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十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非公有制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理论、政策、法律等方面争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通过参加全国有关研讨会、座谈会和有关调查,从学术部门的理论工作者、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基层做实际工作的同志以及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中所了解和反映出的问题看,他们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从理论、政策、法律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1.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之间的法律概念界定问题。单纯以雇工人数(雇工8人以上为私营企业,8人以下为个体工商户)为划分标准是否科学?是否需要同时看资产、产值、营业额、利润率等综合经济指标?对于有些技术密集、资金(本)密集、利润率高、资产增值快,而雇工却在7人以下的“个体户”(如中介商、证券商、电脑商、房地产商等)和有些虽雇工超过8人,但却是劳动密集型或小作坊式的“私营企业”,是否需要重新科学地界定其法律上的经济性质?
2.私营经济的政治性质划分问题。到底是资本主义性质?还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资本、劳动力、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到底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应有和必有的?是否单纯以“有雇工就存在剥削,有剥削就不是社会主义经济”为划分标准?个体经济虽雇工7人以下,但7人以下也是雇工,能否将个体经济也排除在社会主义经济之外?社会主义经济是否应是单一公有制结构并且是纯而又纯的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问题。是权宜之计(有益补充、拾遗补缺),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主观行为还是客观使然?
4.看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标准问题。主要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还是以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为标准?这部分力量到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己还是合作伙伴?
5.私营企业主的队伍问题。随着这部分力量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扩大,目前是否已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或新生阶级?
6.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规模问题。对其资产、雇工、利润率等发展速度,是否需规定上限?它的进一步扩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稳定和对国家的安全、巩固等,是冲击还是促进?
7.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问题。有些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超过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公有制已不占主体),这些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是否还需要继续大力发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出:公有制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有些地方可以有所差别。地方应该是指什么?是县、市、省,还是华北、东北、西南等大区域?公有制为主体应该主要体现在哪?是单纯看总资产的数量还是重点看其质量和作用?
8.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目前私营企业主可以参政(各级人大、政协委员等)但不能入党(中发[89]9号文件规定),可目前已有几万名党员成为业主,他们是否需要脱党?如何理解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富也包括自己富)与业主不能是党员?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几十万名党员如何在与其业主是被雇佣这一特殊关系中发挥党的作用?这些企业的党组织是否还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和意义?
9.社会风气问题。目前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最主要来自非公有制企业的业主还是国有企业停工待产的职工或是温饱没有解决的农民?社会分配不公和社会腐败现象的根源,主要是非公有制企业的业主高收入和行贿所为还是国家分配机制和党内的约束机制不健全所造成?
10.私营企业的财产保护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88年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通过)确立了“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法律地位,但对其财产需不需要从法律上进行保护?是否与公有财产一样神圣不可侵犯?对私营企业财产的侵犯(被拿、被盗、被抢等),法律上应依据何款何条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