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与银行信贷的内在联系及运作策略研究_银行论文

市场机制与银行信贷的内在联系及运作策略研究_银行论文

市场机制与银行信贷内在联系及运作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机制论文,内在联系论文,银行信贷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法出台,标志着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正步入实质性阶段,作为商业银行应和广大工商企业一道成为市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从事一切经营活动。依此,建立与市场运行机制相适应的银行信贷运作机制对提高银行自身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一、市场机制与银行信贷的内在联系

商品与货币是经济运行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国民经济要均衡发展必须以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保持一致为前提条件。随着我国商品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与银行信贷机制将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对包括生产资料、产品和货币在内的一切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在此,不妨通过供求、价格与信贷三者间相互关系来揭示市场机制与信贷机制的内在规律。

1、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内在联系

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变动均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最初总表现为商品供求关系,供给与需求间以价格为“桥梁”,当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上涨,反之,商品价格下跌。与此同时,价格作为市场的信号,其通过涨落触及各经济主体利益,而达到调节供求的目的,即:偏高的价格刺激生产,增加供给,同时又遏制消费和需求;偏低的价格刺激消费和需求,同时又制约生产和供给。

2、市场供求与银行信贷的内在联系

企业作为社会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供应者,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基本来自银行信贷渠道,信贷资金通过债权让渡,进入企业时,其使用权归属于企业。这使得银行信贷资金要实现流动、安全、效益的“三性”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映企业生产成果的产品能否实现最终消费。若供给与需求相吻合、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则证明银行信贷投向、投量和信贷结构基本合理;否则,企业必将出现产品积压,形成不合理资金占用,最终将导致银行信贷资金形成“三项贷款”。当然,银行信贷对市场供求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力,表现为:通过贷款结构的调整来影响商品供求关系,一是对于供大于求的产品,采取限制性信贷策略,防止其过分扩大规模;二是对于供不应求的产品,采取鼓励性信贷策略,增加有效供给来满足市场需求;三是通过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贷款,适时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以求同市场需求结构相吻合;四是应用科技开发贷款,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挖掘市场潜在需求,从而促进需求结构的不断完善。

3、市场价格与银行信贷的内在联系

信贷过度投放必然会引起市场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求量,从而,导致市场物价上涨,诱发通货膨胀,本文在此不作详述。基于近几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物价大幅度上涨的现实,我们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价格上涨对银行信贷的影响。

(1)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带来资金缺口。 由于固定资产或技术改造项目具有一定的建设期,在此期间,出现物价上涨,必然引起实际投资总额大于预算投资总额,从而产生资金缺口。这不仅会“倒逼”银行追加固定资产贷款和配套流动资金贷款。而且,项目难以如期竣工,使银行贷款期限无形被拉长,增大了贷款风险性。

(2)使企业再生产的材料、人工成本增加, 而增加流动资金需要量。物价上涨将使企业材料,在产品、产成品以及结算等各环节的资金占用随之同比例增长。在目前企业资金自给能力十分弱化的情况下,企业要维持简单再生产唯有靠向银行争取贷款,否则企业原有生产规模就难以维系,从而增加了银行资金供应压力。

(3)使企业帐面利润虚增,影响银行信贷正确决策。 因为银行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企业经营效益。利润虚增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原材料。由于原材料购入时价格较现期低,在现期产品出售价格中,原材料价格通常按现值或按过去值和现值的平均价计算成本,结果由原材料升值便虚增了一块利润;二是折旧。因为折旧是按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它与固定资产的重置价格不相等,其差额部分通过减少实际成本(折旧)的方式虚增了利润。

二、银行信贷运作策略思考

依照市场机制运行规律与工作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科学的银行信贷运作机制必须体现“围绕着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增进经营效益的目标,以优化投向、投量为前提,以盘活存量为突破口,以防范风险为保障”的总体思路。

1、优化增量增效益。新增贷款要按照信贷政策要求, 进一步优化贷款使用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先支持重点产业、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国家重点项目和出口创汇项目。

首先,银行要尽快进入市场主体的角色,坚决维护信贷决策的自主权和严肃性,防止非信贷当事人在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的情况下,干预正常的借贷活动;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工作的指导要遵从《商业银行法》和以信贷管理制度为依据,杜绝低效或无效贷款的再度发生。

