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_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_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外贸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外贸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0)11-0038-06

一、国际经济增长态势与我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

随着美国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亚洲金融环境的逐步改善,21世纪初国际经济发展将逐渐走出长周期的低谷,步入经济相对繁荣期,增长态势将明显好于20世纪末期。预计2001-2005年全球GDP的增长率将处于3~5%之间,世界贸易量的增长率可望比GDP增长率倍增,为8%左右,恢复到1996年水平。从增长格局看,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贸易方向的总趋势不会改变,但区域调整和变化会逐渐显露。

欧美主导国际经济发展的地位依旧,欧美间经济增长差距趋于缩小。1992年以来,美国股市的持续强劲上扬,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支撑和推动了美国实物经济连续8年的迅速发展,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使得美国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在世界范围获得了绝对竞争优势,弥补了传统制造业“空心化”问题。但美国经济中也潜伏着一些危机因素,如高额经常项目赤字、通货膨胀压力增高、能源价格上涨等。所以,美国尽管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其增长力度将减弱,甚至会出现衰退和调整,它吸纳世界商品的扩展能力相应受到限制。欧洲经济已摆脱了90年代中期的低迷局面,以后几年会随着消费者信心指数增强、出口市场恢复和欧元汇率逐步稳定,其经济增长回升势头将明显加快。为此,欧美经济增长差距可望趋于缩小,贸易份额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格局,但欧美的贸易总量仍占绝对优势。据资料预测,北美与西欧国家占国际贸易总量比重在55%左右。

亚洲经济是国际经济蓬勃向上的亮点,但增长稳定性不强,外部压力大。在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加强金融管制的政策支持下,加上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国际资本流入加快以及美国需求强劲等有利条件的影响,1999年亚洲经济增长率比一年前多数分析家预期的要高出三倍,呈现"V"字型反弹。就如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一样,亚洲经济的强劲上扬将成为21世纪初国际经济蓬勃向上的亮点。但亚洲经济复苏的基础有一定的脆弱性,目前还存在三大问题:(1)庞大的外债和金融问题;(2)对外部经济依赖过深;(3)产业结构面临调整。由此,外债利率的上扬、美国升息和油价的提高等外部不确定因素都可能构成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在亚洲经济恢复性增长中,日本的复苏是带有实物经济支撑的复苏,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强,高科技产业发展也居世界前列,这对带动日本经济中速增长,重振其在国际市场上的雄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拉美和中东欧转型国家发展活力充沛,但增长基础脆弱,经济起伏大。走出金融危机的拉美和中东欧转型国家,已出现经济增长快速上场的势头,预计以后几年大部分国家可达到4~6%的增长水平。受美国景气繁荣和油价的上升,拉美的墨西哥、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家的经济增长尤为醒目。中东欧转型经济如波兰、匈牙利、俄罗斯等国家的增长也将随着体制改革的到位而重现发展活力。但是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比较脆弱,受外部经济因素影响力大,内部政策环境的变动也隐含了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很难保证,可能会出现上下起伏较大的情况。

国际经济走强的增长态势和格局调整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其积极效应表现为世界贸易总量规模的不断提高会带动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但这更多意义上意味着国际市场竞争更激烈,影响外贸发展的因素更错综复杂,外贸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具体来看,亚洲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对我国出口增长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经济复苏和进口增长有利于支持和促进了我国对亚洲地区出口;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复苏,又增加了我国出口市场竞争压力,这不仅因为这些国家出口结构(包括出口市场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与我国具有同构性,而且随着它们加紧调整产业结构、汇率政策和运行机制,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了。所以,复苏的亚洲经济对我国出口欧美日市场可能构成更为严峻的挑战和压力。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1999年我国对美出口总额占到我国整个出口总量21.5%高,其中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为主,在出口的十大类商品中除服装、箱包和纺织外,其它产品出口占30%以上,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很高。美国经济增长减弱,会降低其市场需求,从而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欧洲经济发展对我国出口扩张有积极作用,尤其是欧元的起稳对我国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便利,减少了交易费用。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欧洲对我国的贸易壁垒比较森严,欧元区成立以后,其内部经济体的交易更频繁,尤其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大多由相对落后的中东欧国家提供,对外部国家的需求相对减少。所以,欧洲经济上扬对我国出口扩张的积极影响可能并不比预期得要高。

根据我国目前外贸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国际经济增长的态势,实施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应是我国外贸发展的一种重要策略。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所以长期来外贸市场结构总体上表现为比较依赖发达国家,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贸易量占到7~8成。外贸市场结构分布过于集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回旋余地,外贸发展的市场风险也相应提高,受制于个别国家的政策束缚在增大。而世界经济的增长态势也表明,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吸纳世界商品能力和扩展余地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出口产品的竞争国家及其竞争能力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为此,外贸市场多元化发展趋势应是我国顺应国际经济发展潮流、规避市场风险的一种必然选择。

