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及质粒DNA分析

四川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及质粒DNA分析

张莉平[1]2006年在《鸡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和质粒DN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鸡大肠杆菌病是鸡最常见和对养鸡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可引起胚胎死亡、脐炎、败血症、输卵管炎和滑膜炎、肉芽肿、卵黄性腹膜炎和眼炎等一系列病症。随着我国养禽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势头也愈加猛烈,常常继发感染其它疾病或混和感染,导致许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以及大量的药物、疫苗和人工等费用的支出增加,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其危害已居鸡的细菌性疾病之首。本研究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山东6个不同鸡场:乔庄鸡场、北十里鸡场、土墙北鸡场、东徐鸡场、小栗元鸡场和前九台鸡场共采集了41份病料,分离到了3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重点对其生物学特性、耐药性和质粒DNA图谱进行了分析,从而探索出新的流行菌株的鉴定方法。本课题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鸡源大肠杆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试验从山东省的6个鸡场采集了41份鸡内脏病料,对其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到了3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所分离菌株进行小白鼠致病性试验,发现其中有14株为高致病性大肠杆菌,18株为低致病性大肠杆菌;并对其分别进行了溶血试验、血清型鉴定、刚果红表型试验、血凝试验和D-甘露糖血凝抑制试验等生物学特性试验,探讨了分离菌与致病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的致病力与其对豚鼠红细胞的凝集性和溶血性有明显相关性,而与血清型、刚果红表型无关。第二部分: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将分离到的3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选用11种临床常用抗生素和本实验室研制的利福平复合新药同时进行,发现从不同鸡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相同鸡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的药物敏感性也不尽相同,可能与各鸡场平时用药不同及菌株的血清型不同有关。通过试验表明:分离的菌株对12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利福平不敏感;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唑啉和新研制的利福平复合新药最敏感。

陶勇[2]2001年在《四川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及质粒DN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四川10个地区17个鸡场分离,生化鉴定、动物致病试验获得的43株鸡源致病性E.coli。对43株鸡致病性E.coli进行了耐药性、血清型鉴定和质粒DNA图谱的研究。 采用纸片法对43株E.coli分离株进行了16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10个地区17个鸡场分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敏感的药物是头孢唑啉、硫酸新霉素,而对四环素、土霉素、青霉素的敏感率极低;各地敏感药物差异较大,各地一般都有敏感的药物;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易产生耐药性,且多为多重耐药;药敏试验为生产中科学用药提供了依据。 采用玻片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用45种O单因子血清对分离菌株进行了血清型鉴定,鉴定出36株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共15种,占鉴定菌株的78.3%;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O89(13.9%)、O141(13.9%)、O119(13.9%)、O127(11.1%)和O131(8.3%),共22株,占定型菌株的61.6%,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多,各地血清型种类差异大。在四川首次用血凝试验及D-甘露糖抑制血凝试验对分离菌株的菌毛型进行了鉴定,鉴定出3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菌毛型,占鉴定菌株的76.7%;其中3株为P型,占定型菌株的9.1%,30株为1型菌毛,占定型菌株的90.9%,鸡源性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菌毛以1型菌毛为主。O血清型鉴定和菌毛型鉴定为四川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用碱裂解法对43株E.coli进行质粒抽提,对质粒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用HindⅢ、EcoRⅠ和BamHⅠ叁种内切酶对质粒进行了酶切分析,结果表明:质粒得率为100%,来源相同的菌株有相同或相似的质粒图谱和酶切图谱,来源不同的菌株质粒图谱一般不同;同一血清型可以有不同的质粒图谱,不同血清型可以有相似的质粒图谱,血清型与质粒图谱没有直接的联系。用UVIBand软件对其中的23株分离菌株的质粒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把23株分离菌株按遗传相似性分为3大类。

