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_消费结构论文

改革开放前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_消费结构论文

改革前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变动论文,消费结构论文,居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1999)10—0041—05

一、改革前(1953—1978年)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的根本特点是国家按照全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粗略估计,对社会生产、交换和分配各环节进行计划调节,在商品供应中,对居民生活必需品通过统购统销和发放票证、凭票供应等手段,牢牢地控制着消费总量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这一时期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1.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缓慢。1953—1978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幅度很小,这一时期,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年递增速度只有1.4 %,居民消费水平递增速度为2.7%,消费需求增长很小。 而同期国民收入人均占有量共增长104.8%,年平均增长4.19%, 低于同期国民收入6.9%的增长速度。由此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生产的发展并没有带动消费相应的增长,生产水平提高的幅度与消费水平提高的幅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期滞”差异,消费水平的提高是消费结构发展的基础,由于消费水平没有随着生产的发展而相应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消费结构的进步。

1953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居民平均每人消费支出由54.4元增加到126.8元,增长1.35倍,平均每年增长3.34%。 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由212.9元增加到427.6元,增长一倍,平均每年增长2.7%;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由33.2元增加到68元,也增长近1.08倍,平均每年增长2.8 %。在居民货币支出中,虽然购买消费品的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的绝对数有所增加,但就相对数而言,城市居民购买消费品支出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文化生活服务性支出的比重缓慢下降;而农村居民购买消费品支出的比重略有下降,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在波动中上升。

2.恩格尔系数长期居高不下。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总支出金额。根据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小,家庭收入或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或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或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将会下降。

从恩格尔系数来衡量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抽样调查资料(《城市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资料》和《农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资料》两表)计算恩格尔系数如表1:

表1

年份

195719591964

19651978

1979

城镇系数(%)58.40

58.43

59.22

— — —

农村系数(%) — 65.80—68.50

67.70

根据计算,1978年以前,反映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一直高达55%以上,这与同期人均消费水平的增加和工业产值比重的上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居民消费构成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生存资料为主。 从1952 —1978年的27年间,吃、穿、用的顺序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根据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资料,1957年,城市居民年均生活费支出中,食品支出占58.4%,衣着支出占12%,文化娱乐、日用品、书报杂志、药及医疗用品、燃料等五项支出仅占13.28%, 房租水电等非商品性支出占14.11%,1964年城市居民的食品支出占59.27%,衣着商品支出占10.98%,日用品、文化娱乐、书报杂志、药及医疗用品、 燃料等五项支出占14.3%,非商品性支出占14.63%。 而农民则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1953—1978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每年货币收入仅有48.51元, 根据抽样调查资料,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构成中,1957年生活消费支出高达98.3%,其中食品支出占65.8%,衣着支出占13.5%,日用品及其它支出占6.9%,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占1.7%;1964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占97.3%,其中食品支出占68.5%,衣着支出占10.5%,日用品及其它占7.2%,文化生活服务支出仅占1.7%。 可见这一时期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只能维持温饱,居民消费构成是以生存资料为主。

4.居民的消费选择和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的计划体制的约束,体现在国家对各类基本生活消费品实行定量、凭票或凭证供应。从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对粮、棉、油、布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实行凭(票)证限量供应,后来这种办法扩大到肉、糖、鸡蛋等副食品和自行车、缝纫机等耐用消费品方面。不可否认,在我国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商品供求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在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稳定方面起过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实行凭证的消费品价格偏低,而消费量又有一定的限制,这种政策约束一方面扭曲了居民的消费结构,另一方面也弱化了国民经济的供给能力,增大了供求缺口。

二、改革以来(1979—1997年)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居民的货币收入逐渐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居民对衣、食、住的消费需求已由追求数量过渡到讲究质量。从1952—1978年的27年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幅度很小,每年平均只增长了2.2%;改革以后,即1979—1992 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明显加大,每年增长率为6.8%, 与改革前相比,每年提高4.6个百分点,到1996年,居民消费水平达到2679元, 比1978年的184元增长了14.6倍,特别是1997年以来,冰箱、空调、 彩电、电脑、小轿车等,这些过去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高档消费品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一方面是过去27年来长期压抑的消费欲望的释放,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改革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的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结果。改革以来,我国着力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使人民生活所需的消费品得到较大的丰富,人民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过去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已得到彻底改变,人民的消费意识已逐渐增强。

