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场理论研究_世界市场论文

马克思市场理论研究_世界市场论文

马克思的市场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有较完整的市场理论

马克思经济理论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市场理论和市场问题的论述,认真研究这些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关于市场理论范畴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并可以明确得出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有较完整的市场理论的结论。从理论上来说,由于市场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存在着有机联系,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时必然会阐发他的市场理论思想。以下几个方面的考察,可以充分证实以上结论。

1.马克思在其经济学著作中曾明确提出“市场学说”概念,并将“市场”作为专题和专著列入到经济学著作的写作计划中,也研究了市场理论体系的布局问题。

首先,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市场学说”概念。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探讨市场流通时间问题时指出,资本回流时间必然随着市场同产地之间距离的扩大而延长,但是借助运输工具及其发展,可以缩短资本回流时间。从资本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属于直接考察资本流通的范围,“但实际上这属于市场学说。”〔1〕这就是说, 借助运输工具缩短资本回流间问题,实际上应属于市场学说的研究范围。这是他第一次明确提出市场学说概念。

其次,马克思明确地将“市场”和“世界市场”列入到经济学著作的写作计划和写作提纲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三章提纲草稿》中,有“其他问题”一篇提纲草稿,其所列的专题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学史问题,其中第五个专题就是“市场”。〔2〕这个提纲草稿的主要结构划分在《经济学手稿》中已提到过,后来成了《资本论》结构的基础。这从某种角度说明,马克思在研究经济理论及为著述《资本论》作理论准备时,实际上也对市场理论作了研究。同时,马克思曾多次谈到他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由六册组成,第一是《资本》册,而第六则是《世界市场》册。这表明“世界市场”已成为他计划中的一部独立的经济学著作。

最后,马克思在其经济学著作中探讨过市场理论的结构和体系问题。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研究,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关系展开的。他对市场理论的结构和体系的研究,也是依照这种逻辑关系进行的。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市场的抽象范畴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以后将会知道。”〔3〕实际上, 马克思在写作《经济学手稿》时,已对市场理论的结构体系进行了布局构思。在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怎样分篇时,他指出:“显然,应当这样来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信用)。……(5)世界市场和危机”〔4〕(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他在这里虽然不是专门讨论市场理论体系的结构分布,但是结合到他以上的结构设想并考虑到前面提出的“市场的抽象范畴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和其它有关论述,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他有关市场理论体系的最基本结构的启示。按照他的体系结构布局思想,“市场的抽象范畴”也即市场“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应放在第一篇的位置;市场的具体范畴则应放在第二篇之中,即上面引文(2)中笔者加的着重号所指示的位置;而世界市场则应放在市场理论体系的最后。这种布局,可以看成是马克思19世纪50年代末期市场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思想。

为什么要把世界市场放在经济学体系的最后呢?马克思解释说:“一般说来,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但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些比较具体的形式,只有在理解了资本的一般性质以后,才能得到全面的说明;不过这样的说明不在本书计划之内(指《资本论》—笔者注),而属于本书一个可能的续篇的内容。”〔5〕马克思解释世界市场放在经济学体系最后位置的理由,其实也可以部分地说明为什么世界市场应放在市场理论体系最后的原因。另外,市场发展的顺序也表明世界市场应放在市场理论的最后位置,因为市场的发展顺序总是先由区域性的地方市场发展到国内统一市场,再发展到国际市场和世界市场。

2.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为其市场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石。

劳动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才能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并使其成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运动规律的核心理论。同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为其市场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石。

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后,运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实现等规律,去分析认识复杂的市场活动和市场现象,才解开了市场的奥秘。如:看清了各种市场活动的实质就是使商品生产者劳动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使商品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的欲望得以满足;看清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供求活动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尽管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即无论其怎样变化,总是以商品的市场价值(即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这样,就可以发现市场活动和市场现象的内在本质联系,将市场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如果没有劳动价值理论作市场理论的基石,尽管马克思对一些市场现象和市场活动有所论述,那也会因为缺乏贯穿始终的理论指导而难以建立起自己的科学市场理论,就不能对市场活动和市场现象作深刻地揭示,更不能发现其内在的本质联系。

