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_图书馆论文

关于高校图书馆中的知识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管理论文,馆中论文,高校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系统中关键性的学习资源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资源,在当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已被广泛认同[1,2]。因此,本文在探讨知识含义、知识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知识管理的负反馈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知识采集、评估、知识属性描述、知识编码、建立知识地图、典藏、知识传导、挖掘读者背景信息、知识推送和知识反馈10个过程。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可操作的知识管理评价标准。相对于其他这方面理论来说,本文提出的知识管理模型和评价标准更加注重梳理信息间的相互联系,把握知识体系间的相互关联,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以主动和创造性的方式向广大师生提供知识服务,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的价值以及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传承的需要。

1 知识的含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深刻理解,是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概念体系,是传承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根据认知科学,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因此,知识随着人类的认知将无限逼近真实描述客观世界的真理体系。但是,这种逼近不是直线的,是以一种螺旋形式进行无限的逼近。其认识历程是漫长的,总量是庞大的。

从显现方式来看,知识又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3]。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已经或者能被人类用符号清楚表达的抽象概念体系,一般包括:纸质文献、音像制品、技术专利、电子文献以及人类口头传承的工作经验等。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隐藏于显性知识背后的、人类认识还比较模糊的、暂时还无法清楚表达和沟通的抽象概念体系,比如个人的主观看法、情感、组织文化等。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它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孕育着无限的创造。一旦被劳动者所掌握,将推动社会快速发展。

2 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4]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就是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高校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相对于高校图书馆传统信息管理来说,知识管理更加注重梳理信息间的相互联系,把握知识体系间的相互关联,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具有以下的特点和优势。

(1)采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等领域发展起来的基于框架、规则、模型、本体等多种知识建模技术,发挥人与数据网格(Data grid)[5]的各自特长,实现知识管理及智能推理的自动化。数据网格是在计算网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网络技术,具有资源共享、协同工作、虚拟组织以及对大量数据的分布处理和分析的特点,是知识发现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在管理过程中,数据网格在人的控制和参与下,对知识进行智能推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关键步骤。

(2)与传统图书馆信息管理方式相比,知识管理更加强调管理隐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隐性知识同显性知识一样,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潜在的创造力。但是,隐性知识由于存在介质的特殊更加容易遗失。因此,对隐性知识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3)知识是由信息组成的,是信息上的金子塔。离开了信息,知识将只剩下空壳。因此,知识管理中的信息源更加宽广。对各类信息和各种介质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是知识管理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4)按照联系的观点,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孤立的知识。因此,在分类管理过程中,知识不能简单地按照22大类进行分类。同一个知识也许属于某一个大类,又属于另一个类别。因此,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根据读者需求不同,知识提供方式及知识分类方式也不同。即强调知识体系的健全和丰富,重视读者潜在的可能需求。

(5)高校图书馆中的知识管理更加体现公益性。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而存在。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经济体都具有最大拥有知识和垄断知识的愿望。而这不利于人类知识的传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需要有一个公益性的知识管理体系,保证人类知识的丰富和传承,促进知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图书馆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社会非盈利部门,体现的是教育公平,目的是传承人类知识。因此,公益性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3 知识管理模型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模型或者流程主要分为采、分、编、典、流。所操作的对象是已经格式化的显性知识,对半格式化、非格式化的知识以及隐性知识缺少必要的管理能力。无法适应当代知识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因此,本文在传统管理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知识管理的负反馈模型,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该知识管理模型就是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高校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和利用。主要包括:知识采集、评估、知识属性描述、知识编码、建立知识地图、典藏、知识传导、挖掘读者背景信息、知识推送和知识反馈10个过程。

附图

图1 模型框架

(1)知识采集是指图书馆根据读者反馈信息和知识采集评估结果,通过各种合法手段,有目的、有选择地获取各种知识的过程。获取手段主要有:购买使用权、拍卖文物、在不违背知识版权法的情况下下载整理网络中存在的知识和信息、收集整理本校师生中的知识(特别是名师名课)等。

