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高质量引领地方发展高质量论文

以人才高质量引领地方发展高质量

张长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新的时代,是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的时代,人才是创新之要、竞争之本、强市之基。淮安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殷嘱托,不辜负省委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必须紧紧抓住当下发展机遇,牢固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推动“才富淮安”,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

整个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现在建成了一座与任何大城市公园相比毫不逊色的主题园林。园林内,道路用进口的沥青铺就,人、车走过,悄无声息,道路两边的空旷场地栽花种树,植被丰茂。想必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时节,这里更有风景区的雅致。

解放思想谋划人才发展布局。 淮安处于江苏发展板块中的后发地区,既存在高层次人才招引“马太效应”的困扰,又面临“虹吸效应”的挑战,要想有效发挥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必须首先从思想上破局。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新理念。分层分类开展学习培训,推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专题学人才工作,促进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市管领导干部培训专题议人才工作,在领导干部中形成“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共识。“双招双引”培训话人才工作,宣传人才政策,强化人才招引,在全市形成重才、爱才、引才、用才的浓厚氛围。科学绘就人才发展新蓝图。加强淮安人才发展战略研究,举办人才发展高端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科学把握淮安人才发展新需求,进一步明晰人才引领发展路径。大胆创新人才发展新模式。试点人才改革“试验田”,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选取成熟的县区和部门,在放权松绑、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建立编制“周转池”、创新人才支持和评价方式、提高成果转化人才收益比例等方面率先推出系列改革举措。推行人才在驻淮高校、本地企业“双落户”制度,用好用足驻淮高校人才资源。创新新时代下“星期天工程师”人才合作模式,支持企业在发达地区建立研发“飞地”,创新淮安企业与高层次人才柔性合作新机制。

聚智聚力推进产才融合发展。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人才发展离不开产业依托。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集群。结合全市“一区两带”建设和“433”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大力实施盐化凹土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培育计划,提升人才与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重要项目的融合度。学习借鉴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经验,瞄准产业方向清晰、未来市场巨大、走在研发前沿的尖端人才团队,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上门求才”,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做大一个产业”的人才裂变,打造“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产才融合新格局。支持建设高端研发平台。申报承建高端前沿创新创业平台,赋予最活政策、最大激励、最优环境,提升城市“人才科技品位度”。围绕我市主导产业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强新技术研发,提升产业科技含量。组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引进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机构,推进企业协作发展。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扩展宁淮合作内涵,根据各县区主导产业需求,各自结对南京优势学科高校,积极承接最新待转化科研成果。持续推行驻淮高校教师和企业人才双向兼职制度,打通产学研合作“最后一米”。

计算要素含量的最大瓶颈在于数据,本研究做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编辑整理工作。要计算2007年单位产出的资本和劳动含量,需要各行业产出、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相关的数据。

系统思维设计人才政策体系。 人才政策是一个生态系统,既要制定好人才引进政策,还要做好引才“后市场”服务。一方面,加强人才政策系统谋划。提档升级“淮上英才计划”引才聚才政策体系,既加大对高端人才支持力度,注重向创业类人才倾斜,又加强大学毕业生等基础性人才引进,更注重本土人才项目支持。完善“533英才工程”,丰富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人才培养档案,加强持续跟踪培养。系统更新高层次人才服务办法,整合服务资源,统筹服务力量,组建服务团队,设立服务专窗,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业务办理等“一揽子”服务,打造人才服务101%品牌。另一方面,深化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培养开发上,破除“见物不见人”思想,推动资源要素向人才集聚。在人才评价上,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思想,坚持以实绩、贡献、能力为导向科学评价人才。在选拔使用上,破除论资排辈思想,使人才用当其时、用其所长。在人才流动上,破除“为我所有”思想,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限制,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在保障激励上,破除“大锅饭”思想,完善薪酬制度,建立淮安人才荣誉制度,让人才“名利双收”。

持续用力激发用人单位主体活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用人的主体,要坚持市场发现、市场评价、市场认可,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动简政放权。支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自主培育引进人才。探索授权企业举荐人才制度,经评估可直接纳入各级人才计划给予支持。减轻企业用才成本。完善引才奖补制度,推动由事前事中项目评审扶持转向事后跟奖跟补支持,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在引才投入、租房补贴、项目资助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对引才企业给予税收奖补,支持企业用好人才,提升引才企业获得感。集成支持企业发展。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家扶持计划,着力培育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开展“人才千企行”,组织人才与企业家结对,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加强人才大数据系统运用,绘制重点产业领军人才地图,分门别类制定人才需求清单,为企业精准引才服务。建立创投机构与企业、人才的经常性、全链条对接机制,为企业提供市场分析、资本运作、投融资及上市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提升融资能力。

全心全意营造优质人才友好环境。只有把环境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让人才在淮安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才能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营造拴心留人的服务环境。增加人才公寓或公共租赁房市场供应,全力帮助解决人才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难题,增强人才获得感。深入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定期举办人才座谈会,开展人才疗养,广泛宣传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加强人才工作考核,传导人才工作压力,汇聚各县区、部门工作合力。营造成就人才的创业环境。大力发展人才金融,加快引进天使投资、创投、风投等机构,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推进人才、资本和产业有效对接。扩大苏科贷、淮上英才创投基金规模,设立市级风险补偿资金池,发挥政府引导资金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人才创新创业。充分发挥“三项机制”作用,树立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鲜明导向。营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建立适应年轻人才发展需求的城市主体功能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城市生态。□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 宁

标签:;  ;  ;  ;  ;  ;  ;  

以人才高质量引领地方发展高质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