3.马克思在其经济理论著述中对市场理论的抽象规定及许多具体规定作了研究。

马克思对市场理论的抽象规定和许多具体规定等方面的论述,不仅直接组成了他的市场理论基本框架及其基本内容,而且也是他经济理论中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方面的内容,将在本文第二大部分进行研究。

二、马克思市场理论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过程中,论述了他对市场基本范畴各种规定的基本看法。

1.市场的抽象规定可界定为:市场既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又是商品经济运动的总体。

马克思按照他研究经济理论的科学方法,首先对市场的抽象范畴进行了探讨。这是因为“市场——它最初在经济学上作为抽象的规定出现。”〔6〕由于“一般的抽象的规定”“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7〕,那么能够“属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市场的一般抽象规定, 应该是抽象掉具体过程和具体形态的市场本质抽象规定。从抽象的层次上来看,各种生产者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活动,才能使他们的产品成为商品,其产品的价值才得以实现,这时他们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这里的市场交换活动,就成为各种生产者相互发生各种联系的纽带。因此,市场抽象规定也即市场本质抽象规定,应该界定为市场“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相互关系”在第3版和第4版中是“商品”关系。——编者页下注)的总和”。〔8〕在市场(流通)中,“一般转让表现为一般占有,一般占有表现为一般转让。”〔9〕这就表明, 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市场抽象规定的一层重要含义;同时,“市场——它最初在经济学上……出现”,就“采取总体的形态”,〔10〕属于市场(流通)“本质的东西是:交换表现为一个过程,表现为买卖的流通的总体,”〔11〕并且“过程的总体表现为一种自发的客观联系……从作为经济范畴中第一个总体的流通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12〕这说明市场是商品买卖运动即商品经济运动的总体。这是市场抽象规定的另一层重要含义。以上两层含义结合在一起,就是市场的本质规定,也即构成了市场的抽象规定。

2.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运动规律,是市场调节的内在机制。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时, 撇开了供求关系来讨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运动规律。而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之后在《资本论》第3 卷中则对处于竞争和供求关系变动情况下的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运动规律作了深刻的揭示,指出处于竞争和供求关系变动情况下的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运动规律,是市场调节的内在机制。

第一,市场价值运动的规律是个别价值平均化为市场价值,市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个别价值,而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商品价值是社会价值,即市场价值。由于个别生产者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个别价值也极不相同,但是同一种商品在市场上只能有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在市场交换时,个别价值必须平均化为社会价值即市场价值,以市场价值为依据进行交换。具体地说,“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13〕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前面提到的价值又转化为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第二,市场价格是由市场价值决定的,用货币表现的商品市场价值,就是市场价格。如果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符合市场价值,等于市场价值。如果商品供过于求,市场价格就会低于市场价值;如果商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则会高于市场价值。

这就是说,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价格以市场价值为中心下上波动。但从一个长的时期来看,“市场价格的不断波动,即它的涨落,会互相补偿,彼此抵销,并且还原为平均价格,而平均价格是市场价格的内在规律。”〔14〕这是因为平均价格就是市场价值(生产价格),它和商品的社会价值或平均价值是一致的,市场价值(生产价格)对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平均价格来实现的,因而平均价格对市场价格起调节作用是市场价格的内在规律。

第三,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生产价格)之间的运动规律,是市场调节的内在机制。市场总是处于激烈竞争和供求变动的情况下,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由于供不应求引起市场价格高于市场价值(生产价格)时,就会有许多生产者被吸引过来生产这种商品,以便获取高出市场价值(生产价格)的那部分收益,同时市场上这种商品的数量也会很快得以增加,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一旦这种商品生产过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时,这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跌落到市场价值(生产价格)以下,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就会发生亏损(损失市场价格低于生产价格的那部分收益),这时许多生产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又会放弃这种商品的生产,去寻求新的商品的生产。这样一来,市场上由于这种商品的数量减少,供过于求的状况便得到改变。