我国在实施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中,必须逐步实现以新兴市场为重点、以周边国家贸易为支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多元化外贸市场结构。巩固扩大传统外贸市场,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是我国贸易发展的传统市场,也是各国贸易发展角逐的主战场,国际贸易规模扩大的重要部分,拓展、深化、发展发达国家市场仍是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内容。稳步扩大新兴外贸市场,包括恢复和稳定东南亚市场、发展俄罗斯和东欧市场、积极开发中东、非洲、拉美等市场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新兴市场活力充沛,增长潜能巨大,外贸需求强劲,这对我国外贸市场扩大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其中中东、拉美市场的发展潜力最为明显,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与这些国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发展与这些新兴国家之间的贸易不仅可行,而且有非常大的潜力。在具体实施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过程中,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外贸政策。在发达国家市场上,我国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逐步扩大参与水平分工的比重;在新兴市场上,我国要适应不同国家不同的消费层次,依托于我国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实施更为灵活的外贸发展对策。

二、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征及我国贸易结构升级战略

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了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而引发新一轮国际产业重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化的加快发展促进了国际产业结构的提升和高级化,并使产业组织之间的购并、整合呈愈演愈烈的趋势,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同时,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也表现为经济多极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明显。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提升和高级化。在目前国际分工体系中,全球产业结构呈现三个层次,一是以美国新经济为典型特征、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代表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方向。二是以日本、德国等国家高级装备工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导的高现代化产业结构,现已开始逐渐向第一层次渗透。三是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为了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比较优势和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各国都积极利用新科技革命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信息等高科技产业以提升产业结构。美国自80年代开始就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进行大刀阔斧的压缩,加大高新技术工业发展。90年代中期,美国半导体、计算机、通信和生物工程四个高新技术部门的就业率比80年代增长40%。欧洲各国现已把电子、生物、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列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尤其是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在欧洲具有强大竞争优势。日本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弱于欧美,导致其在90年代一轮经济发展中落后于欧美,近年来也加大了相关产业的投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不甘落后,积极参与经济信息化浪潮中。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提升和高级化。

跨国公司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加快,企业并购成为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产业结构的提升和高级化,在发达国家表现为第三产业的扩展和经济的信息化,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和工业本身的高科技化。在所有国家产业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由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梯度转移现象。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背景下,世界跨国公司通过提供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把已失去或即将失去优势的行业与产品的生产活动转向国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过跨国公司产业、产品和技术的转移,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第二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伴随产业梯度转移的加快,企业跨国购并空前活跃,并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据统计,2000年第一季度,全球企业并购交易总额达到1140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再次刷新历史记录,其中欧美对亚洲等新兴国家的并购成为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全球风险投资市场的日趋活跃和成熟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机制为产业结构调整向全球延伸、加速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金融支持。

区域经济集团化纵深发展,区域合作空间不断拓展,国际经济发展进一步多极化。21世纪初,跨区域、洲际间的区域经济组织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将不断扩大,目前全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种形式的23个区域集团将继续强化,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可进一步拓展,区域经济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得到贯彻。区域经济组织的集团化发展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资本的相互渗透,促进区域生产的一体化进程,推动全球范围内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从而使冷战以后逐步形成的北美、欧盟、东亚经济圈进一步向世界多极化经济格局发展,国际经济力量也逐步从不均衡向均衡方向发展,国际社会相互之间的牵制作用有所增加。

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特征显示,伴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在加快,国际贸易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精深加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使国际贸易发展出现区域化趋势。这种变化对我国贸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结构上。贸易结构状况,一方面反映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层次和程度,另一方面也为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指明了方向,是国内要素优化配置与国际市场联系的有效渠道。我国目前的贸易结构模式主要是以出口传统劳动密集型一般加工制成品和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主要内容,并且存在着加工贸易强于一般贸易的趋势。这样一种贸易结构是与我国现阶段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状况相联系的,反映了我国贸易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垂直分工的地位。但是,这种贸易结构与国际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在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急需得到提升。

从顺应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扩大我国外贸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提高外贸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等总体要求出发,实施贸易结构升级战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具体来说,这里含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我国要努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技术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如成套设备、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动力机械等产品,提高水平分工中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这就是说要拿出世界产业发展中最顶尖的产业参与世界市场角逐,这客观上也决定了我国进口结构必须与之相协调、配套;二是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质量和技术层次,使出口商品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其附加值,其中特别要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增强其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我国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经达到世界可以接受程度的边界,已经有众多“倾销”的嫌疑,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我国出口强项,这就需要我们不仅拓展出口市场定位,更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着力于新型化、多层次、精细化产品的开发;三是提高软形态服务贸易的比重,扩大对区域内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的规模。贸易结构的提升不仅意味着实物形态产品的升级,从更大的范围内来说,是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商品贸易结构的提升,其中前两者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我国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起步较慢、发展相对落后,但由此也为我国贸易结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国际贸易发展特点及我国“出口-投资”联动发展战略

