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内河海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长江海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信息技术在内河海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长江海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高友泉[1]2002年在《信息技术在内河海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长江航运事业迅速发展,船舶、船员数量急剧增加,对外开放港口越来越多,船舶密度较从前大幅增长,各种恶性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依靠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己经不能满足目前长江航运事业发展对海事管理工作的要求。尤其在突发事故的紧急情况下,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输手段,使海事系统的应变和快速反应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和制约。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高科技的力量,建立覆盖全线的长江海事信息网络,建立长江海事局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海事系统的监督、反应、指挥和服务能力,将极大地促进长江海事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海事管理水平。 长江海事局是代表国家实施长江干线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管理的主管机关,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行政执法单位。长江海事局的日常工作体现在两个方面:业务管理和内部管理。业务管理主要是:船舶管理、船员管理、通航管理、法规管理;内部管理包括:政务、财务、人事、装备及其他综合事务管理。 本文通过对长江海事系统管理现状的研究,运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分析长江海事管理信息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长江海事信息系统实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确立长江海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思路和方法,结合现代网络技术提出长江海事信息网络联接形式,为长江海事局信息化工作提供指导。 通过对长江海事局主要业务功能和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按照子系统划分的基本原则将海事信息系统划分成船舶管理、船员管理、通航秩序管理、法规管理、政务管理、计划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等若干个子系统,本文第五章对船舶管理、船员管理、通航管理等主要业务管理子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长江海事局信息系统物理网络是由星形结构的主网和扩展网构成。主网是由长江海事局机关计算机网络和其分支机构的局域网组成,通过租用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公用网帧中继专线实现网际互联。各分支或派出机构与其它单位的计算机网络或单机之间通过邮电公用通信网进行信息交换,形成网状结构的扩展网。

季维凌[2]2012年在《RFID技术在上海内河航务、海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等级内河航道的建设,大型化、标准化、环保型内河船舶的使用,内河运输产业和航运经济效益必将迅速提高。所有这些为提高航务管理水平、加快航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水运交通管理、安全监控等方面的挑战。因此,构建一套适应上海内河航道状况,符合数字海事管理要求的内河船舶动态监控系统,已经成了上海地方航务、海事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讨论地方海事管理目前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明确了建设一套基于RFID技术,低成本、高效率的内河管理监控系统平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监控系统的船舶管理、船舶签证、船舶监控、航运安全管理等主要功能。然后分析了基于RFID技术的内河船舶监管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技术选型,并对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船舶监控等核心子系统进行了设计。其中重点讨论了基于RFID技术的内河船舶动态监控系统如何实现船舶监控和违章监控。最后对该系统的特点、现存不足和前景进行了分析。

萨康明[3]2004年在《长江叁角洲船舶电子签证系统规划和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航运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一环,越发显示出它的活力。为了使船舶航行有一个好的安全环境,促进航运市场的持续繁荣,交通部海事局历年来相当重视以科技的投入,来提升海事管理的质量和管理的水平。但是作为海事管理中以保障船舶航行安全,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海事签证管理信息化水平还尚待提高。首先,部分海事机构的船舶签证管理还停留在人工和基于纸面的操作流程;其次,已实现用计算机进行签证管理的部门,大多数用的软件是单机版;第叁,签证管理信息没有与其他海事业务管理信息共享,如船员管理、船舶安全检查等。鉴于交通部海事局全面启动和已部分实施“水监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和“水监信息系统二期”工程,本规划和设计选定长叁角地区船舶电子签证系统规划和设计作为课题,着力研究在长叁角地区率先实现不同海事机构签证信息系统的联网,从而使区域性海事一体化管理有了可能。 本规划和设计的规划原则认定长叁角签证签证管理全程联网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在船舶管理业务中的应用规律,分阶段设定目标,并给予实施。因此,根据海事系统目前的信息化应用程度,网络状况,及当前签证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将近期以实施船舶进出港IC卡工程来解决信息资源不足及不同海事机构信息共享困难为突破口,实现初步的签证信息共享;中期实现多数签证机关联网;远期实现所有签证机关联网及与签证业务有关的发证机关信息联网。本规划和设计重点对第一阶段目标,使用IC卡实现联网进行了设计,它以IC卡为媒介,利用公众网、交通部海事系统现有的网络资源,通过水监信息系统原有的签证软件和各地方海事局在用的管理软件,通过IC卡来交换签证信息,达到信息共享。并根据长叁角地区海事机构的行政体制、管理模式、业务需求、具体应用确定了IC卡功能、类型、结构、内容以及读写权限,对IC卡管理中心、IC卡管理分中心、IC卡管理系统及卡系统安全进行了设计。通过本规划和设计所做的工作,长叁角地区所有海事机构的签证机关在“十五”末将通过IC卡初步实现签证系统联网,在远期达到所有与签证业务有关的发证机关的全程联网,最终实现长叁角地区海事一体化管理。

