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建设需求探讨论文_林义鸿

佛山市顺德区科力给排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528300

摘要:在“智慧城市”建设大背景下,“智慧水务”的构想应运而生。该文文结合当前水务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国家战略部署详细阐述了智慧水务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现有基础、新技术和社会认识3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智慧水务建设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应落实顶层设计和完善评价体系的建议,为未来智慧水务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智慧水务;信息技术;水利信息化

1 必要性研究

本文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有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以及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几方面详细阐述智慧水务建设的必要性。

1.1 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

当前,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带来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正在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融合、与城市的管理运行系统相融合、与市民的生活和企业的运行相融合,创造出原来难以想象的城市和生活新形态,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政务、智慧水务等智慧新形态正在成为我们身边的一部分,“智慧 城市”的时代已经到来。此外,发达国家城市现代化进程也验证了信息化发展走向智慧化的趋势,美国纽约在世纪之交将“更智能化的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下一个十年计划的发展目标;2005 年新加坡颁布了“2005—2015智慧国计划(iN2015)”的信 息技术十年发展目标。

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水务事业发展、行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保民生的技术支撑手段,关系到城市运行优化资源配置、政府职能提升、公共服务完善等各项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智慧水务建设将以新技术应用带动水务信息化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以重点应用系统带动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发挥,为水务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通过智慧水务的建设可以有效增强城市降雨、蒸发、地面径流、供输排水管道压力及水位、地下水位的监测能力,为城市智慧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的准确信息,为城市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可能。同时,借助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网络设施的完善和升级,也可以为智慧水务提供高带宽、全覆盖的通信服务,在进一步促进水务信息采集传输的同时,也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共享程度,拓宽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渠道。

1.2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水利现代化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技术和体制上的问题,主要包括数据壁垒大量存在、智能应用程度偏低、业务协同形式简单等,因此,急需一种新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来继续引导并帮助实现水利现代化建设。在这个背景下,智慧水务应运而生,其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智能应用等建设理念能够较好地满足水利信息化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有助于克服传统水利信息化建设遇到的诸多问题。另外,智慧水务较传统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将更高,能够有效实现河道、水库、泵站、供排水管网等的联动控制,从而为涉水系统的优化运行提供基础支持。因此智慧水务将会是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3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有力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破除水资源瓶颈限制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等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在当前水资源刚性需求仍然巨大、水资源利用手段较为粗放、水污染超标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建立智能化信息监测、处理分析、监督监管系统,以更全面的感知手段对关键指标进行自动化监测,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管理人员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支持服务,从而以定量化的手段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

2 可行性分析

2.1 水利信息化基础坚实

近年来,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初步形成了由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保障环境组成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有力推动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为智慧水务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信息采集和网络设施逐步完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开发逐步深入、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加强、水利信息安全体系逐步健全、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逐步强化等5个方面,建设成果如表1所示。

表1 水利信息化重要建设成果(2011年)

2.2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使智慧水务建设在技术层面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支撑,特别是在水务信息监测、数据传输、智能应用等方面。例如,利用物联网强大的数据获取能力,将使水务自动监测数据更加全面,数据时效性更强,为智慧水务上层应用提供更为优质的数据支撑。另外,物联网能够有效实现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从而允许水务部门基于无线传输技术来建设大量的末端采集网络,并通过光纤铺设、公网租用等方式建成连接国家、流域、省三级骨干传输网络,这将为未来智慧水务建设提供基础的网络支撑。

2.3 社会认识与需求普遍提高

当前,信息资源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商业部门、政府部门以及科研部门,都将数据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作为部门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智慧水务作为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更高阶段和重要组成部分,以信息资源为核心,通过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分析挖掘来实现水务业务管理的智能化,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例如,上海以需求为导向,依托智慧城市网络基础来建设智能水网,支撑实现水务统筹管理,推进跨行业的集约整合。北京为了响应建设世界城市的总体目标,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在智慧城市框架下将智慧水务建设提上了日程,并制订了宏伟的发展目标。

3 建议与对策

本文从落实顶层设计和完善评价体系两方面提出智慧水务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3.1 落实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限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智慧水务是针对涉水事务综合管理的复杂巨系统,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多要素资源的整合、集成、开发和利用,且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开发周期较长,其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显得特别重要。同时,信息技术处于飞速发展中,水务管理在不断成熟,智慧水务的建设必须面向未来才能满足长期建设的需要。因此,从全局出发的顶层设计对于智慧水务建设来说尤为重要,只有按照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进行系统的建设才能使智慧水务具有整体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3.2 完善评价体系

目前,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渐升温,智慧水务在全国范围内也开始被提上日程,例如北京、上海等多个地方已经制定了详尽的发展规划。但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因此除了做好顶层设计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定量地对各地智慧水务建设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指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智慧水务建设提供动态、科学的引导。同时,智慧水务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需求,体现差异化和合理性,遵守系统性与代表性、可量测性与可比较性、科学性与交叉性、动态性与稳定性等原则。

结束语

随着我国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水污染问题的加剧以及旱涝急转等极端天气频发,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使水资源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给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水环境安全、航运安全和水工程安全带来了重要影响,对水资源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当前智慧城市、水利现代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使我国在水资源综合管理方面必然选择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的智慧水务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架构.管理工程学报.2016.1

[2]顾道德.2011年中国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高峰论坛.2016.2

[3]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EB/OL].2016.9

论文作者:林义鸿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  ;  ;  ;  ;  ;  ;  ;  

智慧水务建设需求探讨论文_林义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