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对普通语言学习的影响及对策_方言论文

方言对共同语学习的影响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语论文,方言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影响篇

笔者曾借福建师大一年一度的普通话语音过关考试的机会,对福建师大近千名一年级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与测试相结合的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闽方言区学生(90.7%)以方言为母语(第一语言),普通话则一般是作为第二语言(或称文化语言)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习得的;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学生不足10%,6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交际中使用方言较普通话更能表情达意,或方言与普通话均不能运用自如;大部分学生(88.3%)的家庭语言是方言,63.2%的学生在幼儿园、中小学时期接受的教学语言部分甚至全部是方言;10.1%的学生阅读和表达时的内部语言仍是方言,有些学生甚至是进了大学之后才开始学习普通话的。

如此严峻的言语环境对方言区学生学习与掌握普通话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方言区师范院校的普及普通话工作和普通话教学应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这是摆在我们方言区语言文字工作者面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地方普通话——方言对方言区学生普通话运用表层结构的影响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母语方言对方言区学生普通话表达的表层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口语的语音方面,对于母语方言对方言区学生书面语表达的影响则较少有人论及。为了了解和掌握方言区学生的书面表达状况,笔者曾对福建省的部分高考作文试卷进行过随机性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因母语方言影响而造成的语病(以下简称“方言病例”)相当普遍,其中既有语音的问题,也有词汇、语法的问题,现顺摘数例于下。

(1)他们向党和人民说(索)取权力/我们大家都要珍惜集体的荣意(誉)/祖国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现(象)

(2)现在人们看见老依婆(老奶奶)上车,都会争着让位(座位,座儿)/他整天又吃(抽)烟又吃(喝)酒,讲话时有一种难闻的味道(气味)扑鼻而来/改革开放以后,我的家乡池里有鸭母(母鸭)、家里养猪母(母猪)

(3)从那以后,我每天都有去(去)学校/干部走前边(前边走),群众跟后面(后面跟)/我正好没有脚踏车,就给(把)它骑去了

第一组是因为方音影响而写了别字,第二组是由方言词汇因素影响而造成的语病,第三组是受方言语法的影响生成的病句。

在笔者所统计的闽方言区学生的近30万字的书面语语料中,方言病例的平均出现率高达4.7处/千字,这一数字高于从同一语料中统计出的一般意义上的语病(诸如“用词不当”“句式杂糅”之类)的发生率(3.8处/千字),直接影响到方言区学生普通话表达表层结构的规范性与可接受性,是影响和制约方言区学生普通话表达的重要因素。

转换障碍——方言对方言区学生普通话交际能力的影响

为考察方言区学生在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过程中理解(解码)与表达(编码)的敏捷度与方言影响是否相关,笔者设计了一个“配对快速反应”测试。

将受试学生分为A、B两组,A组由内部语言是方言的学生组成,B组由母语为普通话的学生组成。测试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为的延宕。为便于计时,A、B两组每次各派一人进行对抗赛,看谁能抢先回答老师的口头提问。老师所提的问题都是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非智力型问题,诸如“你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学校、哪个系、读几年级?”之类,以尽量减少智力差异对测试结果客观性的干扰,保证两组受试人机会的均等性。当这种对随机变量观察的次数达到有概率意义的量时,我们只需对两组受试学生从开始接收信息(提问)到开始作出反应(回答)的时间的概率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便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两组受试者从理解语句到作出反应的敏捷度是否存在差别。如果方言因素对运用普通话进行的交际过程中的解码和编码不发生影响或影响甚微的话,两个受试组计时数据的均值(概率的平均亦即数学期望)和标准差(离散程度)便应当大体接近,但统计结果显示,A、B两组测试数据的概率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见“表一”)。

表一:以方言和普通话为内部语言的学生的“配对快速反应”测试统计数据表

统计数据 均值X 标准差S

A(内部语言方言)6.12秒 0.68秒

B(内部语言普通话) 3.86秒 0.40秒

事实说明,由于以方言为内部语言的学生在内外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多了一道翻译的手续,他们在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过程中理解和反应的敏捷度必然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这也正是方言区学生在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时显得迟钝、木讷的原因所在。

