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_产业转移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_产业转移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区域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国国内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阶段将明显加快,中国的区域分工格局受到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未来的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报告显示,2002年世界各地大约有6.5万家跨国公司,年销售额近19万亿美元,是当年世界出口额的两倍以上。(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3w.mofcom.gov.cn/article/200209/20020900041226_1.xml。)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近1/3的生产、2/3的贸易、70%的专利及技术转让、近85%的外国直接投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注:陈凤英.21世纪初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5).)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不仅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也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关系造成不小的冲击。与此同时,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缩短了产品和产业的生命周期,加快了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由于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研究开发投资和风险巨大,为了在短时间内收回投资,厂商必须迅速进入并占据全球市场,从而竞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有利的投资场所,加快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本国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技术双密集产品的生产,甚至开始向少数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工序。例如,发达国家的汽车生产厂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汽车生产,或是同当地企业合资生产或是独资生产,有的跨国公司甚至把汽车的设计研究开发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一些微电子公司看到发展中国家拥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智力资源,甚至把部分研究开发工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微软公司、IBM公司等相继在我国设立研究院。

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中,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的中国成为跨国资本关注的重要对象。商务部提供的最新统计显示,2004年1至6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688家,合同外资金额726.9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8.8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89%、42.66%和11.99%。截至2004年6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6965个,合同外资金额10158.2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53.54亿美元,连续10多年中国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注:商务部外资司:http://www.fdi.gov.cn/ltstatic/index.jsp?app=00000000000000000014。)。

在跨国公司加大对中国投资和产业转移速度的同时,中国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本国的优势产业,这些无疑会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进而影响到中国现有的区域分工格局。目前,在航天工业、数字电视工业、机器人制造业的一部分和部分生物技术工业(如生物制药)等领域,有可能同发达国家处于水平分工或亚水平分工状态;多数工业虽然生产工业制成品,但由于附加价值低,无法同发达国家进行竞争,处于亚垂直分工的状态。(注:于治贤.论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J].社会科学辑刊,2000,(2).)而在中国国内,由于区域经济和科技实力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接受国外转移产业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各异,使得中国区域间原有的资源—加工型的垂直分工格局逐渐淡化,而以技术—劳动力型的水平分工格局将逐渐占据优势。

21世纪中国必定会走向“与狼共舞”的时代,WTO规则所带来的冲击将迫使国内各区域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作为一个大国的整体国际竞争优势,兄弟阋于墙则不能外御其侮。实际上,若以国务院于198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为政府主导型区域经济合作规则出台的标志,则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事实上是与改革同步的,但对区域经济冲突这一顽症克服不力以至于在门户即将大开时上上下下齐喊“狼来了”,这又说明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本身的发展不尽如人意。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任何区域受到冲击的企业不外乎有两种选择:要么在国外大企业的竞争下坐以待毙;要么相关区域联手合作相互取长补短,与外来企业在市场竞技场上较长短。如果说在中国未加入WTO游戏规则之前内部区域间相互争斗会有赢家与输家的话,那么在加入WTO之后,区域经济冲突的结果毫无疑问只有输家,赢家只能是坐收渔翁之利的外商。

二、国内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关系

根据预定设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将在2010年实现形成初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市场化速度加快,成效是明显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与逐渐完善,市场机制在生产、流通、投资以及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将更趋明显与规范。总体而言,这将有利于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合作格局。

