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卢奔宇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摘 要: 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行者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领路人,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当前高职辅导员中出现较多的职业倦怠现象。本文主要依据一线调查资料来归纳出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以及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通过改善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为辅导员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 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

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近年来,高职辅导员群体面临的职业倦怠现象呈上升趋势,开始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和高校的不断扩招,辅导员工作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诸如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责任重、教师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等。辅导员站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其职业倦怠问题不仅关系着其自身的发展,更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因此,了解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研究改善方式迫在眉睫。

一 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一) 精神疲惫

精神疲惫是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首要表现。由于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事件多而杂,工作强度高,认同感低,导致教师队伍中易产生烦躁、压抑、紧张等消极情绪,使得辅导员们对本职工作产生倦怠,工作热情减弱,干劲不足,从而引起精神疲惫,降低幸福指数,工作态度也从原来的踏实努力转向敷衍了事,甚至出现厌烦的情绪。

(二) 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紧张是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又一表现。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使得部分辅导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用冷漠的态度与学生交流,缺少对学生的关心、耐心与爱心,甚至对学生犯下的错误,容忍度低,同情心少,懒于管理学生[1]。久而久之,不但会让学生产生烦感,而且也使自己较为敏感,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较为紧张,从而表现出焦虑。

(三) 成就感低

成就感低是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深层表现。辅导员每天“机械循环式”的工作,使其基本无剩余时间和精力从事相关的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等科研工作,难以出成果,造成在职称评审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晋升困难,进而导致成就感低,缺乏对工作的自主能动性,工作效率减半,产生转岗或放弃高校工作的想法。

至此,基于电动汽车出行充电道路的道路简化模型便已经完成。该模型通过实时交通信息,确定充电站间的预期行驶时间,将无限复杂的道路交通网络化简为由少数带有权值的线段构成的道路简化模型,并自动排除了拥堵路段。当不计充电站信息时,从B到F的最短路径很明显就是图3中红线所示路径。在计及充电站时的路径规划也简化了很多。

二 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

高职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会影响其对学生工作的态度,造成工作热情下降、理想信念模糊,服务意识降低等[2],从而阻碍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发挥。敷衍了事的工作方式,不仅会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而且会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 对辅导员自身的危害

虽然国家在维护高校辅导员教师群体稳定与职业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如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开展各类培训,但高职院校辅导员仍存在工作激情降低、动力不足、职业倦怠现象上升趋势[6]。因而,如何减缓青年辅导员工作倦怠,迫在眉睫。

罪犯改造质量是衡量监狱行刑效益的重要量尺,是检验监狱工作层次和水平的试金石。做好新时代监狱工作,我们必须坚持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统筹推进监管改造、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劳动改造,切实把罪犯教育改造好,提高罪犯的改好率,降低重新犯罪率,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虽然高校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但是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被误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岗位,介于行政人员和专任教师之间,哪里需要去哪里。家长把辅导员当作“校园保姆”,教师把辅导员当作“学生勤务员”,学校把辅导员当作维持高校秩序的“保卫员”[4]。在职称评定及考核过程中,高校无法将辅导员的各类工作进行定量评价,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导致教师形成“做多做少”都一样的消极懈怠职业导向,也使得辅导员的晋升形成“慢慢长路”的错误思维理念。另外,合理的薪酬是辅导员职业动机的源泉与保障。辅导员在工作中会观察个人的薪酬收入变化,也会比较与其他辅导员、教师或行政人员的薪酬差异。而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薪酬和福利一般会以行政服务岗作为参考,整体收入偏低,使得辅导员的付出与回报不相匹配,极大地挫伤了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长期的高付出、低回报的工作待遇,导致辅导员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从而加重职业倦怠[5]

(二) 对学生群体的危害

辅导员职业倦怠中,辅导员自身的悲观、消极、易怒等负面情绪会通过日常的语言、行为、表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给学生,并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叉感染,导致学生中出现偏激、情绪敏感等不良现象。这将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 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危害

高职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先行者,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其职业倦怠现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适当的解决,不仅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稳定与团结,还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三 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 工作繁重,疲于应付

大部分辅导员是毕业不久的青年,他们从学生向教师这一角色转换,刚开始,充满了斗志与决心,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奉献精神,但也存在着一定缺陷。一方面,在工作过程中,他们的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与社会大环境的磨合度不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又难以得以平衡,他们中的个体缺陷也会随之表现出来,由于长期的外部的刺激和压力,导致在与学生的沟通与交往、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抗压能力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开展,从而产生各种抑郁、疲惫和焦虑情绪。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个人心理素质与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息息相关。大量实践研究表明,心理素质越高,人格的坚韧性越高,职业倦怠的程度越低。对于辅导员群体来说,自我的职业价值观、人生观和自我认同感直接影响辅导员的人格特征,而长期的追求与自我实现的心理得不到满足,会滋生疲倦感,更容易出现情绪衰竭,引发职业倦怠。