普通话和方言各有自己的同义句式系统。凡是普通话有而方言没有的句式,方言区的人往往只能听、不能用;方言有而普通话没有的句式,除了一部分使用频率很高的(如闽南话中的“有”字句)被照搬进地方普通话之外,常常拿不准普通话能不能这么说或者来不及转换,于是只好放弃不用。因此,方言区学生在地方普通话中经常使用的往往只是普通话和方言共有的句式。方言区学生用普通话表达时存在的词汇贫乏、句型单调的通病(国外文章家称之为“套板反应”),正是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转换障碍所致。

排他效应——方言对方言区学生普通话学习心理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W·E·兰伯特长期以来致力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双语现象和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他将学习者学习第二种语言的动机分作两种类型:实用动机(仅仅出于功利的目的而学习)和归附动机(对另一语言文化集团产生了好感,希望成为其一员)。兰伯特发现:“如果出现了归附的倾向,它就会使人明显地保持一种强烈的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习能力的大小是不重要的。”(见兰伯特《双语现象的社会心理》,载祝畹瑾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264~2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

兰伯特的研究结论显然具有普遍的认识意义。运用兰伯特的理论和方法,笔者以222名福建师大的学生(闽南72名、闽东70名、莆仙80名)为样本,就闽方言三个主要次方言区学生对待共同语文化集团的语言态度进行了变语配对实验。

我们首先挑选了三位方言和普通话都说得很好的闽南、闽东、莆仙学生,请他们分别用方言和普通话朗读一篇相同的语料并录下音来。正式实验时,我们依照兰伯特所描述的实验要求,先将调查表格提供给调查对象,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一次‘听觉判断能力测试’。许多人有纯粹根据声音准确评价一个陌生人各方面特征的才能,今天我们也想请在座的同学们来扮演这样的角色,请你们根据即将听到的6段录音的声音,对6位说话人的各方面特征作出评价。”正如兰伯特所描述的那样,调查对象大都兴味盎然、信以为真。于是,笔者将3位发音人的6段录音交叉编排后放给222名调查对象听,并要求他们用百分制分别给“6位”说话人的10项特征和印象打分。

在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之后,我们得到了闽南、闽东、莆仙3组受试学生对6段录音发音人(实为3人)的各项特征及印象评价性反应的数据。现将闽南组的统计数据记录于下:

表二:闽南学生变语配对实验结果统计数据表

上表中具体的数值在反复的实验中是游移的,但从总体倾向上看,特定对象对特定集团的评价又是相当一致而且稳定的。闽方言三个主要次方言区的学生群体总是在大多数项目上作出偏袒母语方言发音人的评价反应;特别是在“可靠性”“诚恳”“热情”这些与方言所负载的“一致关系”信息相关的项目上,反应尤为强烈;在“总印象”一栏中,闽方言学生群体也总是要夸大地表现出对母语方言集团成员的偏爱和对共同语集团成员的偏见。这表明闽方言三个主要次方言区的学生群体对共同语文化集团及其言语行为不同程度地缺乏“归附动机”。

这一测试结果与我们在日常的语言生活中对方言区学生共同语学习心理的观察与分析是一致的:由于独特的方言—文化传统,造就了闽南、闽东、莆仙地区相对封闭的地域性亚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里,种种以方言为媒介的文化因素生成了闽人浓重的乡土观念,这种乡土观念又反作用于方言,深化了人们对方言的特殊感情,巩固了方言作为地域性亚文化传播媒介的地位,从而导致了对其他语言文化集团的排他效应。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上述潜在的社会心理障碍,导致方言区为数不少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乡镇的学校)至今仍坚持以“祖宗话”传道授业,以“乡音不改”为荣;也正是由于这种言语学习和运用的社会心理障碍,使得相当一部分的方言区学生不屑于说标准地道的普通话而满足于勉强应付低水平交际的共同语能力,以至造成单调贫乏、味同嚼蜡的套板反应和佶屈聱牙、费解难猜的方言病例。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与港、澳、台的密切交往,闽粤方言作为所谓“强势方言”的影响日益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些方言—文化集团的排他效应,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 对策篇