但从改革的区域格局来看,中国各区域的市场化改革进展不一,机制转换滞后、改革不力与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区域,将面临更大的来自国外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双重压力,落后地区的落伍无疑会成为妨碍区域经济关系协调的一大障碍。随着投融资体制与产权制度的改革,企业主导型区域经济合作将会逐步取代政府主导型区域经济合作,但由于投融资能力的区域梯度差客观存在,只有在中央政府支持下中西部地区才有可能提高投融资份额。随着对外开放体制的完善,过去实施的一些优惠政策将不得不作出调整。根据WTO规定的非歧视原则,尤其是国民待遇要求,中国将会由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地区性优惠政策体系向更符合国际惯例的产业优惠政策体系转变,由不规范的对外开放优惠政策体系向统一规范政策体系转变,由外来投资者享有有特殊优惠政策体系向实行国民待遇的政策体系转变。因此,在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对外开放城市、沿江开放城市、内陆开放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等特殊地区实施的优惠税收政策(注:详细规定可参见刘佐.中国税制概览(1999年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37-240。)将不得不作出调整。这无疑会对区域经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特殊地区的外资企业由于失去特殊待遇将会扩大企业区位选择范围,因特殊政策获得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将会迫使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伴随着特殊政策的取消,原来对一些外资企业所作的产品销售限制也不得不取消,国内非特殊区域的同类产品生产者将会遇到更多的竞争对手。另外,迫于国外强大的竞争压力,一些行业(如汽车行业)的企业不得不与境外企业合作,形成更加复杂的区域竞争与合作格局。

三、区域发展阶段性与区域经济关系

随着买方经济的形成与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世界性技术创新浪潮的影响,中国将进入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布局调整的活跃期。由于没有一个产业在各区域间是均匀分布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必会导致潜在区域利益格局的出现,在新起点上的利益竞争不可避免。这种新的竞争有可能引起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盲目布局与过度竞争,也有可能促进深层次的企业主导型或混合型区域经济合作。

产业结构调整会引起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与区域产业转移,这是由区域生命周期所决定的。从1995年以来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在“八五”末明显超过东部地区。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它说明东部一些地区已接近成熟或已经成熟,其产业结构正在进入一个大调整期;另一方面,中西部一部分地区经过长期的基础准备已具备了经济迅速扩张的能力,与东部成熟区相比,这些地区更接近能源与原材料供给地,在工资、水、电、地及环保要求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而已具备对一些加工工业的吸引力。外推力与吸引力两股力量合二为一,已经推动了一部分产业的转移。近几年来,纺织、某些轻加工业、石油等重化工业已开始或正在开始向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转移,一部分市场让渡出来。这种产业转移给中西部部分地区带来了有利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有利于成熟区域重组内部结构以避免陷入萧条。

这种业已显现的趋势对多方有利,正因为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国家要采取有利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积极发展,而1999年提出西部开发战略是这种战略构想的进一步具体化,这也势必会对中国的现有的区域分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不过还应当承认,中国的区域经济尚未发展到威廉森所描绘的倒“U”型的顶点,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不可避免,经济重心大规模移动尚需时日。

四、未来区域分工与合作基本走势判断

根据前面几个部分的分析,可对未来区域分工合作的趋势作如下判断:一方面,由于来自国外的部分压力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增大,外部环境会对区域分工合作格局的发展形成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区域问题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而多样化与复杂化,区域分工合作的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各种类型问题区域的发展,解决复杂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因此,未来区域分工合作发展必须以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与程序为核心,诱导企业区域布局调整,鼓励区域间企业主导型经济技术合作。

未来区域分工格局将呈现如下变化趋势:区域垂直型分工格局逐步向水平型分工格局转化。改革开放的20余年,中国的区域分工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逐渐由低水平的垂直型分工向高水平的垂直型分工演进。虽然,在此期间,一度出现了区域产业分工和协作淡化,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加剧的问题,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的力量打动区域专业化分工继续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有所缓和。

中国区际专业化分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垂直型分工为主向水平型分工为主乃至高水平的水平型分工转换。为了促进这一新型区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大力发展地区间的水平分工,并促使现有的垂直分工向更高层次推进。

