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_高等学校论文

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_高等学校论文

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质量论文,举措论文,本科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一、“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1.“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

1999年,根据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人民群众希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7年多来,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共同努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1998年到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由不到800万人增加到230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8%提高到21%,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其次,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通过采取“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措施,组建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会聚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新机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民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这些重大改革,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第三,高等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在推进各类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集中力量加强了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高水平大学得到深入推进,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是规模的扩张。但是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教育部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始终将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4号文件,其中就加强教学工作明确提出了12条针对性很强的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1998年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围绕“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研究了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政策和措施。2005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即1号文件,就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16条要求,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3年以来,教育部狠抓了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用信息技术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多万大学生使用新模式开展英语学习,建设了1000门精品课程,设立“教学名师奖”,评选200名获奖教师,开展教学水平评估,推进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统考,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与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等,这些措施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赶不上在学人数的急剧增加,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和师资等办学条件明显不足。二是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农、林、水、地、矿、油、信息、生命科学等国家急需学科和未来优势学科的人才培养不足,而法学类、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则出现结构性过剩。三是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高等学校大量存在教授不讲主干课、基础课现象,名师不上讲台,只听讲师讲、不见教授教。四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等学校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高校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亟待加强。五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面临较大压力,使得不少毕业生就业难,加重了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的负担。这些困难、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削弱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应有的支撑作用,如果不及时解决、任其滋长,大好形势就有可能逆转,甚至产生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6年5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必须切实抓实抓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完全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科学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愿望。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战略决策和部署,2006年1月教育部成立了“质量工程项目规划工作组”,正式启动“质量工程”论证工作。在财政部的支持下,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论证、听取意见、修改,逐步确立了“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经费预算与管理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

2.“质量工程”出台的意义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从国际上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全球化浪潮势头强劲,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看,我国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无论是综合国力竞争还是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都在人才,特别是高等教育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种大背景下,启动“质量工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实施“质量工程”,是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作用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自主发展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使命。要实现这一重要使命,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引领社会进步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然而,高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师队伍水平不高、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的局面,正在削弱着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应有的支撑作用,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巩固前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成果,防止高等学校陷入低水平办学的误区,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建立在更牢固、更坚实、更可靠的基础之上,使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2)实施“质量工程”,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的需要。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大众化的任务,并且实现了稳步发展,走出了部分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都曾经出现过的动荡怪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连续几年的扩招已经使不少高等学校呈现出办学条件全面紧张的矛盾,部分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出现了下降。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了相当发展之后,提高质量就显得更加突出、更加紧迫。实施“质量工程”,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促发展,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实施“质量工程”,是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的要求。在现代社会,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人民群众提高就业和谋生能力、实现社会流动和社会升迁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各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不但希望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希望能够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尤其是在学生缴费上学的情况下,每个家庭都为学生完成学业付出了相当的经济代价,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为此,高等学校更应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对广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高度负责。实施“质量工程”,目的之一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

(4)实施“质量工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最本质的职能,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院校,都应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实施“质量工程”,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营造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学习、关注学生生活的良好环境,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

二、“质量工程”内容解读

1.“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内容

(1)“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 “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按照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 “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是:①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在人才培养中广泛应用,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图书、实验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全国共享;②初步实现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互动,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③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④用信息技术实施英语教学,4年后使60%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解决英语听说问题;⑤推进各种科技和有益健康的体育协会、俱乐部活动,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⑥建设一批教学团队,完善教授上讲台的政策机制;⑦初步建立用于网络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通普通本科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课程体系;⑧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改进评估手段和方法;⑨通过对口支援,为西部高校培养师资和教学管理干部,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3)“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 “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①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构建专业设置预测机制,定期发布各类专业人才的规模变化和供求情况,为高校优化专业布局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供指导。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专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人才、应用型人才和艰苦专业人才的需要;积极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适应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

②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升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启动“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积极做好高质量教材推广和新教材选用工作。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

③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一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由优秀学生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择优支持一批学校推进教学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支持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

④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开展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⑤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和制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确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水平和特色。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体系,定期采集各类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逐步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数据向社会公布,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社会监督。

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推进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促进东部和西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重点资助受援高校教师到支援高校进行半年以上的进修提高。在对口支援高校中实行干部交流制度,资助一批受援高校教学管理干部到对口支援高校学习锻炼,交流管理经验,提高受援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2.“质量工程”蕴含的新理念

“质量工程”和着“211工程”、“985工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节拍,奏响了一曲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和谐乐章。“质量工程”的六大重点建设项目,反映了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

(1)“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本科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奠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本科生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参照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牢固树立本科生教育的基础地位,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内在要求,也是高等学校贯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务本之举、固本之策。通观世界高等学校,即便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概莫能外。“质量工程”的六个重点建设项目,都紧紧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本科生教育的主线。特别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项目,更集中地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本科生教育的思想。

