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童谣的合唱创作及其发展探究论文

粤语童谣的合唱创作及其发展探究论文

粤语童谣的合唱创作及其发展探究

万珊珊

[摘 要] 粤语童谣作为两广地区传统文化已有百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粤方言童谣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发展得越来越缓慢,《落雨大》和《月光光》是粤童谣的经典代表,除了它们的符号标记,还有其耳熟能详的音乐旋律,且如今多声部旋律更能为现代观众所接受,本文从粤语童谣的合唱创作发掘整理出粤方言童谣瓶颈的突破口,为其更好发展寻找出路。

[关键词] 粤语童谣;合唱创作;发展;传承

童谣,首先是诗歌或是没有谱的歌谣,如同诗歌一样,它以语言为基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性,由于它是一代一代口口相传,所以它本身具有极强的地方特性,地方方言是它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由此,童谣所反映的内容也是和当地的民间风俗、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粤语童谣通过语言(粤语)和旋律,让孩子们成为拥有丰富语言词汇、有涵养的人,通过父母的口传心授,孩子的聆听,让他们成为内心充实且永志不忘的人。如同唐诗宋词一样,经过后人谱曲进而形成歌曲,从而加深古诗词在儿童脑海中的印象。

一、粤语童谣合唱创作历程与现状

粤语童谣隶属于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寻求自身的发展出路,由于近些年受到多元文化、外省文化的冲击,它的发展和传承一度受到极大限制。

粤语童谣歌曲创作最初始于1956年,第一支粤语童谣歌曲《一支竹仔》由香港作曲家周聪创作,这首童谣歌曲开创了粤语童谣歌曲创作的先河。[1]随后,粤语童谣的歌曲改编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相比80年代港澳流行的粤语歌曲,粤语童谣歌曲的影响是小之又小的。有着粤语童谣之父的香港儿歌作曲家韦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寻求粤语童谣的发展创新之道,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当时商业利益高于一切的香港环境中,韦然没有任何利益驱动,自己出资创作,并邀请在校大学生录制粤语童谣歌曲唱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唱片的发行立刻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在粤港澳和东南亚地区销售火爆,一部分粤语童谣随即流传开,如:《何家公鸡何家猜》《氹氹转》《排排坐》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单一的旋律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逐年上升的精神层面以及听觉的需求,多声部的旋律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起,广东省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举办广州市中小学合唱节、广东省“百歌颂中华”群众歌咏活动、广东省中小学合唱比赛、星海合唱节以及中国合唱节落户中山等活动,大大推进了广东合唱事业的迅速发展。随着群众合唱的不断蓬勃兴起,广东地区的合唱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群众合唱开展得如火如荼。光广州市的合唱团从幼儿到老人各种合唱团队3000支,合唱人口约20万。这里的人民有着热爱集体歌唱的传统和习惯,合唱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广州的幼儿合唱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2年,广州获得由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和世界合唱理事会授予的“世界合唱之都”称号,合唱成为了广州另一张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2]在广州40周年合唱音乐会上,广州市合唱协会会长苗向阳表示:“广州的合唱是从娃娃抓起的,从学校课堂上的‘班班有歌声’,到如今羊城‘无处不飞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合唱人,为广州合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3]借助这些比赛,一批老艺术家、指挥家投身到童声合唱事业,通过创作改编童谣合唱,粤语童谣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有力的提升,可以说,童谣和合唱是一个极好的搭配,也是传承和发展粤语童谣的最佳载体之一。在之后的二十几年中,《落雨大》《月光光》是比较常用的童声合唱作品,之后,粤语童谣被改编成合唱的歌曲还有珠江大合唱选曲混声合唱《珠江民谣——卖懒歌》(郑秋枫、张丕基、刘长安作曲)、《三元里抗英》(骆季超改编)、《挖笋谣》(陈英华改编)、《月光光》(罗平改编;郭和初改编)、《落雨大》有多个改编版本(赖广益改编;颂今改编;洪剑华改编;何雁云改编)、《氹氹转 菊花园》(李乐改编)、《鸡公仔》(冯逸章改编)等,特别是近两年有华南师范大学郭和初老师改编的《月光光》、广州音乐教师洪剑华改编的《落雨大》、青年钢琴演奏家何雁云改编的《落雨大》、华南农业大学冯逸章老师改编的《落雨大》、华南农业大学冯逸章老师改编的《鸡公仔》、华南农业大学李乐老师改编的《氹氹转 菊花园》等作品,这些都是在原童谣基础上进行改编。还有完全新编的童谣合唱,如:《荔湾摇篮曲》《童谣交响曲》(何崇志创作)、《水湾湾 荔枝湾》(冯余糖创作)、《木木做木做鸠鸠》(陈英华创作)、《青蛙谢龙母》(刘佳创作)、《小荷尖尖 大荷圆》(孔玉创作)。