专业化的地方产业集群分工模式将得到较大发展。区域的某个产业是由不同的联结点联结而成的价值链,不同产业的价值链在一定空间地域范围内的交错联结,又构成了一个更为庞大复杂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的空间组织形式就是产业集群(注:Porter,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Basingstoke,Macmillan,1990.)。在西方国家,产业集群式分布是个很普遍的现象,而中国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在中国,产业的空间聚集主要采取的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模式,也就是把所有的产业或厂商集中在划定的范围内进行生产。这种聚集更多的是空间上的集中,企业或产业之间缺乏联系和专业化分工,难以形成产业之间的价值链,也就很难起到产业集群的效应。

虽然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还不成熟,不完善,但是有不少省市和地区的特色产业园区可以说是产业集群“雏形”。浙江不少县市的专业化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浙江浦江的挂锁、海宁的皮革等。这些特色产业园在探索中逐渐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式的区域分工模式也日益得到学者和官员的认可与重视,从而使这种产业发展模式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发展。

立足于比较优势的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梯度分工格局日趋明显。从总体上来看,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地带间的产业比较优势:东部地带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中部地带在资源—资金密集型产业、西部地带在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优势。但是地带间的区域分工格局与比较优势的分布状况并不一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吸收了大量从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新兴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这些产业基本上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沿海地区逐渐失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这些产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而内陆地区由于劳动力成本比沿海地区低,土地资源比较充裕,公共设施和服务价格也比较低,推动这些产业的“西进”,既有利于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能带动内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促进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产业梯度分工格局的形成。未来区域合作格局的主要变化趋势如下:

1.受形式所迫,中国各区域不得不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跨区域资产重组或并购、企业兼并、企业布局的调整与产业区域转移将成为21世纪初中国区域经济关系中的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景;区域经济冲突在与国外企业之间生存竞争中有所收敛,但也不排除某一或某些区域与国外企业联手整治国内其他区域企业的可能,这是区域经济冲突的新形式。90年代已经出现这种情况,值得政策制定者关注。

2.区域经济合作将全面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由前面的环京区域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不难看出,区域经济合作能否有序地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是决定一个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区域合作必须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这一基本规律,并在加强企业主导型区域经济合作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因此,可以预计,在21世纪初期,受新的宏观经济周期性上升而创造的潜在利益的诱导,全国会出现新一轮企业区域合作的新高潮。

3.区域经济合作的地域范围会逐步扩大。政府主导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一般以行政毗邻地区作为活动的地域范围,往往主要以一个或多个中心,或一条交通线路,或一个流域的主干河道为核心。这是行政力量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必然选择。在企业主导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壮大后,合作会冲破原来的地域限制,扩大合作的区域范围。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企业的区域活动范围必然会增大,同时也是由于问题区域会增多,解决区域问题需要不同类型区域间通力合作,这种合作往往会打破毗邻行政区内合作的原有样式。

4.为协调区域经济关系,中西部开发与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将成为新的热点,不同问题区域间的合作成为新的要求。中西部经济与东部经济差距是整合整个中国经济的关键,因为发展差距过大必然会造成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的预期目标不一,从而形成妨碍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此外,东北地区是中国的工业化基地,其老化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全局性消极影响,未来东北地区的振兴不仅会牵涉到东北地区本身,而且需要其他地区的配合与支持;在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推动下,改革初期的单一行政力推动将由比较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所取代,区域经济管理会逐步规范化。

从整个国家的改革方向来看,制度创新将会有实质性进展。除企业制度创新外,政府组织创新、政治体制改革将不得不积极推进。承认并允诺遵守新的国际规则必然要求国内经济规则作相应调整,而许多规则的不完善或有规则不依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政府组织的无效率和政治腐败相联系的,因而很难实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飞跃性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与区域利益和区域经济行为相关的经济规则也会趋于完善。从发达国家长期积累的区域管理经验来看,促进良性区域经济合作需要一个规范的制度基础,单纯依靠行政力量不可能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这一基本经验已经得到了中国各级政府的广泛认同。可以预计,在企业主导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力而且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在完善区域经济管理制度基础的前提下规范政府的区域经济调控是一种必然趋势。

