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Agent动态模型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研究_协同创新论文

基于“四主体动态模型”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企业论文,主体论文,模型论文,体系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越来越多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来自企业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在从事复杂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这样,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企业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研究的“网络范式”。

“网络范式”最初应用在国家层面,形成“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弗里曼(Freeman 1987)、伦德瓦尔(Lundvall 1992)、纳尔逊(Nelson 1993)、爱德奎斯(Edquist 1997)、巴特尔、巴维特(Patel,Pavitt 1994)等。

库克和逊斯托克(Coke,Schienstock 2000)认为,集群创新系统由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和行政安排的创新网络与机构组成,这些创新网络和机构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相互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内部企业的创新产出[1]。

阿歇姆等(Asheim et al 2000,2002)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有支撑机构环绕的区域集群,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两种类型的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构成:第一类主体就是区域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同时包括其支撑产业。第二类主体就是制度基础结构,如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技术扩散代理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这些机构对区域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

阿歇姆(Asheim 2002)给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分类,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类型是本地根植性的区域创新网络;第二种类型就是区域网络式创新系统;第三种类型是区域性国家创新系统[3]。因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成为事关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学术理论界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范式也由最初的“线性范式”向“网络范式”转变[4](见表1)

表1 两种创新范式特征比较表

线性创新范式 网络创新范式

大企业、研发机构 大企业、中小企业、高校及

参与主体 (部门) 科研机构、政府、供应商、

公共中介机构、客户

创新过程研发投入、市场信息、技术

中的重要 研发投入 竞争、公共政策

技术创新 企业自身转化吸收 创新活动在网络内扩散

一、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简述

1.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含义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是指:在企业技术创新领域内,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低、发展不足的现状,通过社会经济生产供求关系建立的,旨在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高校及科研机构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资源供给及技术转移、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合作支持,中小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社会服务体系的集合体(如图1所示)。

图1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示意图

2.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特征

(1)创新效率的高效性

以社会经济生产供需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自主创新的“需求——供给”关系,体系内的各主体也都处于一个完全竞争的环境中。当创新在某一主体率先实现时,会打破原来的竞争格局和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从而产生新的供需关系。率先创新主体的知识溢出成为其他主体获得信息的一条重要通路,并使其开始新一轮的自主创新过程。因此,“竞争产生高效”,体系内的竞争效应促使各行为主体进行自主创新或在引进创新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从而保证整个系统运行的高效性。

(2)创新资源的易得性

创新资源越集中,就越容易获取,创新就越有优势。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金、技术和服务等。从人才资源来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会把各种人才吸引到该体系中,并根据创新供求信息对其进行整合,从而使企业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人才。从资金资源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容易使投资者了解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动态,判断拟投资企业的发展前景,明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信息,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吸引创新资金。从技术资源来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一方面强化了科研机构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相关领域的研究力度,以及对新技术的加快反应能力。另一方面,知识的溢出效应也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科研机构相关技术支持[5]。同时,体系中的服务机构也会就创新资源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解决信息缺乏,融资困难的难题。因此,由于体系内的各行为主体是相互联系的,为居于其中的中小企业获得投入要素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专业化供应源,这种供应源的存在可以使中小企业迅速地获得所需的配置并进行整合。

(3)信息沟通的便捷性

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内,各主体间存在着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这种关系便于信息集中、传递与扩散。由于信息沟通的便捷性和频繁性,先进经验、技术和技能的流动更迅速,更彻底,使中小企业能很快地采用新技术;同时,这种沟通的便捷性也促进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信息在各主体之间的流动,使供应商和合作者们更容易参与创新过程,从而确保协同创新的开展。

(4)自主创新的持续性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内,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当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通过长期的联系会形成本地化网络。这种网络包括企业网络、劳动力市场网络和区域创新网络等。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交流和互动,这样会促进各主体互相学习,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创新。

(5)创新成果的共享性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内,由于“供求关系”的存在,协同分工模式会产生“信息流”“技术流”在各主体间的流动。为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行为主体以共同创造新知识和进行知识转移为目标,因而技术开发的成果共享也成为协同创新体系的特征之一。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之间,以人才、资金、技术、服务的共享为平台,使各主体紧密地工作在一起,相互学习交叉知识,提高参与者的技能,共享技术开发成果,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3.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供求驱动”效应

正如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含义所述,协同创新体系中各行为主体是以社会经济生产供求关系相联系的熊彼特认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下,中小企业基于市场需求动态提出企业的创新需求,这种创新需求信息流经过系统内扩散,被其他主体所接收,使其他主体都将围绕特定的企业创新需求开展创新活动,从而保证创新活动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所以,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一方面存在“供求产生分工”现象,即由创新供求关系产生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社会服务体系之间的供求协同分工来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也存在“分工提高效率”现象,即协同创新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各方优势,共同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从而弥补企业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提高创新效率,并最终使整个体系获得“1+1>2”的“供求驱动”效应。

