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对该区域的影响_社会组织论文

社会组织对地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论文,地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区社会中存在着诸多形态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形成特性各异的下设组织。而特定的地区社会成员又形成不同层次的阶层。当地区社会的居民组织成为序列化时,便与社会阶层结构联结起来。本文要分析的是社会阶层结构与居民组织的关系以及居民组织的活跃对地区社会的影响。

一、对现行研究方法的解剖

社会阶层结构是依据地区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居住状态、居住地区、亲友关系、财产状况、收入、地区社会活动等诸因素,可分为下、中下、中上、上层。Wilison和Suhulz认为:社会阶层对养家糊口的方式、参与的居民组织、生活方式、职业选择、学历、所得、支出方式等方面都会有影响。(注:金贤朝、金锡勋译:《都市社会学》,京津社1993年版,第106、133页。)本文仅根据社会阶层的居住、生活、所得状况以及利用学历变数,把社会阶层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这些社会阶层直接影响居民组织的参与程度。

Giddens认为:各个要素之间因联贯性少而出现大量的相互作用,阶层间的移动频繁,阶层结构显得脆弱;若相互作用贫乏,阶层间的移动迟缓,阶层结构则显得很坚固。(注:Giddens,Anthony,The Class structure of the Advanced Societies,New York:Harper & Row,1973.)但他未能分析组织对地区社会的影响。

地区社会的居民组织对地区社会的环境影响,(注:吴锡洪:《组织理论》汉城,博英社1990年版。)这种影响可以通过活动的相互作用使环境保持安定。为了完成组织的任务,组织活动应频繁,会员相互间应互相协助,但是应有约束力。只有这样,居民组织才能活跃起来,对地区社会才能做出贡献。

通过居民组织,可以使地区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起变化。居民组织具有成人教育的机能,它要正确引导居民的去向。(注:金南先:《地区社会开发学概论》1991年版,第40-41页。)崔相浩(音译)把居民组织的机能分类为地区社会开发的社会、政治、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社会机能是开发居民的精神与技术;政治机能是将居民团结起来;社会教育机能是使社会成员具备共同纽带感,将社会团结起来(注:崔相浩:《地区社会开发行政论》,三英社1983年版,第52页。)。这种分类法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提到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各阶层对组织、社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将对此再分类。

二、有关理论的研究

本文论述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地区社会不同阶层对参与居民组织的态度、活动能量以及会员之间的约束力。

其次,地区社会组织对地区社会所给予的影响。这里可分为组织成员对解决个人问题所持的态度以及地区社会如何解决社会、行政、经济问题等两部分。个人问题指的是社会教育、身心调剂等机能。而地区社会问题指的是社会、文化、行政、经济等方面。

再次,这些机能因不同的社会结构而表现各异。

(1)参与居民组织的程度因社会阶层不同而各异。Wrighe和Hyman依据美国家庭收入、应答者的学历、生活水平、户主的职业、居住条件对参与组织的影响作了调查,结果表明不论采取何种指标,越是高学历者参与程度越高。(注:Hyman,Herbert,and Wighe,charles《对美国圣人的2个研究》1958年版。)Tumin和Teldman则依据学校所收集到的研修资料作了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韩国的状况也是如此。

(2)居民组织具有解决地区社会人员个人问题的机能。第一,居民组织对地区的社会教育有影响。不同社会阶层对社会教育的种类持有不同态度。上、中上层人士需求独立性教育,而中下、下层人士则需求适应性教育。(注:Kohn,Melvin,Class and Confirmity,Homewood,Ⅱ:TheDorsey Press,1969.)另一方面,居民可通过居民组织接受各种教育,居民组织以其对居民社会教育的作用,可以起到使居民进入更高阶层的作用。第二,居民组织根据社会阶层各异的人员对身心调剂的不同需求而所起的作用也各异。

(3)不同的社会阶层,居民组织在社会、经济、行政机能方面所采取的态度各异。第一,由不同的社会阶层所形成的居民组织,对解决地区社会问题所采取的态度各异。第二,居民组织因社会阶层不同而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也有差异。

(4)居民组织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参与给予不同的影响。上层人士的财产直接受到社会开发的影响,或增多或损失,因此对行政、计划颇感兴趣;中上层人士或者替上层人士管理企业,或者在上、下层之间起缓冲作用,(注:Feldman,Gordon,The Deceived Majority,New York:Transaction Books,1973)因此参与意识较强;而下层人士往往有一种排外感,因此显得比较消极。(注:Howell,Joseph,"Hard Living inCllay Street;Protraits of Blue Collar Families,Garden city,NewYork:Doubleday and Company,1973 P.368、P.368.)

