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_地理论文

初中一年级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_地理论文

初一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新课程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一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但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他们面对的是全新的老师、全新的课程、全新的学习方法,他们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信心走来,他们对每一位老师都充满了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渴望在同学、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应该说,对于转变期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作用很关键,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自身修养、教师的授课方式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下是我授课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抓住初一新生的好奇心理,上好第一堂课

第一堂课一般都是“绪论”课。“绪论”课是引导学生进入地理这门学科的一把钥匙,第一堂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对老师的兴趣。教师应尽量使他们产生这样的感觉:上完一堂课后就盼着上下一堂课。因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没有按课本绪论的顺序讲,而是打破常规,从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形式走进第一堂课。首先,猜我们家乡山东省的地名,再猜全国著名的城市名。如“海中的绿洲”(青岛)“船出长江口”(上海)等等。随后,出示民居邮票,讲解邮票中的地理知识,如“为什么云南民居是小竹楼,内蒙古民居是蒙古包,东北民居是平顶房,江苏民居屋顶较陡,福建民居是土楼等等”,使学生能够亲切地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着地理知识。紧接着让同学们说说他们分别崇拜哪些历史人物,为什么?历史中多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识。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地理占了两项。此外,还可以穿插一些地理趣闻,加深学生对地理课的浓厚兴趣,如特殊国界线的确定,导致美加边境上的“一家跨两国”、中缅边境线上的“一村跨两国”,另外还有“国中国”“城中国”等等奇特的地理现象。最后阐述怎样学好地理。我借用了英语中的三个单词——“What”“Where”“Why”,称之为“三W”方法。“What”是“什么”,要求知道地理事物的名称。“Where”是“哪里”,指地理事物分布在哪里。“Why”是“为什么”,指地理事物为什么分布在那儿。我们在今后学习地理当中要多问自己这“三W”掌握了没有。

二、让“探究”走进课堂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新课程中把过去“在没有对问题的产生进行解释时,就对有关问题给出答案,以提供标准化的结论,作为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终结”,改变为“展示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答辩及修改解释的机会”。基于这一理念,我在处理初一地理(上)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节时,一开始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认识聚落的分类:农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使学生有感而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接着我设计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例简单分析“聚落形成与环境的关系”,出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学生查阅“世界地形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世界气温图”,根据课本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分小组讨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形成的原因,并填写下表:

地形 水源 交通条件 土壤

古代巴比伦

接着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我们“金岭铁矿工人新村”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铁矿资源丰富,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这里从事“采矿”“选矿”“机械修理”“后勤服务”等不同工作,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聚落)。

经探究得出: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

然后在欣赏我国传统民居邮票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由于环境的不同,聚落的外貌、建筑材料也因地而异”,在人们同自然环境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适应环境的特色建筑,成了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但对于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来说,传统民居应怎样保护,摆到了各国人民面前。我设计了以“北京四合院”这一典型的北方传统聚落为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通过正反两方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达到本课的目的。

三、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新教材主要特点之一是“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但由于我国领土广大、地域复杂,各地的自然、人文差异较大,让教材中的每一个“活动”都与全国各地的学生生活实际相符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的地理教师应具备“借助教材,但不依赖教材”的新教学观,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真正使学生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如在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这一内容时,为避免枯燥的练习,我设计了几个活动题(活动题可结合当时的热点、新闻等,引起学生兴趣),给出绘有经纬线的“全球图”或“某区域图”,设置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如:(1)在茫茫大海中,有一艘轮船在A处遇难,作为轮船的船长,应怎样向海事部门报告这艘船的准确位置,以便及时得到救助。

(2)据中国台网测定,2004年2月26日,12时33分8秒在台湾花莲以东海中(北纬24度,东经122度)发生地震。请你在图中标出这一位置。

(3)成功发射我国“神舟5号”飞船,实现我们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其经纬度是东经98度,北纬39度,看谁在图中最先找到此位置,并标上“神5”。

又如:在学习“地图”这一节时,我设置了几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家乡地图,作为活动内容。

1.设置张店区公交路钱图,以及沿途的主要旅游景点、商业网点、学校等等,查找从一地到你要到达地点的最近的路线图,并选择合适的公交路线。

2.设置淄博市旅游交通图,从图中做旅游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识图、找图,并对家乡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增强了“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并把家乡地理融入到练习中。

四、巧用古今诗词,增强地理学的美感

我国文学宝库中众多的优秀诗文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为我们地理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在讲到“天气”与“气候”这两个概念时,我引用古诗词让学生判断诗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等;在讲到地形对气候影响时可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讲到地球自转和周长时,可引用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优美的诗句。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地理的趣味性、文学性,把地理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五、让生动有趣的故事走进课堂

讲故事、听故事是每一位学生都喜欢的一种形式。故事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编。在讲“印度”时,我用《西游记》故事导入新课。《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从长安出发,不畏艰险,他们过流沙,翻雪山,经西域往南,到达佛教发源地“天竺”。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很快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再如学习“东南亚”中南半岛上的国家及首都名称时,学生总是张冠李戴,出错率较高。我就趁机自编了一个小故事:一人越过一条河流(越河——暗指“越南”的首都“河内”),拣到一块金子(拣金——暗指“柬埔寨”的首都“金边”),遇到老万(老万——暗指“老挝”的首都“万象”),老万走路太慢(太慢——暗指“泰国”的首都“曼谷”),像个小绵羊(绵羊——暗指“缅甸”的首都“仰光”)。讲完之后,大多数同学记住了中南半岛上国家及首都名称,以后再没有出现过张冠李戴的现象。

总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尽量体现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让学生感觉到地理有用,这样他才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标签:;  ;  

初中一年级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