李宏娟[3]2008年在《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及基因型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研究我国部分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耐药性变迁趋势,并从分子水平对其流行特点和耐药机制进行探讨,从而为鸡大肠杆菌病的有效防治和新兽药开发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分3部分:1、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O血清型分析自我国东北、河北、山东、华东四地区养鸡场有典型大肠杆菌病症状的病、死鸡中分离出33株细菌。经生化实验鉴定出21株分离菌为大肠杆菌,通过对雏鸡及小鼠的致病性试验,证明该21株大肠杆菌均为高致病性大肠杆菌。采用玻板凝集和试管凝集相结合的方法,对21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O血清型鉴定,共8株大肠杆菌确定为3种血清型,分别为O_(88)(4株),O_(26)(3株),O_(78)(1株),共占分离菌株的38.1%,13株未定型(其中2株发生自凝);O_(88)血清型在东北、山东、华东地区均有分布,O_(26)血清型在河北、山东、华东地区均有分布,所以O_(88)和O_(26)为优势血清型。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众多,分布复杂,地区差异较大,O血清型鉴定为更好的预防大肠杆菌病提供科学根据。2、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Kirby-Bauer菌液涂布法对21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氟苯尼考、链霉素、四环素等12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阿莫西林耐药性最高,为100%,余下的依次为诺氟沙星95.24%、四环素95.24%、多西环素95.24%、环丙沙星90.48%、氧氟沙星85.71%、链霉素66.67%、氟苯尼考57.14%、红霉素47.62%、庆大霉素33.33%、新霉素19.05%和阿米卡星19.05%。21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而且均表现多重耐药,最少的4耐,最多的12耐,平均达8耐。不同地区分离的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敏感药物不同:东北地区分离株对氟苯尼考、新霉素和阿米卡星敏感;河北地区分离菌株对庆大霉素和新霉素敏感;山东地区分离株对新霉素和阿米卡星敏感;华东地区分离株对12种抗生素均不敏感。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临床上科学用药提供了依据。3、应用ERIC-PCR方法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基因分型对分离的21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提取基因组DNA,采用ERIC-PCR技术,对其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其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根据各菌株间的Nei相似系数绘制基因进化树,21株分离菌株被分成A,B,C,D,E,F,G,H,I,9个ERIC基因型,主要基因型为D型,11株:3株东北株、3株河北株、4株东北珠、1株华东株;其次为E型,东北、山东、华东各一株;其它基因型各一株。比较不同ERIC基因型与血清型和耐药谱之间的关系,发现同一血清型有相同的ERIC基因型,也有不同的ERIC基因型,不同血清型也可为同一基因型;耐药谱相同的菌株其ERIC基因型基本相同,也有个别耐药谱相同的菌株其ERIC基因型不同;同一基因型有相同耐药谱的菌株,也有耐药谱差异较大的菌株。

刘书亮, 王红宁, 陶勇, 黄勇, 吴琦[4]2001年在《四川规模化猪场仔猪黄、白痢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系统鉴定、药敏试验和血清型鉴定的基础上 ,对 5 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和 4株标准血清型大肠杆菌进行了质粒DNA分析。结果表明 ,菌株的质粒得率为 10 0 % ,来源相同的菌株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质粒图谱 ,来源不同的菌株具有不同的质粒图谱 ,质粒DNA分析为四川规模化猪场致病性E .coli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科学依据。质粒图谱与血清型及耐药谱之间无明显关系

刘书亮, 王红宁, 陶勇, 黄勇, 吴琦[5]2000年在《四川省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质粒DNA分析》文中认为在系统鉴定、药敏试验和血清型鉴定的基础上 ,对 2 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和 5株标准血清型大肠杆菌进行了质粒DNA分析。结果表明 ,菌株的质粒获得率为 1 0 0 % ,来源相同的菌株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质粒图谱 ,来源不同的菌株具有不同的质粒图谱。质粒图谱与血清型及耐药谱之间无明显关系。

陶勇, 王红宁, 刘书亮[6]2001年在《四川规模化鸡场鸡致病性E.coli血清型、耐药性和质粒图谱的研究》文中提出从四川 1 0个规模化鸡场分离的经生化鉴定、动物回归试验获得 46株鸡致病性E.coli。对 46株鸡致病性 E.coli进行了耐药性、血清型鉴定和质粒 DNA分析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易产生耐药性 ,且多为多重耐药 ;鉴定出 3 6株大肠杆菌的 O血清型共 1 6种 ,占鉴定菌株的 78.3 % ;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 O89、O1 41、O1 1 9、O1 2 7和 O1 3 1 ,共 2 2株 ,占定型菌株的 6 1 .6 %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多 ,各地血清型种类差异大 ;质粒得率为 1 0 0 % ,来源相同的菌株有相同或相似的质粒图谱和酶切图谱 ,来源不同的菌株质粒图谱一般不同 ,同一血清型可以有不同的质粒图谱

