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台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建立台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建立台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海峡论文,经济区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海峡区域,是指台湾海峡两岸毗邻的闽台两省及粤东、赣南和浙南的部分地区所组成的地域。台湾海峡经济区则是指这一区域空间内的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及状态。80年代以来,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迅猛,台湾海峡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已显露端倪。香港的回归及即将开通的闽台直航为台湾海峡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契机,因此,以经济一体化的海峡经济区作为今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目标与架构就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选择。

一、构建台湾海峡经济区问题的提出

我们提出建立台湾海峡经济区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1.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明显加强。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趋势,海峡两岸应以面向21世纪的长远眼光和从振兴中华民族经济的立场出发,不断加强两岸经济联系和扩大两岸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特别是将台湾的资金、技术、营销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大陆的市场、科研、资源、劳动力优势相结合,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更为有效的分工合作,带动两岸整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在全球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为祖国统一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2.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近年来全国经济大开放格局的形成,使我国经济逐渐形成了若干区域经济板块。在业已形成的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地带、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链中,闽东南地区无论在经济规模或技术层次上都是相对薄弱的一环,它正处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板块的夹击之中。建立台湾海峡经济协作区,是加快福建经济发展,提高福建在区域经济中地位与作用的有效途径。

3.从区域经济整合的角度看,台湾海峡东西两岸生产要素和发展阶段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一是生产要素互补,台湾有资金、生产技术,海峡东岸则有土地、劳力,双方结合可以发挥互补作用。二是发展阶段互补。台湾从60-70年代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起飞,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产业结构正趋高级化,其主导产业的选择正由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因而迫切需要将一些已经或正在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正在发展初级外向经济的地区;而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从1979年起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外向型经济正在起步,投资环境逐渐改善,加之地缘因素催化,自然成为接纳台湾产业最方便的地方。

4.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构想为海峡经济区奠定了政策和理论基础。邓小平的经济改革计划是同他的使港、澳、台回归祖国从而重新统一中国的努力同时进行的。改革开放与“一国两制”构想实际上是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的综合体。自从中央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以来,为了推动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经济交流,中央政府首先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先后设立了五个经济特区,以加快广东、福建的经济发展,这是对广东、福建在促进大陆与台港澳地区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进程中特殊地位与作用的确认和战略部署。目前两岸经济结合已达到“双方合作,则同沾其利;两岸对抗,则两败俱伤”的共生共荣的局面。可见改革开放为海峡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政策保证,“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则为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政治保障。

5.从地缘、史缘、亲缘等各种关系和条件看,构建海峡经济区具有现实性。海峡两岸一水之隔,平均距离仅190公里,金门、马祖更是近在咫尺,海空交通十分便捷;两地同胞语言相通,习性相近,这种亲缘、血缘关系,有利于推进海峡区域内进行协作,走向地区性经济一体化。

6.日益密切的闽台经济关系是构建海峡经济协作区的纽带。福建是祖国大陆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95年与1978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93倍,经济发展很快,其中闽东南地区的福、厦、漳、泉、莆田五地市发展特别迅速,五地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2%,形成了一个发达的经济区和城市群。这里也是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为了方便台商投资,福建将海沧、吉林、集美、马尾辟为专门的台商投资区,并建立了漳州台商农业投资开发区,提供了较好的投资环境。若闽台联合建立海峡经济区,就可在东南沿海形成一个以厦门、福州、台北、高雄为多极的经济区和城市群,这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7.香港回归、闽台直航是组建台湾海峡经济区的历史契机。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有利于福建加强在香港企业的活动力度,并可以联合港资开展对台湾的投资,加深闽台两地经济整合程度。香港回归使得两岸之间通过香港进行的经济合作更加便捷。闽台直航将使闽港台这一三角关系变为等边三角关系,将福建的区位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福建得以利用其区位优势来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闽台直航亦将大大降低两地间贸易与投资的成本,促进台商对福建的投资和两地贸易的发展。因此,随着港澳的回归,以闽台为前沿两岸关系将进一步凸显,这是世纪之交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热点地区,也是建立闽台经济区的历史性良机。

可以预期,当因历史原因而分离的闽台之间,被直接双间经贸往来紧密联系起来的时候,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海峡经济区将在中国东南沿海浮现,她将成为与粤港经济圈,大上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相媲美的中国的又一个经济增长中心!