三、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我们对韩国首都圈平泽地区居民对地区社会组织的关心状况以及参与程度和地区社会组织对居民各阶层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表现在,活跃程度a,与组织事务所的往来程度(xa),参与率(xb),参与意识(xc),信息通讯利用状况(xd和b),居民组织成员之间的约束力程度(xe)等方面。

平均(xa,xb,xc,xd,xe)

假设H[,0]:r[,1]=r[,2]=r[,3]……式1

r[,1]:下层 r[,2]:中下层 r[,3]:中上层

按照不同的社会阶层,分析如何解决个人问题、社会问题。居民组织从社会教育的侧面上来看,在地区社会里,对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起影响。从身心调剂角度来看,居民组织对解除紧张状态(Y[,22])、地区文化活动参与程度(Y[,23])起影响。从解决社会问题的侧面上来看,居民组织对环境保护事业等地区社会开发(Y[,31])起影响。从经济侧面上考虑,居民组织对家庭生活水平好转(Y[,41])、组织成员的职务(Y[,42])起影响。由于居民参与居民组织,所以这个组织对地区社会的发展起影响(Y[,5])。居民组织的活跃,对社会各阶层的社会问题、经济、教育、身心调剂、居民参与意识诸方面有着较大影响。

依照社会阶层μ[,1]:

Y(Y[,1],Y[,21],Y[,22],Y[,23],Y[,31],Y[,41],Y[,42]Y[,5])

α f(xa,xb,xc,xd,xe)……式2

为了弄清彼此间的关系,选择3000名地区社会人员设问,得到700多个数据。这些数据利用chi-Square分析、Ano-VaTest等统计法予以分析。这两种分析方法的结论相等,因此这里所采用的是ANOVA分析法。

2.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与制约性

本文采用多元化资料,从时限上来看,采用的是同一时期的数据;从空间上来看,采用的是以平泽市为中心的资料。此资料只收集到下、中下、中上层的活动,资料来源虽然局限于平泽地区,但,作为单一民族的韩国,组织形态不论是哪个地区都颇为相似。

3.变数的操作

为确保从属与独立变数,采用下面的操作方法。请看表1所示。

四、分析

1.参与组织活跃化程度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个阶层参与组织活动的程度不尽相同。(注:社会阶层是按家庭生活能力、邻里生活能力、学历、家庭收入情况的平均值计算。)地区社会人员的参与程度(注:组织参与程度按参与频度、参与率、组织约束力程度平均值计算。)受社会阶层的制约。(注:组织参与程度变数的假设值为F4.76,留意度为0.0088,留意水平0.05去掉。)据DunCan测试报告称,从参与组织次数、参与率、自发性、组织约束力的程度等方面对参与组织程度分析的结果,参与组织的次数:越是上层越多。(注:平均值为:年2个月1次为3,月1回为4的值。)参与率:中下层比下层、中上层还要高。参与的自觉性:中下层比中、中上层显得高。约束力:越是上层越高。中上层的参与意识、参加一个组织的参与率较低,但群体性的参与次数多,组织的约束力较高。这是与学历、经济力、户主的职业有关。这些因素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较为富裕。中下层的参与意识与参与率较高,但因经济能力较差,因此他们的参与次数比中上层少。下层的参与率、参与意识比中下层低,参与次数少,约束力比中上层小,这与其低学历、低生活水平有关。

从中还可以看出,阶层间的相关联系很少,阶层间参与组织的移动性也很少,因此各个阶层的结构较为坚固。上层人士为居民组织的先导者,可以推动地区社会的发展。这些事实证明,前文所述的Wrighe和H-yman对美国的参与组织形态的分析同样适用于韩国。

但是,对信息通讯的利用却不受阶层的影响,这是因为电话、通讯器材已普遍化,不再是特定阶层的占有物。同时发现,为居民组织所利用的信息通讯,不再那么频繁。(注:表明信息通讯利用程度的变数,比别的变数较低。)

请看表3所示。

2.不同阶层对地区社会的影响

表4中可以看出,组织对地区居民的个人、社会的影响,随阶层的不同而不尽相同的假设部分成立。组织对地区社会的作用中,对各阶层的经济援助、职业介绍、环境保护不存在差异,因此阶层之间的结构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此外,不存在对家庭经济的特殊资助或者职业介绍等。(注:组织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参与程度平均值中,中间为3,好为4,最好为5。因此4.9至3.1是参与程度较好的。对经济资助、职业选择平均值中,3为中间,2为没有。因此,1.9至2.2说明反应平淡。)

