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新意法处理隧道坍方施工技术论文_王庆锋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浙江工程有限公司 杭州 310009

摘要:本文以金华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梅店隧道坍方施工实例,具体介绍了在隐性节理发育地段隧道坍方的施工技术,本方案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确保了质量及施工工期及,为今后类似地质复杂地形下的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意法;隧道;坍方;施工技术

1.概述

随着隧道施工的高速发展,坍方事件也在行业内引起很大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在地质较好的硬质围岩处理上很难判断,使得在围岩较好地段发生坍方的事件越来越多。如何进行安全高效的对硬质围岩段坍方进行处理,特别是存在隐性节理、开挖后偶有掉块的硬质围岩地段,目前专家意见各不相同,给坍方处理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隐患。

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梅店隧道位于浙江省缙云县境内,进口里程DK70+795,出口里程DK72+652,全长1857m。全隧道位于右偏曲线上,曲线半径为4500m,隧道内设“人”字坡。

2013年10月20日,隧道进口施工至DK71+740里程时,在DK71+715~DK71+725段发生坍方,随后几天内不断扩展,最终坍方里程为DK71+683~DK71+740。坍方段设计为Ⅱ级围岩,坍方深度约12m,方量约9000m3。隧道坍方如图1。

图1 坍方图

2.原因分析

坍方发生在2013年10月20日,至2013年11月2日坍腔基本稳定。第一次坍方段(DK71+715~ +725)的隧道开挖时间为2013年10月16日。

坍方的岩体为侏罗系上统磨石山群西山头组J3x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弱风化,坍体多以巨块或大块为主。岩石块体虽经坍落碰撞但多保持较完整的棱角,岩质较硬,呈脆性围岩「1」。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不发育,局部节理面有湿润现象。

在坍方后的实地勘测中,可以发现在隧道拱部上方发育有两组节理,一组水平节理和另外一组垂直节理,节理结构面光滑,局部夹有软弱夹层,均为不利节理,两组节理切割岩体,易引起拱顶坍塌、掉块。通过现场勘察主要的坍方体均是沿着隐伏构造结构面坍落的。

由于控制坍方的主要节理等结构面在隧道未开挖之前,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均是闭合的,采用TSP等超前地质预报手段难以精确反应节理发育程度。同时这些节理发育于洞身开挖范围之外,隧道开挖后在掌子面与洞壁进行地质素描时,开挖掌子面出露的围岩强度较大,节理有局部发育,但不对岩体完整性构成较大的影响,而且地下水也不发育,不能发现节理发育的具体情况。图2为TSP检测节理面。

根据此情况造成坍方的直接原因是:随着隧道的开挖,在隧道一侧形成了临空面,原来闭合的裂隙张开(所谓构造中的释压节理)。而洞室爆破开挖振动进一步促进节理构造面的张开程度。

图2 提取的围岩岩石节理面

3.坍方方案

隧道坍方时,由于进口为Ⅱ级围岩,二次衬砌距离坍方段较远,,坍方位置埋深较深,为180m以上。如图3为坍方段纵断面示意图。

图3 坍方段纵断面示意图

本着“安全第一、不留隐患、保证工期、节约成本、确保运营安全”的原则,采用“巩固后方、锁住口部、坍腔回填、开挖支护、监控量测”的施工方案。

首先进行坍方后方处理将二次衬砌紧跟,后采用临时钢架对坍方影响段进行加强,避免塌方向后方延伸,其次进行坍方的锁口施工,使工人在坍方口段保证安全及避免再次向外坍塌,再次进行止浆墙施工,止浆墙使坍腔段封闭,保证注浆不外漏及坍腔内的坍体滑出造成安全隐患,并在止浆墙上埋入注浆管。后进行坍腔内注浆至注满,再进行管棚施工,最后进行坍腔开挖及衬砌施工。图4为主要施工工艺流程。

图4 主要施工工艺流程

3.1二衬紧跟

由于坍方时二次衬砌距离坍腔较远,为缩短距离,保证安全,从DK71+612~+647段进行二次衬砌的施工,衬砌采用C35纤维混凝土进行加强处理(原设计C30素混凝土)。衬砌厚度为35cm。

3.2临时钢架施工及锚杆施做

1、DK71+612~+647段二次衬砌按照Ⅱ级围岩进行加强,采用C35纤维混凝土进行加强处理,衬砌厚度为35cm。

2、DK71+647~+657段初期支护采用C25喷射混凝土,厚5cm。拱部设置带排气装置的注浆锚杆,长3.5m,梅花形布置,间距1.2m*1.2m(环*纵)。边墙设置φ22砂浆锚杆,长3.5m,梅花形布置,间距1.2m*1.2m(环*纵)。二次衬砌按照Ⅱ级围岩进行加强,采用C35纤维混凝土进行加强处理,衬砌厚度为35cm。

3、DK71+657~DK71+673段采用I20工字钢钢架临时支护,间距1m,共16榀。初期支护采用C25喷射混凝土,厚5cm,拱部设置带排气装置的注浆锚杆,长3.5m,间距1.2m*1.2m(环*纵)。边墙设置φ22砂浆锚杆,长3.5m,间距1.2m*1.2m(环*纵)。二次衬砌拱墙采用C40钢筋混凝土,厚40cm,环向钢筋φ22,间距20cm,纵向钢筋φ14,间距25cm。底板采用C40钢筋混凝土,厚30~39cm,环向钢筋φ16,间距20cm,纵向钢筋φ14,间距20cm。