以上运动表明市场价格以市场价值(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的规律,既调节着市场上的商品生产,也调节着市场供求关系。如果没有市场价格围绕着市场价值(生产价格)的上下波动,市场上各种商品的生产及其供求关系就难以及时的得到准确的调节,市场就会出现混乱和危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这样看来,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生产价格)之间的运动规律,就是实现市场调节的内在机制,是市场运行自身的本质联系。

3.市场是解决商品内在矛盾及其外在对立的途径。

在商品生产社会里,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从性质上说,是为社会、为别人的,而不是为生产者自己。也就是说,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商品的价值。他们是为了取得价值而生产使用价值的。但是他们在生产使用价值时并不知道其价值能否实现。只有商品生产出来以后把使用价值让渡给别人,才能取得价值。这种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的。商品生产者生产使用价值的个别劳动是私人劳动,这种劳动能不能作为一般的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是很难确定的,只有通过市场交换的作用,才能证明它是一般社会劳动,它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因此,内在于商品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及其转化形式——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矛盾,就决定了必然会形成市场交换,通过市场商品交换,使以上各种形式的矛盾得到解决。因而,市场既是商品内在矛盾及其外在对立“这些矛盾的展开”领域,“又是这些矛盾的解决”途径。

4.市场是再生产过程和资本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

马克思认为,市场既是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资本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

第一,市场是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15〕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不仅整个再生产过程与市场有紧密联系,而且再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市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如经过生产环节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必定要投入市场”,〔16〕因为“产品只有出现在市场上,才成为商品,才离开生产阶段”〔17〕(“向市场运送……属于生产过程”〔18〕)。只有通过市场进行商品交换,商品才能进入消费环节(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这样,才能具备再生产的条件,新的生产过程才能重新开始。因为“货币再转化为生产的客观要素或生产的客观条件,是以这些条件已经存在为前提的。这种转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市场,生产者就在这些市场上在商人手里找到商品形式的生产条件;这些市场(同劳务市场并存)根本不同于为直接的、个人的、最终的消费服务的市场。”〔19〕这就是说,只有经过市场交换环节,生产的过程才能完成,再生产过程才能重复、更新、正常循环。没有市场交换,生产过程就会中断,再生产过程就无法继续。同时,如果没有市场交换环节,生产者无法购买到生产资料商品并雇佣到工人,其生产就难以为继;生活消费者无法得到使用价值,其消费需求无法得到实现,就不能进行消费。这就是说,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本身,也不能脱离市场而独立地存在和运行。

第二,市场是资本循环的重要环节。资本的循环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资本家作为买者出现于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或者说,完成G-W这个流通行为。

第二阶段: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他的资本完成生产过程。结果产生了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大于它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第三阶段:资本家作为卖者回到市场;他的商品转化为货币,或者说,完成W-G这个流通行为。”〔20〕

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完成资本的循环过程。因为“资本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包含二者在内。”〔21〕产业资本循环和货币资本循环都是要通过市场才能完成循环过程。对于产业资本循环来说,“一方面,生产资本的形成要素必须来自商品市场,并不断从这个市场得到更新,作为商品买进来,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产品则作为商品从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并且不断作为商品重新卖出去。”〔22〕也就是说,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经过市场才能进行,并且直接受到市场流通的制约。对于货币资本循环来说,货币资本的循环不仅是商品生产,而且这种循环本身只有通过流通才能进行,它是以市场流通为前提的。〔23〕

5.市场不能创造剩余价值,但是创造和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而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都离不开市场,因而市场在剩余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必须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劳动力生产商品时,才生产剩余价值。生产出剩余价值,只是结束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第一个行为,即直接的生产过程。但是这时的剩余价值还只隐含在商品中,还没有得到实现,资本家还必须把这些生产出来的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如果这些商品卖出去了,包含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就得以实现;如果商品不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剩余价值就无法实现;如果卖不掉或只卖掉一部分,那么剩余价值也不能实现或只能部分地实现。〔24〕

很明显,市场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里产生的。“剩余价值体现为剩余产品或体现为所生产的商品中由无酬劳动物化成的相应部分。”〔25〕因而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超过必要劳动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商品的价值。这样一来,市场就成为创造和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但又不能直接创造剩余价值。