二、建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经济学分析

与一般产品生产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外部性。技术创新的外部性使得竞争性市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能大打折扣。由于技术知识具有公共品(Public Good)的部分特性,当缺乏严格的制度保护时,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工艺技术创新等非排他性技术成果,很容易被其他竞争对手所模仿,此即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Spill Over Effect)。溢出效应产生了信息经济学所讲的(正)外部性问题,即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努力给其它企业也带来部分利益,甚至增加了竞争对手的实力,这种现象在产业链中表现尤其突出。正如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所表明的,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Failure),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竞争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导致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蜕变成一种“等待博弈”(Waiting Game)——企业不思主动创新,唯求“搭便车”(Free Riding),坐享其成。

为重获竞争性市场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研究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及溢出效应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重视。最早研究技术创新外部性的是Mac Dougall(1960),他注重的是对外直接投资所导致的技术转移[6]。该领域后来受到Caves等经济学家的进一步研究[7]。20世纪80年代,以Das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重点研究了在竞争市场中的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他们以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技术转移为研究对象,发现了“免费搭车”对当地企业和跨国公司本身的影响[8]。然而,这些研究大都是实证分析,未能实质性地分析技术创新外部性的本质,更未能系统地研究技术创新外部性的内部化机制。

目前,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外部正效应内部化主要有专利保护制度、政府采购、政府补贴、特许权等机制,但各有利弊,如表2所示。

表2 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评价表

优势弊端

(1)通过法律手段对技术创新进

(1)容易引起技术垄断,阻碍技术

专利保护行激励;更新发展;

制度 (2)对从事技术创新的主体从产

(2)专利保护措施引起技术创新的

权的角度明确归属权。重复投资,降低全社会的创新效率。

(1)市场失灵时,政府干预是必

(1)对技术成果的采购范围界定不

要的; 清;

政府采购(2)以政府招标方式直接资金输

(2)主要是对技术创新成果的采购,

出,保证了对技术创新的扶持质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扶持力度有限。

量。

(1)投资巨大的技术开发项目,

(1)由于技术创新的项目界定不清,

政府补贴必不可少; 导致政府专款额度不定;

政府补贴(2)政府组织协调,防止出现垄

(2)由于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补贴

断。无法保证同步发生,有可能导致鼓励

制度的执行者发生“敲竹杠”问题。

(1)支付特许费,补偿技术创新

(1)违约现象的存在;

者的开发成本; (2)特许费定价难题;

特许权 (2)对技术创新知识溢出的收益

(3)不同规模的企业讨价还价的能

企业进行控制。 力不同,弱势企业利益难以保证。

通过上述四种机制的比较,笔者认为,协同创新不失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外部效应内在化的方法选择,即相同领域的生产部门共同投资,合作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开发成果由参与者共同享有,这种合作技术创新的方式,也许可解决竞争市场中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两难境地。

协同创新会加强创新进程的原因在于:第一,当专利保护不完全有效且创新造成溢出时,企业单独开展技术创新无法使其正外部性内在化。由于溢出效应,搭便车者的模仿成本大大低于创新成本,Mansfield等人的实征分析表明模仿者大约可节省35%的成本[9]。而可能从技术创新中获益的主体共同进行技术创新,利益共享,实现“内部化”。第二,当从事研究开发的固定成本太高时,单个企业难以单独承担;而通过合作,技术创新成本共担,有利于控制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将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协同关系“放大”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社会服务体系之间的协同,当中小企业与各主体建立协同创新关系后,可以沿着生产链进行深度分工,其结果是中小企业有可能获得单独生产无法获得的规模经济。同时,协同创新体系的形成,也为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援助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有助于政策制定部门针对特定产业发展的需要,创造适宜于产业发展所要求的环境和条件。从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来看,协同创新体系的发展必然会诱导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研究开发活动和专门人才培养的扩大,从而为协同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外部知识资源。所以,建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三、建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四主体动态模型”

我们正处于渐进的制度变迁过程之中,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不同主体、不同行为选择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技术创新过程,所以,制度的变迁促使技术创新体系产生动态演进。因此,由此要从行为主体及过程的角度入手,构建一个“四主体动态模型”作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分析框架。

1.“四主体动态模型”模型图(图2)

图2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四主体动态模型图

2.模型解释

“四主体动态模型”基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中四大行为主体的发展现状及特性,首次将中小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社会服务体系纳入到一个创新体系中研究。同时,以战略主体间协同创新的“供求关系”为纽带,以“分工提高效率”为基础,构造了各行为主体的协同关系网络,以系统性的思维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题,保证了协同创新体系运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保了战略系统运行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如图2所示)。