董越[4]2011年在《海事信息标准化协同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务信息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当中也包括海事管理的信息化。国内各级海事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系统建设分散性、独立性,使数据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数据利用率低、数据管理滞后。同时,海事各主管机关根据不同业务需求开发了众多的信息系统,由于这些系统采用了不同的运行平台等原因,相关部门之间软件系统不能实现无缝连接,难以实现信息共享,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海事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本文旨在运用信息标准化与协同管理的理论,研究构筑满足海事信息化建设需求的信息标准化协同管理系统,从而提升海事业务信息的共享能力,同时加强海事各主管机关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本文首先研究信息、标准化和协同管理的相关理论,然后详细分析了海事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与数据,总结出海事管理业务的关联性及数据的特点,从而确定了海事信息标准化的内容,即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包括数据元和数据交换这两方面的标准化内容;接着从数据元的概念和结构入手,借鉴现有数据元提取与数据元分类方法,给出海事数据元的提取与分类方法,还对现有的海事数据元编码做了改进,使之更适应海事信息管理的需求;利用XML技术给出了海事数据的交换模型,以实现海事信息不同数据源之间的交换和共享;最后基于前述的数据标准化,建立了以船员管理系统为中心的海事信息标准化协同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并针对目前数据为部局、直属局、分支局叁级的存储架构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模型。本文提出的海事数据元标准、数据交换标准、信息标准化协同管理系统,可以为海事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然而,还有许多诸如安全性、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

庞耀云[5]2008年在《论我国的内河海事管理体制》文中提出我国历来都是一个内河航运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内河航运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而海事管理机构承担着水上交通安全监督和防治船舶污染的职责,对于内河航运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内河海事管理,是我国整个海事管理中极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其管理体制虽然历经多次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呈现出诸多不足。从机构设置上看,当前的内河海事管理机构设置并不合法,也不合理,还存在中央和地方双重管理体制。从职能定位上看,水上管理权分散,职能交错,管理责任主体不明晰,职能配置不适应航运经济发展的需要,内部职能配置不合理。从运行机制上看,管理不统一,缺乏灵活性,管理手段落后,沟通机制不顺畅,监督机制不完善。以上种种,都难以适应航运经济的发展以及当代行政管理的需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海事管理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和合理了,他们引入了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机构设置突出业务部们,业务分工也十分清晰而且稳定。大多的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海事管理的职能定位在于水上的综合执法,设立统一的海事管理机构,并采取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通过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海事管理比较分析后,本文将提出内河海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如下:一是建立统一行使水上安全管理权的海事机构。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海事管理机构的职能定位,将船舶检验、船员培训职能从海事管理中剥离。叁是创新海事管理模式,变以海事业务分类的平行管理模式为以海事职能分类的立体管理模式。四是改变海事管理方式,完善相关运行规则,包括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施诚信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建立海事区域联动机制,开展水上交通综合执法,改进绩效考核机制,健全海事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顾磊[6]2011年在《安徽省海事电子政务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全球范围内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全面实施电子政务建设工程不仅是政府切实转变职能,打造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形象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入推进改革发展,密切与国际经济社会交往的大势所趋。交通部在2009年全国交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就已经强调“全国交通行业要突出抓好交通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依法行政、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强有效监管、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海事部门是交通系统内的重要组成部门,全国各级海事管理部门作为我国水路交通行业各类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使用者,处于水路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海事电子政务建设也是交通运输部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切实强化安徽省海事电子政务建设,将在提高行业管理、行政执法和社会服务工作能力的同时,有力地带动整个安徽水路交通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为我省水运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保驾护航。本文结合相关学者专家关于海事电子政务建设的研究现状,从管理学的视角,从安徽省海事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现状出发,比较透彻的剖析了安徽省海事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并结合行政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有针对性的研究如何在政府知识管理的视角下构建安徽省海事电子政务系统模型,并提出相关对策,力求建立一个以服务管理相对人为中心,以便民为目的的安徽海事电子政务平台。论文共分五章,约39,000字,图6幅,参考文献47篇。