6.市场对生产有重要的影响。

市场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如果商品和资本停滞在市场上,生产过程就会停止。马克思在研究资本循环时曾明确指出,“只要现在已增殖的资本保留商品资本的形式,停滞在市场上,生产过程就会停止。这个资本既不会作为产品形成要素起作用,也不会作为价值形成要素起作用。”〔26〕如果商品滞留在市场上,生产者的商品无法转化为货币,也就不能再到市场上去购买生产消费资料和劳动力,这时生产过程也会停止;即使这时生产者还有一定量的资本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用于生产,但是由于原来生产的商品还滞留在市场上,新生产出来的商品也只能滞留在市场上,生产者的经济损失就会更大,此时生产不能不停止。

第二,市场的扩大或缩小,会引起生产规模的相应变化。市场的扩大或缩小,必然会引起商品销售量的相应变化。市场扩大,商品的销售量增加,这时就需要生产更多的商品来补充供给,因此,“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27〕所以,“资本家个人可以用扩大市场本身的办法,也可以用在现有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办法,来扩大自己的生产。”〔28〕

第三,市场流通速度,制约着生产规模变化的速度和生产发展的速度。首先,市场流通速度制约着生产规模变化的速度。“由于资本抛弃它的商品形式和采取它的货币形式的速度不同,或者说,由于卖的速度不同,同一个资本价值就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作为产品形成要素和价值形成要素起作用,再生产的规模也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扩大或缩小。”〔29〕其次,市场流通速度制约生产发展的速度。“即然生产的更新取决于成品的出卖,取决于商品转化为货币和货币再转化为生产条件,即原料、工具、工资;既然资本为了从这些规定中的一个规定转变为另一个规定所经过的道路构成流通的各阶段,而这些阶段是要在一定期间里通过的……那么,在一定期间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品,在一定期间资本能够增殖多少次,它的价值能够再生产和增殖多少,就取决于流通的速度,取决于流通经历的时间。”〔30〕也就是说,商品在市场上“出售越迅速,再生产过程就越流畅,”〔31〕生产发展的速度就越快。那么,一定期间生产的产品就越多,资本增殖就越大,资本价值再生产速度及资本价值增殖速度也就越快。

7.市场是平等自由现象和偶然性占统治地位的领域。

第一,市场是遵循平等自由原则的领域。从生产行为本身出发,每个生产者都以自己生产商品而具有市场主体的身份;“从交换行为本身出发,个人,每个人,都自身反映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具有决定作用的)交换主体。因而这就确立了个人的完全自由: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32〕“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33〕也就是说,在市场上一切生产者、交换者都以平等的经济身份去自由地进行商品货币的交换,所以,市场“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这里的自由,说的是“商品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这里的平等,说的是“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这里的所有权,说的是“他们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这里的边沁,说的是“他们双方都只顾自己。”〔34〕

第二,市场是偶然性占统治地位的领域。首先,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使生产者“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35〕他们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私人劳动、个别劳动,这种劳动必然要转化为一般的社会劳动。也就是将“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部分而互相全面依赖的私人劳动,不断地被化为它们的社会的比例尺度,”〔36〕把私人劳动、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实际上就是将私人劳动生产的商品转化为以市场价格为依据而计算的货币,这种转化是通过市场领域实现和完成的。其次,事实上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和供求关系变化频繁的领域,在这种条件下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能否转化为货币,生产者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因而“这种转化能否成功成为偶然的事情,”〔37〕所以,“就每一个别情况来看,这个领域是偶然性占统治地位的。因此,在这个领域中,通过这些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调节着这些偶然性的内部规律,只有在对这些偶然性进行大量概括的基础上才能看到。因此,对单个的生产当事人本身来说,这种内部规律仍然是看不出来,不能理解的。”〔38〕最后,由于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商品都是通过相互竞争和施加压力,才偶然转化为社会劳动和货币的,因而转化的必然性和转化成功的偶然性之间必然会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这种矛盾冲突中,除了偶然转化成功之外,还有另外一类后果,那就是或者造成产品损失(产品卖不出去),或者造成亏损(低于生产价格出售)。