(2)“质量工程”体现了内涵发展的思想。“质量工程”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强调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着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现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一是在质量与数量上,要切实把重点放在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上,这不仅表现在重视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教师队伍等基本建设上,还体现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的建设上。二是在统一性与多样化上,由注重统一性向多样化转变。“质量工程”针对许多高校出现的盲目追求“大而全”、办学定位模糊、办学模式趋同、办学特色不明显的状况,坚持“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强调研究制定高校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和制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确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以专业特色打造学科特色,以学科特色铸就学校特色。有利于引导高校发挥各自优势,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从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3)“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的现阶段,营造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学习、关注学生生活的环境越发紧迫和必要。关注学生发展是“质量工程”的根本出发点。在学生方面,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和资助大学生学习文化科技活动等,就是通过直接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研究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在教师方面,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每年评选1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就是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热爱本科教学、锐意改革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这既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注重学生和教师发展的体现。

(4)“质量工程”体现了协调发展的理念。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项目,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中西部与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该项目旨在改变西部高等教育相对薄弱的状况,增强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能力,提高西部高校的办学水平,从而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服务西部、扎根西部”的人才,满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资助受援高校教师到支援高校进行半年以上的进修提高,在对口支援高校中实行干部交流制度等,有利于缓解西部高校优质课程资源不足、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等矛盾,有利于提高受援高校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缩小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办学水平上的差距。因此,它是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瞻性工作。

(5)“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理念。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其物质载体,同时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突破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是“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质量工程”中,无论是优质资源全国共享、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英语教学改革,还是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和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系统建设,乃至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无不是建立在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

三、实施“质量工程”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点与面的关系

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到教学内部改革、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涉及教学工作外部的许多因素;既包括教学仪器、设施等硬件条件的建设,也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管理机制等软环境的改革和创新。

“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都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龙头作用。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前提,课程和教材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也都是带有全局性的项目,无法依靠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的力量来实现,也无法采用市场的机制和办法来实现。因此,“质量工程”的立项主旨在于,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通过全国性的改革措施和激励政策,引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中央财政的投入,调动地方财政和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精神,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采用各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制定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把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以“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努力开创新时期高等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建设与改革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没有间断过高等教育改革,但在不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质量工程”要求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狠抓质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切都是与改革联系在一起的。改革是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关键,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不改革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是不可能走内涵发展道路的,也是不可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需要改革,另一方面又依赖建设。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的经费支出力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中央财政拨款的高等学校用于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体育维持、教学实习等日常教学方面的经费不得低于当年财政生均拨款总额的25%;地方高等学校的相应经费不得低于学费收入总额的25%。高等学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把教师的入口关,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造就一支热爱教学、结构合理、锐意改革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高等学校要认真总结改革所积累的经验,加强和推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在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以改革促建设,以改革促发展。教育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紧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在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努力构建有特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

3.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实施“质量工程”,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以及高校的教学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整体上讲,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离科学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特别强调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从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上看,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法规,通过立法、行政、拨款、评估等多种手段完善宏观管理,使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来说,强化高等学校的规范管理更为重要,高等学校应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在此基础上,高等学校要认真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我们要倡导思想观念的改革和创新,解放思想、敢于开拓、不断进取;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坚持素质教育,促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注重体制的创新、机制的创新,通过改革创新,提高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效率。

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矛盾的。规范管理是深化改革的基础,是巩固改革与创新成果的保障;改革创新又是规范管理的不竭动力,推动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形成。改革创新要符合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实际,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规范管理也要体现时代精神,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都是为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是完全可以很好统一起来的。总之,规范管理不是要管死,而是要更有利于创新,创新管理机制。只有处理好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4.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自洪堡将科学研究引进高等学校以来,科研与教学成为高等学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或认为相辅相成,或认为相克相抵。由于理论认识上的混乱,在实践上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有的学校奉行“科研至上”,把研究课题、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等科研指标看作衡量教师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唯一标准;有的学校特别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学校,过于强调本科教育中教学的中心地位,只要求教师上好课,把科研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这些做法不但无助于学校的发展,而且对人才培养产生消极的影响。

从理论上说,科研与教学不应该是一对矛盾。在适当平衡安排下,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通过参与科研,教师可以追踪学科前沿的最新突破,研究学科前沿的最新命题,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诸多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教学就不会有活力,教学质量也不会高。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与学生的心灵碰撞中激发研究的思想火花;科研没有教学作目的,就是一种没有教育性的研究,就失去了高等学校科研的本质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在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可以有机结合在一起。当年洪堡不仅倡导高等学校应该搞科研,而且提出“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原则,倡导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认为科研是培养科学后备人才的天然途径。在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中,美国把科研训练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一些研究报告都强调“学习即探索”,要求制定以研究、探索为本的学习标准,开展本科生科研、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就是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5.内部发展与外部适应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特别是大学逐渐从社会发展舞台的边缘走向舞台的中心,成为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引领者,是地区的学术中心,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是地区的文化中心,在促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此,高等学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有赖于高等学校,同时也对高等学校提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学校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必须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面向社会办学。各高等学校必须明确自己在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使命,在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职责;明确自己在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找准自己的位置,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具体到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确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选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只有这样,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然而,高等学校毕竟不同于社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有其特殊的规律性。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一方面应该反映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必须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既具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学术性和教育性的特征。因此,高等学校一方面要适应社会,另一方面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实现外部适应与内部发展的平衡。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质量工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在新阶段应对新要求、新挑战的一个重要举措。要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将提高质量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标签:;  ;  ;  ;  ;  ;  ;  ;  

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