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家风的独特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论文

大别山红色家风的独特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论文

大别山红色家风的独特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王国杰

(滁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

[摘 要] 安徽大别山独特的红色家风,是由革命者童年生活磨炼、优秀革命文化和大别山家风传统三方面融合而成,内容主要包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高尚的无产阶级道德情操和重情义而又公私分明。大别山红色家风教育方法有率先垂范、防微杜渐和思想教育。大别山红色家风的研究和宣传,能够扩大安徽红色文化影响,为领导干部提供家庭教育的典范,有助于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关键词] 大别山;红色家风;革命文化;家训;无产阶级道德情操

安徽的大别山地区是革命老区中的革命老区。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早,在1920年就建立了“中国革命小组”。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在这里开创的豫南、皖西两块革命根据地,后来与鄂东北革命根据地合并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这里也是人民军队的重要策源地,土地革命时期,全国根据地共组建了150支红军队伍,其中安徽的大别山地区就组建了15支。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扭转了解放战争的局势,使得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战略“由防御转为进攻,由内线转到外线,改变了战略形势”[1]。革命在安徽大别山地区扎根早、扎根深,从这里走出了新中国的许多著名将领,主要包括洪学智、皮定均、张贤约、陈先瑞、林维先、徐立清、曾绍山、于侠、王远芬、邬兰亭、李国厚、汪少川、张贻祥、陈祥、胡继成、戚先初、董洪国、詹大南、刘述刚、李开文、汪荣华、陈一新、陈瑞先、林月琴、周光、张泰升、骆斌、夏德义、梅少卿、曾昭敏、陈崇礼、窦尚初等,他们不仅战功赫赫,还留下了许多优良的红色家风,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别山红色家风的文化源泉

(一)童年穷困生活的磨炼

安徽大别山区的革命者大都出身于贫苦家庭,深受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由此自小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主动要求走革命道路。例如洪学智幼年住在租来的草房子里,家中只有两亩贫瘠的山坡地,3岁丧母,靠父亲裱糊字画、烧制木炭、编手工艺品等辛苦养大;皮定均出生于一个世代贫穷的家庭,出生半年后父亲去世,3岁时母亲改嫁,他就跟着瞎眼爷爷讨饭生活;张贤约家也是租富人的两间草屋住,佃三亩地耕种,交完地租后只能勉强糊口,遇到年景不好连地租也交不起,只能借驴打滚的高利贷;陈先瑞家有五间土房,租佃土地来种,遇到好年景还能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生活,遇到灾年就只能吃地瓜干、野菜度日,为给母亲治病,家里还欠下了一大笔债;林维先一家九口人,租种两亩地,他从小就跟父亲去河里淘铁沙,挑到几十里之外的铁匠铺去卖,仍然不得温饱,有时也要靠借贷度日。其他革命者的家庭状况也与他们几个相差不大,一般都是在忍饥挨饿中成长,过早地承担了劳动重担。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反动统治的腐败,促使他们急切地想反抗黑暗的现实。童年的艰苦生活,养成了他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也磨练出他们的坚强意志。

更重要的是,革命者们在这种贫苦生活中成长起来,也在内心中培养了深厚的阶级感情。例如母亲就曾嘱咐皮定均:“有讨饭的来时要给人家饭吃,不要给人家吃了一半的剩碗底饭吃。”[2]皮定均牢记母亲的叮嘱,每次外出见到背着重物的群众,都会让驾驶员把群众捎上一程,遇到群众拉车上坡,也会和随行人员下车帮忙推车,把家里的服务人员都当成家人,教育孩子尊重他们。林维先也时常对孩子们说:“你们也是农民的后代,你们一定不能有任何优越感,不要认为可以享受到任何特权。”[3]35这些革命者在工作和生活中,从不把自己当特殊人看待,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与普通群众亲密无间,从生活细节中杜绝特权思想,全心全意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