8.市场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内在矛盾的发展造成的。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内在矛盾的发展,会造成市场不断扩大与消费基础狭隘的矛盾冲突。在普遍激烈的竞争环境条件下,资本家为了避免灭亡,使自己得以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改进生产技术并扩大其生产规模,“因此,市场必须不断扩大,以致市场的联系和调节这种联系的条件,越来越采取一种不以生产者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的形式,越来越无法控制。这个内部矛盾力图用扩大生产的外部范围的办法求得解决。但是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39〕这是因为生产的发展必然不断地推动着市场的扩大,但是在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下,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40〕这样,市场不断扩大与社会上大多数人消费水平保持在最低限度必然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

第二,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不相适应,会导致社会生产的不稳定。资本主义的工厂制度具有“巨大的跳跃式的扩展力”,能促进生产的不断发展,但是生产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于世界市场的发展,因此,当世界市场发展扩大时,“必然造成热病似的生产,并随之造成商品充斥”;而当市场收缩时,社会生产“就出现瘫痪状态。”〔41〕也就是说,由于世界市场的不稳定,时而与生产发展相适应,时而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会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状态,生产的不稳定反过来又会加剧市场的不稳定,产生恶性循环。

第三,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发展和市场供求不平衡及销售不稳定,则会引起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的界限内,尽管再生产过程排出的商品还没有实际进入个人消费或生产消费,再生产过程还可以按相同的或扩大的规模进行。……但商品的一大部分只是表面上进入消费,实际上是堆积在转卖者的手中没有卖掉,事实上仍然留在市场上。这时,商品的潮流一浪一浪涌来,最后终于发现,从前涌入的潮流只是表面上被消费吞没。商品资本在市场上互相争夺位置。后涌入的商品,为了卖掉只好降低价格出售。以前涌入的商品还没有变成现金,支付期限却已经到来。商品持有者不得不宣告无力支付,或者为了支付不得不给价就卖。这种出售同需求的实际状况绝对无关。同它有关的,只是支付的需求,只是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的绝对必要。于是危机爆发了。”〔42〕

9.商品价格是争夺市场的条件。

一般来说,“除了繁荣时期以外,资本家总是进行十分激烈的斗争,以争夺各自在市场上的地位。”而他们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同产品的便宜程度成正比。”〔43〕也即在市场上价格低的商品,不仅销售的数量多,而且销售的速度快,这样,这种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就会占有较大的市场,并在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同时,商品价格的涨落也会影响其市场的扩大或缩小:商品的价格下降,其销售市场就会扩大;反之,商品价格上涨,其销售市场就会缩小。因此,“很清楚,市场的扩大或缩小取决于商品价格,并和市场价格涨落成反比。”〔44〕由于商品价格与其销售市场之间存在着以上规律,因而商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把降低价格当作争取市场的条件。”〔45〕

采用降低商品价格争取市场的办法,不仅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而且还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从生产者自己的生产来看,降低商品的价格,关键是降低商品的生产费用,“只要一个人用较便宜的费用进行生产,用低于现有市场价格或市场价值出售商品的办法,能售出更多的商品,在市场上夺取一个更大的地盘,他就会这样去做,并且开始起这样的作用,即逐渐迫使别人也采用更便宜的生产方法,把社会必要劳动减少到新的更低的标准。”〔46〕

从生产发展的历史来看,如当社会分工产生了工场手工业时,便开始了专业化的生产,产品的生产时间就相对减少,即生产费用降低,使产品变得较便宜。“如果说工场手工业由于产品变得便宜而迅速发展起来,那末大工业就更加如此。大工业通过它的不断更新的生产革命,使商品的生产费用越降越低,……由此最终地为资本征服了国内市场。”〔47〕