随着新时代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加入童谣创作的队伍,童谣歌曲创作有了蓬勃的发展,这些创作有效地推动了粤语童谣的传承发展,给粤语童谣的合唱创作改编提供了新的想法和出路。童谣的改编创作受益最大的是广大少年儿童,他们的精神世界又将多一块净土,我们的根文化在不断滋养、长大。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粤语童谣即是改编成合唱的《落雨大》和《月光光》。我们不难发现,好的创作会成为经典,好的旋律会如同烙印般自然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对于记忆力超强的孩子们更是如此,更多的经典童谣有待我们去发掘。

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是椴树科(Tiliaceae)椴树属高大落阔叶乔木。紫椴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是长白山区域重要的用材树种,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3]。紫椴树冠大而优美,树龄长,抗烟、抗毒性强,秋季叶黄,是世界四大阔叶行道树之一。紫椴木材纹理致密,色白质轻富有弹性,不翘裂容易加工,是建筑、家具、雕刻等行业的重要用材。关于紫椴的研究,多集中在紫椴形态及分类学、生态及地理学以及育种造林学等方面[4-8]。

二、粤语童谣合唱作品研究

1.高校岭南音乐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

(一)歌词的创作与改编

纵观粤语童谣,《落雨大》是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作品之一。《落雨大》最初有自己的旋律,但这个旋律在几本歌谣卷里的旋律、歌词也不尽相同。由于童谣的口授传唱、手写记录的特点,这首童谣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版本,主要的不同之处在第三句“阿嫂出街着花鞋”上。出处一:《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1982)》版中的《落雨大》是“阿嫂着花鞋”;出处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2003版)》中则是“阿嫂教我绣花鞋”;并且这两个版本的演唱者均是同一人(卢惠玲唱),记录人也是相同的(卢庆文、何桂琼记),可见口传、笔记有许多纰漏。还有的版本是“阿嫂系屋绣花鞋”[4],但我们现今主要沿用的是“阿嫂出街着花鞋”这句歌词。这句用词“出街”更形象,更能突出粤语的语言用词特点。由于歌词不同,所以在旋律上也就对应着有些出入。

全院48个科室参与了调查,手卫生依从率在干预前为44.13%,干预后为61.8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经典粤语童谣《落雨大》的合唱作品创作是非常喜人的,据笔者了解到的就有四个版本的合唱作品,来自不同的创作者,可见它是一个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大家都很喜欢它。最初,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著名指挥家赖广益先生开始致力于粤语童谣的合唱创作,他花了近10年的时间改编了《落雨大》。这首作品出来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学校合唱团都选用合唱曲目。其中最经典的旋律在后来人的改编版本中一直存在保留着。之后,有著名作曲家颂今、广州青年教师洪剑华、青年钢琴家何雁云改编的不同版本的《落雨大》,每个版本都各具特色。后三者的改编以赖广益先生的旋律为基调,沿用了谱一的旋律,并贯穿整曲,在曲体段落和和声运用上各有特色。

《落雨大》反映的是广东最具特点的自然天气现象,大雨来得迅速、猛烈,顷刻间街道被淹,人车如行驶在河流中。童谣中的“落雨大,水浸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这一自然景观。这首歌谣最初始于清末民初时,西关地区街头巷尾流传的口水歌,传唱至今,已经成为了几代广州人的童年回忆。[5]