2.恩格尔系数在波动中下降。根据联合国标准,不发达国家恩格尔系数在40%—60%之间,根据计算,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从1979年的54.4%下降到1989年的51.36%,降低了3.04%, 到1997年,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46.4%,比1989年下降了4.96%,虽然在1979—1983年、1986—1987年,恩格尔系数曾出现回潮现象,但总的趋势是不断下降的,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轨迹,与恩格尔系数所揭示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 —1997年的资料整理计算的恩格尔系数见表2:

表2

年份 19791981198319841985

1986

1988

城镇系54.40

56.16

59.20

57.97

52.25 52.43 54.50

农村系 — — — 59.00

57.70 53.40 54.49

年份

19891990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数(%) 51.36

54.24

53.80 52.92 50.13 49.949.92

数(%) 54.90

58.04

56.84 56.81—

58.85

58.62

年份 1996

1997

数(%) 48.34 46.4

数(%) 54.41—

3.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资料向生存、发展、享受并重的多层次消费结构转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居民的货币收入不断增加,在其基本生存资料得到满足后,开始由生存资料逐步转向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

(1)吃的方面。食品消费支出绝对额上升,主食消费比重下降, 副食比重上升,对食品消费已开始从量的满足转向对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品种质量的追求,膳食结构向主食粮食和动植物并重的方向发展。城市居民主食(粮食)消费的比重由 1989年的40.04 %下降到1996 年的34.43%,副食(蔬菜、肉、蛋等)比重由1989年的59.96%上升到1996年的65.57%。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性消费代替了自给性消费, 工业化食品消费比重增加。

农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在1978年以前以粮食为主,主食又基本上以粗粮为主,1978年以后,细粮消费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粗粮消费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同时,农民开始讲求饮食的多样化和营养价值,肉、油、蛋、鱼、虾、食糖等的消费量均有所增加。

总的来看,城镇居民吃的比重,由1983年的59.2%,下降到1996年的48.6%,居民食品支出所占比重的下降趋势是明显的,这种变化与消费结构的一般规律相一致,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越来越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提出的一个依据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基本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按此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过渡阶段。

(2)穿的方面。不仅在绝对量和支出比重上有所上升, 而且穿着结构变化也很大,衣料消费量减少,成衣消费量增加,高中档服装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非高档服装的需求量逐渐减少。衣着消费支出1996年比1990年增长2倍多,金银首饰等高档奢侈品也逐渐进入普通家庭。 1983年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73.56元,1992年为235.41元,1996年为527.95元;从消费质量看,我国居民的衣着消费结构从经济、耐用、朴素的单一型向新颖、美观、考究的高档型、多样型发展。根据调查,198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中有呢大衣152件,毛皮大衣34件,毛料340件, 到1996年,呢大衣207.48件,毛皮大衣47.11件,毛料408件。

(3)用的方面。用的消费品支出比重表现为上升趋势, 日用品在商品支出中的比重1986年为11.34%,1996年为22.3%, 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1990年、1991年、1992年三年趋于下降,是由于三年治理整顿的结果。但全面考察,用的消费品支出比重上升趋势很明显。从耐用消费品看,大量的家用电器和高档耐用品涌入居民家庭,1996年,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的数量分别是69.67台、 119.03台、90.06台,与1985年相比,每百户家庭拥有电冰箱、电视机、 洗衣机的数量分别增加34.96台,电冰箱增加63.09台,洗衣机增加41.77台。但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质量、牌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购买意识明显趋于中高档商品,追求名、优、新、特商品,而且在90年代后期对新型耐用家电(空调、高档组合音响、vcd、摄录像机、 家用电脑)表现了较强的购买欲望。

(4)住的方面。居住面积不断扩大, 近几年随着住宅建设的发展,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人均居住面积1978年为3.6 平方米,1990年为6.7平方米,1996年上升为8.5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4倍多;农村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1978年为8.1平方米,1990年为 17.8平方米,1996年为21.7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7倍多。1996年人均居住支出300.85元,较1990年的60.86元增加了近四倍, 而其中住房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2年的2%上升到1996年的3.17%, 增加了1个多百分点。此外,由于室内装饰热的迅速兴起, 使人们的居住条件更为舒适。