(2)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一切事物背后都孕藏着知识,知识无处不在。任何管理机构都只能是有目的、有选择、有阶段地采集知识,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评估是否实现本次知识采集的目的,传统方法是通过读者借阅信息以及读者反馈进行总结和评估,属于典型的事后评定。其做法只是对今后的知识采集工作起到借鉴作用。为了提高知识采集的效率、保证高校图书馆知识体系的完整、丰富,本模型提出事前评估。该评估具有知识进入高校图书馆“关检”的作用。其做法是在知识采集前,先根据馆藏、学校特点、科研现状、读者需求等因素量化本次知识采集的目标体系,然后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模糊数学技术对知识采集进行智能评估,并把最终评估结果作为是否结束本次知识采集进行下一个作业的判定依据。

(3)采集到的知识流一般情况下只是经过了简单的加工,表示方式是多种样式的。因此,为了很好地标识知识,需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采用统一的机读方式描述知识,即知识属性描述。目前,通用方式一般采用MARC21格式。该格式采用文本描述方式,针对的是格式化的信息。因此,本文在MARC21格式基础上,采用图文混合描述方式。即,采用数码照相和图像识别技术,对信息内容、提纲、目录、核心思想、主要图表、声音、外观等内容进行属性描述。

(4)知识编码是对电子知识来说的,主要是把不同编码方式的知识进行统一的压缩编码,存储到磁盘阵列中。其核心问题是图像与文本的混合编码以及通过编码保护知识的版权。

(5)知识地图是首先由布鲁克斯等人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要在对世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加工和整理客观知识,梳理科学领域中的固有联系,将各知识体系间的概念联结成网络,形成表示科学认识结构的一张地图。[6]建立知识地图就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等领域发展起来的基于框架、规则、模型、本体等多种知识建模技术,发挥人与数据网格的各自特长,从而描述和智能推理知识资源总目录、知识体系及各知识条目之间的关联性,形成标识知识“位置”的概念网络图。

(6)典藏是按照知识地图对知识典藏地和相互间联系的标注,把已经加工好的知识存放到相应的书库或者数据网格中的过程。对于纸质文献来说,以方便读者借阅进行排架。对于电子文献来说,主要遵循“负载平衡”原则。

(7)知识传导是指在恰当的时间把恰当的知识内容传导给恰当的读者或者组织。[7]就高校图书馆来说,主要目的是使图书馆通过提高知识的透明性、流动性和传导的有效性来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动态教学能力和获取动态竞争优势。目前针对知识传导模式的研究主要有:Hedlund(1994)提出编码化及内化、外延和占有、消化及扩散的三阶段模式;Trott等人(1995)提出意识(Awareness)、关联(Association)、消化(Assimilation)、应用(Application)的4A模式;Cilbert& Cordey-Hayes(1996)提出取得、沟通、应用、接受、消化的五阶段模式;Szulanski(1996)提出模式、实施、冲刺、整合的四阶段模式;O’Dell& Grayson(1998)提出价值定位、促进因子、变革流程的传导模式;Albino等人(1999)在Gibert&Cordey-Hayes(1996)的知识传导五阶段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知识传导流程在概念上分为信息系统及解释系统,信息系统与运作分析,而解释系统与概念层级分析相关。

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知识传导按照主体的不同分为:读者与图书馆、图书馆与图书馆、社会与图书馆。读者与图书馆是指图书馆作为传导源头把知识传导给广大读者的过程,是一种单向的传导方式。图书馆与图书馆是指图书馆间馆藏内容的交流和互补,知识传导是由一座图书馆传导给另一座图书馆所服务读者群体的过程。社会与图书馆是指知识由图书馆以直接的方式传导给企业和社会团体组织或者由广大毕业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而间接地传导给社会的过程。按照读者获取知识的过程分为:了解、采集、提炼、内化、创新。了解是指读者根据自身特征与需求对馆藏进行了解和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主动化、个性化的咨询服务的过程。采集是指读者根据自身需求和对馆藏的了解,有目的有选择地获取馆藏知识序列的过程。提炼是指读者对采集到的知识序列集进行筛选、关联、阅览等过程。内化是指知识在读者自身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并为读者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创新是指知识通过读者的升华,由读者促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及创立新知识的应用过程。