又如童谣《鸡公仔》,在《广州民间歌谣》中收录的《鸡公仔》就有25个版本之多,[6]有广州越秀区、荔湾区、白云区、芳村、增城、花都、番禺、清远等各地区的不同版本《鸡公仔》,这些《鸡公仔》的第一句分别是“鸡公仔,喔喔啼”“鸡公仔,尾蓬松”“鸡公仔,尾弯弯”“鸡公仔,尾关粗”“鸡公仔,尾松松”“鸡公仔,叽叽啼”“鸡公仔,洗落米”“鸡公仔、尾勒突”等多个版本的歌词,还有类似同名的《鸡公啼》《鸡公歌》等,这给音乐创作者带来了难题,用哪个版本的歌词呢?所以,童谣音乐创作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歌词改编,朗朗上口的歌词是音乐创作前提的必要条件。又如《点虫虫》,在该书中一共记录了七个不同版本的《点虫虫》,其中前两句是比较一致的,都是“点虫虫,虫虫飞。飞到隔邻荔枝基”,如果能把第三、四句综合改编一下,像《落雨大》一样改成一个比较规整统一句子,再进行合唱创作就事半功倍。

(二)音乐创作研究

1.东方传统抒情与西方浪漫技法相融合的创作手法

以上四点是我在教学观察作文的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我相信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同学们的观察作文会有很大的进步。

合唱《落雨大》(赖广益改编)运用了最简单的歌词“啦啦啦”最能表现孩子玩耍的欢快场景,将“啦”与歌词交替进行,突显岭南儿童嬉戏玩耍的风情,可谓情境交融。这一旋律贯穿于整首《落雨大》,是整首合唱的核心旋律。可以说,这个旋律让《落雨大》成为粤语童谣歌曲中的经典。对比原歌谣《落雨大》该曲改编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也是该曲运用西方浪漫创作技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倒装再现”,曲作者突破传统的“A+B+C+D+A+B”段的写法,运用的是“A+B+C+D+B+A”的创作手法,形成“倒装再现”,是本曲创作的点睛之笔。

同时,调式上的不断转化是作者创作的又一大特点,其多段体的调式为:B徵—E宫—A角—升C徵—B角—D徵—F徵,最后结束和弦运用主和弦升四级音,构成了开放式结束。这种调式上多变,运用变音和弦的手法,以及连续的半音转调进行增加了情绪色彩、变化色彩,极具近现代音乐的特点,从而构成了歌曲的东方抒情性与西方浪漫情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中西合璧的创作效果,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听觉要求。[7]

《月光光》(郭和初改编)以1958年广州出现的同名粤语童谣旋律为基础改编,同样是这种东方浪漫情怀与西洋创作技法的高度融合的创作手法,作品一开始运用了半音行进、离调、变和弦等和声创作手法,描绘了皎洁如玉的月光色彩变化,中段运用了复调的创作手法,各声部互相模仿、呼应、委婉又温馨,透露出清澈、明亮的白月光,描绘了月光下一片安详、恬静的画面。

