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科学:迈向新的发展阶段_编辑学论文

编辑科学:迈向新的发展阶段_编辑学论文

编辑学: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阶段论文,向新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是编辑学萌芽、崛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年代。它的中叶是编辑学的萌芽时期,它的后期是编辑学的崛起时期,而它的最后几年则是编辑学开始走向新的发展阶段的时期。

一、回眸过去

1.一批专著的出版和论文的发表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已出版编辑学专著二三百种,其中封面上有编辑学字样的著作有83种;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表的论文上千篇。这些论著的学术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已经超越了编辑业务的原始描述,开始在理论上作系统的探索。有的直接面对原理进行概括和阐述,有的针对概念、范畴进行全面的探讨,有的针对编辑工作的某一本质特征、基本环节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述。使编辑学理论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提升,使编辑学的学术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开拓。高等学校的编辑学专业教育也有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教研队伍有了相应的扩大,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其中不少人到国外进行了研修和交流,吸收了国外有关学科的知识和经验,这是编辑学前进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2.一些基本观点的逐步趋同或开始接近

经过几年的探讨、争鸣,学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有了某种相同和相似的看法,或者观点开始接近。这些问题是:编辑学起源于中国,1949年在广州出版的李次民著《编辑学》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的以“编辑学”命名的专著;编辑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应用学科;编辑学的学科分类应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编辑活动的特殊矛盾,揭示这些特殊矛盾所反映的客观规律;编辑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是精神生产的重要参与者;编辑工作是新闻出版和其他许多传媒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的基本概念是:创意(策划、开发)、选择(选题、选作者和稿件审读)、优化(加工整理、美化和质量的提高)和组合(编排、有序化);编辑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创意和把关;充分肯定编辑劳动的创造性,以及编辑在优选、传播、积累社会文化中的能动作用。

当然,在学术问题上,要百分之百的完全一致,是不太可能的,有同有异,求大同存小异,是正常的。再说学术是发展的,即使今天已经一致的看法,也还可能出现新的争论,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今天仍有人质疑一样,这都是不奇怪的。

3.编辑学理论框架的研究取得进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没有理论就不成其为一门学科,而是一种工艺手册或操作指南。编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但编辑的成果却紧密地关系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它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这样揭示它的理论系统,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就成为一桩不可缺少的基本工程。这就是说,我们所以要探讨编辑学的理论框架,目的是为了完善编辑学的学科体系。经过多次研讨,明确了这样二点:①认为编辑学的学科体系应包含四个部分,即编辑学理论、编辑业务、编辑史和编辑学方法论。我们要研究的理论框架,就是学科体系中的第一部分内容;②理论框架的基本任务是要阐明编辑学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编辑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所反映的基本范畴和理论原理。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有了几种框架的轮廓,即分别从文化性、传播性或人文科学角度来研究的编辑学理论框架,或者以是否隶属于出版学为标志来构建的编辑学理论框架,这些都为我们研究编辑学理论框架提供了思路,铺设了道路,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

4.多种媒体的编辑活动有个性,也有共性的问题得到了确认

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甚至光盘和电子出版物等多种媒体的编辑活动有没有共性的问题,是在编辑学研究已经越出图书、杂志和报纸等文字传播媒介编辑学的范围,需要建立适用于更多媒体的普通编辑学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学界对这个问题一般有这样几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编辑活动是指开发、选择和加工原型作品,使其成为可供复制的定稿品,并向公众传播的智力活动。以原型作品为工作对象是编辑活动的本质属性,使其成为定稿品是其主要任务,凡符合这种本质属性的特性,就是共性。

一种意见认为:各种传播媒介编辑活动的内涵或共性可简单地表述为: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作品以向公众传播。用“开发”,不用“策划”,因为“开发”不仅包括选题的制订,还可以包括选题优化、帮助作者修改作品内容以使作品增值等。

一种意见认为:现代各媒体的编辑活动既有特殊性,也有共性。这种共性就是为了传播、积累文化的目的,对精神产品进行“策划组织”、“选择优化”和“编排组合”工作。

又一种意见认为:“编辑就是根据一定的思想原则,以相应的信息或者著作材料为基础,进行创意、优选、优化、组合等综合性的精神生产过程,使精神成果适合于制作传贮载体的创造性智力劳动。”这里所说的“创意”、“优化”、“优选”、“组合”等编辑活动的特征,是书报刊、广播、影视等各种媒体都普遍存在的编辑活动,就是共性。

