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能力培养”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论文

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语文论文,能力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改革实验

收稿日期:1995-01-18

资溪县小学语文“能力训练”教改实验是一项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为目标,以科学的训练为途径的,涉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的教材教法的整体教学改革实验。

实验方案于1982年秋提出,在县城小学实验。1988年在全面总结实验成果的基础上,自编实验教材,秋季开始使用自编的五年制初等义务教育语文实验课本第五册。实验由城镇向乡村延伸,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1992年,五至十册教材通过了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定,列入省“八·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项目。抚州地区教育局通过调查论证,作出了在全区推广这项实验的决定。在地区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现在全区九个县(市)城乡,一至五年级有536个教学班(含教学点复式班)16621名学生(其中农村学生5158名)接受实验。

一、实验思路

小学语文学科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农村小语教学存在着费时多,负担重,效益差的弊端,此问题症结何在?怎样提高小语教学效率,有无新径可循?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县、乡、村三级小学的五年级1231位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了抽样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初步分析,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小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心理发展实际,脱离学生认知实际;教学思想陈旧,教学内容繁杂,教学程序模糊,教学方法刻板,学生负担沉重。这正是小语教学的问题所在。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初步形成了一条较清晰的实验思路:小语教学改革必须从宏观上研究,从整体上构想,从智能上着眼,从训练上突破。

所谓从宏观上研究,是对实验思想而言,就是把这项教改实验置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服务于实施义务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来探讨;从整体上构想,是对实验范围而言,即是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优化上下功夫;从智能上着眼,是对实验目标而言,是指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着眼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能;从训练上突破,是对实验途径而言,就是强化训练意识,优化训练过程,提高训练效率。

根据以上思路,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实验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实践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坚持立足农村,兼顾城市,面向全体,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坚持做到教师不拔尖,学生不择优,设备不特殊,在一般条件下探索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和规律。

(二)实验内容:

以能力为序列——能力训练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的教学思想;以课文为例子——能力训练的教材运用;培养学习兴趣——能力训练的心理动机;指导学习方法——能力训练的途径;养成良好习惯——能力训练的归宿。

(三)实验要求:

较好完成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关于听、说、读、写的教学任务。

在阅读和作文方面,达到叶老师提出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同时,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无效劳动,减轻学习负担。

二、实验做法

第一、编写实验教材。

根据实验的指导思想,我们从知识系统与能力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本着简化头绪,归类集中的原则,遵循整体构想、分项训练的思路,设计了能力训练序列,把听、说、读、写的能力寓于字、词、句、篇的学习与训练之中,力求形成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合理交叉。这个训练序列主要分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两个部分。其中又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所谓“一般能力”是以有关的智力因素为主体,具有共同性、渗透性的特点,作用于读写能力训练全过程的最基本能力;所谓“特殊能力”是指读写一篇文章所应具备的能力。它是一般能力的立足点具体体现。二者有机结合,构成比较合理的语文学习能力结构。这个系列如图所示:

编写的各个环节,均以培养学生上述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

教材采用分科型编写,每册二本:《语文》为必读本,《课外阅读》为选读本。下面以每五册课本为例,简要介绍教材的编写体例。

(一)《语文》课本:

1.阅读部分

(1)阅读能力的安排。本册课本着重训练三项阅读能力:理解词语的能力;认识句子的能力;分析自然段的能力。同时,安排了听记、朗读、默读和初步的自学语文能力的教学和训练。

(2)单元设置。以上能力分为四个单元进行教学和训练,每一单元由“阅读例话”、“阅读例文”、“阅读训练”三大部分组成。“阅读例话”通过课文实例,传授有关知识,指导主要方法,培养某项独立语文学习能力。它是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形成本项能力的指导性短文。

每单元“阅读例文”安排了6篇课文,根据能力分项训练的需要分为两组。第一组由三种类型的课文组成,即“讲读例文”,以教师传授知识、指导技能训练为主;“巩固例文”,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知识,进行技能训练为主;“自学例文”以学生独立运用知识技能进行自学自读为主。