2.传统符号性与创新多样性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最新改编的何雁云版本的《落雨大》目前只有手写版,暂未公开发行,且是《落雨大》合唱版本中唯一的一个无伴奏合唱。这首落雨大有一个与前面几版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该曲把多首粤语童谣都融入到合唱中,在整首作品中,大家可以同时听到《鸡公仔》《氹氹转》《睇龙舟》等多个粤语童谣歌曲,它将多个童谣曲调融入到一首作品中,这几首童谣都有各自明显的符号特征,让人一听就能自觉对应相应的童谣,对粤语童谣的推广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个作品如能推广开来,相当于同时推广了好几首粤语童谣,可谓一举多得。这样创作改编的歌曲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顿时让人感觉粤语童谣是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这首作品在开始的部分还原了原童谣的歌曲节奏速度“落雨大 ——,水浸街啰 — ”用吆喝的感觉、自由的风格引出歌曲,紧接着进入的主题是东山少爷版《落雨大》的主题旋律,伴有三度音程的和声来烘托主旋律。紧接着《排排坐、食果果》以Rap的方式进入,下面则伴以人声“du da la”的语气助词以及沙锤、木屐等乐器打着节奏和音高。接着变到下一个主题,即赖广益版本的合唱主题,即谱一,然后回到东山少爷版《落雨大》旋律,这遍旋律完后接《鸡公仔》的童谣说唱,紧接着是儿歌《氹氹转》的曲调:“氹氹转,菊花园,糯米糯米团,五月初五系龙舟节呀,阿妈佢(她)叫我去睇龙舟,我唔去睇我要睇鸡仔。”童谣《氹氹转》结束后,响起打雷和下雨声,七个“落——雨——大”,以三度级进的旋律四个声部不断地重复、叠加,同时一直伴随着打雷和下雨声(通过双手互搓、拍打、跺脚模仿风声、雨声、雷声),营造出暴雨倾盆的氛围。正让人感到心急如焚,下雨心慌慌的感觉时,十六分音符突然进入,转变成清新明快的风格,“啦啦啦啦”,主题旋律进入(谱一),这段主题结束后,又回到《鸡公仔》和《氹氹转》的歌声中,用轮唱的方式一前一后展示了两首童谣再次加深人们对它们的印象。最后尾声收回到“落——雨——大”三遍旋律依次的级进上收尾,营造出雨停了、太阳出来了的生活场景,让人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虽然是无伴奏合唱,但是孩子们在排练的过程中充满着童趣和乐趣,特别是几首童谣叠加在一起,轮番出现,岭南童谣的符号性独具一格,又有流行爵士风格,给孩子们强烈的震撼感和快乐感!

《珠江民谣——卖懒歌》也是一首非常经典的粤语童谣改编的合唱曲,该曲由集体创作,会集了郑秋枫、刘长安、张丕基广东三位创作名家共同完成该作品。这首是《珠江大合唱》中的第三乐章,描绘了春节年三十儿童“卖懒”的场景。作品开始通过四度和声的交替进行,营造出锣鼓效果,紧接着引出引子部分,捎带吆喝的自由风格,之后进入欢快活泼的小快板风格,展现广府地区除夕风俗,极富地域民俗性。“卖懒”的意思即把懒惰卖掉,把勤劳换回来,用勤劳致富,新年新气象。歌曲开始用锣鼓、梆子打造出新年热闹的气氛,人声紧接而至,“卖懒”“卖懒”,吆喝声由远及近,女声和男声依次演唱“卖懒,卖懒,初一卖到三十晚啰”“卖懒,卖懒,桑基卖到大沙田啰”。将一股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情趣表达出来,D段上升至降b小调,情绪转向激昂、奋进,E段采用四部自上而下的卡农进行,更加增加了气势,使得整首合唱气势恢宏,令人奋进,把激动人心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整首合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突显了岭南风格和民俗特色。虽然歌词不是用粤语演唱,但听的人却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典型的符号性与应景性的特点即刻展现出来。音乐艺术形象与相符合,优质的音响、优质的音乐、优质的织体、情感丰富的写法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本区已知共生矿物57种[5](表1),其中主要有用矿物有钽铌铁矿、锰钽矿、黑钽铀矿、铌钽锡石、锆石等。

历来乐视的新品发布或者各种会议给市场描绘美好概念与未来,并用讲故事的方式刺激着股价与投资者的澎湃内心。这也是筹集资金的一种乐视重要的方式,但这种侃式吹牛的模式容易给企业带来浮躁跃进的气氛,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乐视应加强内部控制,从经营管理上做出改变,用切实的内容产品吸引消费者吸引融资方可实现良性循环。从2015年后乐视的新一轮经营管理决策来看,其所实施的多元化战略需要更大的资金需求量。