(二)优秀革命文化的锤炼

与其他革命老区相比,大别山革命老区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具有连续性。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它都有党组织和人民政权存在,革命历史长,革命传播广泛,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历经磨难,大别山的革命群众也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吓倒,创作出《八月桂花遍地开》等革命歌曲,依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大别山区的革命者,都是从普通士兵干起,经历过张国焘的错误“肃反”、长征和解放战争等艰苦考验,洪学智、皮定均、陈先瑞等人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在历尽磨难之后,他们依然痴心不改,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坚决跟党走,相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这些革命者经历革命熔炉的锤炼,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接受优秀革命文化的教育,逐渐成长为具有崇高信仰、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战士。

(三)大别山地区的优秀家风传统。

在大别山区,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它们也曾是革命时期革命者秘密集会和开展工作的地方。这些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在家谱开篇载明家训,告诫子孙做人的基本道理,这些也融入了红色家风之中。例如六安鲍氏家训是慈孝仁信、敦睦谦和、尚智敬业、报国为民;六安陈氏家训是事亲必孝、待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学文必功、习武必勤、治国必忠、治家必严、毋作非法而犯典刑。叶集台氏家训是敦孝悌、明礼义、知廉耻、健身体、崇工艺、求知识;叶集白氏家训是勤俭兆顺和、传家诗书道、忠正表千恭、治国基万忠;六安马头许氏家训是风清、仁里、和宗、睦族。在大别山区的这些家训中,普遍都强调了忠贞爱国、待人友好、勤俭礼义等,这些思想经过代代相传,已经在大别山区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成为大别山地区家风的重要部分。从大别山走出的革命者们,也深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在家风中把这些优秀部分融入红色家风中,自觉践行传承下去。

二、大别山红色家风独特内涵

将不同期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获得土地利用的变化数据,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运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14]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15]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可求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年变化率[16],其公式为:

(一)继续保持艰苦朴素作风

历史上不乏有农民起义的例子,陈胜、李自成、太平天国等都使得统治阶级的地位岌岌可危,但是他们一有成就就忘乎所以,骄奢淫逸,脱离群众,因而又迅速败亡了。大别山区的革命者大多出生于贫苦家庭,由于环境熏陶和朴素的道德教育,继承了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典型之一就是艰苦朴素的美德。洪学智的一床毛巾被传承了三代人,一床鸭绒被伴随十多年,一床皮褥子成了传家宝,一只柳条箱用了十七年,两双皮鞋穿了三十载;徐立清平时衣服不讲究,不抽烟不喝酒;曾绍山总是穿一身布装,偶尔穿军装也是工作需要,家里的袜子都是剪去袜底,然后缝上垫子,他当了军区政委之后,家里的物品,除了被褥之外,其他都是公家的东西,枕头里面都是旧衣服,在三年困难时期,身为高级干部的他也是天天吃水煮青菜。邬兰亭还在家中挂上艰苦朴素的宣传画教育子女,孩子的衣服都是几个人接着穿,直到补丁多到不能再穿为止。他不允许孩子挑食和浪费,米粒和馒头掉在桌上或地上,都要捡起来吃掉。于侠的儿子李新说:“父亲吃饭时,会把桌子擦干净。不管是谁,不论掉在桌子上的米粒还是菜,都要捡起来吃掉,否则不允许再吃饭。他一生都穿军装,在家里,父亲听到有水滴声就会去关上水龙头,也不会让没人的屋里亮着灯。”“我们从小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我们家最恨的就是贪污和浪费。”[3]58