羊云飞[7]2011年在《牦牛、牧民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耐药基因检测、PFGE分析及耐药性传递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牦牛是藏区牧民的最重要生产和生活资料,牦牛的大肠杆菌病在牧区普遍存在。在其他地区随着抗生素的不断使用,大肠杆菌耐药性问题已越来越严重。但是在色达藏区,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气候寒冷,路途遥远,条件简陋,采样极为不便,对牦牛、牧民的大肠杆菌耐药性及相关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论文针对藏区牦牛、牧民源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耐药性的传播,对磺胺药、氟苯尼考耐药基因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以下结果:1、藏区牦牛、牧民源大肠杆菌分离、血清学鉴定及16S rRNA分析从四川甘孜色达藏区9个不同乡镇的牧场,采集了具有牦牛210份粪便样品及同牧场的90份鼻腔拭子,进行采集、接种、保存条件摸索,对分离大肠杆菌进行生化学、血清学和致病性鉴定,抽取40株分离菌株作16sRNA分析。结果表明,采用80%甘油加30%脱脂牦牛奶作保护剂,可将接种成功率从10%提高到70%,菌种能保存到一周以上。共分离出株114牦牛源大肠杆菌和70株牧民源大肠杆菌。有98株牦牛源大肠杆菌菌的血清型被鉴定出来,分属24种血清型,其中有9种优势血清型占了60%的比例。有58株牧民源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被鉴定出来,分属12种血清型,其中有6种优势血清型占了62.8%的比例。鉴定出了22株牦牛源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有20株的血清型鉴定出来,其中O78、O26、O111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8.2%、13.6%、13.6%,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16S rRNA分析,这些细菌都与登录的大肠杆菌同源性为98-99%。进化树结果表明,四川甘孜色达藏区牧民源的与牧民源大肠杆菌聚为一类,牦牛源与牦牛源大肠杆菌也聚为一类。该研究首次建立了一套在高海拔、高寒条件下采样、分离、保存细菌的简单实用方法,该方法的建立为在当地开展细菌的科研工作铺下了的技术基石。鉴定了四川甘孜色达藏区牦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首次用16S rRNA鉴定了四川甘孜色达藏区牦牛、牧民的大肠杆菌,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藏区牦牛源大肠杆菌提供了基础材料。2、四川甘孜色达藏区牦牛、牧民源大肠杆菌对15种常用抗生素的MIC测定及比较采用药物平板稀释法对四川甘孜色达藏区114株牦牛源和70株牧民源大肠杆菌进行15种抗菌药的MIC值测定,然后对结果进行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甘孜色达藏区牦牛源大肠杆菌对磺胺甲基异嗯唑、磺胺嘧啶、氟苯尼考的耐药性最高,分别为44%、40.4%、11.4%;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低:分别为阿莫西林8.78%、氨苄西林6.14%、庆大霉素3.5%、链霉素1.75%;对新霉素、多西环素、土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萘啶酸、壮观霉素、头孢噻呋都敏感。四川甘孜色达藏区牧民源大肠杆菌对磺胺嘧啶和SMZ的耐药性最高,分别为57.1%和51.4%。而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相对较低,从高到低分别氨苄西林22.9%、阿莫西林25.7%、链霉素20%、壮观霉素14.3%、庆大霉素11.4%、土霉素11.4%、头孢噻夫11.4%、萘啶酸11.4%、诺氟沙星8.57%、多西环素5.71%、氟苯尼考4.3%、环丙沙星2.86%、新霉素0%。比较牦牛源与牧民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发现:a、牧民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比牦牛源的比例高,种类多。b、两种来源的大肠杆菌都对磺胺药的耐药性在所有抗菌药中最高。c、在牧民不使用氟苯尼考的情况下,却检测出3株牧民源大肠杆菌对该药产生抗性。本研究首次对四川甘孜色达藏区的牧民、牦牛进行耐药性平行检测和比较分析数据,未见在同一环境中采样,对比分析牦牛与牧民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报道。该研究为治疗当地的大肠杆菌病提供了科学指导,为耐药性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资料。3、四川甘孜色达藏区牦牛、牧民源大肠杆菌对磺胺类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的PCR检测为检测四川甘孜色达藏区大肠杆菌主要耐药表型的耐药基因,在单重PCR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检测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叁重PCR方法。利用此方法分别对50株牦牛源大肠杆菌的耐磺胺药物的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耐磺胺的50株菌中,基因阳性率为94%。其中携带基因型Sul1,Sul2,Sul1+Sul2的比例分别为36%,52%,6%。对40株牧民源大肠杆菌中,基因阳性率为92.5%。其中携带基因型Sul1,Sul2,Sul3,Sul1+Sul2,Sul1+Sul3的比例分别为42.5%,27.5%,7.5%,12.5%,2.5%。比较牦牛源与牧民源的磺胺耐药基因发现,牧民源大肠杆菌的磺胺药耐药基因型比牦牛的多两种,基因种类多Su13。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对牧区人和动物磺胺耐药基因分布比较进行比较,为研究人与动物的耐药基因库提供资料。4、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牦牛、牧民相同耐药基因型的菌株的分析研究为了研究同一个牧场里,牦牛和牧民之间是否存在耐药菌株的相互传播。本实验挑选26株耐药大肠杆菌,分为两组,每组13株菌,携带相同的耐药基因(Sull或flor),分离于两个牧场,来源不同宿主。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和QantityOne软件进行菌株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在第一组携带磺胺耐药基因sull的13株大肠杆菌可分成12个PFGE谱型,其中含有一个克隆系,菌株牧民源C2与C4之间的相似系数达到0.9。在第二组,携带有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13株菌可分成8个PFGE谱型,含有叁个克隆系。其中一个克隆系里牧民源菌株B3与牦牛源菌株B12、B13具有0.88和0.93的相似系数。这些数据表明了在同一个牧场内,牧民与牧民、牦牛与牧民、牦牛与牦牛之间都存在着相同PFGE分子型的相同耐药谱菌株,提供了耐药菌株水平传播的线索。与国内外的其它类似的研究比较,本实验在所选的对象上具有独特性,首次采用PFGE研究在藏区特殊生产和生活模式下的人和牛的耐药性关系,为保障牦牛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5、携带磺胺耐药基因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大肠杆菌的转化试验和接合性试验挑选有特别耐药性的19株菌进行分组。A组:牦牛源大肠杆菌株7株,携带有flor基因,对磺胺甲基异嗯唑敏感。B组:牧民源大肠杆菌12株,携带有Sull或Sul2基因,对氟苯尼考敏感。对所有细菌进行质粒提取,电泳分析质粒图谱;采用Ca2+转化法把各菌株的质粒转化到受体菌E.coli JM109中,然后挑选转化子,测MIC值,提取质粒,用PCR检测耐药基因;将所有菌与受体菌E.coli C00进行接合试验,并测定了产生接合子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株菌都检测到多条大小不等的质粒DNA条带,质粒获得率为100%,质粒分子量为0.4×103~90.0×103bp。在A组7类质粒中,有4类质粒转化成功;在B组12类质粒中有6类质粒成功转化;总的转化率为52.6%。在接合试验中,发现质粒转化不成功的菌株都没有与受体菌接合成功,在含耐氟苯尼考耐药基因质粒的4株牦牛源大肠杆菌中有2株接合成功;在含耐磺胺药基因质粒的6株牧民源大肠杆菌中有5株接合成功:发生接合转移的时间为3h~6h;总的接合率为36.8%。本实验在实验室证明了耐药性能通过质粒的转化和细菌的接合传播,揭示了耐药性通过质粒传播的比例与速度,为控制耐药性的传播提供了科学资料。同时,鉴定到了2株含有携带flor基因质粒的牦牛源供体菌A12、A17,携带Sul1、Sul2基因质粒的5株牦牛源供体菌B1、B7、H1、D3, H5,为进一步开展天然大肠杆菌耐药质粒传递的研究提供了素材。本研究在四川甘孜色达四川甘孜色达藏区对分离自牦牛、牧民的大肠杆菌进行了致病性鉴定、血清学鉴定、MIC值检测,检测了主要耐药品种的耐药基因,用PFGE分析了同牧场中牦牛与牧民之间耐药菌株的关系,检测了耐药质粒对耐药性的传递特性,为指导当地藏民科学用药,有效防治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保障牦牛产品安全,防制耐药性泛滥,保护人类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