(5)文化娱乐、医疗用品及交通通讯支出增长迅速。 在消费性支出中,文娱用品、医疗用品的人均支出额1983年分别为20.76元和3.12元,1992年上升到147.45元和41.51元,1996年上升为374.95元和143.28元,城镇居民对文娱用品、医疗用品支出额的增加,反映出城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旅游、娱乐、健身、美容等方面的消费正在成为一种时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迅速增加,用于交通通讯的消费支出不仅数额大大增加,而且支出比重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加,我国城镇居民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1994—1996年剔除价格因素,支出比重分别为4.65%、5.7%、6.58%,以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此外,由于我国限制人口生育,也使家庭将多余资金用于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教育支出逐年增加,1996年比1995年增加了23.1%,而人们对享受资料的需求也不断得到满足。

4.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同,居民消费日益呈现出层次性。 见表3:

表3 我国城镇居民按收入分组的恩格尔系数 单位:%

年份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

户 61.20

58.66

60.81

59.82

62.47

61.34 59.85

入户57.91

56.38

58.61

56.51

59.13

58.76 57.82

户 56.22

54.74

56.26

55.09

57.39

57.20 56.32

户 54.2352.95

54.04

52.19

55.59

54.65 54.62

户 51.8950.83

52.08

49.71

52.85

52.60 52.61

入户

49.2048.84

50.53

47.48

51.08

50.92 50.18

户 49.9645.31

46.81

43.95

47.74

48.63 48.70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户 60.22 59.03 61.16 59.49 58.28

入户57.97 56.86 57.64 58.12 56.49

户 56.07 54.09 55.51 54.74 52.81

户 53.26 51.79 51.14 51.37 49.86

户 51.11 48.64 48.08 48.11 47.15

入户49.70 45.71 44.52 45.59 43.90

户 46.57 41.45 40.03 40.46 39.8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5—1997年。

从上表可以看出,至1996年底城镇居民的最低收入户恩格尔系数为58.28%, 尚在温饱线徘徊, 恩格尔系数变化不大; 而中等收入户在1991—1992年间就完成了向小康水平的迈进;最高收入户早在1985年就已属于小康消费水平,至1996年底,恩格尔系数为39.82%, 已实现了向富裕水平的过渡。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层次性,使我国城镇消费品市场也呈现出显著的层次性,一部分居民勉强可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这部分居民的消费重点仍在基本生活必需品上,而进入富裕阶层的消费者在其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的消费热点已对准了私人轿车、高级别墅等高档商品。

三、实现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对策思考

1.适应居民食物构成变化需要,大力发展农业和食品加工工业。农业是实现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产业部门,应在提高食物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基础上,支持农、林、牧、副、鱼全面发展,在高产、高效、优质上做文章,向深度、广度进军,使农产品得到深加工和升值、转化;同时,应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工业,以提供足够的方便食品、强化食品、营养食品、专用食品、科学包装食品、工程化和医疗化食品等,以使我国居民食品内部加工更加合理。在饮食科学化上求发展,既要立足大众,又要拉开档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2.随着耐用消费品市场的日趋饱和,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需求呈现出质量型、多样型特征,客观上要求我国轻工业必须以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为导向,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在产品的名、优、特、新上下工夫,努力形成日用品工业的层次性,发展不同档次的产品。纺织品工业应根据衣着消费高档化、成衣化、时装化,求新、求美心里趋强的变化特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设计和工艺水平,在产品质量、款式和品种上不断创新提高,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季节的消费。

3.根据居民对交通通讯消费的需求,要大力开发和生产以电子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形成现代化通讯设施、空调和家用电脑为代表的高档家用电器等主导消费品,这是丰富城镇居民的消费内容,激活城镇市场的有效途径。

4.根据居民对居住消费的需求,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民用住宅,促使住房成为消费热点,解决城镇居民“住”的问题。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讲,要针对不同对象的住房需求,调整住房建设结构,以经济适用住房和安居工程为主,民用住宅建设应以保本微利为原则,要改进购房办法,理顺住房价格体系,搞好配套设施的供应(如管理费、供电、供水、供气、保暖等)。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各项保健制度的改革,我国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构成中增加了对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及娱乐文教服务,其中增加最快的首属交通通讯工具。与此相适应,必须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轻轨铁路(地铁);大力发展交通通讯业,促使电话机、BP机、移动电话进入普通家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扩大交往、增加便利、充实精神生活的需求;大力发展医疗保健消费、文化教育消费。

标签:;  ;  ;  ;  ;  

改革开放前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_消费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