4、DK71+673~DK71+677段采用I20工字钢钢架临时支护,间距0.5m,共8榀。初期支护采用C25喷射混凝土,厚5cm,拱部设置带排气装置的注浆锚杆,长3.5m,间距1.2m*1.2m(环*纵)。边墙设置φ22砂浆锚杆,长3.5m,间距1.2m*1.2m(环*纵)。二次衬砌拱墙采用C40钢筋混凝土,厚40cm,环向钢筋φ22,间距20cm,纵向钢筋φ14,间距25cm。底板采用C40钢筋混凝土,厚30~39cm,环向钢筋φ16,间距20cm,纵向钢筋φ14,间距20cm。

5、DK71+677~+683段采用I20工字钢钢架临时支护,间距0.5m,共12榀。该段拱部及部分边墙扩挖管棚工作室并施做导向墙,施工过程中逐榀拆除钢架,扩挖和支护,并配合Ⅱ型小导管超前预支护。扩挖部分初期支护采用HW175型钢钢架,间距0.6m,并喷射28cm厚C30网喷纤维混凝土,钢筋网采用φ8钢筋,网格间距20cm*20cm,拱部设置带排气装置的注浆锚杆,长4m,间距1.2m*1.2m(环*纵),边墙设置φ22砂浆锚杆,长4m,间距1.2m*1.2m(环*纵)。剩余边墙初期支护喷射5cm厚C30网喷纤维混凝土,并设置φ22砂浆锚杆,长4m,间距1.2m*1.2m(环*纵)。扩挖部分采用C20混凝土回填,混凝土采用喷混凝土。二次衬砌拱墙采用C40钢筋混凝土,厚40cm,环向钢筋φ22,间距20cm,纵向钢筋φ14,间距25cm。底板采用C40钢筋混凝土,厚30~39cm,环向钢筋φ16,间距20cm,纵向钢筋φ14,间距20cm。图5为临时钢架施工。

图5 临时钢架施工

3.3塌方段(DK71+683~DK71+740)处理方案

1、从DK71+683处开始施作止浆墙,根据现场情况止浆墙采用C20模筑混凝土台阶法浇筑施工,每台阶高度约2.0m,里程宽2.0m,共5个台阶。台阶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在混凝土表面设置间距0.5m的I20型临时仰拱。并架设临时钢架,钢架间距0.5m一榀,临时钢架和临时仰拱焊接牢固。临时钢架加固完后进行下一台阶的施工和钢架施工,共施工13榀。止浆墙顶端在里程DK71+688处进行封堵。

2、通过止浆墙向塌体内注轻型发泡混凝土,回填至坍腔填满。

泡沫混凝土密度小(0.5~2.0T/M3)、施工方便、具有轻质、良好的抗压强度(0.5~22.2Mpa)流动性强、整体性能好特点。可固结坍塌渣体,为后续开挖消除滑坍隐患。灌注泡沫混凝土现场泵送,注浆管采用Ф50镀锌钢管通过导向管伸直塌腔内部,

图6 泡沫混凝土施工

根据注浆管插入角度及深度先进行塌腔体两侧及最深处灌注,再进行塌腔体上方及顶部灌注,直至填满塌腔空间。

3、利用DK71+683导向墙施做超前大管棚,管棚采用φ159大管棚,长58m,管棚内套钢筋笼。管棚施做完毕后进行坍塌部位开挖,开挖工法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开挖以弱爆破配合镐头机进行。超前管棚配打II型小导管。初期支护采用HW175型钢钢架,间距50cm,喷射28cm厚C30网喷纤维混凝土,钢筋网采用φ8钢筋,网格间距20cm*20cm,边墙设置φ22砂浆锚杆,长4m,间距1.2m*1.2m(环*纵)。二次衬砌拱墙采用C40钢筋混凝土,厚60cm,环向钢筋φ25,间距20cm,纵向钢筋φ16,间距25cm。仰拱采用C40钢筋混凝土,厚70cm,环向钢筋φ25,间距20cm,纵向钢筋φ16,间距25cm。

3.4塌方后段(DK71+740~DK71+760)处理方案

DK71+740~DK71+760段超前支护采用Ⅱ型超前小导管。初期支护采用I20a工字钢钢架,间距60cm,喷射28cm厚C30网喷纤维混凝土,钢筋网采用φ6钢筋,网格间距20cm*20cm,边墙设置φ22砂浆锚杆,长4m,间距1.2m*1.2m(环*纵)。二次衬砌拱墙采用C35钢筋混凝土,厚45cm,环向钢筋φ22,间距20cm,纵向钢筋φ12,间距25cm。仰拱采用C35钢筋混凝土,厚55cm,环向钢筋φ22,间距20cm,纵向钢筋φ12,间距25cm。

4.结论

梅店隧道坍方从坍方至处理完成。在坍方处理过程中培养了一批隧道专业人才。同时也对坍方事件总结了几点教训。

1、对坍方的发生要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难免遇到围岩与设计不符,及时请设计进行地质确认与变更。特别是II、Ⅲ 级围岩,没有钢架,如何避免?在设计不能变更的情况下,认为加设环向钢筋是比较好的方法。

2、坍方发生后如何处理? ①不能拖时间太长②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及时锁住口部,避免坍方扩大③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准确的制定出处理方案。

3、坍方处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保证过程安全的情况下,不留质量隐患。

4、坍方处理仍然要坚持利益最大化,但不是偷工减料,而应设计变更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尽量要求增加辅助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春生,候靖,朱永生,朱焕林.深埋隧洞围岩应力分布与破坏机理《现代隧道技术》第48卷第三期,2011

论文作者:王庆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4

标签:;  ;  ;  ;  ;  ;  ;  ;  

应用新意法处理隧道坍方施工技术论文_王庆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