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市场怎么了——对我国图书业现状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我国论文,图书市场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已过大半,纵观今年国内图书业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
图书市场疲软
今年我国图书业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市场消费疲软,淡季来得比往年要早。
今年我国图书市场的淡季从3、4月份就已开始,大大早于往年的6-9月,具体表现为市场需求乏力,读者购买力下降。尽管北京为数不少的书店为改变购书环境而做出了大量努力,上架图书的品种和数量也有所增加,但前来书店购书的读者仍显寥寥,双休日虽然人多,但真正解囊购书者却很少,显出人气不旺。
形成今年图书消费疲软的直接原因,显然是与国家大经济环境息息相关。截止到今年6月份,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数字显示,国内市场的物价在今年上半年持续呈负增长运行,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不高。在此形势下,图书业也就自然不能幸免。再加上下岗人员增多,人们的钱包很难再用于图书方面的支出。北京市某区级新华书店的经理表示:照此下去,国内将有一大批图书零售店倒闭,而具有一定批发能力的经销中心也有可能陷入负债经营的尴尬局面。
大批退货剧增
与年初全国图书订货会的热闹场面相比,时下退货量的居高不下便显得十分的不和谐。一家不愿透露名称的出版社负责发行的人士私下说:该社的退货量由3月份至今已超过年初发货量的50%,退货码洋已高达1500万元以上,眼下正值退货高峰期,这种情况还有可能持续下去。在近二三年的图书界中,该出版社以大胆的经营思路和手法进军市场,一时间曾声誉鹊起,但今日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不免令人担忧。
一家在90年代初期迅速崛起的出版社也受到大批退货的困扰,累计库存量接近7000万码洋,今年的退货量已逾千万大关,占库存量的1/7左右。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出版界老字号的出版社也面临此困惑,大量退货和滞销已形成沉重负担。
为缓解大批退货,许多出版社只好采取暂缓催款的手法,来稳住各级书店和批销中心。但如此一来,出版社的流动资金又成了问题。兼之多年来一直没解决好运输过程中的野蛮装卸问题,致使退回来的书面目皆非,只能报损,而损失却只有出版社一方承担。
同样,书店也有书店的难处。早在年初,一些大型零售店的经理就已经表示:1998年将不再增加新品种,因为单纯地增加新品种与中国图书业的现状并不一定相适应,所以经营的重点转移到书店内部品种结构的调整上。这样一来,书店的添货量明显减少,这显然不利于图书市场的开拓。
特价书市效应
早在今年春季,对市场疲软已有所感觉的书店和出版计,为刺激市场而不惜大打价格战。崭新的书,可以打折30%,只积压了一二年的书,二折即甩卖,买书似乎可以不论本计。有人曾戏言:不用论本计,直接论斤称,或用捆用摞。
这一情形无疑使人想到了书价的问题。
书价放开,使出版社不再是赔钱的补贴事业,而书价放开必然在市场经济初期带来价格上扬,使图书的生产、流通、消费等诸环节有了切实的经济保障。
特价书市效应的出现,表明我国的图书业还处于极不正常的发展阶段,这种短期操作行为,一方面极不利于市场的培育和长期发展,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图书业做出调整的必然发展趋势。对于已呈极端的特价书市的做法,圈内人士已经开始反思。
出版社出现浮躁
透过一年一度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人们可以发现许多问题。问题之一,便是出版社的浮躁。从其种意义上讲,出版社的浮躁掩盖了今年图书消费市场疲软的真相,使人们难以做出相应的正确判断。
事实上,出版界内一些资深人士在年初即已做出预测:今年图书消费市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般景气。
然而,媒体有关年初全国图书订货会的报道,却几乎全部是正面的好消息,但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是,如果订货量果如宣传的那样,那么全国近500家出版社,其中绝大部分出版社的日子就不致于如此难过。从目前来看,全国订货会依然是出版社的头等大事,出版社的日子是否好过,依然,取决于年初这样一个全国规模的大订货会,尽管这样的订货会依然以原始、落后的图书交易方式进行着。而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个别出版社为了“商战的需要”,在出版订货会的数字上大作文章,于是订货额的天文数字便不径而飞升起来。
这种做法,最严重的恶果之一,便是掩盖了国内图书业的真实现状,尽管现在已经事过数月,但这股浮躁之风确实令人深思。
当国外卡通类少儿图书冲击着国产少儿图书的时候,当曾经风行的教辅类书籍渐归沉寂的时候,当年产700部长篇小说而却又甚乏精品的时候,当名人传记渐为普通人的性感生活所取代的时候,当众多名著被反复炒烂的时候,我国的出版市场开始走向成熟。众多的出版商家面对着变化万千的市场风云,也许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更为理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