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睡前牵引的临床疗效论文_马美艳

腰椎间盘突出症睡前牵引的临床疗效论文_马美艳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150036

摘要:目的 观察常规康复治疗配合睡前牵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 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1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83例。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配合睡前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7%。对照组:有效率为89.4%。两组比较,甲组优势明显(P<0.01)。结论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康复治疗配合睡前牵引治疗的方法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的方法,利于突出的椎间盘还纳和改善腰部肌肉的活动功能,使机体的内外环境达到稳定,缓解病情。方法,特别对解决神经根的压迫效果稳定,该方法简单方便、安全性好、疗效可靠、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睡前牵引;康复治疗

国外有资料显示:腰、腿痛患者在外科门诊患者中约占50%,骨科门诊高达约70%,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病率逐年不断攀高,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损失。而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1],睡前牵引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稳定、持久、可靠的治疗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1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83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 166例均为本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3例。均经过腰部DR、CT或MRI检查。治疗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配合睡前牵引治疗83例,男54例,女29例;年龄17~72岁,17~30岁36例,30~72岁47例;病程3d~21年。临床症状有:腰椎侧弯、腰痛伴双下肢交替性麻痛12例,单下肢放射性麻痛46例,仅有腰痛14例,仅有下肢麻痛23例。查体直腿抬高试验均在30°~50°之间。其中单纯腰椎间盘突出56例(其中L4~5 28例,L5~S 128例),多椎间盘突出27例(其中L2~3、L3~4突2例,L3~4、L4~5、L5~S1突出16例,L4~5、L5~S1突出19例)。对照组83例,男52例,女31例;年龄18~71岁,其中18~30岁37例,30~71岁46例;病程3d~19年。临床症状有:腰椎侧弯、腰痛伴双下肢麻痛10例,单下肢放射性麻痛48例,仅有腰痛12例,仅有下肢麻痛13例。查体直腿抬高试验均在30°~50°。单椎间盘突出57例(其中L4~521例、L5~S1 36例);多椎间盘突出26例(其中L2~3、L3~4突3例,L3~4、L4~5、L5~S1突出13例,L4~5、L5~S1突出10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1.2 166例患者中侧后型突出106例,中央型突出52例,极外侧型突出8例。上述病例均通过腰椎CT检查或MRI检查,确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上是随机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制定相应对症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下称康复治疗:①物理治疗包括(超短波、红外线、偏振光、低周波、中频、微波、磁震热、干涉波等);②传统中医治疗(针灸、推拿、手法治疗、中频电药物透入疗法等);③药物治疗(镇痛药、静脉输液、神经根阻滞、口服中成药、外用贴擦剂等);④功能锻炼等。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适合患者的康复治疗,一般配合3~6种治疗。

1.2.1治疗组采用康复治疗配合睡前腰椎牵引治疗。睡前牵引要求患者在做好一切睡前准备后,进行仰卧式骨盆牵引。腰椎牵引时间由30min/次,隔周递增至最终120min,腰椎牵引重量根据患者体重的1/3计算初始量,隔周递增至患者体重的最终1/2,在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后,将牵引的时间和重量反向逐步减少,腰椎牵引后禁止座立直接睡觉。一般坚持3~6个月牵引,睡前牵引可以在家中。

1.2.2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治疗对症选项治疗。

2结果

治疗组:治愈49 例,占74.2%;有效64例,占97%;无效2例,占3%。有效率为97%。对照组:治愈41例,占62.1%;有效59例,占89.4%;无效7例,占10.6%。两组比较,治疗组优势明显(P<0.01)。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的症状是主要由炎症和机械压迫所致,故通过骨盆牵引、药物、康复等治疗后可以得到明显疗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在临床中早已得到证实[2],因此牵引治疗已是广泛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用的传统治疗之首选之一,而牵引后必须卧床休息也是广泛共识的临床常识,睡前牵引是腰椎牵引和卧床休息最完美的自然组合,配合对症的康复治疗,减轻或缓解其对神经根的刺激,彻底地解决神经根的压迫。可以放松腰骶部肌肉而减少不适感。是患者乐于接受方便持久易于家庭和医院操作的简易方法[3-4]。牵引是通过力学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对腰椎施加牵引力,达到制动、缓解肌肉痉挛和调节腰椎后关节微细变化的目的。牵引力逐步加大,再逐步减小,稳固稳定支持了病情的渐进性恢复,充分体现了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的治疗法则。同时还能恢复腰椎正常自然的生理曲度,自然调节椎间隙和椎间孔,减轻和还原椎间盘压力,解除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

参考文献:

[1]郑学峰.超短波、牵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颈腰痛杂志,1997,18(3):197.

[2]何莹.按摩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1):156.

[3]张少兰,梁丽君,梁宝婵,等.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70-72.

[4]徐献军,张广蕊.手法复位配合脱水疗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89 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8,17(3):120.

论文作者:马美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5

标签:;  ;  ;  ;  ;  ;  ;  ;  

腰椎间盘突出症睡前牵引的临床疗效论文_马美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