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产业升级的瓶颈与对策--兼论“产业空想”_科技论文

台湾产业升级的瓶颈与对策--兼论“产业空想”_科技论文

略论台湾产业升级之瓶颈与对策——兼评“产业空洞化”之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瓶颈论文,对策论文,产业升级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段时期以来,鉴于台湾生产资本外流的现象严重,岛内工商界的“产业空洞化”之虑油然而起,不绝如缕。一些有卓识远见的业者和学者,纷纷主张加速产业升级,使产业根留台湾,以谋解困之法。呼声不仅来自业者和经济学界,当局也不遗余力积极扶植。然而,依笔者多次访台之见闻,台湾产业升级的困扰仍多,进展依然缓慢,绩效难符预期之望。本文试简述其瓶颈之困,并略论解困之策。

一、从投入、产出试观其效

产业升级,简言之,就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与附加值,提高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从而提升整个经济的发展水平,以缩小与工业先进国家之差距为目的。因此,它是一切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客观标志。伴随着世界市场贸易竞争的实质性需要,也直接凸显出对一国(地区)产业升级的压力和速度的迫切要求。

众所周知,台湾以往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凭借其廉价而质高的劳动力,以发展加工出口业为手段,以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为依托,曾创下了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业绩。然而,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性能源危机之后,台湾工资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已渐次消失,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出口经济,不仅遭遇国际保护主义的抵制,而且也难以面对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强烈竞争。特别是近10年来,台湾的经济发展更是逆境迭现,步履维艰,例如:劳工短缺、台币升值、地价飚涨、环保意识增强、劳资关系趋紧、以及短线投机风炽;加以公共建设呈现不足、治安也一直令人忧心,凡此种种,无不引致岛内投资环境的恶化。而经济一度高涨所积聚的大量“过剩”资本,基于利润的追求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终于被迫走上逾境外投之路。因而,引来“产业空洞化”之虑,“产业升级”的呼声也就应运而起。幸好,当局与业者对此已有共识,近几年来,也着实采行了不少举措,迈出了较大的步伐。

评价产业升级的成效,一般而言,可从投入与产出两方面入手。投入,指对高新技术的自行研究与开发;或直接引入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含量的外资;或以合作的方式与外资共同开发高新技术等为象征。产出,则指技术专利的产生与累积、高科技产业比重的提高、和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等为标志。以下,对台湾在这两方面的情况,作一大致的分析:

1.投入方面

通常以GNP中开发经费所占的比重来衡量一国(地区)对高新技术开发的投入。台湾的这一比重,由80年代初的0.7%上升至90年代初的1.4%,增长幅度超过同期的GNP。而美、日、德等工业先进国家的这一比重,目前已达3%,相比之下差距仍远。即使以韩国为例,70年代尚不及台湾,而到80年代也已超过台湾。当局计划在2000年将这一比重提升至3%,是否能如期实现,尚是变数。

再就台湾制造业各行业的开发费用占其营业额比重的情况来看,80年代末,公、民营企业中,开发费用占营业额比重1%左右的,有化学制品业、电力及电子机械制造与修配业、精密器械制造业等,这些行业当属技术密集度相对较高者。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这一比重未见明显增长,甚至有的还有下降迹象。其原因,似乎与整个经济不景气、投资环境日渐恶化有关。当局的激励措施不力也不无影响。

此外,外来投资及技术合作所引致的高含量技术投入,多以电子及电器制造业为主,约占整个制造业投入的25%以上,依次则为化学品制造业及机械、仪器制造业。对此,台湾学者认为,这是长期以来台湾注重美、日技术引进,似已仰赖成习的表现。这无疑是台湾本土技术成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重视。

2.产出方面

台湾技术专利之确切核准数,资料难获。不过,据一般学者与业者的估测,岛内与外来的专利数额比重相当,但结构与类型各异。其中属“发明”的专利,岛内所占比例仅约5%左右,远低于外来者;属“新型”与“新式样”方面的专利,情况则迥然相反。这也无异于认证上述台湾仰赖外技成习的特征。按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所界定的5大类技术密集产品——化学制品、一般机械制品、电机制品、运输机械制品和精密机械制品,台湾的输出额已由80年代初占其输出总额的22%左右,上升至进入90年代以来的30%左右,显示其产出结构已在改变之中。

综上分析,可见台湾对高新技术开发的投入,虽增长幅度超过GNP,但与先进工业国相比,差距甚大,由此导致高新技术的开发面不广,乃至岛内与外来“发明”专利的相形见绌,从而使产出绩效不佳,促进产业升级的能量薄弱。但由于引入的外来高新技术,在一些产业的密集度较高,也必然带动了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及输出结构与比重的一定程度的上升。总的看来,台湾产业升级的速度仍是缓慢的,其瓶颈之困是投入不足、产出甚微。