张安民[7]2013年在《e-航海中的动态信息服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海是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航海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时代,航行操作越来越多地应用自动化系统。多种系统需要有效整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综合效能,多方参与的系统运行环境需要统一技术和管理标准才能够高效运转,于是,e-航海应运而生。e-航海不是一个或几个信息系统的组合,也不是航海的一种手段或状态,而是在信息时代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多方参与、多系统联合运行的航海“生态环境”。e-航海的发展与繁荣需要有关国际组织及各成员国共同努力,制定并推行相关标准,推进e-航海技术进步,引导e-航海向着“海洋更清洁,航行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动态信息服务系统是以航海安全保障信息的分类、采集、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系统,是e-航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动态变化的基础地理信息、水文气象信息、水上交通环境信息、船舶动态信息等。本文围绕e-航海动态信息服务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参考椭球面为水陆一体化垂直基准面解决海洋测绘垂直基准面不连续问题和建立陆地和海洋统一高程模型的思想。提出了采用CGCS2000地心坐标系,通过高精度卫星定位系统直接进行无验潮(水位观测)测量,并将潮汐/水位观测或模型推算相结合,为不同船载终端用户提供水下地形的快速更新、实时水深信息、智能岸基导航等个性化服务的方法;对e-航海空间信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兼顾海图、陆图分幅,以及实时动态服务需求的多级网格模型和自由网格快速索引方法;研究了利用海量多波束数据进行海图数据快速更新的方法,以及船舶航行环境信息采集与服务方法;提出了动态信息服务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建设方法,就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与e-航海环境下的信息共享方法进行了讨论,对e-航海动态信息服务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论文的主要贡献有:1.对沿海不同地区深度基准面、内河航行基准面都呈不连续的阶梯状变化,以及陆地、海上垂直基准不统一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无缝垂直基准测试和计算、区域潮汐模型推算、无验潮测量的技术方法的应用,提出了以参考椭球面作为水陆一体化垂直基准的参考面,利用高精度GNSS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水底高程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海面地形的测量方法以及基于余水位进行潮位推算的方法。该部分成果为高精度、高效率获取水深测量数据,以及为船舶用户提供实时动态水深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针对e-航海空间信息中海图和江图分幅及主要图形要素的特点,提出了兼顾陆图和海图特征及标准化分幅方案的多级网络模型,既能够满足纸质海图、电子海图生产与应用的需要,还能够进一步扩展,应用于e-航海空间信息服务中的信息管理和快速检索;提出了基于IHOS-100模型标准和支持快速网络化信息服务需求的e-航海基础空间数据库模型。通过对NetCDF模型的灵活应用,能够对多模多时态信息进行快速检索、发布。3.研究了海量AIS数据预处理和快速服务的方法,提出基于多线程池和冗余过滤技术进行数据接收、预处理、分发服务的解决方案;针对多波束海量数据的特征,研究了海量水深数据径向网格管理、智能水深压缩、等深线自动生成等技术方法,探索了电子海图快速个性化服务的方法。4.提出了基于云架构的e-航海动态信息服务系统模型,介绍了部分应用系统相关技术的实现方法,分析讨论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与e-航海环境中的信息共享方法。5.对e-航海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和设想,提出了e-航海应用技术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