10.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办法,扩大市场。

第一,市场空间会对商品的销售市场有重要影响。产品从产地到达市场的距离以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距离,即市场空间,也就是市场空间上距离的远近。这两种市场空间,都会对商品的销售市场有重要的影响。从产品由产地到达市场的空间方面来看,“商品由生产地点到销售市场的运载过程的相对长度,不仅会在流通时间的第一部分即出售时间上引起差别,而且也会在第二部分即由货币再转化为生产资本要素也就是购买时间上引起差别。”〔48〕并且,商品的销售市场和生产地点的距离,是使出售时间,从而使整个周转时间产生差别的一个经常性原因。再从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空间方面来看,“市场距离所造成的资本束缚在商品资本形式上的时间的延长,直接造成货币回流的延迟,因而也延迟了资本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49〕这就是说,两种市场空间都会影响正常的市场交换进程及速度,如造成商品流通时间的延长,”不用说,商品流通时间的延长使销售市场上价格变动的风险增加了,因为能够发生价格变动的时间延长了。”〔50〕

第二,商品到达市场的速度即时间量,可消除市场空间的不利影响。产品到达销售市场的速度和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速度,可以归结为花费的时间,“重要的不是市场在空间上的远近,而是商品到达市场的速度,即时间量。”〔51〕这种时间量与市场距离空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速度快,花费的时间就少,市场空间距离就相对较小;速度慢,花费的时间长,市场空间距离也就相对较长。因此,不断提高到达市场的速度即缩短时间量,就能消除市场距离对商品销售造成的不利影响,促使市场流通速度和效率的提高,从而促使商品销售市场不断扩大。

“因此,资本一方面要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的消灭空间。”〔52〕

11.运输工具的进步,能促进市场的发展。

运输工具的进步对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输工具的发展,能缩短市场流通时间。“随着运输工具的发展,不仅空间运动的速度加快了,而且空间距离在时间上也相对缩短了。”因此,由于产品从产地运往销售市场的速度和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速度的加快,自然也就促进了市场总流通时间的缩短。

第二,运输工具的发展,使市场不需要堆积大量商品,能促进市场效益的提高。由于运输技术的进步和运输工具数量的增加,“一批又一批的商品可以每隔一个较短的时间起运,这样,它们可以连续不断地到达市场,不需要在实际运出以前,作为可能的商品资本大量堆积起来。”〔53〕因而市场流通占用的资金减少了,市场效益因此得以提高。

第三,运输工具的进步和发展,促使市场加速集中。由于运输工具的进步和发展,一方面生产地点的生产增加,并且成为大生产中心,因为它们都是面向现有的销售市场发展起来的,因而另一方面“又使市场加速集中。”〔54〕

第四,运输工具的进步与发展,能开拓更远更大的市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进步,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和发展会缩短商品的流通时间,这样一来,“这种进步以及由于交通运输工具发展而提供的可能性,又引起了开拓越来越远的市场,简言之,开拓世界市场的必要性。”也就是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与发展,开拓更远更大的市场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也有现实可能性,因此,“运输中的并且是运往远地的商品会大大增加。”〔55〕

12.商品储备是市场上商品连续不断出售的条件。

市场上的商品总是处于不断流动的过程中,既要有商品不断地退出市场,进入消费领域,也要有产品不断地涌入市场,进入流通领域。而商品储备是市场上商品流通中不断出售的条件,是市场流通的一个必要环节。

市场上商品储备是怎么形成的呢?可以这么说,“在产品作为商品资本存在或停留在市场上时,也就是,在产品处在它从中出来的生产过程和它进入的消费过程之间的间隔时间,产品形成商品储备。”〔56〕也就是说,任何商品只要它不是从生产领域直接进入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领域,而停留在市场上一段时间,这时,它就成为商品储备。一般来说,产品储备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而作为市场流通过程中产品储备形式的商品储备形式,也是如此。

“商品资本形成储备的状态,是市场上的一种违反目的非自愿的停滞状态。”〔57〕但是,在商品储备作为市场商品流通的条件也就是说在这种表面的停滞是流动本身的形式时,这种停滞是正常的和必需的。因为这时,商品储备已成为市场上商品不断出售的条件,它就象蓄水池一样把商品储存起来,为市场流通过程及时提供货源。如果没有商品储备,市场商品流通即销售过程就可能发生中断。