其次,将一贯沿用的“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信贷原则赋予“以效定贷,以销定贷”的新内容。即树立“大企业”思想,对于信用程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均是信贷支持重点;对于信用程度低或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不予信贷支持;要把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资金周转速度、销货款归行率和银行利息支付率等指标作为其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点审查依据。对于那些自有资金增补无来源,不主动挖潜盘活内部资金的企业,银行应从严控制贷款,甚至不予贷款支持。

再次,调整结构,优化资金配置。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大部分由企业经营风险所致,而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源头是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为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盲目生产浪费了大量资金。所以银行应把有限的新增贷款的投放重点用于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上,从而促进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的增加,达到优化信贷结构的目的。

第四、开拓信贷新领域。一是鉴于农业作为国家、政府重点扶植的产业,银行可将贷款触角伸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或出口创汇等乡镇企业;二是当前私营、个体工商业发展迅猛,而且很大一部分经济效益较好,可向其提供信贷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个体、私营企业发放贷款比向有些国有企业发放贷款能取得更高的效益,资金亦更为安全、有保障。

2、盘活存量求活力。 庞大的信贷存量能否盘活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经营效益和经营活力。一是盘活的着力点放在呆滞和呆帐贷款上,花大力气进行转化和清收,要在加强依法收贷工作的同时,努力促成企业联营或兼并,使“二呆”贷款借助兼并、联营得以转化。二是抓银行促企业。在银行内部实行“三挂钩”,即盘活存量与贷款增量挂钩,与信贷员奖金挂钩,与行长经营业绩挂钩;对企业着重抓好低效企业和低效项目的转化,确定中长期和阶段性的转化对象和转化目标,在调查研究,摸清企业家底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和市场的不同情况,订立具体转化措施,实行一厂一策、一品一策。并通过签订责任书和转化目标的书面契约,明确银行与企业乃至每个信贷人员的责任、工作目标和奖励办法。三是在盘活存量工作中,对扭亏有望和有市场的企业或产品,应适时注入适量的启动资金。

3、防范风险保安全。一是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1)以风险度和抵押贷款作为防范关口,凡风险系数大于0.6 的企业和行处一律停止借款和放款,对一般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实行集体财产和法人代表私有财产共同抵押的办法;(2)除个别特级信用企业外, 对所有的新老贷款均应全部实行抵押担保,并按法律程序办理公证;(3 )对风险较大的贷款一律实行贷后的逐笔稽核制度,以避免形成风险。二是要把贷款“三查”落到实处,建立健全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和审、贷、查岗位责任制,依据权力与业务对称,责任与利益挂钩的原则,将有贷款审批权力的部门和个人同其应承担风险责任及经济利益紧密结合。贷款一旦失误或造成损失,责任明确,追索有主。三是实行贷款风险金制度,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基本做法为:与银行有信贷关系的企业,每年应从利润或其它收入来源中,按贷款额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基金,上交其主管部门,并在银行开立风险金专户,由企业主管部门和银行联合管理,实行统一提取、集中使用。四是争取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对银行信贷工作的支持,实行以“高效益、低风险”为主要内容的“高效低险”改革举措,要建立以下五项机制:(1)贷款风险预防机制;(2)贷款风险转化机制;(3)贷款风险补偿机制;(4)贷款风险保障机制;(5 )技改和生产发展资金配套机制。

4、深化改革创新路。市场机制运行规律, 要求作为商品的货币资金应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资金商品化,实现资金与市场的有效呼应。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把资金当作商品去买卖、去使用。因此,一是要尽快实行利率市场化,以正确引导资金流向;二是要改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由“直接型”向“间接型”转变。三是要加强资金市场建设,保证资金市场渠道畅通。四是在金融改革逐步推进、政策性和经营性业务逐步分离的条件下,应改革贷款规模管理方式,减少或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采取信贷计划的管理办法,代之以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使金融主体的信贷管理方式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引导,从而适应企业改革和市场配置资源的需求。

标签:;  ;  ;  ;  ;  ;  ;  ;  ;  

市场机制与银行信贷的内在联系及运作策略研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