(一)创设课堂引导、环境熏陶、管理保障的推普运动机制,治理“排他效应”。

调查和实验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缺乏归附动机或只具备实用动机是方言区学生不能自觉、顺利、规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根本原因。我们在方言区推广普通话、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时,应该注意诱导、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热爱与忠诚,自觉维护祖国语言的统一与纯洁;应该大力宣传普通话源于方言又高于方言的法定权威地位,以及普通话音节铿锵、词汇丰富、语法简捷严谨的语言美感;还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在信息交流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作为一名师范生,不会说普通话,不能规范、顺利、得体地运用共同语进行交际是教育和修养上的一种缺陷。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引导,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和掌握共同语的动机,为普通话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作为上述变语配对测试的后续实验,笔者在福建师大两个班级的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进行了学习心理对比实验。实验的初步结果表明:在教学中注重对普通话学习动机培养的班级,学生们大都产生了自觉而持久的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热情,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全班的普通话口语水平有了较显著的提高;而在教学中不进行普通话学习心理引导的班级,学生们多处于被动应付的学习状态,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的普通话口语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本实验已进行两年,目前远期效果尚在观察中。关于这次对比教学实验的情况容另文介绍。)这一实验证明,正确的语言习得心理的引导和培养在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应当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心理学的研究证实,环境对动机和心理定势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实际上,方言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社会心理障碍就是在浓重的方言环境中生成的。所以,我们除了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和培养学习普通话的归附动机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宣传、德育、美育、评优创先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教育手段,营造一个“以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为荣”的言语环境,以利于师范生正确的普通话学习心理的树立与巩固。

要让学生对普通话学习产生归附动机,方言区师范院校的各级领导和教师自身首先必须树立牢固的归附动机,必须对普及普通话和普通话教学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否则,方言区师范院校的推普工作和普通话教学就极易陷入应付检查、流于形式的实用主义泥淖。为此,我们需要有一个自上而下、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一套具有权威性的、严格的制度。这套制度不仅应包括针对学生的一系列守则、公约和教育、考查、管理制度,还应当包括针对领导和教师的推普知识教育和普通话培训制度、普通话修养和推普业绩考核制度。方言区师范院校的推普工作和普通话教学只有做到领导、教师、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得领导有领导的约束机制、教师有教师的教学规范、学生有学生的言语行为守则,形成人人有法可依、事事有章可循的局面,才有可能创设出课堂引导、环境熏陶、管理保障的普及普通话良性运行机制,从而有效地治理方言的排他效应及其对方言区师范院校的普及普通话工作和普通话教学的负面影响。

(二)强化实践环节,建构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的普通话大课程体系,克服“转换障碍”。

传统的语言教学重理论讲授轻技能训练,这是造成方言区学生内部语言不能迅速外化、普通话交际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决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必须进一步以理论指导实践、强化言语训练特别是转换性练习(方言→普通话、普通话内部)。方言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每一处难点、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每一条对应规律或每一种对应关系,都应当辅以大量的机械练习。诸如对比辨音、音类转换、词形转换(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词义辨析(普通话内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虚词用法比较(普通话内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句型转换(普通话内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语序转换(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等练习,都是基础阶段言语训练的好形式,应反复操练、上口上手、娴熟于心。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熟悉对应规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生的普通话语感,加快内部语言外化的敏捷度,达到提高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的目的。