当然商品储备形式在市场流通中的存在,是有条件和限度的。也就是说,市场上的商品储备量不能过大,储备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出现相反的后果,因为“一旦在流通蓄水池内的商品,不让位给后面涌来的生产浪潮,使蓄水池泛滥起来……这时,商品储备已经不是不断出售的条件,而是商品卖不出去的结果。”〔58〕这时,就会对市场产生消极影响,使市场上商品充斥、积压,出现商品过剩和市场萧条,发生市场危机。

13.根据商品的物理性能,选择不同的销售市场。

社会上生产的商品各种各样,其物理性能也各不相同,有的不易损坏,有的保存期长,有的不易变质;而有的则容易损坏,有的保存期短,有的容易变质。因此,应该根据商品的物理性能,选择不同的销售市场。

有些商品适宜于在距离较近的市场上销售,如保存期很短的容易变质的商品在较近市场上销售,可以在保质或保鲜期内出售完,实现其价值。如果运到较远的市场上销售,因运输过程要花费一定时间,在保质保鲜期内不容易销售完,这样就会造成部分商品损失。因此,“一种商品越容易变坏,生产出来越要赶快消费,赶快卖掉,它能离开产地的距离就小,它的空间流通领域就越狭窄,它的销售市场就越带有地方性质。”〔59〕

从理论上来分析,这是因为“一种商品越容易变坏,它的物理性能对于它作为商品的流通时间的绝对限制就越大,它就越不适合于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对象。”因为这种商品的市场狭小不适宜于大批量生产并在更广阔的市场上销售,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这种商品也能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对象。上面所说的一定条件就是:第一,这种商品的生产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第二,运输工具的发展使商品产销地点的距离相对缩短,第三,在人口稠密的地方生产销售这类商品。在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基础上,生产这一类商品,也会有较大的市场。如以上条件“能够为这样一类产品,如大啤酒厂、牛奶厂生产的产品,造成较大的市场。”〔60〕

14.市场交换的各种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市场结构的体系。

马克思在其经济学著作中,多次谈到许多具体的市场形态,并且也作了一定程度的分类,可归纳如下:

第一,在关于市场主体结构方面,马克思论述了产业资本家、工商企业、雇佣劳动者、商业阶级、各种中介人员,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在关于市场客体结构方面,马克思分别论述了三种层次的市场客体结构:(1)从两大部类上来看, 有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市场;(2)从生产要素方面来看,有商品、资本、货币、劳动、 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市场;(3)从商品具体形态方面来看,有工业品、 农产品、成品、原料等方面的市场等。

第三,在关于市场时序结构方面,马克思分别论述了现货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

第四,在关于市场地域结构方面,马克思分别论述了地方、远方市场,城市、乡村市场,国内区域、统一市场,国内、国际和世界市场等。

三、马克思市场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市场理论,是通过对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资本主义市场规律的分析而建立起来的,他的市场理论是资本主义市场运行理论,对资本主义市场的本质与现象以及许多具体规定都作了科学地概括,是市场理论的宝贵理论财富。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市场运行理论,是他采用科学的方法论,运用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具体研究方法,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理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他这种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理论的方法,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必须采用的科学方法。这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关键在于更值得研究的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市场运行的理论,对我们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理论有无现实意义。实际上,无论是从理论方面或者是从实践方面来看,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市场运行的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就是说,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市场运行的理论,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理论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思维,给我们以重要的理论启示,从而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从马克思对特定的资本主义市场形态的具体研究范畴中,可以抽象出一般的市场运行规律。

马克思对特定资本主义市场形态的研究,也是为其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总目标服务的,如关于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引起市场危机爆发的分析,很明显就是服务于总目标的。但是认真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形态的具体研究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资本主义市场形态的运行论述中也隐含着对一般的市场运行规律的论述。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抽象掉资本主义市场的具体形态及其运行的表面现象,从中概括市场运行的核心内容,即一般的市场运行规律来。那么,这样抽象出来的一般市场运行规律,自然就能被用来指导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的运行的理论和实践。如假若我们抽象掉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会引起市场危机的具体资本主义性质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并抽象归纳出一些一般理论结论,如:销售市场的扩大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会导致社会生产的不稳定性,进而影响市场的稳定发展;生产盲目发展不以市场为导向,会形成商品积压,造成经济损失等。再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主义市场的作用作了深刻地揭示,当我们抽象掉其中的资本主义性质以后,就可以发现市场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重要环节的一般性规律。