“阅读训练”是本单元的多项练习。功能在于强化识记,加深理解有关知识,训练有关能力。

(3)课文。每篇课文力求贯彻“按能力训练要求选文”的原则,同时注意思想教育因素。选文收入了国内有关教材的传统篇目,但教学重点却按本教材体系来确定,充分发掘能力训练因素,发挥其在能力训练中的范例作用。

(4)练习。教材遵循“从训练上突破”的原则,强化了练习的设计,全册教材的练习分为课文后的单项练习,即练习;一个单元后的多项练习,即阅读训练;一册后面的综合练习。这三类练习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既是台阶,又呈螺旋上升。其中每篇课文后的作业,根据不同类型课文设置功能不同的作业。讲读例文的练习以记忆性练习为主;巩固例文的练习以理解性、巩固性练习为主;自学例文的练习以运用性练习为主,渗透创造性练习内容。

(5)预习。预习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按照由单项到多项到综合的层次来安排,各具重点,又注意联系。随着学程的进展,对预习和自学的要求逐步提高。前一单元为后一单元的基础,后一单元为前一单元的复习,注意知识之间的衔接和递进。

2.作文部分

本册作文,着重训练学生三项能力,即初步的观察能力、记叙能力和片断的写作能力。这三项能力系十项写作能力的基础。随着学程的进展,写作能力训练的要求逐步提高。

第一单元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1)训练要点。提出本单元本项能力训练的目标、主要内容和训练重点。(2)习作例话。向学生传授有关的知识要领、训练程序和主要方法。(3)习作例文。一般选编2-3例。这是学生进行本项写作能力训练的范例。(4)病例分析。这是为写作训练提供的预防性材料。(5)写作训练。每一单元根据能力训练的需要,围绕训练要点设置了3-4项写作训练内容,每一训练后面有提示。训练内容是本着先仿后创、先说后写、先图后文的顺序安排的。

课文最后安排了四次综合训练,目的是复习巩固本册课本所传授的写作知识,沟通各项能力之间的联系,发挥整体训练的优势,强化能力训练的程度,提高训练的效果。

阅读、作文虽然分为两部分,但在编写时注意了读写结合,在内容安排上有分有合、有对应、有交叉,更多的是强调了内在的结合。

(二)《课外阅读》课本:

课本根据读写能力训练项目分四个单元编写。每一单元由“阅读文选”和“阅读乐园”两部分组成。选文密切配合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注意了体现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通过选文的阅读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检验和强化,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阅读乐园”,重在阅读趣味性,通过趣味阅读,进一步训练读写能力,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实验课本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编写体例,独具个性。主要表现在:(1)它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为目标,以科学的训练为途径的集文选型和训练型体系优点的一种新体系教材。(2)构建了四个方面的系列:知识系列、能力培养系列、训练系列、思想教育系列。(3)按能力训练项目组编单元,能力形成过程既是台阶式前进,又呈螺旋上升。

一个或两个单元训练一项读或写的能力,在每一个项目下面分设2-4个训练要点。一个要点传授一个方面的知识,指导这一项方法,这样由点连线,由线组面,线条清晰,台阶分明,学生拾级而上,循路前进。同时还编制了单元多项训练,学期综合训练和学年综合训练。

课本1-4册以培养学生学习拼音,查字典的能力为重点,兼顾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一定数量的识字和识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低段起步注重阅读能力的训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识字教学步入能力训练的范畴,从第五册开始重点训练读写能力,到第九册完成读写单项能力训练。第十册则围绕怎样自读一篇文章和怎样自写一篇作文安排训练项目。使之成为小学阶段的能力综合训练学期。

2.知识与能力,相辅相成。

实验课本以传授有关的读写知识为先导,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在获得能力之后自学更为丰富的知识,促进“知”和“能”相辅相成。

3.训练与练习,相互配合。

实验课本把讲授、指导、练习、评改组成一根链条,通过这些环节,优化训练过程,强化训练效益。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机渗透。

实验课本无论在读写能力序列的设计上,还是在训练程序的安排、课文的选定、练习的设计上都十分注意观察、感知、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及动机、兴趣、方法、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渗透、联系和沟通,以充分发挥教材的发展智能上的作用。

5.文与道,相得益彰。

实验课本在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努力做到内容上突出重点,实行单元化;方法上注重渗透。形式上注重多样。