原丽丽[8]2007年在《莱州市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病学调查与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对鸡病毒性传染病的深入研究与有效疫苗的广泛应用,鸡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细菌性疾病特别是大肠杆菌病却日趋严重,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临床上的不规范用药进一步加剧了耐药性的发展。许多资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肠杆菌耐药菌株越来越多,耐药谱越来越广,有的菌株甚至对尚未广泛用于兽医临床的新型抗生素也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另外,动物源性携带耐药质粒的肠道菌可通过畜产品的加工、感染等过程传播给人类,因而兽医临床大剂量、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给兽医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助长了耐药菌株的产生,加剧了治疗和用药的恶性循环,而且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对莱州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对鸡源性大肠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以及致病性试验;同时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了耐药性测定及四环素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等研究,以期探明莱州地区鸡源性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和细菌的耐药现状,从而为有效控制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流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莱州市周边地区六个不同乡镇的鸡场:叁元鸡场、驿道鸡场、郭家店鸡场、平里店鸡场、朱由鸡场和程郭鸡场共采集了60份病料,分离到了4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重点对其生物学特性、耐药性、四环素耐药基因方面进行了研究,以便制订出较为科学合理的防制和治疗措施,以提高养殖效益。本研究共分为叁个试验:试验一: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从莱州地区的6个鸡场采集了60份疑似大肠杆菌的鸡内脏病料,对其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到了4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所分离菌株进行了培养特性、染色特征等初步鉴定,通过血清型鉴定、生物学特性试验以及致病性试验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了确认。结果表明:经生化试验后,48株确定为大肠杆菌;对48株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定型的为27种,主要血清型为O_(78),O_2;经致病性试验发现,在48株大肠杆菌中,高致病性菌株有29株,占试验菌株数的60.42%。试验二: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检测将分离到的4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用12种临床常用抗生素,发现从不同鸡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相同鸡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的药物敏感性也不尽相同,可能与各鸡场平时用药不同及菌株的血清型不同有关。通过试验表明:分离的菌株对12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青霉素、氟哌酸、红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耐药,耐药率分别为72.9%,72.9%,70.8%,64.6%,64.6%;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叁嗪、头孢哌酮和利福平最敏感。鸡源大肠杆菌易产生耐药性,且为多重耐药,耐药性以五耐、四耐、叁耐为主,耐药率分别为35.4%,29.2%,12.5%,占总分离菌株的77.1%。本试验为临床上科学用药提供了依据,对有效防治大肠杆菌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试验叁: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四环素耐药基因tetC的PCR检测从叁元鸡场中选取9株耐四环素药物的大肠杆菌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产生了广泛的耐药性,耐药率达100%。对四环素耐药基因tetC进行PCR扩增,结果在7株大肠杆菌的质粒上扩增出特异性产物,与药敏试验结果阳性符合率77.8%,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从而建立tetC基因的PCR检测技术,为大肠杆菌对四环素耐药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了有效途径。