(二) 体制机制不完善

目前,国能已有38个项目并网发电,累计装机容量990MW,占全国总投产项目规模的18%左右,居全国第二位。在建项目5个,装机容量150MW,储备项目10个,装机容量300MW。国能秸秆电厂主要布置在中部和北部地区,分布在山东省、吉林省、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等地[24-25]。

(三) 辅导员自身原因

高职院校辅导员其本质工作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辅导员在工作中通常会变成无所不能的“万精油”。如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须立刻了解情况;时刻关注学生的网络舆论动态;针对部分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要进行谈话,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等。应其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教师具有随叫随到,随时随地工作的特点[3]。在长时间的高压力下,辅导员的个人情绪、工作行为都会表现出极端的反应,疲于应付各项任务。

四 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辅导员在其工作中倘若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对其身心都会产生各种消极的影响。在生理上,常常表现为疲劳乏力、失眠多梦、肠胃不适、肌肉紧张。在心理上,常常表现为精神疲惫、情绪低迷、较易发怒、缺乏耐性、烦躁抑郁,最终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在工作上,缺乏热情,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机械地应付工作,不思进取,缺乏职业自豪感,阻碍自身的成长进步。

(一) 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凝聚辅导员的人心。一方面,辅导员的直属部门要积极关注个体教师的现实状况,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合理安排工作,满足基本需要,使辅导员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维护辅导员的根本利益,促进辅导员在职业生涯上的突破与成长。另一方面,要提高辅导员教师的归属感与成就感,尊重辅导员教师的个人尊严和生活幸福指数,从多层次、多方面地关注每名辅导员。同时要注重辅导员知识结构的调整,定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从而改变其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其职业效率,帮助辅导员提高自我价值,打消他们对工作繁重任务的疲惫感,创造优质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从委托代理理论角度,政府与城市居民就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城市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即城市居民利益的代表。但是,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形是,居民个人利益指向与政府所关注的公共利益在总量上不总是完全一致。由于政府在决定提供某种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时需要考虑的信息和成本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在进行公共选择时公共政策又具有强制性与选择性,因此难免出现遗漏或偏颇。当在城市更新中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出现互动与博弈时,城市居民往往会因为个体的弱势以及高昂的利益诉求成本而望而却步。

(二) 加强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应加强各类制度保障,促进辅导员工作的常态化和科学化发展,解决由于工作制度原因造成的辅导员职业倦怠和情绪衰竭。第一,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对高校辅导员教师应根据其工作特性,单独考核,建立起区别于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岗位津贴和工作奖励机制。第二,在职业晋升方面,要为高校辅导员创造机会,畅通发展渠道。努力培养具有过硬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辅导员的同时,在一些党政中层干部选拔中,应优先考虑晋升有辅导员工作经历的教师[7]。在一些专任教师岗位选择上,应积极鼓励、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搭建起辅导员多方向的流动渠道。第三,通过给辅导员设定目标责任制来激发他们对工作的潜力和动力,要不断建立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如辅导员工作职责、学生突发情况预警机制、教育奖惩方案等,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使他们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缓解工作压力。第四,要注重对辅导员教师队伍的量化管理。通过学生事务工作来考核辅导员取得的工作政绩,并实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倒逼辅导员工作的规范[8]

(三) 加强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

针对辅导员自身,一方面,应当组织高职院校辅导员参加各类培训,掌握辅导员工作需要的先进理念,学会处理各类问题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针对辅导员心理的各类保障机制。使其在职业倦怠尚未出现或初见端倪的时候,帮助辅导员进行心理抚慰,走出职业阴霾,重建职业自信[9]

参考文献

[1] 田绍武. 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J]. 基础教育论坛, 2017, (10): 3-4.

[2] 张猛. 关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思考[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 (2): 59-60.

[3] 王希.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路径研究[D]. 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 2015.

[4] 王亚琴.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初探[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 112-114.

[5] 薛浩, 陈桂香.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激励机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4, (11): 116-119.

[6] 马宏伟.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与探究[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6, (3): 31-33,35.

[7] 叶春桥. 专业化:高校专职辅导员的理性诉求[J]. 教育与职业,2008, (9): 142-144.

[8] 蔡小薇, 姚崇. 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9): 126-127.

[9] 周正. 高校辅导员职业困惑及应对措施[J]. 成功(教育版),2010, (7): 150-151.

本文引用格式: 卢奔宇.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44):81-82,86.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44.030

基金项目: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校级课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TKY20170067)。

作者简介: 卢奔宇,女,汉族、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教育等。

标签:;  ;  ;  ;  

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