根据有关的讨论,一般认为:图书、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制品等各种媒体的编辑活动,有个性也有共性,这是肯定的。问题在于考察各种媒体的编辑活动的共性,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视角。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把个性指出来,再找到一些共有的横切面,就可以发现诸多媒体之间编辑活动的共性。

5.建立涵盖多种媒体的普通编辑学的登山之路已经启程

一般认为编辑基本概念的逐步趋同,多种媒体编辑活动共性的认同,为建立涵盖多种媒体的普通编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的任务是要揭示多种媒体编辑活动的普遍规律,解决构建这一学科的基本要素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不同类型的图书的编辑活动虽有很大差异,但并不妨碍寻找共同点,写出图书编辑学通论。不同传播媒介的编辑活动之间的差异虽然很大,并不否定其共同发展规律的存在。在科学认识各种传播媒介的共性的基础上,建立普通编辑学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尤其在出版多媒体化和网络化以后,出版媒体的编辑,特别是音像出版物编辑和影视媒介编辑,越来越接近,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这种趋同的倾向日益明显。

一种意见认为:1998年版《辞海》对“编辑”定义的修订值得注意。1979年版把编辑工作看作新闻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到了1989年版,把编辑活动的范围扩大到新闻出版机构以外,包括电影业。1999年版再扩大到一切传播媒介,说“编辑”是“组织、审读、挑选和加工作品的工作”,“是传播媒介工作的中心环节”。这说明新版《辞海》已把它的“编辑”定义适用于书刊、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这有助于认识编辑的特点、共性和普遍规律。

一种意见认为:研究普通编辑学要着力于有实践意义的规律性问题的研究,设想有三:①一次性和创新规律。②增值性和优化规律。③有序性与最佳运行规律。

一种意见认为:现在出版的编辑学著作,已有二三百种,不仅有图书、期刊编辑学,还有新闻、广播和影视编辑学。有人正在研究电子出版编辑学,还出版了一些阐述编辑活动一般原理的著作。可见各门类的编辑学尽管发育程度不平衡,但已经形成了一种研究的势头,这说明建立普通编辑学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至于它的普遍规律,应致力于揭示编辑活动共有的内外关系,以及各种矛盾运动的基本发展趋势。

总之,建立普通编辑学的漫长旅程已经起步,而且开端也是好的。尽管前面的道路将是不平坦的,但只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前景应该是乐观的。

6.编辑史、出版史、新闻史研究是编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编辑史、出版史、新闻史的研究,不仅是传媒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编辑学学科建设的需要,没有编辑史、出版史、新闻史的成果,没有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编辑学的学科体系是不完善的,这是我们要重视研究编辑史、出版史、新闻史的根本原因。这方面,新闻史起步较早,出版史也有不少成果,相比之下,编辑史成果不是很多。这方面需要加强。目前新闻界、出版界和高等学校有一批研究者,克服经济力量薄弱、资料缺乏等困难,锲而不舍,千方百计进行研究和著述,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课题研究和史论著述,要大、中、小并举。要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着重做好书、事、人、机构的个案研究,做好收集和发掘材料等基础性工作。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认真做好编辑史、出版史、新闻史的研究工作,不仅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国际意义。

二、新航标的浮现

编辑学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新的航标,这就是要求普通编辑学的建立。

建立普通编辑学这个问题,提出是比较早的。80年代编辑学研究一起步,就有人提出:“编辑学的门类很多,诸如图书编辑学、报纸编辑学、杂志编辑学、电影编辑学、电视编辑学、广播编辑学等。诸凡一切需要传递或贮存信息的学科,都应有自己的编辑学。”并且提出了要研究各门类编辑学的共性。在1989年,笔者曾说到“普通编辑学是研究如何通过视听读物开发人类智慧、创造性地构筑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传播和积累文化知识的科学”。但当时,由于出版界不少同志先后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研究图书编辑学和杂志编辑学,并且很快形成了热潮,还提出了许多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这样学术研究的势头,就自然而然地转向书刊编辑学研究中来。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94年在郑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编辑学学术研讨会,才把图书编辑学确定为主攻方向,目的是想通过图书编辑学的研究,取得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的突破,为编辑学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这样的目标应该说已经基本达到。编辑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各种不同媒体编辑学的出现,为涵盖多种媒体的普通编辑学的形成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值得提出的是20世纪最后二三年中发生的几件令人难忘的事情,这就是:

