”理论。2.选取SPF级小鼠雌雄各半分笼饲养,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小柴胡汤组、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用复合病因造模法制备贫血小鼠模型,周期14天。各治疗组于第15天开始,每日进行中药汤剂灌胃,7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①观察血虚小鼠体重、体态改变;②分别于灌药1周、2周后,每组随机选取雌雄各4只小鼠采用摘眼球取血的方法取血,进行外周血血常规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细胞因子SCF、EPO、 IL-3、TGF-β1、TNF-α含量:③处死动物摘取小鼠肝脏、心脏、脑制作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小鼠脑、心、肝组织缺血的病理改变,并评分统计。结果:1.体重变化:造模前、后,实验小鼠体重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1);灌药1周后,空白组和模型组比较,灌药组和模型组比较,体重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灌药第2周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体重小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小鼠体重增重,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的比较,空白组、模型组、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5组小鼠的体重均小于柴胡生血方组小鼠体重,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2.血常规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对外周血象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灌药1周后,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小鼠血常规RBC、HGB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灌药2周后,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RBC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柴胡生血方组HGB、WBC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3.血清中细胞因子指标检测结果:(1)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EPO含量显着增高(P<0.05);灌药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生血方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EPO含量显着增高(P<0.05);(2)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SCF含量显着增高(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灌药2周后各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灌药1周、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灌药组IL-3含量均高于模型组,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4)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TGF-β1含量均降低,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TGF-β1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在灌药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灌药组TGF-β1含量均降低,但只有柴胡生血方组TGF-β1显着降低(P<0.05)。(5)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灌药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4.脑、心、肝组织病理统计结果:造模后,脑、心、肝组织病理指标中,只有肝脏组织病理指标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1),灌药1周、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柴胡生血方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病变程度及病变积分显着降低(P<0.05)。结论:1.肝生血是肝应春生之气,有促生、催生及生发作用,能助他脏以生血。肝可以通过应生发之机,调节各脏腑生血功能,从而协助各脏腑完成血的生成。2.柴胡生血方对小鼠体重改善作用明显;在生血效应中,小柴胡汤表现为早期的促生血作用,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生血效应持续,柴胡生血方在灌药第二周后生血效应明显且对促WBC成生效果强于其余用药组,当归补血汤生血效果不及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与柴胡生血方。3.本造模方法得到的复合病因贫血小鼠模型对脑、心组织的病理影响不大,在组织缺血时,肝脏比心、脑组织敏感。在灌药后,几个补血药均对贫血小鼠肝脏病理缺血状态有所改善。4.小柴胡汤早期促生血作用机制可能与小柴胡汤率先促进干细胞分化早期细胞因子SCF表达、显着降低TNF-α表达有关;小柴胡汤、柴胡生血汤、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可显著促进EPO、抑制TGF-β1、TNF-α表达。5.根据“肝生血气”理论确立的“调肝生血法”,在治疗血虚疾病方面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临床治疗贫血病症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提供了新的实验研究依据。

参考文献:

[1]. “心生血”理论与实验研究[D]. 刘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

[2]. 四种生血法对骨髓抑制小鼠血清TPO、EPO、GM-CSF及骨髓CD34~+影响的比较研究[D]. 姜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

[3]. 从心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D]. 刘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

[4]. 从化疗药的毒副反应探讨“心主血脉”的科学内涵[J]. 郭晓辰, 张军平.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5]. 从心理脾调治脾虚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赵振霞. 湖北中医学院. 2009

[6]. 朱宗元教授心系疾病学术思想继承及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临床研究[D]. 孙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7]. 冬夏变化对大鼠血浆TXB_2、6-Kuto-PGF1 a含量影响的研究[D]. 赵永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8]. 中医心肝相关理论的学术梳理及其内涵探讨[D]. 孙海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9]. 参红补血颗粒对血虚动物模型造血及免疫功能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 张文卓.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

[10]. 基于《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探讨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D]. 杨芳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心生血”理论与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