(8)读者背景信息是指读者的自然状况、心理兴趣、研究方向、学习内容、借阅记录以及社会学术发展等客观信息。本文认为读者借阅行为与这些信息之间存在可以认识的对应关系。即,读者借阅行为不是一种任意的随机行为,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行为,而该规律就隐藏于读者背景信息之中。因此,本文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处理读者与知识借阅相关的背景信息,从而发现读者背景信息与知识借阅的关联性以及读者即将发生的、潜在的借阅需求,即挖掘读者背景信息。

(9)有很多时候,读者不能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借阅情况,对自己的借阅需求以及社会学术发展情况处在一种模糊的了解状态,特别是本科学生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阻碍读者的发展以及高校图书馆知识的利用。因此,本文采用知识推送的方式解决该问题。知识推送是指根据读者背景信息挖掘情况,把可能是读者潜在需求知识的详细介绍以主动的邮件方式推送给读者,供读者参考。

(10)知识反馈是指把挖掘读者背景信息的结果和读者借阅反馈意见以负反馈信号的方式作用于知识采集,从而调整知识管理内容,使知识管理趋向于最优化的稳定状态。

4 知识管理的评价标准

对高校图书馆来说,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以主动和创造性的方式向广大师生提供知识服务,并通过知识传导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传承的需要。知识管理的评价标准[8]就是指在一定的客观因素制约下,判断实现这种目的程度的评价体系。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零状态。零状态是指知识管理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即在读者群体整体属性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个体的任意流动和改变对知识利用率的影响程度趋于零,并且知识数量的增加对知识利用的影响程度同时也趋于零。当知识管理处在零状态时,知识资源配置也将为最优化。

(2)体现教育公平理念。高校图书馆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社会非盈利部门,体现的是教育公平和传承人类知识。因此,是否很好地体现教育公平理念是知识管理评价的一个基本标准。当知识管理处在教育公平最佳状态时,本馆将拥有读者群体中的每一个读者可能需要的知识或者该知识的典藏介绍。

(3)文明传承导向。高校图书馆的一个核心目标是传承人类文明。知识管理同样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人类文明。因此,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要把握住人类文明传承的需要和特点,并把这种需要实现的程度作为知识管理的评价标准,则知识采集的目标和口径就会明确清楚。

(4)效益原则。对知识管理进行资源的投入是需要有良好回报支持的。因此,知识管理更应该体现其效益性,并以此作为知识管理的一个量化指标。但是,该效益性不等同于经济效益,而是体现知识作为一种资源的有用性。

(5)适应性原则。知识管理总是在一定的客观因素制约下的管理。这种制约体现在学校的经费、研究方向、发展阶段以及学校层次等方面。知识管理不是要人为地突破这种制约,而是在这种制约下实现管理的最优化,并与这些因素共同发展,即适应性。

(6)数字化原则。对知识管理采用数字化管理方式是有选择的。对那些更新速度相对较快的知识应采用数字化管理方式;对那些更新速度缓慢、有保存价值或者还不能确定实体价值的隐性知识应采取纸质保存方式(或者以原载体进行保存)。因此,知识管理的数字化情况是一个辅助的判断标准。

5 结论

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来说,就是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高校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并梳理信息间的相互联系,把握知识体系间的相互关联,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以主动和创造性的方式向广大师生提供知识服务,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传承的需要。为了实现这种管理目标,本文在探讨知识含义、知识管理特点以及传统管理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知识管理的负反馈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知识采集、评估、知识属性描述、知识编码、建立知识地图、典藏、知识传导、挖掘读者背景信息、知识推送和知识反馈10个过程。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可操作的知识管理评价标准。在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效果比较理想。

标签:;  ;  ;  ;  

论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