总之,外部因素对区域经济关系的影响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合作将发生质的变化,不仅合作速度会加快,而且合作内容和方式也会加速规范化;二是区域制度创新会发生革命性变化。国际惯例与通行规则将会对国内区际关系规则产生示范作用。

五、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发展的措施

1.加强区域管理制度基础建设。中国区域分工不合理,区域合作水平不高的关键原因在于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不完善。未来区域管理机制完善的重点包括:设置职能明确的区域管理机构、明确标准经济区与问题区域划分框架、制定具有立法意义的区域经济规则和建立并完善区域管理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2.积极支持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地区专业化分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进行,国内竞争日益国际化。要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共同发展,必须加快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沿海经济发达区域要逐步转移和扩散一些档次较低的一般加工工业,特别是高耗能的加工工业,同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电子、电气等高科技优势行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信息等高层次的第三产业,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升这些产业发展质量,从而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西部区域要立足于资源优势和地区特色,加快现有优势行业的发展,使之转化为强势行业,在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和接收东部地区转移的一般加工工业,特别是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重化工业和轻纺工业,适当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和技术水平,同时也要依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重点提高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的质量,由此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各区域在依靠区域比较优势进行生产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按照平等交换、合理分工、发挥优势的原则,逐步建立地带间、省区间、城市间等多级区际分工体系,使区域经济有机耦合成一个统一、协调的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整体优势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和产业国际分工协作,逐步建立开放的双循环的多级分工体系。

3.加快技术进步,培育地区竞争优势,使各种区域都能在区域分工合作格局中增加利益。我国各省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都认识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的技术层次:沿海发达省份为了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增加产业的竞争力,在引进外资项目和对外合作方面,作了重大的战略调整,把吸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作为重点。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引进,推动了沿海发达省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内陆省份和一些老工业基地,通过技术、设备和工艺的更新,改造传统产业,并积极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以电子通讯产品等为代表高新技术产业在拉动部分省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多数省份和地区并不具备发展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是盲目跟进,结果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也阻碍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一个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并不是说在这个产业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都具有优势,而是将优势集中在特定产品或产业环节上。如东莞致力于打造世界电脑资讯零部件加工制造业基地,内蒙古大力发展稀土高新技术产业,都取得很大成功(注:陆大道,等.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战略性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新格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这种专注于进行某种产业或产品甚至某个产业的特定环节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应该为是区域经济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

4.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考虑到中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的竞争优势,我国现阶段各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有所侧重。从三大地带来看,东部地带要把重点放在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信息、金融、咨询等高层次的第三产业;中部地带要加快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同时在经济基础好、技术水平高的城市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工业;西部地带在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同时,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加工工业,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集中的省份和地区,积极发展旅游业,并且在经济技术基础较好的城市和地区发展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与主导产业相关的支持性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从而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5.加快产业区际转移,发展地区产业集群。中国地区经济差距较大,地区间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各异,为产业的区际转移提供了客观基础。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加快产业的区际转移,既符合高梯度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有可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从实践上看,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要经验。二战后,日本的产业转移先后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到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变化,如今,日本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日本的产业转移不仅为其他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空间,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而且也带动了产业接收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地区经济发展,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接收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的结果。因此,符合市场经济的产业转移,会给转出地和转入地带来“双赢”的结果。加快产业区际转移的客观结果就是推动产业的集中和地区专业化分工,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市场竞争的结果,推动产业向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转移和集中,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空间上就形成了产业集群。前面提及的浙江省特色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可以为全国其他各省市所借鉴,而不是陷入到盲目搞开发区的误区中。

6.通过区域政策鼓励多层次多方式的区域企业合作等方面促进区域分工合作的发展。未来的区域政策不能仅限于以前的禁止性“大棒”措施,应运用补助、优惠贷款、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或工业园区发展等政策工具鼓励区域间企业合作,促使参与合作的企业和地方都能受益而且符合整个国家发展要求的新型企业主导型区域合作格局早日形成。

标签:;  ;  ;  ;  ;  ;  ;  ;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_产业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