身教重于言传,这是早已经过验证的道理。这些革命者并不是专门的教育家,但他们每天的行为就是教育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对子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树立了亲切鲜活地榜样。例如洪学智、皮定均、徐立清等人的勤俭节约,都深深影响了儿女,使得这种美德继续传承下去。还有革命者的好学之风,也深深影响了子女。大别山的革命者,都是出生在贫民家庭,文化程度非常低,但是他们懂得知识的可贵,在工作的间隙争分夺秒地刻苦学习。曾绍山文化程度不高,战争年代抓紧空闲时间学习,解放后更是经常利用整晚时间学习报告,争取背下来,女儿们深受父亲的好学态度感染,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刘述刚十七岁时还是文盲,他利用打仗间隙学习军事和文化知识,后来升任师长时,就能流利地口授电文、配置火力、谋划对策、发表演讲了,他的子女们也被他的经历感动,后来都成为了各领域的人才。

(二)高尚的无产阶级道德情操

革命者们在革命的熔炉里历练,经受优秀革命文化的教育,养成了优秀品格,又把这些带到家庭教育中,使得家庭教育具有鲜明的红色印记。生在革命家庭的子女们,几乎都听父母讲过无数遍革命经历,都是在革命传统教育中长大的,大别山区革命者的家庭也不例外。周光就经常对儿子周世红说:“孩子,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没有灵魂,是不能很好为人民服务的。”[4]16因此,周世红从小就树立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小就在心中埋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除此之外,革命者们还适应革命教育的要求,把革命文化融入到家庭教育中。

他们教育孩子树立强烈的纪律意识。解放初期,城市里的粮食和油供应不足,有人悄悄从农村买豆油,周光严令家人不准去买,明确地说:“当领导干部的不能带头破坏国家的政策。”[4]17张泰升要求子女服从国家安排,并积极响应号召到农村去。汪荣华和刘伯承元帅的女儿读中学时,学校规定住校生每个星期天早晨离校,有一个星期六晚上,乌云密布,暴雨将至,同学们都回家了,女儿也回来了,刘伯承元帅说:“就剩你一个也不应该走,你知道吗?这是违反校规的事。平时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将来也不会是一个严守纪律的革命者。”[5]女儿冒着大雨返回学校。共产党一向注重纪律意识教育,著名的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广为传唱,深入人心,革命者们在革命斗争和教育中充分认识到了纪律的重要性,又把这种认识教给孩子们,这也是红色家风的独特之处。

大别山的革命者也有造福桑梓的意识。例如陈祥带领老家群众去学习板栗种植技术,学习西洋参技术,帮助建立西洋参试验田,协调专家为金寨发展竹子产业,为金寨建设天堂寨风景区操劳,支持在金寨建设铁路等,他的家也成了金寨干部群众到北京办事的接待点。詹大南为家乡捐款十万元,建了金寨县杨桥希望小学。但他们又都是绝对公私分明,不拿公家权力送人情,做到公私分明。徐立清为身边工作人员和家人订了三不准:不准以我的名义办任何私事,不准搞任何特殊化,不准参与政事。还制定了五过关: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陈祥对自己子女也是“约法三章”,他的外甥当兵复员,想让舅舅帮忙找工作,陈祥坚决拒绝了;林维先唯一的姐姐在旧社会受尽辛苦,解放后一直跟随他,当全军动员干部家属还乡,林维先带头响应,把姐姐送回老家。林维先夫人陈岩的弟弟在杭州治病,想把工作从安徽调到杭州,方便就医,被林维先和陈岩双双拒绝。大别山的革命者们是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他们的情意是对人民的情意,报恩也是报人民的恩,绝不是谋私利、讲私情。