三、粤语童谣合唱创作发展探究

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工艺都需要不断地弘扬、传承和创新,如同歌剧《白毛女》,历经70多年,仍在不断演绎,传承经典,同时又不断地完善。传承是一种担当,把经典继承下来,发扬出去,是对每一位后继者提出的责任和要求。70多年来,歌剧《白毛女》不断地在修改和完善,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可以提出意见,剧本、谱子有无数个版本,把原著精神与世界当代观众情感上的接口融合衔接起来,放到现代的舞台上,老一辈的观众感觉还是那个味,同时年轻的观众也能喜爱它。粤语童谣的创新传承也要同时具备既保持原曲的符号特征,又能符合现代化青年大众的审美需求。

(x1-x2)[f(x1)-f(x2)]<0⟺⟺f(x1)>f(x2)⟺f(x)在[a,b]是减函数.每个推导过程都是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生单纯的进行背诵记忆会严重限制学生思维,主动推导,探索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创作本体

2.初一时,大家觉得自己和中考之间还有段距离,但从初二开始,学业内容的数量和难度、学校的要求、父母的期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带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急切。这种急切让大家感觉到中考的严酷,主动学习的学生平日里不敢放松一丝一毫,被动学习的学生又处在“想努力却总也追不上”的煎熬里。

最近在网上极火的一首潮州童谣由李立群作词、郑伊洋作曲的合唱《天顶一粒星》,引起不小的反响,视频中孩子们站在古城墙上、广济桥上,富有表情地演唱,清新、自然的朝语把潮童美妙的和声点亮了潮州这座千年古城,不仅对孩子们起到很好的乡情教育,更是勾起背井离乡、在海外的侨乡们的一种乡愁的诉说、童年的回忆,同样也是符号与应景的融合。可见童谣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议题。

地方音乐想要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行,需要好的作品。比如云南地区民族音乐的创作有国家一级作曲家刘晓耕,他深入民间田野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如《云南回声——晓耕合唱作品集》。“艺术来源生活”,只有深入老百姓的平常生活,才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在合唱集中,刘晓耕把民族特色的语言、吆喝、劳动场景通过音乐语言和现代和声作曲技法相结合,在保留原地区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的、符合现代审美的创作技法,让观众接受和喜欢有些“土”味的民族音乐,把“土”跟“洋”相结合,从而让民族音乐有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有效地推广、弘扬和传承了云南地区的多元民族文化。同样,如何在音乐中有效地体现出来,是值得广大音乐创作者深思的。

传统的合唱创作技法主要有和声配以旋律的进行、二部、四部卡农,音乐旋律较之平淡,缺乏跌宕起伏的变化和冲突,在当代已经跟不上听众的耳朵了,创作者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如交响与民乐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中国元素与西方元素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方法去丰富和声、织体、音响,让听众感受到内容更为丰富、冲突更为强烈的音乐,同时又要有民族的、大家都知道的、熟悉的元素在其中,即守本创新。现代的合唱首先在形式上已不仅是站着不动的演唱,除了听觉的享受,现代合唱也注重视觉上的表演,进入一个视听完美结合的新时期。如厦门六中合唱团把拍打身体的节奏融入到合唱表演中,从《稻香》《青花瓷》再到《送别》《鱼戏莲叶间》等歌曲的改编,一再突破人们对合唱的观念,比传统的合唱表演更能激起观众的共鸣。

2.方言特色的歌词创作

2.社会媒介的宣传

粤语童谣词作者最好能是广州本土人,熟悉白话俚语,能巧妙地运用各种俗语及词语,其次能非常熟悉广府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特色、市井文化,这些都是本土创作的重要优势。改编歌词也需要选用当地优秀的童谣,特别能代表地方特点的童谣可以优先考虑,只有极具地方特色的童谣才能深入人心。

3.突显岭南音乐风格

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岭南大地有着千年的文化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音乐、诗歌、语言、戏曲、曲艺、园林、盆景、醒狮、工艺(粤绣、泥塑、木雕等)、画派、民俗、饮食都能深刻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岭南风格。如何把这些岭南风格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创作者首先要深入黎民百姓的生活,深入乡村、市井,去寻找创作的灵感。