范军[8]2010年在《数据库集成技术在内河航运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我国内河航运业中,各行政职能部门、港航企业等在各种业务特别是航运信息服务上的交互越来越频繁,迫切需要在一个基于开放、协同框架体系的信息系统中开展各种应用和进行共同协作;同时,为满足用户对内河航运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急需对各种数据特别是异构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处理后结果的共享和透明访问。本文正是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文中所探讨的中间件模型是目前比较可靠的数据库集成解决方案,它通过在中间层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逻辑视图来隐藏底层的数据细节,使得用户可以把异构数据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间件模型可以保持各个异构数据库的自治性,同时又能屏蔽它们之间的异构性,为应用层对数据源的透明访问提供支持。中间件模型与应用层和数据库系统构成了浏览器/服务器叁层结构。本文基于瘦客户端的思想,采用IE浏览器作为客户端,轻便小巧的Tomcat作为WEB服务器,非常适合内河航运电子政务仿真环境。通过对武汉海事局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该局下属档案科船舶历史资料数据库和VTS中心船舶即时资料数据库属于异构数据源。本文从调研获得的开放数据中,分别截取部分字段,用Access2003构建船舶基本资料数据库模型,用SQL Server 2005构建船舶即时资料数据库模型,两个数据库分别部署在局域网中的两台PC机上。经验证,JAVA能成功访问本地Access数据库和远程访问SQL Server数据库。通过建立WebTest工程,分别采用JDBC-ODBC桥连接和JDBC中间件的方式同时连接两个异构数据库,并编写查询页面和结果显示页面,对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通过查询单条船舶船名、船舶公司和特定船型,系统均能成功运行并返回正确结果。本文将目前国际前沿的E-NAVIGATION和RIS的概念以及在国外的成熟应用经验引入我国内河,提出内河航运信息系统IE-NAVIGATION框架,同时引入了当前流行的云计算和云存储概念,为内河航运数据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所探讨的异构数据库集成技术切实可行,为内河航运各行政职能部门和港航企业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一种方便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对更广泛的异构数据库进行集成、改进系统界面、引入系统安全机制、提升系统用户体验将是工作重点。

江长运[9]2013年在《基于电子巡航的长江干线海事动态监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内河水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航运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对长江海事动态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长江海事局组织开发并运行了电子巡航系统。目前,该系统在长江干线已应用已逾两年,在海事动态监管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信号融合度不高、误报警多、运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电子巡航以GIS为平台,整合了VTS、AIS、GPS、CCTV、WIS、WILS等技术系统,具备数据自动采集和评估两大内部功能以及辖区巡航监视、重点水域和重点船舶跟踪、船舶交通秩序组织维护等监管功能。通过比较电子巡航、常规巡航以及VTS的特点,确定电子巡航在海事动态监管中的定位为:在VTS未覆盖的区域,以电子巡航为主,海巡艇巡航为辅;在VTS覆盖区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以VTS为主,电子巡航为辅,待电子巡航发展完善后可与VTS充分融合,成为一种统一的监管手段。重庆海事局、武汉海事局和芜湖海事局电子巡航应用案例研究表明,按照实施主体的不同,电子巡航存在指挥中心监管模式、海事处监管模式和执法大队监管模式。叁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情形,相对而言,指挥中心监管模式优点较为突出。为研究电子巡航监管模式的自身有效性和相对有效性,通过提出电子巡航实施后海事监管效能大于实施前海事监管效能这一核心假设,选取了“船舶违章率”、“船舶违章纠正率”和“水上交通事故发生率”这叁项指标,对重庆、武汉和芜湖海事局叁个研究样本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叁种电子巡航监管模式均有效,且指挥中心监管模式比其他两种模式更加高效。因此,建议将指挥中心监管模式作为电子巡航统一监管模式。为进一步提高电子巡航监管效能,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将监管对象分为重点水域和重点船舶,并确定重点时段,明确不同条件下监管措施。本研究创新点在于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归纳出电子巡航监管模式,并通过提出研究假设对模式进行有效性验证,在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水域、重点船舶和重点时段的划分。