他们把爱蕴藏在严格要求中,鼓励孩子主动去磨炼,而不是等靠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别山的革命者们普遍认为,对孩子的适当磨炼是必须的,温室里长不成栋梁之才。张贻祥的儿子张经高中毕业后,张贻祥曾建议他去西北放羊两年,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增强与普通民众的感情。张经在北京化工学院毕业时,学校有一批国防科委13研究院的分配名额,他也完全符合留京条件,但是张贻祥却把儿子分配到了山西西北部的20训练基地第五试验部,那是整个基地所属单位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后来20训练基地其他领导的子女串联起来去基地免费学习汽车驾驶等技能,张贻祥却让儿子去锅炉队义务劳动,参加固定班次,为部队每天烧锅炉。胡继成为了培养子女成长,把他们送进军营,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基层部队去。他的子女都扛过枪、打过炮,修过坑道,挖过战壕,驻过海岛,守护过铁路,扛过水泥,挑过大粪,摔伤过腿,扭伤过腰。洪学智对子女的要求是爱在心头,严字当头;皮定均教育子女做事要注重细节,不放过一点小毛病小错误;于侠对孩子的教育原则是:用军队的光荣传统来教育,用军队的纪律来约束,用军队的使命来培养;戚先初教育孩子,路要自己走,不能靠父母。在他们看来,溺爱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自小严格要求,才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习惯的正确途径,有利于孩子成长为对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

他们教育孩子要自力更生,杜绝特权思想。中国古代强调家国同构,在政治上强调血缘关系,因而就出现了一些寄生的特权阶层,例如外戚、衙内、国宗等,民国时期政府中的裙带关系就非常泛滥。何廉回忆自己在国民政府行政院任职时说:“我刚受任之初,真叫我不好过日子的行政院中盛行的裙带风。院中大小官员的任免几乎都是通过个人关系来解决的。尽管在考试院的督导下,实行着一种考试制度,但大小官职都不是通过这种制度来替补的,要有也只限于那些比较低微的职衔。”[6]大别山革命者们出身社会底层,抵制了封建特权思想的毒害,接受了无产阶级先进思想教育,严格要求子女杜绝特权思想。邬兰亭的孩子上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就学会了洗自己的衣服,打扫自己房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饭前端菜、盛饭、摆筷子,吃饭之后洗碗、擦桌子、扫地。陈瑞先经常对子女说:“要有出息,全得靠自己,自己不努力,什么也不会有!你不要指望有熟人帮助你,有上级关照你,有好运气,那都是靠不住的。”[3]135戚先初将军的老战友、老部下遍布各个兵种,但是他告诫子女,不能靠父母,路要自己走。大儿子参军时,妻子想让戚先初给大儿子打招呼当空军,但是他没同意,让大儿子在学校报名参军才是正常途径。小儿子戚陆军在北京卫戍区某连队当文书,当时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和政委杨俊生都是戚先初的老战友,戚陆军服役期间从未在部队谈论过自己的父亲,没有人知道他是高干子弟,仅仅知道他出身军人家庭。特权思想是封建遗毒,至今尚存,而大别山的革命者们身居高位,不改本色,是阶级觉悟的典型体现。

他们教育孩子站在政治高度认识自己行为的意义,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别山的革命者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们都时刻把自己与人民联系到一起。于侠常说,日子好了,精神不能丢,时代变了,传统不能丢;邬兰亭要求子女不要怕脏不要怕累,为群众谋福利才是有价值的人生;詹大南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人民做事的,退休后为家乡捐款十万元建了金寨县杨桥希望小学,并坚决不要以自己名字命名;陈一新说,人活着总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符合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生活才有动力,人生才有价值。他们是革命者,更是高尚的无产阶级战士,始终没有忘记初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

(三)重情重义而又公私分明,

大别山的革命者重情重义,夫妻感情深厚。解放初期,有些干部自以为飞黄腾达了,就有了换老婆的龌龊想法,而大别山的革命者们并不受这种坏风气影响,与曾患难的妻子愈加恩爱和睦。张贤约的夫人杨益华也是一位革命者,两人志同道合,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勉励进步;李国厚的老伴病重,他不离不弃,自己服侍照顾老伴,老伴也理解他,从无怨言;李开文革命多年,已经是厅级干部,由于思念分别多年的妻儿,拒绝优厚的职务,回老家去寻找妻儿,此时的妻子已经两度改嫁,两度丧夫,但李开文不计前嫌,多次去央求妻子破镜重圆,最终感动妻子,其事迹也感动了许多人。