大凡方言区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以方言为母语的学生掌握普通话语音一般都要经过“不知不乱→由知而乱→由乱到治”的三部曲过程,而我们以往的某些普通话课程,比如“普通话语音”课,往往就在学生们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母语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音值音类差异、力图掌握的标准音发音与习惯的地方普通话发音发生冲突(这也是一种转换障碍)、由此觉得越学越乱的节骨眼上进入了尾声。普通话的学习如果就此止步,相当一部分学生便会前功尽弃。师范院校“教师口语”必修课程的设立,为这一方面的后续训练和深化提高(语句、成段语料以至篇章的转换或表达)提供了一定的保证,但对大部分普通话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缺口仍然很大。要实现改腔换调并进而达到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普通话二级标准,没有连续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和训练保障是不可想像的。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学校通过健全必修课程(为“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教师口语”等必修课程配齐教师、开足课时),增设选修课程(开设“普通话语音后续培训班”“朗读欣赏与实践”“演讲技巧”“辩论技巧”“口才学”等选修课程),强化第二课堂课程(开展课前10分钟演讲活动和推普月活动,举办“福建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系列讲座,组织普通话兴趣小组、演讲协会、辩论队并经常举行形式多样、人人参与的选拔、评比、比赛活动),优化校园环境课程(校电台、闭路电视台每天定时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定期播放普通话讲座和普通话练读材料,在校园教室里书写张贴推普标语口号,在各教学大楼入口处设置永久性的“每日10字(注音)”推普宣传牌,系、年级、班级定期出推普专栏等),建立起了普通话大课程体系。同时,我们还根据各类型课程的不同功能,通过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和训练项目,使之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从而使学生通过这种持续、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和训练,克服转换障碍、获得更加顺畅、完整的普通话交际能力。

(三)全面联系方言实际,建立科学的教材、测试和训练体系,消除“方言病例”。

目前在方言区的现代汉语教学中,联系方音讲授现代汉语语音是天经地义的事,而联系方言讲解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的教材则至今未见。之所以形成这种现状,是因为有不少人以为汉语方言在词汇和语法上与普通话差异不大,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词汇和语法部分可以不必联系方言实际。实际上,方言尤其是南方诸方言的词汇中,与普通话不同的词语占有相当比例,有的甚至可以达到或超过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且方言与普通话间词语差异的对应关系复杂,不像语音系统那样存在着较整齐的对应规律。方言与普通话的语法差异表面上看似乎较语音、词汇小,但由于语法规则抽象程度高,一条规则或句型的差异就可能生成一大片病句,而且方言与普通话间的某些语法差异虽然不构成通与不通的对立,却有好与不好、顺与不顺的差别。一般来说,语音不准确主要影响口语交际(书面上主要是造成别字),而词汇和语法的方言病例则不仅影响口语交际而且影响到书面语的表达。因此,在方言区进行普通话教学,无论是语音还是词汇、语法都必须紧密联系方言实际。

联系方言实际进行普通话教学需要编写适合本方言区使用的教材,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还需要制定针对本方言区学生学习普通话重点、难点的测试标准,而所有这些需要都有赖于一项基础工程的先行,那就是在广泛深入的方言调查的基础上对方言(包括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在音值、音类、词形、词义、构词法、句型、语序、虚词用法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详尽系统的比较研究。近年来,我校现代汉语教师发挥了方言研究方面的优势,编写出版了《闽语研究》《福州话词典》《客赣方言调查报告》《漳州方言研究》等著作,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为确定福建方言区普通话训练的重点、难点,探录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进行了扎实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写出版了供福建人使用的《普通话语音》一书,作为全校《普通话语音》课的教材;编写了《福建方言区普通话语音训练与测试大纲》,作为我校普通话训练与测试的依据。在训练方法的科学化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有益的试验和大胆的改革,强调联系方言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强调通过比较辨正方言病例,突出实践性和连续性。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全面联系方言实际、建立科学的、切合本方言区学生言语状况的教材、测试和训练体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表达时分清正误,增强自我识别和改正方言病例的能力,从而明显地改善方言区学生言语表达表层结构的不规范性。

综上所述,母语方言对方言区师范院校学生共同语学习的影响是一种多因素的、多层面的、复杂的综合制约机制,所以科学有效的方言区师范院校普及普通话工作和普通话教学毫无疑问地也应当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目前,在省教委、省语委的支持和领导下,我们正根据国家教委、国家语委关于师范院校普通话“达标”的要求,进一步开展“母语方言对方言区师范院校学生共同语学习的影响及其对策”“福建方言区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与测试题库”“福建方言区汉语规范化的词汇、语法问题”(均为省教委项目)的专题研究,力争在扎实深入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为我省师范院校第二阶段的普及普通话工作和普通话教学改革开好局、起好步。

标签:;  ;  ;  ;  ;  ;  ;  

方言对普通语言学习的影响及对策_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