2.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市场运行的某些规律,实际上也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对市场运行的客观要求。

市场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在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上,为了解决社会生产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在对立,由偶而的商品交换、集市贸易发展到专门化的市场的出现,逐步适应了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后随着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发展,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到了马克思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时的市场也相应地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当然与进入垄断阶段及近现代的市场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就是反映这个阶段的市场运行规律。虽说,这个阶段的市场是资本主义市场,但不能不承认马克思揭示的许多资本主义市场运行规律,实际上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的一般市场运行规律,以及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及以前市场运行和发展的科学总结。也就是说,马克思是基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来研究资本主义市场运行规律的,因此他揭示的许多资本主义市场运行规律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市场运行规律。这些理论,对我们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理论自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理论时阐明的市场是解决商品内在矛盾及其外在对立途径等规律,应当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一般规律(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作用的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因此,也可以用这种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的功能。

3.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市场运行规律的某些结论,直接反映了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

资本主义市场运行规律中有些规律,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有直接的联系,而有些规律则与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没有直接的联系,它是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是作为一种中性规律存在的。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市场是社会经济运行中一种独立的经济运行形式,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运行形式,它具有自身独立的客观的运行规律,不受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制约。马克思研究揭示的资本主义市场运行规律中,有一些规律就属于这样一类与社会形态没有直接联系的中性规律,它直接反映的是作为独立经济运行形式的市场的一般运行规律。马克思资本主义市场理论中这样的理论结论,可以直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建设所采用,成为我们市场理论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市场运行规律时指出的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办法扩大市场、借助运输工具的进步促进市场发展等规律,就是市场运行自身所具有的独立的一般运行规律。不论社会形态怎样,其市场运行中都会存在这类规律,都要运用这些规律指导市场的正常运行,促进市场的发展。

4.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可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理论提供基本的理论思维、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从市场发展的历史来看,市场是一种经济手段,是由市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因此不是区别社会制度的标志。在邓小平的有关思想指导下,我们已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共识。用这种思想作指导,我们可以认为,由于市场是一种独立的经济手段,具有自身运行的客观规律,那么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市场运行理论,自然也就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作为独立经济手段的市场自身运行的一些客观规律。从这个方面来看,资本主义市场与社会主义市场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别,它们都具有共同的一般特征。所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市场理论可以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理论,提供基本的理论思维,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第二大部分就是基于市场是独立经济手段的思想来进行探讨和归纳的,因而看起来行文中似乎对资本主义市场的社会性质强调得不够,反而象是一般形态的市场理论观点。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能够更直接地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运行的论述中得到更多理论启示,为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理论提供更高的起点,而不在于对资本主义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批判。

注释:

〔1〕〔2〕〔17〕〔18〕〔19〕〔30〕〔45〕〔51〕〔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5、549、185、 528、29、31、286、31、33页。

〔3〕〔4〕〔6〕〔7〕〔9〕〔10〕〔11〕〔12〕〔16〕〔27〕〔32〕〔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0、46、238、46、145、238、144、145、240、37、196、197页。

〔5〕〔13〕〔24〕〔25〕〔28〕〔38〕〔39〕〔40〕〔44〕〔46〕〔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126-127、199、272、272、758、936、273、273、124、217、1027页。

〔8〕〔14〕〔15〕〔34〕〔35〕〔36〕〔37〕〔41〕〔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8、189、621、199、126、92、127、497、497页。

〔20〕〔21〕〔22〕〔23〕〔26〕〔29〕〔31〕〔42〕〔48〕〔49〕〔50〕〔53〕〔54〕〔55〕〔56〕〔57〕〔58〕〔59〕〔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70、132、 71、48、48、155、89、279、282、281、278、278、279、155、 155 、 166、145、145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马克思市场理论研究_世界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