第二、改革教学方法。

(一)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能力训练的主体,我们依据“从智能上着眼”的原则,在改进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和选用最佳课型两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通常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第一步:预习。学生先为读通课文进行系统的一般预习,接着按某项能力训练的要求进行重点预习。这一步任务是让学生感知课文,为下一步理解课文打好基础。第二步:尝试与质疑。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试做有关本课训练重点的题目,提出质疑。第三步:讲解与讨论。围绕能力训练目标,老师抓住关键,重点讲解;学生在老师点拔下,经过讨论掌握知识要领和方法。第四步:练习。进行目的明确的巩固性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为适应能力训练,我们设计了各种课型供选用。比如例文例话对应课,思路探索课,导练评改课,读写对应课……

(二)改善教学管理。实验中注意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具体做法是:

1.试行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个别辅导。教师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的基础,将全班学生分为甲、乙、丙三个学习小组,在年级教学要求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各组单项教学要求,作业数量保持一定差距,使甲组学生“吃得饱”,从广度和深度上保证学生主动精神得到发挥;乙组学生“刚刚好”,学习的主动性得到相应的发挥;丙组学生“吃得了”,学习的主动精神不受到压抑和干扰,定期根据各人发展情况进行小组成员调整,同学们称之为“升组”。这样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先慢后快,全面提高。

2.改进考试方法。为科学、准确地检测能力训练中教与学的效果,我们在检测方法上注重了四个结合。(1)闭卷与开卷结合。每一单元和期末考试实行闭卷,开卷双轨检测法。闭卷考试以记忆性、巩固性题型为主;开卷考试以运用性、创造性题型为主。(2)必做与选做结合。为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分组教学的特点,每张试卷均安排必做题、选做题两种。(3)重点与一般结合。单元和学段能力训练重点,亦是检测重点,但基于整体构想原则,每一试在突出重点训练检测的同时,兼顾一般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的检测。(4)竞赛与考试结合。为减轻学生对考试的心理压力,我们根据儿童好胜的心理,在检测中适当组织能力竞赛活动,试行以赛代考,让学生在欢愉心理支配下,接受检测。

3.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语文课外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阅读、写作、书法、观察、采访、自编小报、习作、演讲、故事会等等。课外活动的内容一般围绕能力训练项目安排。

4.布置语文学习环境。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对能力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老师根据能力训练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办好“小主人”班刊,在教室陈列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展览优秀习作等,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三)激发学习兴趣。施教之功,先在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力训练中的重要心理动因,我们注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调动各种手段,让好、中、差学生都有享受成功欢乐的机会,同时在生动活泼的讲练,掌握教学机智,创设学习竞赛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等方面下工夫。

(四)指导学习方法。施教之功,重在授法。教会学生学习,是能力训练的途径。我们在注重指导自学,指导学生揭示知识规律的同时特别重视设计学习程序。

(五)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施教之功,贵在养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能力训练的归宿。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主要有:

讲:教师讲清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意义,使学生心中有目标。

导:着重正面引导,因势利导,多方指导;坚持表扬、鼓励、巧妙批评、监督;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带:教师示范、带动,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楷模。

练:反复训练,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纠:随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三 实验的成效

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经过13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生负担明显减轻。由于实验教材简化了教学内容,集中了教学目标,大大减少了教学中的无效劳动,真正做到了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向科学的训练要效益。

三年级实验班、普通班作业负担情况对照表(县城)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班作业种类大大少于普通班,自然作业时间也大大少于普通班。同时实验班学生对作业的心理反映均好于普通班。这就说明了实验班学生无论是作业负担还是心理负担都比普通班轻得多。

其二,学生读写能力普遍提高。1994年6月,我们用省教研室检测全省各种教改实验毕业班的试卷,对全县,包括村完小在内的一千余名实验班学生进行毕业会考,考试成绩充分说明改变小语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大面积提高小语教学质量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资溪县小语“能力训练”实验班1994年毕业会考成绩统计表