世界经济的回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网络经济的兴起,对国际市场容量扩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国际贸易规模会不断扩大,其增长速度会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但与此相伴随的是,国际贸易的内容、结构、方式也正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国际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特点。

技术和服务贸易成为贸易的主体内容。目前全球技术和服务贸易大约为货物贸易总量的25%多,预计日后会进一步迅速扩展,其中金融、通信业成为服务贸易的主导行业,美、日、英等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占到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0%上。美国目前的服务贸易占世界总额的18%。技术创新带动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使之在贸易结构中的比重大大提高,目前世界贸易总量中有15%以上的贸易额直接与高新技术产业有关,计算机、新材料等产业的贸易越来越大。为此,货物贸易的增长空间主要依托于高科技产品这一新增长点,而传统的货物贸易比重将呈下降趋势,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已被赋予更新的内容和更高的层次。

大型跨国公司主导国际贸易发展主流。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投资—生产—贸易一体化的方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而传统贸易中介企业的重要性逐步下降。据联合国统计,1997年全球跨国公司有53000家,拥有45万个国外分支机构,他们掌握了国际贸易总量的2/3,国际技术贸易的70%,全球对外投资的70%。利用跨国公司发展对外投资,参与国际分工拓展贸易规模,形成“投资—贸易”双向联动、互相促进的良好态势,是目前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较普遍的战略选择。

网络交易、绿色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向。以电子商务为中心的网络经济在全球的扩散将推动世界贸易的大幅增长。1999年网上交易量,美国为331亿美元,欧洲为180亿美元,亚洲为84亿美元,预计2000年将以2倍左右的速度发展,在未来5~10年中,网络贸易将占据总交易量的一半以上份额。同时,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绿色贸易趋势在国际贸易中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国际环保管理认证(ISO14000)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规范、法规要求越来越严格。网络交易和绿色贸易的发展趋势是世界科技、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但这一定程度上给发展中国家走向国际市场带来了新挑战。

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并行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推进,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壁垒不断减少,贸易自由化已经从传统的商业领域扩大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近60多个国家签署了电信自由化协议,承诺取消200种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新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同意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等。世界贸易组织(WTO)更为贸易自由化运作提供了制度保证。然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加剧,使区域经济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并诱发新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表现为集团成员国对非集团成员国的设置贸易壁垒、实现政策性歧视等。

WTO多边贸易机制运作中仍存在制约因素。WTO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在强化争端解决职能和规则制定的同时,其关税削减机制作用则有所减弱,由于各国在关税削减、相互开放市场上是逐步进行的,今后5~10年内,WTO各成员方,特别是新加入的发展中国家成员方有关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承诺大多还处于过渡期,所以今后几年内WTO运作机制对全球贸易增长的推动作用受到限制,通过关税削减来促进国际贸易扩张缺乏足够的空间和潜力。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的运作机制还受到各种政治性限制,由于美国、欧盟等至今没有放弃使用单边贸易行动的权利,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况且在WTO成员国中,缔约国大多属于发达国家,相当一部分WTO协议的法律规范基本上是从发达国家的利益出发,而不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些缔约国还企图在环境、劳工标准等问题大做文章,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如美国凭借其在WTO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入关”问题上制造种种关卡。WTO多边贸易机制中由于“大国”操纵因素的作用,使得其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促进效应有所减弱。

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显示,贸易内容的转换、贸易方式的变化、贸易机制的多元化以及新贸易壁垒的不断出现,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个新的复杂而不确定的国际环境,这对我国开拓国际市场、重塑国际分工、调整贸易结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认为,我国可加快实施“贸易-投资”联动发展的战略,以发展跨国投资为先导,积极拓展国际贸易,从而实现投资和贸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以推动我国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商品贸易与资本流动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对外投资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三个,一是比较成本优势,为了利用国外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二是资本扩张需要,国内资本和产业发展出现过剩,通过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来增殖资本;三是贸易发展的需要,为了绕开贸易堡垒和各种非贸易壁垒的限制,以对外投资方式去打开投资国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印证了贸易和投资联动发展的事实。针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我国实施“贸易-投资”联动发展战略,其主要意义在于,一是打破各种贸易壁垒限制,进一步沟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参照跨国公司规避关税壁垒,在海外直接投资设厂的做法,将我国成熟产业、技术、产品转移出去,建立生产线,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加工贸易,带动国内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的出口。二是建立国际营销体系,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国际化水平,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并通过跨国公司的聚扩能力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三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贸易层次和方式。对外投资的发展可成为连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纽带。实现产业在国际市场空间内的快速调整,从而提高技术和服务贸易的比重。

收稿日期:2000-10-11

标签:;  ;  ;  ;  ;  ;  ;  ;  ;  ;  ;  ;  ;  ;  ;  

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_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