选矿大数据的挖掘环节包括:破碎筛分系统、磨矿分级系统、选别系统、脱水系统、尾矿输送、尾矿库监测等。每个环节又包含了相应的设施设备,设备作业中对应的就是易耗材料、工作能耗、维修频率、作业效率以及具体的技术工艺参数等数据。因此,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挖掘越深入,数据越全面详细;而借助现代检测技术对信息捕捉越多,数据量就越大,规律性越明显,对于生产的分析掌握就越准确可靠。

三、大别山红色家风教育的方式方法

大别山的革命者,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内容,还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方法,正是内容与方法的有效结合,才使得红色家风得以完美传承下来。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除了生活节俭之外,革命者们还坚持平民作风,与群众亲密无间。解放之后,皮定均回老家,坚持要自己用扁担挑着儿子回去,不带警卫员随行,他把身边的服务人员当做家人,一起过年吃团圆饭,教育孩子尊重服务人员,以长辈之礼对待他们。抗战时期,王远芬与普通战士挖不到野菜充饥,就带人去山村买玉米核碾碎了吃,结果肚子发胀,解不了大便,当他得知发生饿死人的事件时,又带头节省口粮救济灾民。这些革命者们都是从普通群众中成长起来,知道群众最反感的就是官僚主义,所以,他们无论身居何位置,都自觉与群众同甘共苦,抵制官僚习气,牢记革命宗旨,做群众的服务员。

(二)小事入手,防微杜渐

大别山的革命者们,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保持着高度的党性修养,忠诚坚贞、牺牲奉献,这些都鲜明地体现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当代领导干部同样面临着许多诱惑和腐蚀,如何保持清正廉洁,自觉抵制住诱惑,可以从这些革命者身上寻找答案。

贫苦生活、革命文化和大别山地区家风三者的结合,塑造出了大别山区革命者独特的红色家风,这是大别山区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晓以大义,循循善诱,善做思想工作

徐立清、林维先、于侠、周光等都是做思想工作的高手,在子女遇到困难而迷茫困惑的时候,他们会站在革命历史、党的宗旨和家境变迁等角度帮助子女疏通思想,提高觉悟认识,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1963年华北的洪水刚退,陈瑞先的儿子陈建国坐火车去呼和浩特等待分配工作,路途遥远,要三十六个小时才能到,有几位高级干部的子女在济南打电话给山东省委,要求派车接他们坐飞机去北京,陈瑞先听儿子说了之后很生气,开导儿子说:“你可千万不能学她们。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同群众同甘共苦。我们没有一丝一毫搞特殊化的理由。”[3]135林维先的女儿林鲁杰下乡当知青,曾因劳动辛苦而哭诉,林维先告诉她庄稼活里也有许多学问可以学习,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林鲁杰在父亲的开导下,树立了信心和勇气,很快融入了农村生活,被评为优秀知青代表,并坚持学习,后来做了医生。

四、大别山红色家风的现实意义

大别山红色家风,是大别山独特的革命文化,对于它的研究和宣传,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红色基因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廉政文化建设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丰富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内涵,扩大安徽红色文化影响

文化支撑历史,历史才更加丰满,信仰才更坚定。安徽大别山地区,不仅有辉煌的革命历史、优秀的革命文艺、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着独特的红色家风,它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别山的文化软实力。对于大别山红色家风的研究,能够丰富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内涵,提高安徽红色文化的品质,从而与大别山革命历史相得益彰,扩大安徽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影响。

