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创新论文

高校学报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创新论文

关于高校学报发展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报论文,几个问题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17(2000)04-0064-03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口,回眸高校学报发展的轨迹,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高校学报界同仁不禁感到道路之曲折,前途亦光明,而光明的前途是以深入改革为前提、作保障的,换言之,经过努力拼搏是可以实现远大目标的。那么,在改革中若使学报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对高校学报的走势进行科学预测则是十分必要的。

一、突破“窗口”所界定的狭窄空间

高校学报是反映主办单位科研学术水平的“窗口”,这个界定似乎成为一个概念性的不容置疑的定义,许多学报正是在所界定的区域内春播秋收并乐此不疲。笔者却感到这无疑于小农经济的作坊式劳作。学术性是学报的本质特性,而学术是无区域之分的,办学报的目的应该是“提高”而不仅仅是“反映”,她不应仅仅只具有服务性,抑或说是区域服务性,将外部的先进学术研究成果传输到本院校,在与自身相互交汇、交融中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也应是学报的一大功能。即便是窗口,也是尽量展示国内外学术水平的“窗口”,笔者姑且称之为“外窗口”。故此,无论是主办单位还是编辑部自身都不应有“一亩三分地”意识,应风物长矣放眼量,站在一个高度来审视把握学报编辑工作。随着社会变革的进程及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传统的高校学报的管理模式、办刊模式在时代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被打破,一校一刊的格局也许会被其他新的形式所取代,至于学报是主要反映本院校科研成果的论点将在实践中失去约束力,在发展过程中,传统模式所固有的“窗口”将尽可能地伸展、外延,拓展到更广阔的学术领域中。事实上,仅从发稿而言,一些刊物为了提高稿件质量,增加在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度,早就打破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内外稿比例的陈规,刊发许多高学术水平的外稿。可以这么说,随着观念的更新、品味的提高和形势的需要,“窗口”作用将由狭义的概念变为广义上的兼容并蓄,学术品味、学术价值的意识将急遽增强,成为在全国学报界、学术期刊界颇有影响的刊物已是编辑同仁所追求的目标,使学报的功能、作用发挥至极。

二、“创新”是学报发展的原动力

江泽民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对发展中的高校学报无疑是巨大的鞭策。高校学报出现的困境,笔者认为与编辑因循守旧有很大的关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单位对学报也加以一些约束、限制,使学报在诸多方面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举步维艰。长期以来,高校学报同仁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办刊方面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总结上升为一种理论并应用于工作中。一些成功的东西还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光大。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昔日一些作为经验的东西——成功的办刊模式已成为昨日黄花,一些传统经验已经过时,甚至成为高校学报发展的阻力,这是一种客观发展规律。再者,由于体制上等方面的原因,学报编辑“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虽然“地薄”,但守着尚可度日,如果出新则可能招惹麻烦,历史上大小事情都不乏此例。又由于经费等问题都是主办单位给米下锅,尚能解决温饱问题,这种体制又造成个别编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思进取。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是一种原动力,是高校学报走出困境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编辑部人员要具有敬业精神、浓郁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原创精神,努力开拓高校学报工作新局面。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应给学报的“创新工程”创造出良好的外部条件,赋予更大的自主权,以免学报“带着镣铐跳舞”。

三、重视与发挥导向功能

高校学报身为“载体”与“媒体”,具有“反映”“传播”的功能与作用,这种理论与观点散见于一些编辑学理论研究文章乃至于行政部门的文件中。笔者认为其界定是不全面的,换言之,只是高校学报特征、特性的一个方面,从“知识经济”对教育、科技的要求的高度来认识、把握,她还应具备前驱性、先导性,具有指导、引导学术活动之功能,亦就是导向功能。高校学报虽从形态上看仅仅是一个载体,抑或说是一个传播工具,但其内涵还具有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其应具备原创精神便是上述观点的证明。而原创精神的缺乏正是导致高校学报不适应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等一些问题的症结。基于管理上、运转上等诸多原因,一些高校学报在被动性地工作,做来料加工的裁缝,为看单点菜的食客,权作为人做嫁衣。即便约稿,其目的也不十分明确,只要是名家之作,什么样的题材、内容均可。为了变被动为主动,一些同仁也作出一定的努力,如个别刊物在启事中宣布本年约稿的题材、内容,这就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再如一些刊物通过策划选题、设置栏目以发挥其导向功能。不过,整体上学报的导向功能尚属于初级阶段。笔者认为在办刊中一定要坚持办刊宗旨、办刊方针,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变机械性工作为开拓性工作,在工作中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认识到编辑流程是一种再创作过程。学报应参与学术研究之中,在参与中发挥导向功能。如果一家或数家学报能引导推动本校、本地区乃至国内的某一、二个学科学术向新、深方向发展研究,成为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报的价值便得以充分体现了。