二、海峡经济区的战略目标与功能定位

海峡经济区以和平与发展为宗旨,通过扩大两岸经贸交流,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促进海峡两岸产业的升级,构建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及发达的服务业组成的产业体系,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建成一个能与粤港经济区,大上海经济区相媲美的经济区,并使之成为:

1.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港澳优势和长江三角洲利用上海浦东政策的优势实现了经济的起飞,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中心。从现实看,香港已经是亚太营运中心,而上海已成为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将成为祖国大陆在亚太地区的营运中心。由于政治因素,台湾对大陆经济带动作用并不十分明显,亚太营运中心计划也举步维艰,如果建立海峡经济区,台湾亚太营运中心将在某种程度上变为现实,形成上海——香港——台北三个经济轴心,使其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中心。

2.两岸“三通”先行区。1996年8月,中国政府规定福州、厦门两港为两岸定点试航的首批口岸,为海峡两岸率先“三通”提供了政策保障。1997年1月两岸民间航运机构已就高雄直航厦门达成协议。若以此为契机,先在高雄和厦门,然后延伸到福州、湄州湾、漳州和台中、基隆,再扩大到台湾与福建联合建立经济协作区是有可能的。按台湾的规划,两岸直航为多港停靠模式,而“经贸特区”让祖国大陆经台湾港口转往第三地的半成品,可在港区内加工。此项若能落实,则祖国大陆企业经营活动可首次进入岛内,同时在区内可以引进大陆劳工,对特区内企业转运或贸易提供25-30%所得税减免,这将大大节约海峡两岸转口贸易成本。若海峡之间从海上直航起步,进而实现空中直航,从而实现直接“三通”,对于两岸之间的贸易、货物运输、观光旅游及直接投资都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与影响,海峡经济区将会成为两岸“三通”先行区。

3.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的衔接区。就地缘经济发展而言,闽台经贸关系是两岸关系中最活跃的部分。闽台两岸的经济布局恰成东西呼应格局,台湾西海岸集中了岛内主要加工工业区、高科技园区和海空港与城市群,福建的东部走廊则是该省开放和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主要的海空港与城市群也集中于沿海一带与台湾相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恰恰构成双方经济合作的动因和基础。台湾为了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外移,促进岛内产业升级,将毗邻的海峡对岸作为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之一,而福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也将吸引台资发展闽台经贸关系作为重要对策。经过10余年的努力,福建开辟了台商投资区、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等,为推动闽台关系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10多年来,闽台两地经贸关系经历了80年代台湾海峡民间贸易和小额贸易为先导,逐步向投资为主与贸易相结合,带动科技、农业、劳务等各个领域全面合作发展等几个阶段。从区域空间扩展的趋势看,台湾西海岸由南北高速公路、纵贯铁路、机场等大动脉组成的西部走廊发展轴联结着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会区的二十几座大小城镇,构成了台湾经济的重心区,集中了台湾80%以上的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随着海峡两岸经济交往的发展,台湾西部走廊的经济重心区将进一步强化,三大都会区将连成一片,形成纵贯南北400公里内的大城市带和亚太地区多功能中心。在福建东海岸,随着福厦沿海一线大规模的开发,将逐步形成厦门、泉州、福州三大都会区,福厦沿海大城市带的雏形已显露出来,并将进一步向南北两端延伸,从漳州向南伸展至汕头,从马尾向北延伸至温州,这样,由海峡两岸两大城市带所组成的巨型的台湾海峡大城市圈,将构成海峡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形成一个实力十分强大的组合经济中心,有力地推动台湾海峡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随着区域经济中心吸引力的不断增强,其辐射能力也将成比例地不断扩大。海峡经济区的空间范围将进一步扩展到南部的潮汕梅地区、西部的赣南地区及北部的温台地区。

4.“一国两制”的试验区与和平统一的结合部。海峡两岸严重对峙时期,台湾海峡成为阻碍两岸交流的海上屏障。8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新方针,与此相适应,台湾海峡不应再成为两岸交往的屏障,而应成为两岸的桥梁与纽带。按照“一国两制”构想,海峡西岸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海峡东岸的台湾则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海峡经济区,通过探索两种经济体系接轨的途径,将使海峡经济区成为“一国两制”的实验区与两岸和平统一的结合部。

5.建成海峡两岸乃至祖国大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中介地。大陆改革开放的目的之一,是使大陆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而最近或最方便的接口就是港台地区。台湾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福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区,应该研究和借鉴港台的法律与经济制度环境,有些可以移植借用,率先建立起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同时,台湾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都是我国与海外交通最早的地区,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地区,是从海外通向中华大地及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从台湾海峡所处的位置看,是东北亚与东南亚的中心点、向西紧邻祖国大陆,向东遥望北美、是亚洲的地理要冲,具有枢纽的地位。当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之际,台湾当局提出把台湾建成“亚太营运中心”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其主要目标是要鼓励外商企业及已形成跨国公司的台湾企业,以台湾为基地,从事跨国性高附加价值的经济活动。亚太营运中心的功能包括:生产制造、国际采购、科技开发、货物及旅客转运、仓储发货、技术支援、金融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而要发挥上述功能,还需要广阔腹地、基础设施、生产要素等相匹配。为此,“亚太营运中心”在规划之初就明确以祖国大陆为腹地,因为祖国大陆区域辽阔,市场潜力大,对跨国公司颇具吸引力。海峡经济区的建立显然将成为中国腹地与世界经济交流的重要桥梁。