吴建华[10]2012年在《基于长江干线AIS的航运物流信息综合运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叁大河,干流流经七省二市,流域总面积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贯穿东、中、西部的运输大通道,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党中央、国务院特别是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工作,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系统作为长江干线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部“十一五”期重点建设项目,并于2011年正式投入使用。为了充分利用长江干线AIS资源及后期开发,2010年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委托作者进行了“长江干线AIS应用系统”项目研究,旨在利用长江干线AIS岸基系统提供的网络和信息资源,向船舶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为航运安全监管部门提供监管信息和手段,为航务管理部门和港航企业提供信息化、现代化的管理平台。本论文在前期长江干线AIS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基于长江干线AIS的航运物流信息综合运用平台,在此创新平台上开展了“航运物流、船联网及航运安全、绿色航道维护及安全保障”叁个方面综合应用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提炼出以下相关研究成果:1.构建基于长江干线AIS的航运物流信息综合运用平台。在对长江干线AIS系统概述后,提出了基于VB(Visual Basic)语言的AIS信息解码方法。设计出航运物流综合运用平台组织结构图,明确了各相关部门需要从平台上获取的信息。针对航运物流信息数据库的异构特征,依次从集成模型、运作流程、体系结构等方面来研究航运物流信息数据库异构技术。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航运物流信息综合运用平台结构,并指出平台的航运物流、船联网及航运安全、绿色航道维护及安全保障叁大模块拟解决的综合创新应用关键技术。分析了影响航运物流信息综合运用平台运行的主要因素;首次提出了基于自适应理论解决AIS通信阻塞的技术方案;探讨了通过评估船舶危险度来使AIS工作模式自适应转换的关键技术,以保障航运物流信息综合运用平台有效平稳地运行。2.在航运物流信息综合运用平台的基础上,开展了航运物流的关键技术研究。对货主、货代、物流公司、船东、船代及航运公司等供需信息分析后,明晰了物流、航运部门同这一创新平台的信息流动机制。对船舶供需信息浏览查询、货物供需信息查询等航运物流综合运用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电子海图作为显示平台,抽取航运物流信息,并实时更新,解决了航运物流过程监控关键技术问题。3.在航运物流信息综合运用平台的基础上,开展了船联网及航运安全的关键技术研究。在介绍了船联网的基本概念后,开展了基于长江干线AIS的船联网及航运安全技术研究。给出船联网组网方案,并研究其相关应用功能。针对危险品船舶特性,首次提出船舶预警领域概念,并由此实现危险品船舶实时监控。结合长江流域船舶驾驶员操船习性,开发了AIS的船舶安全预警汉字发布技术,显着改善长江干线船舶航行安全状况。提出并实现了基于移动VTS技术的船舶安全应急措施,有效地提升了船联网确保船舶安全的能力。4.在航运物流信息综合运用平台的基础上,开展了绿色航道维护及安全保障的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开发了基于AIS的虚拟航标技术,为实船论证虚拟航标系统提供理论基础,亦为航道绿色建养提供支撑技术。开发了航道水深实时监控技术,对辨识船舶通航安全、掌握航道水深变化情况等起着积极作用。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开发了基于AIS的船舶交通流量自动统计软件,实现了船舶交通流量自动统计功能创新。分析了长江典型航段的交通流量分布规律。建立了高度自动化的航道通过能力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提高航道维护能力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利用AIS信息对航道通航安全进行评估的创新应用关键技术,引领航道绿色保障技术。本研究力图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经济、高效地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深度挖掘和开发航运物流信息综合运用平台的在航运物流、船联网及航运安全、绿色航道维护及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创新服务功能。在此创新平台上的研究成果必将为推动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保障长江干线航运安全、提升产业升级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在内河海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高友泉.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2]. RFID技术在上海内河航务、海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季维凌. 复旦大学. 2012

[3]. 长江叁角洲船舶电子签证系统规划和设计[D]. 萨康明. 上海海事大学. 2004

[4]. 海事信息标准化协同管理系统的研究[D]. 董越.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5]. 论我国的内河海事管理体制[D]. 庞耀云. 复旦大学. 2008

[6]. 安徽省海事电子政务建设研究[D]. 顾磊. 安徽大学. 2011

[7]. e-航海中的动态信息服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张安民. 武汉大学. 2013

[8]. 数据库集成技术在内河航运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范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10

[9]. 基于电子巡航的长江干线海事动态监管模式研究[D]. 江长运.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10]. 基于长江干线AIS的航运物流信息综合运用关键技术研究[D]. 吴建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信息技术在内河海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长江海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