通过表4可以了解人际关系、参与文化活动、解除紧张状态的程度因阶层不同而存在差异。由于存在阶层间的差异,相互作用少,因此阶层间的结构就不会起变化。

人际关系因组织有别,所以各阶层之间的开发程度也各异。越是上层人士越想通过努力发展人际关系并追求更高的档次。作为发展人际关系一环的教育,他们希望受到独立性的教育,而下层人士则希望受到适应性教育。

参加文化活动也受不同层次的制约。文化活动需要经济力的支持,因此下层、中下层人士参加文化活动的人数比中上层少。通过组织活动解除紧张状态的方式也是各阶层间不同,中下层、中上层对身心调剂更为关心。各阶层对地区社会的发展所采取的态度也各异,中上层人士比起下层人士更为关心地区社会的发展,他们对市民直接参与地方行政的活动更为重视。

请看表4所示。

3.变数的分类

隶属于阶层的变数相互有关联,有必要剥离出对组织起作用的变数加以分析。表5中,对Factor Analysis的Varimax分析表明,对整体有影响的7个要素可分为个人问题的解决、地区社会问题的解决。(注:对7个变数,根据Varimax法进行25次反复计算后归纳为2个因素。)依据表5的数据,对整体有影响的人际关系的增进、解除紧张状态等要素可以归纳在一起,从对每个人的教育、身心调剂等侧面研究变数对地区社会的影响。人际关系、解除紧张状态等可占7个变数的28.4%,(注:抽出的要素1的固定值为2.2743,对组织、地区社会的影响力程度为28.4%,说明要素1比要素2重要。)也就是说,解除紧张状态、人际关系的发展等个人问题,可成为结成群体的原动力。

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要素表现在对地区社会发展的贡献、对求职的引导、参与文化活动、对家庭经济的资助与振兴、环境保护等方面。它的说服力占7个要素的46.6%。在两大因素中,解决个人问题比起解决地区社会问题更为重要。(注:两个要素中,解决个人问题的固有值为2.2743,占28.4%,地区社会问题解决固有值为1.4367,占18.0%。)这说明,居民组织的结成,主要是为了解决个人的需求。

请看表5所示。

4.组织对地区社会的影响

组织活动的活跃,对解决地区社会内的个人问题以及地区社会的问题影响程度不同,即表6所示,前者比后者对地区社会的影响更大。(注:用MANOVA Test比较Hypoth,MS与F值,要素1(地区社会个人问题之解决)的值比起要素2(地区社会问题之解决)的变数高。)这说明,组织对解决社会问题优先于个人问题的解决。

通过组织发展人际关系、解除紧张状态的程度与组织活动的活跃程度有关。组织对成员解除紧张状态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影响于人际关系的增进。这两者关系以地区社会解决个人问题而分类。从中可以看出,地区社会为解决问题而参与环境保护,对其解决社会问题起影响,而且市民的参与对解决地区社会问题起一定的作用。

请看表6所示。

5.阶层别原因分析

通过阶层别分析,可以看出居民组织对地区社会的个人教育、身心调剂机能比起行政参与、解决地区社会问题更显得重要。从表7中可以看出,下层人士主要是利用居民组织解除紧张状态,发展人际关系。因此,解决个人问题尤其显得重要。但是,解决地区社会中中下层或者中上层问题的变数更为重要。

它也阐明了居民组织在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参与地区社会的发展事业中,每个阶层的贡献不同:下层对环境保护事业起影响,中下层对地区社会发展起影响,而中上层则对参与文化活动、振兴家庭经济、地区社会的发展起影响。社会层次越高,对地区的影响力也越大。但居民组织并不影响居民的职业选择。

请看表7所示。

地区社会人员为解决个人或者整个地区社会的问题而努力;地区居民则利用居民组织以及它对地区社会的影响,因阶层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第一,通过群体组织,解除紧张状态的影响力在下层、中下层较强,中上层较差。第二,中上层由于他们的经济力较强,生活较为富裕,所以对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强。第三,人际关系的发展受群体组织的影响,中上层为2位,中下层、下层为3位。第四,群体组织对地区社会的发展影响力较大,下层人士对地区社会发展作用不大,中上层为4位,中下层为2位。

标签:;  ;  ;  

社会组织对该区域的影响_社会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