王磊杰[9]2013年在《哈尔滨地区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及基因分型研究》文中提出大肠杆菌病是兽医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养猪业中其主要危害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着抗菌药物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及不规范使用,细菌的耐药性特别是多重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肠杆菌的耐药形式更为严峻,国内围绕大肠杆菌耐药性也做了不少研究,但多数停留在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检测上,对致病性大肠杆菌质粒的分析及不同地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遗传相关性缺乏深入的、全面的认识。哈尔滨地区猪源致病性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流行、危害以及不同地区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的遗传相关性未见相关报道。本试验依据CLSI(2007)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检测了48株分离自规模化养猪场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对1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比较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情况和耐药率。试验结果表明:4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均表现为多重耐药;多重耐药菌株主要表现为3~12耐,对复方新诺明、氟苯尼考的耐药率高达89%以上,对多西环素、链霉素、链霉素、氯霉素、恩诺沙星、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都超过了50%,对阿米卡星、磷霉素、多粘菌素B相对敏感,磷霉素和多粘菌素B的耐药率仅仅只有2.1%和0。对48株大肠杆菌菌株进行了质粒图谱分析,通过碱式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然后对质粒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并用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对质粒进行了酶切分析。结果表明:质粒获得率为100%,来源相同的菌株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质粒图谱,具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而来源不同的菌株的质粒图谱一般不同,属于不同克隆。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48株猪源致病性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进行分型研究,并将其结果与耐药表型和质粒图谱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48株大肠杆菌共可分为18个PFGE型别,大多数型别又可分为不同亚型。同一养殖场不同耐药表型的菌株和质粒图谱的菌株都存在PFGE图谱完全相同的现象,通过对质粒图谱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的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分离自哈尔滨周边地区同一发病养猪场的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可能存在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克隆传播。试验结果还表明耐药表型、质粒图谱、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并不是完全对应关系。