四、实施“名牌战略”的一个设想

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名牌战略是期刊界中最响亮的一个口号,这也是根据目前学报的现状,一个激发人们斗志、鼓舞人的精神的催化剂。目前,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报近千种,而有着3000多所高校的美国仅有学报百余种,这个数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大概国情不同,以此比较而得出我国学报太多的结论也许是不科学的。但是,从国际上的影响及发行量而言则是无法比拟的。另外,君不见林林总总的大大小小的学报版面则又十分紧张,当然这也不能说明我们的学报还很少,满足不了众多作者发稿的要求。这就引出一个关键问题抑或说核心问题:刊物整体质量。现在,重点高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乃至一些教育学院都有一种公开发行的学报,而大部分学报的整体质量都不太高,在维持状态中生存,发展空间相当狭小。或者很大一个功能是为评职称服务,功能较少,这不仅是一种浪费现象了。再者,即便是小学校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发稿件既杂乱质量又低,印刷质量等等都提高不上去。这类“杂牌”学报占很大比例。为了整体提高质量,笔者设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学报的业务管理从主办部门脱离出来,统筹管理,以目前风行的组建报业集团为模式,以本省几个名优学报为主体,冠以总名称,然后一些学报成为集团的子学报,如××学报法律版、经济版等等。这种“兼容”“组合”可以使一些杂牌学报在有效的管理、帮助中成为“名牌”学报。当然,这与时下一些同仁提出的联合办刊思路不谋而合,但对于联合办刊,学报界意见则不尽一致。笔者亦认为“打破校际界限、跨地域联合办刊,因为涉及学报机制,目前还只能停留在构想阶段,可操作性极小。”[1]然而,作为一个路标一步步朝这个方向前进,或者作为一种构想设计能引起大家的注意最后形成一种共识,尔后借助改革之风以实现这个宏大工程则是必要的、现实的。

五、变“客观”立场为“主观”世界

学报应是学术领域的旗帜,而一家学报则只能是一面旗帜,而是否成为旗帜,特色则是决定因素,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报的生命。要想独具一帜,笔者认为仅仅从版面设计、栏目设置等技术性方面努力是不可及的,要使学报办成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特色,重要的是在所刊文章上下功夫,关键在编者的意识、认识及观点,进而驱动所办刊物向着某一目的地前进。目前也有一些较为具有特点的学报,如有的重在出新、推进,而不在刻意追求深度,有的则追求深沉、细腻;在文字上有的限定在5000字左右,呈子弹型,而有的三四万字的稿件也发,呈导弹型。当然,这只是所说风格的一个方面,并不呈鲜明之特色。综观众多学报,颇具特色的并不见多,而引起笔者注意并审视的目前编辑部大都以法官的客观身份而不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出现,一些刊物声称文责自负,所载文章的观点并不反映编辑部的立场,这种“客观”“公正”都使刊物失色。学术争鸣是学术研究的原动力,一本刊物应该具有鲜明的观点和学术倾向,而不应该悠然观看一些作者在学术上的争鸣,自己则身在三界之外。笔者认为,一家刊物并不能博采众长,海纳百家,与其是样品俱全的杂货铺,不如做独此一枝的出墙红杏。应当认识到,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学术倾向是学术期刊、高校学报魅力的所在,此举不仅能团结、吸引起众多的作者、读者,更能有力地推动学术研究。如此,学报林中也能扯起一些学术上的旗帜,真正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实,中外已有这方面办刊的成功典例。

六、从“泛论”到“专论”

综观目前学报的现状,绝大多数都是拼盘式,经济、法律、历史等等凡是本院(校)设置的专业都在学报上得以反映,这正是传统学报理论上所说的综合性。这种格局是导致订数廖廖的一个因素。相反,人大复印资料的100多种刊物相对订数较多,这除了是从各刊物遴选出的优稿之外,还在于每本刊物的专业性。专业性的刊物极大方便于读者,另外,在某专业上努力等于形成拳头,就比拼盘式的巴掌型要有力得多。就此问题,一些学报界人士多有文章面世,有如钱贵荣先生认为,创办专题性学报已势在必行,目前情况下,各刊应切实加强专栏建设,为学报向专科化、专题化方向发展奠定基础。[2]就此问题亦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笔者认为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却有囿于传统观念、固守传统理论、墨守现行的但实践证明需要改革的规定之嫌,笔者在分析了学报发展走势之后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高校学报专业化、从“泛论”到“专论”是一个必然发展之路。

当然,上述论点、观点及思考有些是在现阶段能够实现的,但有些问题则在短时期内难以解决,制约高校学报的症结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但出于职业的使命感应对此作一思考,而对于目前尚不能达到但将来有可能实现的问题,或者说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按事物发展规律所要思考、构想的命题,进行前瞻性的探讨、研讨,对于扩大思维空间,开拓研究领域以进行创新性、创造性的工作想必有所裨益。

收稿日期:2000-06-22

标签:;  ;  

高校学报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