系统采集到的没有任何碰触的信号时域波形基本是一条平稳的直线;当人手敲击光缆时信号部分时域波形如图2所示。

点拨:在解此类试题时必须先弄清楚分流比例求解中应“顺推(用乘法)”还是“逆推(用除法)”,以图1所示的食物网为例,如下:

黑格尔在《美学》“诗的音律”说“浪漫型艺术在构思方式和表达方式上都标志着精神凝聚于它本身的这种转变,所以它就从声音里去找最适合表达内心生活的才来(媒介)”。岭南文化的这些元素、材料要不断去挖掘、发现,做到有根创作。岭南音乐,是中华优秀音乐文化中的一朵绽放的奇葩,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李方教授指出:“岭南音乐至今被人们当作地域性的音乐,如何通过‘地域性’走向‘专业化’需要作曲家不断努力,在创作中更加贴近生活,不断挖掘具有岭南特点的人文因素,通过创作让更多人接受岭南乐派。”房晓敏教授认为,岭南音乐概念是很广泛的,并不仅仅局限于用传统民歌做音乐主题,亦可以从人文、建筑、岭南文化、思想等方面获取灵感。[8]

“校企合作”之互惠互利利益链条是指区域经济产业链和高职教育链有机结合;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区域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与政府行政部门及行业、企业的内在利益密切相关,可谓利益共同体。提高职教集团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能力是融合利益链联动发展的基础,职教集团化办学服务能力的实质体现在产业链能否获得科技与智能支撑。

从岭南建筑中我们可以联想到岭南音乐,同时从岭南音乐中我们又能感受到岭南建筑的魅力。《平湖秋月》《步步高》成为典型的广东音乐作品,《落雨大》《月光光》成为粤语童谣的经典,这些标志性的符号已成为人们对老广的印象,在新时期,我们需要新的地域性标志、新符号注入,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经久不衰,屹立不倒。如同香港儿歌之父韦然先生所说:“好的儿歌应当进入孩子心里。”

(二)合唱作品的推广与应用

长期以来,粤语童谣的合唱创作对于作曲家们来说像一块鸡肋,啃之无味,弃之不舍。首先,粤语童谣的音乐创作要具备岭南音乐的地方特色和风格,所以,粤语童谣的合唱创作最根本是要根植于广东广府文化,反映广府人民的乡土情怀、各类民间艺术以及人文精神风貌,符合岭南地域特点;其次又要有新元素融入,与时代和人们的欣赏水平紧密相连,二者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这两点,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最具代表性的合唱创作当属赖广益先生的《落雨大》,该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历经了近10年的时间,才得以与世人见面。赖老先生耗用了大量的心血完成该作品,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落雨大》集岭南音乐抒情细腻与西洋创作技法于一体,两者达到完美的融合,这首合唱曲后来被广泛传唱,深受群众的喜爱,可以说赖广益先生改编的《落雨大》成为粤语童谣合唱创作的先河之作。

作为广州的高校,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我们高校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地域性、民族性应该是我们教育之本,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这个“本”。岭南音乐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一定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去进行传播的,如果教育工作者自己不懂岭南音乐,不了解岭南文化,岭南文化的推广传承势必会受到严重阻碍和发展。笔者对广州市番禺区30所小学的40位音乐老师就《广州音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用这本教材的老师数量几乎为零,其原因主要是外来老师居多,且大多不会粤语,想教不会教,且教学资源、素材匮乏,无任何教参,教起来举步维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高校教育着重手,我们高校培养人才,特别是地方本专科院校,人培一定要从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为起点,培养能传播和传承民族地区文化的新人才。我们强调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就一定要有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人才培养要从高校的教学内容中加入岭南特色的音乐、舞蹈、美术、设计、建筑等方面内容的培养,但是目前广东高校并没有系统的这方面教学内容,还是以传统的大众教育为主,这方面的研究开发需要我们高校教师不断去探索、努力编辑出版相关教材以及开设相关课程。