2.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UmAlb、U-PRO、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及肌酐的水平均低于A组,血清白蛋白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成为鲜活的教育素材,为当代领导干部树立榜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许多革命者都是以这个标准来指导子女做事为人。在他们看来,事情无论大小,都是做人原则的体现之处,从小处入手,才能抓得更深入更触及灵魂。坚持在小事上讲原则,防微杜渐。洪学智最初制定了“三条原则”,后来规定了“八条铁令”,严格约束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皮定均坚持把福州军区送来的橘子转送给沙漠的官兵,自己掏钱给身边人员买橘子吃;陈一新的司机擅自去学校接孩子,被陈一新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抓住生活细节进行教育。张贤约公私分明,廉洁奉公,不让孩子有沾光意识,训练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王远芬由安阳军分区调到河南省军区时,警卫员在搬家时误把军分区的一只脸盆带了过去,他看到后非常生气,要警卫员捎回去,警卫员辩解说是小事,他坚决地说:“小事也应分得清,不要占公家一点便宜嘛。”[7]后来警卫员汇报已经把脸盆归还,他才安心了。

付江录是火箭农场友好社区的一名党员,一名个体工商户,在开办企业中,他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反对弄虚作假,倡导诚信做事,还教育员工不断提高思想修养。同时,他注重各民族团结。他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增强了农场个体户的凝聚力、战斗力,扩大了火箭农场企业的影响力,开拓了火箭农场个体户工作新局面,得到了团党委、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三)提供典型的家风建设案例,其教育方式方法可供借鉴

当前很多官员腐败正是从家风不正引发的。大别山的革命者们不仅是作战能手,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手,他们培养出的子女,普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国家的人才,这些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都值得当代领导干部借鉴学习。

生活完全断了来源,叶之容也不急,他又当爹又当妈的二十多年了,这一下歇下来,他可安逸了。他天天穿着大汗衫,大裤衩,端着茶缸,摇着蒲扇在巷子里晃来晃去,跟刁德安下象棋、下军旗、下围棋,杀得天昏地暗、死去活来。

(四)成为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源流,对于抵抗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沉渣泛起,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腐朽观念甚嚣尘上,许多青少年受其毒害,崇尚明星般的奢华生活,幻想不劳而获,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被扭曲。宣传红色家风,发扬优秀革命传统,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人生理想,也能起到抵制腐朽堕落的社会风气的作用。

据介绍,武汉理工大学现有食堂(含餐厅)18个,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就餐座位约12000个,有800余名炊管人员在食堂一线为师生服务。学校食堂目前已经形成了高中低档配套,学校餐饮基本实现了“四化”——就餐环境舒适化、烹饪加工精细化、经营品种多元化、菜肴时尚特色化。

20世纪50年代在澳大利亚发现了分散性土,在对冲蚀、管涌破坏的案例调查、分析和研究时,科研人员发现黏性土在有水条件下表现出分散现象,此现象归结为水利工程破坏的原因。此结论随后在各国引起重视,均出现分散性黏土引起工程事故的案例。美国学者从野外调查、室内试验以及补救措施等方面系统性研究了分散性土的分散机理、产生原因以及改进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5-6],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在黑龙江省发现分散性土后,国内学者也进行了深入试验研究[7]。随后在新疆、山东等省的工程建设中也遇到分散性土情况[8-15],对分散性土筑坝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予以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大别山红色家风是大别山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别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形成与大别山的地域文化分不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对于当前的社会文化建设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它的独特内涵,推动安徽的文化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6.

[2] 台运行,徐航. 皮定均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6.

[3] 《六安好家风》编委会.六安好家风[M].2017.

[4] 阎荣安.老红军周光:红色家风育后人[J].党史纵览,2017(3).

[5] 陈石平,张茂峰,康景海.刘伯承元帅的故事[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6:240.

[6] 何廉.何廉回忆录[M].佑慈,等,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97.

[7] 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六安将军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140.

[收稿日期] 2018- 11- 26

[基金项目]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研究项目“大别山红色家风的独特内涵及其传承研究”(2018CX059)

[作者简介] 王国杰(1981-),男,河北献县人,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 D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2273( 2019) 01- 0005- 04

(责任编辑 钱立青)

标签:;  ;  ;  ;  ;  ;  

大别山红色家风的独特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