李延坤[10]2007年在《高密地区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大肠杆菌病乃是由大肠埃希氏菌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的疾病,其抗原性复杂,血清型多样,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多变,且多与病毒性疾病和其他细菌性疾病并发。由于该病庄一些鸡场中严重发生,兽医临床上抗菌药物不得不大量地被应用,导致大肠杆菌耐药菌株不断出现,耐药谱不断扩大,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也加剧了抗菌药物在畜禽体内的残留,给养禽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所以调查研究大肠杆菌耐药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主要分叁部分进行:1.本研究从山东省高密地区分离到鸡源大肠杆菌46株,这些菌株在菌落形态、菌体形态、染色特性、生化反应等方面符合大肠杆菌的基本特征,药敏试验结果情况显示,这46株鸡源大肠杆菌对多数的抗生素不敏感,表现为严重的多重耐药性,仅有少数药物对高密地区的鸡源大肠杆菌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2.对高密地区46株鸡源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了抗青霉素钠最低抑菌浓度的检测,结果表明,仅有15.22%(7/46)的菌株抗青霉素钠的最低抑菌浓度在20IU/ml之下,60.87%(28/46)的菌株最低抑菌浓度在100IU/ml~200IU/ml青霉素钠,其中12号大肠杆菌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达到230IU/ml左右。3.对高密地区46株鸡源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了编码A组β-内酰胺酶的TEM1基因的PCR检测,结果65.22%(30/46)的菌株能扩增到TEM1耐药基因,但并非所有的耐青霉素菌株检测结果为阳性。

参考文献:

[1]. 鸡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和质粒DNA分析[D]. 张莉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2]. 四川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及质粒DNA分析[D]. 陶勇. 四川农业大学. 2001

[3].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及基因型研究[D]. 李宏娟.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4]. 四川规模化猪场仔猪黄、白痢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刘书亮, 王红宁, 陶勇, 黄勇, 吴琦.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1

[5]. 四川省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质粒DNA分析[J]. 刘书亮, 王红宁, 陶勇, 黄勇, 吴琦. 西南农业学报. 2000

[6]. 四川规模化鸡场鸡致病性E.coli血清型、耐药性和质粒图谱的研究[J]. 陶勇, 王红宁, 刘书亮. 中国兽药杂志. 2001

[7]. 牦牛、牧民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耐药基因检测、PFGE分析及耐药性传递的研究[D]. 羊云飞. 四川农业大学. 2011

[8]. 莱州市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病学调查与耐药性分析[D]. 原丽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07

[9]. 哈尔滨地区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及基因分型研究[D]. 王磊杰. 东北农业大学. 2013

[10]. 高密地区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D]. 李延坤. 山东农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四川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及质粒DNA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