三、海峡经济区的模式选择与基本原则

(一)模式选择

对于台湾海峡区域经济协作,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因而以何种模式来推动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同的提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一类是经济共同体(或闽台经济共同体),其主要内容是采取共同的对外关税,取消限制、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即人员往来自由、资本流动自由、货物流动自由)。第二类是自由贸易区,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鉴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闽台经济合作形式应是“自由贸易区”,即实现闽台之间的贸易自由,对外仍各自维持其关税。第三类是经济协作区,即在各自保持对外独立的经济体系的情况下,相互给予优惠,加强区域合作,促进生产、贸易、金融的相互渗透和信息与市场的沟通,并建立相应的促进机构和咨询服务机构,确立必要的制度和法规。

笔者认为前两种模式虽然十分理想,却缺乏可操作的措施。现实的情况是福建作为广大内地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既无权决定境内关税变动,也不可能和没有必要与台湾组成独立关税区,而台湾也不可能向内地关税靠拢。两地关税制度的差异或限制的存在,就决定了闽台之间难以形成一个内部无关税,允许货物自由流动为内容的自由贸易区,更不可能形成一个对外统一关税为内容的关税同盟区。闽台之间建立共同市场,实现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也不可能,这不仅因为关税制度差异限制了物资的自由通关,而且台湾地域有限,经济总量与内地相比有巨大差别,对内地庞大的资金与劳工涌入岛内无法承受。

因此,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建立经济协作区,以促进海峡区域内产业互补化,基础设施网络化,市场运行机制趋同化,经济政策协调化,最终实现“一国两制”架构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模式。

(二)基本原则

构筑海峡经济区的基本原则,要以突破闽台关系为重点协调处理好内外各方的经济关系。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仍将具有特殊的“双重性”——既是国内的经济合作,又按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形式进行,即受双方政治因素的影响,又按一定的经济规律发展。因此,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一国两制”原则。允许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各方在经济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展开经济合作,这是保持港台社会经济繁荣稳定的先决条件,也是促进福建等内地省区社会主义经济稳定发展的有效保证,从而创造两种社会经济制度合作的双赢局面。

2.以经济为主轴原则。海峡两岸都要以有利于繁荣两岸经济,增进两岸人民的友好交往为福祉,两岸关系以经贸为主轴,按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处理各种问题,通过经济合作调整双方心态,化解敌意,谋求经济合作的最大效益。

3.比较优势原则。海峡两岸因经济发展道路不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海峡东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资金雄厚,科技产业基础好,市场营销及管理经验丰富等优势,但市场狭小,资源有限,劳力成本高;而海峡西岸资源相对丰富,劳力充足,市场广阔,但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缺经营管理经验。区域合作应以比较优势为原则,从比较优势出发,选择产业分工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实行优化组合、建立不同模式的产业分工体系,提高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促进共同发展。

4.共同发展原则。产业合作与技术转移,要以增进区域内各方共同利益为原则,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能损人利己,向对方转移污染性产业,因此,海峡区域经济合作应遵循共同发展的原则,注意保护环境、资源、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5.开放性原则。根据当前两岸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关系的现状,发展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应遵循开放性的原则,即不仅区域内或成员间相互开放,对区域外国家和地区也要相互开放。合作的架构及运作机制均应使两地经济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相得益彰,共建共荣。

6.互利互信原则。指经贸政策的推行,必须有利于双方,任何决策,都应将对方立场加以衡量,避免自说自话,无法付诸实施。

四、总体思路与推动策略

建立海峡经济区的总体思路是:抓住闽台定点试航的契机,推动两地全面“三通”,促进以闽台为核心、以浙南、粤东为两翼、以赣南为腹地的海峡区域经济的全面合作与发展。通过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措施,促进两岸产业、市场、体制与基础设施的全面接轨,实现海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将海峡经济区建成中国版图内经济发达、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推动大陆经济的发展和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为此,在建立海峡经济区的过程中,应逐步淡化经济边界,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趋同化,产业结构的互补化,基础设施的网络化,经济政策的协调化。循此思路,我们提出如下设想:

1.构建贸易走廊

闽台直航为构建海峡贸易走廊提供了机遇。其一,大陆方面宣布福州、厦门为两岸直航指定港口,两台湾方面则规划高雄、台中为两岸经贸特区,前者偏重于大型集装箱货轮,后者为中小散装货轮,目前海峡两岸各有五家航运公司被批准经营两岸航运业务,应尽快促进其展开业务,同时利用福、厦保税区及台商投资区优惠政策,将福、厦保税区及台商投资区建成对台自由贸易区。其二,以半年或一年为期,进行试验,如果顺利,则增加直航港口。台湾可将航线延长到安平、基隆,大陆则可延伸至南北其他港口(如汕头、温州、大连、青岛、天津等沿海港口)。其三,在直航口岸设立贸易网点和贸易机构,使其成为两岸商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使台湾海峡成为两岸繁荣的通商走廊。

2.建立产业协作带

海峡两岸应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产业政策的结构重建上互相配合,统筹布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分工协作,共同扶持优势产业,培育统一市场,避免过度竞争,共同参与亚太地区的产业协作。根据海峡两岸产业结构的特点,两岸产业协作应坚持比较利益原则,以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并行促进产业升级。今后两地经济合作,在地域布局上应以台海东西岸地区为主逐步扩大,在合作内容和目标上可以建立闽台产业协作体系为中心,逐步向区域经济全面发展。从分工协作的角度出发,福建及浙南、粤东沿海地带,可以继续促进台湾加工工业的转移,大陆的乡镇企业若能与台湾中小企业相结合,就能加快轻型加工工业的结构性转型,并在台湾强大的第三产业优势支持下,逐步形成海峡两岸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建立以国际市场为依托,以国内劳动力为后盾,以新技术为主导的日用消费品的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体系,笔者认为这才是海峡经济区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3.加强金融协作

海峡两岸的金融交往是随贸易和投资而展开的,但因于政治原因,至今交往还须通过第三者进行。香港回归后,中资以港资的面貌到台湾投资,中资企业的股票到台湾上市并非不可能。台湾方面购买大陆的B股,台湾的基金进入大陆股市,大陆与台湾的银行在双方互设办事机构,时机已逐步成熟,为时亦不会太远。现在要做的事是协调各方的金融政策和规章,为两岸金融合作奠定基础。

4.加强基础设施的协调与衔接

海峡经济区的交通与通讯设施应扩大台海两岸及沟通内地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即以南中国区域和中南地区为腹地进行大网络规划,建成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及现代通讯体系。海峡西岸的汕头、厦门、湄州湾、福州、温州都是天然良港,只有温州、汕头拥有通往腹地的铁路及公路干线。福州、厦门被指定为首批直航试点口岸,但通往邻省及内地的集装箱公路和铁路尚属阙如,一旦两岸通航,陆上交通即成瓶颈。所以,福建应加快厦门港、福州港及湄州港等港口群体的建设,并建设与港口相配套的大吨位运输船队。同时要抓紧疏港公路、漳泉铁路、福厦漳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快“三纵二横”公路的改造,提高公路等级及通车能量,将港口工业联结起来,构成福建经济成长的主动脉。其次要加快横南、梅坎、漳潮汕、福温、厦龙赣等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尤其是要尽快修建厦龙赣铁路,打通大京九。一旦这条铁路修通,就可发挥厦门、湄州湾等口岸作用,分享京九带来的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确立福建东南沿海对外开放,对台经贸合作与交流的战略地位。长乐国际机场、厦门高崎机场、汕头机场等的修建和扩建,将大大改善海峡两岸的空中交通状况,促进东起温州、南至汕头、西至赣南的海峡经济区的形成,扩大福建在两岸经济交流的中转枢纽功能。

海峡两岸通讯设施的衔接,可以协调建设厦门至金门、福州至马祖的海底光缆,或联合租用经过台北与汕头的3号国际海缆。在生活设施方面,闽台合作建设金门、马祖的供水、供电设施,台湾方面可以在福建沿海建设大型电站,以偿还购买福建生活用水、用电的费用。

5.经济运行机制的衔接

随着区域内产业与基础设施衔接的加速,就需要相互间经济机制的衔接。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将在本世纪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2010年使之达到完善的程度。为此,将加快外贸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使我国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市场相衔接,并与世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接轨。而在这一过程中,港台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许多经验也可借鉴。

6.加强政府间的政策协调与协调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台商投资、贸易、旅游等科技文化交流的优惠政策与措施,并建立了闽台科技、文化交流促进会。今后福建应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并加强同台湾的交流与协作,建立起以民间为主导的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协调机制。目前两岸在发展经济关系的政策取向上显示出不小差别,根本问题还是政治上的对立,因此现阶段处理两岸经济关系应最大限度地把政治与经济分开。

标签:;  ;  ;  ;  ;  ;  ;  ;  ;  ;  ;  ;  ;  

建立台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