二、试论解除台湾产业升级瓶颈之困的几点对策

1.强化海峡两岸科技、经贸合作是当务之急

一般认为,台湾在资金、管理、营销及商业化程度等方面,较之大陆均具比较优势;而大陆则在劳工与土地成本、科技的基础研究、市场容量等方面,较之台湾有比较优势。若两优相合,其能量大矣。人们从新产品开发的客观流程——从基础研究进入应用研究、再过渡到开发研究、最后完成商业化与市场拓展,不难看出,两岸之间以自利和比较利益为基础的科技、经贸合作,透过共同开发、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取长补短,在市场经济、价格机能的诱导下,可尽收“合则两利”之效。应该说,这是两岸科技界、经贸界早已达成的共识,并多年吁呼的。也可以说,这是使两岸都能实现较快速的产业升级的一种最高能的合作。因为,科技开发的共同投入、及科技开发成果的商业化运作,只有以市场为前提才具有无可比拟的规模经济意义;通过资金、人才与设备的共同投入,再加上特别是大陆现实与潜在的市场能量,将形成利在双方的有力诱因。何况,海峡两岸同祖、同宗、同文、同语,当今盛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办到的事,海峡两岸是完全而且应该办得到的。撇开那些政治上的短视与低能,求同存异,则华厦幸矣,民族幸矣。正如台湾学者呼吁:“在台湾产业升级极需人才之际,若能延揽大陆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来台服务,将有助于加快台湾产业升级的步伐”。接通金桥,双向交往,是台湾当局应视为当务之急的时候了。

2.应加速形成以科技人才开发为中心的一系列激励产业升级的措施

前述台湾仰赖引进外来技术已成习惯,以及岛内的“发明”专利稀少所造成的高新技术开发不力,促进产业升级的能量薄弱,已经显示出科技人才的培训与延揽,更是其瓶颈之最。“科技兴国、教育兴邦”这是历史的定论。科教事业的优先发展,在台湾似乎已有相当的重视,以新竹科学园区为代表的一批科教结合体,以及遍及全岛的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设施,也都有相当的规模。然而,在人才与成果的脱颖而出方面,却还显得不尽人意,个中缘由是很值得探究和改进的。因为这是涉及科技升级、从而带动产业升级的第一位重要因素。

此外,对许多与科技开发有关的经济实体而言,租税的减免、低利融资、技术辅导与奖励等相关措施,对增加其税后利润与投资报酬率,至关重要。这是因为科技的创新与商业化开发,极具社会化规模经济以及风险度大、可能遭致的市场失灵等特点。在这方面,台湾当局已有不少成文的法规与政策,应该有助于分摊科技开发的外部成本与风险,从而提高各科研实体,特别是民营企业从事开发活动的积极性。对其中的奖励措施,如何控制可能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从而引起利益再分配等问题,也应重视从成本与效益上深入考量和评估。

3.狠抓龙头,着力发展新兴工业与关键技术,以带动产业升级

台湾的6年建设计划中,当局曾以市场潜力、产业关联、附加价值、技术层次、污染程度、以及能源依存度等6个方面为遴选原则,选出通讯工业、资讯工业等10大新兴工业,并为支持这10大新兴工业的发展、改善传统工业的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实力,采取了不少措施。又再选出了光电技术、软体技术等8项关键性工业技术,以科技专案计划的形式,委托各职能研究机构,或发包给各民间企业展开开发,并向各民间企业转移开发成果。不难看出,台湾当局这一推动新兴工业与关键技术开发的举措,是基于产业升级的紧迫感。为此,台湾当局近年来还陆续颁行了一系列法规和制订了各种计划和方案。这些举措如能完满付诸实施,据有关方面的估计,将使这些产业之附加值占其岛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6.7%上升至1996年的10.1%;而由这些产业提供的出口值占其制造业产品出口总值的比重,也将在同期内由22.7%上升至32.1%;再加上6年建设计划期间,航空、污染防治工业等预计将有年均20%以上的增速。这些高科技龙头产业群的快速开发,无疑将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外销市场占有率的进一步提升。

此外,在传统工业的升级方面,当局也应相应地采取措施,如:全面提升产品品质与设计能力、辅导这些产业建立技术开发能力、推动工业自动化、健全中心工厂与卫星工厂制度、以及鼓励政府采购等,以期分头并进,兼收其效。

4.推动企业联盟,也应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举措

在台湾,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高达98%。由于单个企业的资金能力、经营规模和人才素质的原因,面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产业升级的强大压力,特别是风险性较大、回收期较长的开发投入,将使其力不从心而疑虑不前。以往,当局也曾鼓励过中、小型企业的兼并,但措施不力,兼并后的经营绩效不佳。当前,推进产业升级刻不容缓,主管当局、公营事业、或大型民营企业若能从旁协助中、小型企业建立有效的企业联盟,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通过联合经营或股份制合作经营等形式,彼此分享资源、分担风险、加强技术合作与开发,应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有必要通过改变目前的若干立法,加大力度鼓励与扶持中、小型企业的联盟,以消除产业升级之阻碍。这不失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性举措。

总之,台湾技术的创新、产业的升级,要克服目前的瓶颈之困,除了从内部加大投入和产出的力度与绩效、以及改善相关的政策导向与激励措施,以期建立良好、有序的投资环境之外;从外部明确多年来大陆市场对台湾产业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外贸出超、外汇储备等各方面的推动功能,进而善加利用与大陆科技使用、经贸交流的这一最佳契机,以开创产业升级的新局面,乃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与明智之举。这样,就会使留根岛内的产业其升级速度大于外移速度,从而,“产业空洞化”之虑也就不复存在了。

标签:;  ;  ;  

台湾产业升级的瓶颈与对策--兼论“产业空想”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