其三,学生的特殊发展良好。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实验班学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征文赛、获奖200余人次,实验班学生多篇习作在各级征文竞赛中获奖、刊社出版发表,如县实验小学近年中有31篇(次)习作发表获奖,其中国家级8篇、省级3篇、地级20篇,五年级学生王晋、四年级学生龚怡平分别获“全国农村学生作文大奖赛”“金色的童年”征文二等奖、一等奖。

其四,差生进步喜人。实验班成绩较差的学生经过学习,大都得到进步,一是反映在合格率大幅度上升,二是反映在差生比例逐年下降。(见58页示意图)

高阜镇港口村小第三轮(1991-1993)实验班差生进步示意图

说明:(1)该班学生数为29人。

(2)差生系60分以下者。

其五,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几年来有一大批青年教师通过实验班的教学,脱颖而出。多位教师在各级教学评优中获奖,论文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论文评比中获奖。我县村民办教师周桂英,初中毕业担任实验班教学两年后,参加课堂教学评优,获地区一等奖,省二等奖,教学论文获省二等奖,1992年以优良成绩考取师范。这些在教学教研中获得成功的教师有个共同的体会是:“实验班的教学教会了学生,丰富了自己,我们的成功得益于‘能力训练’实验。”

其六,教育科研成果丰硕。以实验为研究专题的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社发表出版30余篇(本),其中国家级10余篇,获优秀论著奖16次,其中全国2次,一等奖6篇(次),四次参加全国小语会学术研讨会。交流的论文都收入论文选出版。实验论文收入《全国中小幼教学改革金钥匙获奖论文集》。

四、思考与启迪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能力训练”教材教法改革实验具有体例科学、个性鲜明、适应广泛、效果显著等特点。实验的初步成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启迪。

第一、关于课题。

本实验课题的提出,我们是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的。

一是用现代教学思想为先导,以增强实验的科学性。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了被为“课程现代化”的典型代表: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理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和法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等学说。我们还从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宝库中寻求启发,探得新路。我们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语教育体系为实验宗旨,遵循叶老关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原则,课题力求体现现代教育观点,体现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本质。

二是从克服小语教学的弊端入手,以增强实验的针对性。我们针对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作文教学“空空洞洞看不见”学生负担重,教学效益低等弊端,把简化头绪,集中目标,构建系列,设置台阶,减轻负担,提高效益作为实验的主攻方向,增强了实验的针对性和效益性。

三是坚持取众家之长,走自己的路,克服实验的盲目性。我们注重吸收国内外成功的实验成果、搏采众长,为我所用。比如借鉴数学教材“清清楚楚一根线”的编写体例,构建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实验教材编写新体例;借鉴初中语文“一课一得”教改成果,建立单元教学体系;借鉴“思路教学法”,建立新的读写结合教学体系;借鉴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创立尝试性预习等,这样有效的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二、关于教材。

一套优秀的教材既是先进教育思想的结晶,又是先进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学效益的载体。本实验教材在城乡试用以来,被师生誉为“好教、好学的好教材”,是因为教材体现了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范例性。本实验教材强化了工具性。遵照叶老关于“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思想。本实验教材因能选文、因能设练。课文是培养能力的例文,练习是训练能力的习题,而这种范例性又集中体现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一组课文教给一种学习方法,数次练习训练一种能力。知识在例话例文的学习中获得,方法在例话例文的学习中掌握,能力在例文学习和有效训练中形成。

二是新颖性。本实验教材的可学性,在于它的“新颖”,具体表现在:编写体例新,训练设计新,检测方法新。

三是精要性。本实验的教材编写,不受语文课本越编越厚的时尚所左右,力求课文、练习少而精。5-10册课文总共144课,较通用教材少66课。我们认为课文是课内指导学法的例文,宜精短、浅显。但本实验教材的《课外阅读》5-10册共168课,外加阅读乐园144课,学生总的阅读量为356课,比通用教材的204课多152课,本实验教材未编练习册,练习的设计同时体现了少而精。这种精要在于突出重点,减轻负担。

第三、关于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先进教学思想的首要途径。为达到不需要教,必先进行有效的教。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从而“受益一辈子、受用一辈子”。这是教学方法之精髓。在遵循为学而“教”的原则的前提下,围绕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个目标,教学方法应该是百花齐放。

(曾曙春 程景秋执笔)

标签:;  

小学语文“能力培养”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