模型的来源是基于对“什么推动技术变革”的思考,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更进一步,我们要研究在连续时段上的一系列创新的过程,即主体的动态技术创新。所以,“四主体动态模型”是某一区域中一系列共享要素的集合,包括知识、信息、技术、人才、政策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物质性的公共设施与公共组织,以形成一个有利于提出原创性理念、进行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收集创新信息、交流与扩散的资源共享平台。

“四主体动态模型”为各创新主体集成多方资源,以实现高效的、目标明确的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基本条件,为有效集成、协同工作、顺利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工具。

3.“四主体动态模型”的运行机制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中,企业依据市场动态、技术发展动态发布创新需求信息,信息流动面向系统内的所有相关主体,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以及社会服务体系,各创新主体通过综合运用人才、资金、技术及知识等各种创新资源,以协同为手段,以技术、人才、政策、资金、服务等形式,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协同供给,之后在中小企业进行初试、中试,最终投放市场。在这个协同创新过程中,各主体根据需求信息产生不同类型的分工协作和创新供给,从而在体系中产生协同创新。

(1)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

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中,中小企业依据生产过程中的市场动态及技术发展动态,发布创新需求信息,创新需求信息会流向系统内的所有主体,这其中也包括系统内的其他中小企业,而其他中小企业也会依据自己的创新需求对外产生协同供给。这种企业间的协同最常见的形式便是企业集群(如图3所示)。

图3 中小企业之间协同创新示意图

我们认为中小企业集群对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至关重要。它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创新供求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创新效率的提高。同时,企业集群所特有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将更加有利于协同创新体系的发展[10]。一方面,企业集群会因为良好的创新优势强化对外部资源的吸收,将外部新的人员、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吸引到系统中来;另一方面,集群也会加强技术和信息的集中及传播速度,从而强化集群对系统内其他主体的影响。

(2)中小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

中小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主要体现在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创新资源供给(如图4所示)。这种创新资源供给既包括人才供给,也包括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供给。与高等院校的合作要逐步从单项技术引进向依托高等院校的人才、技术、管理优势开展技术合作创新转变,与其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也可以提前介入其现有项目的中期,投入部分资金,获取部分知识产权或科技成果的优先转让权;还可以共建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技术中心,以此形成相对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图4 中小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协同创新示意图

同时,有必要以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相结合建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空间、设施、技术支持、商业服务、管理培训等协助与服务,让有技术的创业人或刚成立的科技公司在创业初期降低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我国台湾省就是通过建立创新育成中心来加速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其创新育成中心以高校为基础,以产学相结合为导向,以发展特色为指向,截止到2004年12月底,台湾共建成育成中心59家,有973家企业进驻,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11]。所以,在协同创新体系中,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应当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持者发挥积极作用。

(3)中小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

政府在协同创新体系中,主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资金支持、协调促进等服务性职能(如图5所示)。政府应扮演服务者的角色,通过政策、资金、计划项目等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同时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图5 中小企业与政府之间协同创新示意图

政府的服务及其中小企业创新支持政策是推动技术转移和创新不可缺少的力量。面对高速的技术变革和复杂的互动过程,政府不可能依靠事先拟定的详细条条框框去生套实际事务。传统的粗放管理和模糊的笼统条文已经不适合今天的中小企业管理。必须以适当的资金支持为纽带,通过非常细致的引导工作,推动研究机构向中小企业的知识和技术转移,增加高校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输出,提高社会服务体系创新性服务质量,促进系统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

(4)中小企业与服务体系之间的协同创新

社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银行、管理咨询机构、中介机构等,应通过协同创新体系,充分调动服务体系各主体积极性(如图6所示),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信息缺、管理散等问题,帮助中小企业做出银行贷款决策,提供技术市场信息服务,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融资渠道,努力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供给,从而达到协同创新的目的。

图6 中小企业与服务体系之间协同创新示意图

四、结论及展望

本文是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实践领域的一次新的尝试,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并通过“四主体动态模型”得以实施,验证了协同创新体系在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的可行性。

但同时,该协同创新体系也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应强调政府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中,摆脱过去常常理解的资金提供者的角色,强化政府为技术创新企业的协同服务职能,是十分关键的。对政府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及定位问题有待继续探讨。

对于“四主体动态模型”的理论意义,运用这一框架进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将有助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系统中存在哪些主要行动者?哪些行动者是新生的,它们如何产生?(2)创新资源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各个行动者之间的分布如何?不同行动者介入创新过程动机和行为是什么?哪个(些)行动者扮演了企业与外部联系的桥梁?(3)不同的行动者资源动员的机制是什么?创新网络是如何在行动者资源动员过程中形成的?(4)各制度网络中的各种行动者在向企业提供扶持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之间行动的边界在哪里?这种关系有没有发生变化?(5)这种网络关系是如何随制度变迁而不断演进的?

基金项目:受国家软科学课题“中部崛起与中部地区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05ZK5007),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5JD002)

标签:;  ;  ;  ;  ;  ;  ;  ;  

基于四Agent动态模型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研究_协同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