歌词是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童谣,孩子对语言是非常敏感的,好的童谣很快能印刻到儿童的脑海中,跟着念几遍就能朗朗上口。粤语童谣的歌词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歌词为主。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沿用原童谣的歌词,这种方式已经比较少见,由于时代不同以及歌曲旋律的需要都会对童谣的歌词加以变化,以适应时代和旋律需求;二、在原童谣歌词的基础上加以改变,这种是目前用的最多的一种,《落雨大》《月光光》《卖懒》等就是如此,歌词既保留大家印象中的传统歌词,又有现代的新的元素加入,可谓新老结合,更符合大众的喜爱。三、完全创新的童谣,这些童谣首先面临的困境就是推广,要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效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单靠童谣本身根本无从发展,只能通过作品为载体,寻求更好的发展及出路。如:《小小的宇宙》《小太阳》等,本身在歌词上没有什么地域特色和风格。童谣的歌词和我们仍须遵从简单、好记的原则,特别需要押韵的技法。像《落雨大》,描绘了珠三角地区气候的一大特点,雨来到快、猛,短短几句话就展示出岭南雨天的特有景象,“大”(dai)、“街”(gai)、“卖”(mai)、“鞋”(hai)这些句尾的押韵让人朗朗上口,一念难忘。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电脑、手机以及各类广告信息媒体都应成为我们宣传民族本土文化的有力工具。社会的大环境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如地铁、公交中的广告牌和电视视频,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利用,但实际上这些屏幕和视频被大量的广告所占据,没能对传统文化起到很好的宣传效应。广东省文明办举办的岭南童谣节便是很好的尝试,从一届一届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作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越,说明社会对此有了很高的重视和认可。在番禺区星海少年宫在大厅的显示屏上,经典的粤语童谣歌曲不断在滚动播放,对家长和孩子们都有很好的启示效应。广州图书馆的餐厅,在新年来临时,播放《卖懒》,既有新年的气氛,又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传统文化的效果。除此之外,中央广播电台的“韵味岭南”节目也对粤语童谣的宣传与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一并推出《老广新游——广府童谣》等书籍。这些都是对粤语童谣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的措施,希望全社会能对传统文化引起重视,让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1.创作技法多元化

结 语

粤语童谣历史悠久,其歌曲化、合唱化已经成为粤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传承、创新、发展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

2.3.3 新异刺激:新异刺激诱发出了明显的P2、N2和P3成分(见图1),且三者的波幅均具有显著的组别主效应,P2和P3波幅的电极位置主效应也同样显著(见表7~表9)。组别主效应的事后分析表明:化疗组的N2波幅边缘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术后化疗前组的P2波幅显著低于化疗组(P=0.011),也边缘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5);化疗组(P=0.043)与术后化疗前组(P=0.046)的P3波幅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注释:

[1]周 豫,何治国.失落的粤语童谣[N].南方日报,2013-08-29.

[2]刘晓星.听醉了!无伴奏童声天籁演绎经典民歌《茉莉花》[N].广州日报,2019-01-30.

[3]张素芹.“广州合唱40年”精品音乐会落幕[N].广州日报,2018-11-19.

[4]陈 露.广府白话童谣当代传播模式考察与研究[J].音乐传播,2014(04):67.

[5]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0%BD%E9%9B%A8%E5%A4%A7/8186912?fr=aladdin.

[6]萧卓光.广州民间歌谣[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7:93.

[7]万珊珊.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落雨大》为例[J].艺苑,2017(04):96—101.

[8]王柯琳.扬帆乐海 继往开来——“2016星海音乐学院岭南风格民族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评述[J].人民音乐,2017(03):26—27.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19)08-0091-05

[收稿日期] 2019-04-21

[基金项目] 广州市哲学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2018GZGJ132)。

[作者简介] 万珊珊(1980— ),女,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广州 510000)

(责任编辑:刘露心)

标签:;  ;  ;  ;  ;  

粤语童谣的合唱创作及其发展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