1.1998年版《辞海》对“编辑”概念的阐释,和“编辑学”条目的设置,这是“编辑学”条目第一次在大众化的大型工具书中出现。

2.一些刊物发表专文正面呼吁建立普通编辑学。这些文章的发表,又一次正式提出了建立普通编辑学的问题,并且阐明了建立普通编辑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引起了编辑学界的共鸣,有的提出讨论各种媒体编辑活动的共性,有的主张研究编辑学的理论框架,不应局限于书、刊编辑学的范围,应该包括新闻、广播、音像出版物……等更多的媒体。这是对建立普通编辑学的促进。

3.2000年3月中国编辑学会邀请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多种媒体编辑工作和编辑学的研究者,共同研讨多种媒体编辑活动的共性,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同,肯定多种媒体编辑活动的共性是研究普通编辑学的必要前提。

4.一些阐述编辑学一般原理的专著的正式出版,为普通编辑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这些看来是一些并不起眼的“琐事”,实际上成为了编辑学走向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即从建立部门编辑学走向建立普通编辑学新的发展阶段的转折点,就是要对各种门类编辑活动的特点,加以综合、抽象、提升,使它条理化、普遍化、系统化,成为可以指导多种媒体编辑活动的理论原理。这对编辑学研究来说,无疑是一种发展,一种进步。当然,这也是一个“水到必须有渠”的问题。它不是一些好事者的多事之举,而是客观发展的必然。因为各种媒体的编辑学不能孤立地、分散地、互不联系地存在着,这是学术发展规律所使然,是不能回避、也不能逆转的。

三、未来的展望

顺着编辑学发展的轨迹,未来的目标是清楚的,这就是要建立普通编辑学的框架,这是大家关心的21世纪初的热门话题。

建立普通编辑学当然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总之,是需要各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需要进一步积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开展学术争鸣。任何学术研究,不能忽视争鸣,何况是普通编辑学这要的新学科,更不能没有争鸣。争鸣是学术发展的动力,应该广泛地开展起来,诸如普通编辑学的学科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多种媒体编辑活动的个性和共性,它的基本矛盾,客观的发展规律、理论原理,以及它的基本范畴等等,都需要通过扎实的研究,深入的争鸣,来逐步形成。普通编辑学要建立、要成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21世纪初的学术活动,应该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积极的争鸣。

第二,要积极着手建立普通编辑学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应该①适用于书、报、刊、广播、影视、录音、录像制品等传播媒体。电子出版和网络传播,目前尚在发育中,还有待理论的进一步提炼,可以先不涉及或少涉及;②这样的理论框架要总结、归纳最近10多年来编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形成具有现代科学形态的编辑学理论。它属于应用科学范畴,但它的理论性应比各种媒体编辑学更强、更丰满,使它能与新闻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学科那样,耸立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系统之中,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③建立普通编辑学理论框架的条件是相当好的。根据80年代以来,编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包括上百种的编辑学专著,数以千计的论文,既有编辑学的理论著作,又有编辑学的实用著作,既有书、报、刊编辑学专著,又有新闻、广播、电影电视、电子出版物等编辑学专著,这说明形成普通编辑学理论框架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基础是相当好的;④应该说明,我们研究理论框架,不是要设置框框,而是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编辑学,不是限制和束缚,而是提供一种参考和服务”,是为了“加快整个编辑学走向成熟的过程”(刘杲:《我们的追求:编辑学》)。⑤研究编辑学的理论框架,是总结近20年来编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工程,特别是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和编辑活动的演变,必将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力求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展。

第三,为了建立普通编辑学,需要积极推动各种媒体、各种门类编辑学的研究,这不仅是目前发育还不够的那些媒体编辑学的需要,也是那些已经比较成熟的部门编辑学的需要。从各个角度,大家共同奋斗,使编辑学大大小小的花朵,争奇斗艳,才可能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繁华似锦的局面。

第四,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一起来做这项工作。除了从事新闻、出版、广播、音像、影视、多媒体和其他电子出版工作的同好以外,还要认真依靠高等学校的教研力量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高等学校的力量,主要在二个方面,一是有关专业的教研人员,二是学报编辑人员。这两方面的人员有很大的潜力,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发挥。这支力量人数不少,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是多方面的,而且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联合他们对于建立普通编辑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标签:;  ;  ;  

编辑科学:迈向新的发展阶段_编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