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评价论文_吴晓松

(邵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 观察评价新生儿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8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实施常频通气治疗,给予观察组实施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及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新生儿血气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频震荡通气;疗效评价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该病具有发病率高、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及致死率高等特征,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药物,同时配合机械通气辅助治疗[2]。常频通气虽能改善呼吸困难,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近年推出的高频震荡通气是一种超生理通气频率的肺泡通气方式,可有效改善新生儿缺氧状态[3]。为进一步确认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我院将高频震荡通气与常频通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高频震荡通气的疗效良好,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8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观察组男患儿18例,女患儿16例,胎龄30-39周,平均胎龄为(34.5±3.2)周;对照组男患儿19例,女患儿15例,胎龄30-38周,平均胎龄为(34.0±3.1)周,组间新生儿基础资料对比无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新生儿入院后均给予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药物治疗。给予对照组实施常频通气治疗,治疗前将新生儿呼吸道进行彻底清理。呼吸机的吸入氧浓度设置为40%-90%,呼吸频率设置为每分钟20-60次,呼气压设置为20-30cmH2O,吸气压设置为3-7cmH2O;给予观察组实施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将高频震荡频率设置为10-15Hz,震荡幅度设置为15-35cmH2O,平均气道内压设置为9-15cmH2O,吸入氧浓度设置为40%-90%,吸气及呼气比例为1:2,通过监控新生儿血气指标进行合理调节参数。

1.3观察标准

采用(ABL800)血气分析仪将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指标进行检测观察,同时对两组新生儿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颅内出血、缺氧性心肌损伤及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

1.4疗效判定标准

以通气治疗后新生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指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可成功撤机则为“显效”;通气治疗后新生儿血气指标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则为“有效”;通气治疗后新生儿血气指标及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以及出现病情加重或死亡则为“无效”。将最终(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作为治疗总有效率的判定标准。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组间基本资料和血气指标资料计数以(x士s)表示,行t检验;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x2检验,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血气指标检测结果对比

治疗前两组新生儿血气指标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新生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34例新生儿治疗过程中发生颅内出血0例,缺氧性心肌损伤2例,肺出血0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9%;对照组34例新生儿治疗过程中发生颅内出血1例,缺氧性心肌损伤2例,肺出血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7%。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指新生儿出生不久后因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出现呼吸困难、呻吟以及呼吸衰竭等症状,

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则会引发新生儿出现严重缺氧以及酸中毒等,直接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相关专家研究表明,导致新生儿出生后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在围产期内氧气缺乏,从而造成出生后发生呼吸窘迫的危险现象[4]。所以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及时给予通气治疗,改善缺氧状态,确保新生儿生命安全。在以往治疗过程中,临床主要采用常频通气治疗法,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改善生理状态,但因该方法采取的是低氧及低压通气治疗,无法快速改善新生儿缺氧状态,因此导致治疗达不到最佳理想效果[5]。而近年临床采用的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法,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频振荡通气的频率高出常规频率4倍以上,该方法可有效减少气道压力,减少了常频通气过程中易出现的颅内出血、缺氧性心肌损伤及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有效维持最佳肺容量,纠正肺泡萎陷,从而降低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改善肺内气体分布及血氧合[6]。在本次观察评价中,我院将高频振荡通气治疗与常频通气治疗进行了效果对比。结果显示,实施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观察组新生儿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新生儿动脉血氧分压及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新生儿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培林.高频振荡通气联合常频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3):58-58.

[2]曹清勇,陈坤东,潘开国.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5,26(13):198-199.

[3]林兴.高频震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J].南方医科大学,2016,30(2):77-79.

[4]胡婧,都鹏飞.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J].淮海医药,2015,9(1):14-16.

[5]吴银弟,王丹.高频振荡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原理[J].安徽医药,2016,16(3):82-84.

[6]张丽.高频震荡通气与传统机械通气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5,17(12):35-38.

论文作者:吴晓松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  ;  ;  ;  ;  ;  ;  ;  

新生儿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评价论文_吴晓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