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毛虫性信息素应用研究与茶园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

茶毛虫性信息素应用研究与茶园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

王永模[1]2004年在《茶毛虫性信息素应用研究与茶园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文中研究说明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是我国茶叶的一种重要害虫,目前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引起了一系列生态与经济问题。开展茶园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论文于2002-2003年在贵州省都匀茶场系统地研究了茶毛虫成虫生物学特性,完善了性信息素防治的应用技术,比较了B.T和苦参碱在不同施用时期对害园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组建了新的茶园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主要结果如下: 在自然条件下,茶毛虫的成虫雌雄比例为1∶1.4040,雄成虫比雌成虫早羽化1.48天。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分别为6月中旬和9月下旬,成虫集中在下午5-7时羽化,每日有两个求偶交配高峰,分别为下午6-8时和早上5-7时,交配持续时间为7.98小时。成虫的平均寿命为4-5天。雌成虫的平均产卵量为196.47粒,其中有26.92%的雄成虫可以进行第二次交配,但无第叁次交配;雌成虫一生只能交配一次,其产卵量与交配的雄虫是否曾交配过无关。雄成虫的扩散距离为100米左右,怀卵雌成虫最远可扩散150米。这是首次对茶毛虫成虫生物学进行了深入观察。 对茶毛虫性引诱剂诱蛾效果影响因子的观察发现,B型诱芯的诱蛾效果明显好于A型和C型,以剂量1.0mg/枚的诱芯诱蛾量最多,设置高度90cm的水盆诱捕器效果最好,诱盆口径24cm为宜,诱芯离水面高度0.5-1.0cm最佳,且上风带诱盆诱到的雄蛾最多,在下小雨的夜晚仍可以诱到大量雄蛾。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茶毛虫性引诱剂应用研究,其中,2002年全年2个世代应用性信息素防治2次,面积为20hm~2,共诱到雄蛾17683头:2003年全年2个世代应用性信息素防治2次,防治面积为23hm~2,共诱到雄蛾23679头。2年期间,性信息素防治区比对照区雄蛾交配率下降29.24%-47.26%,卵块量减少50%-51.92%,后代幼虫量下降53.39%-66.61%。这是首次应用性引诱剂对茶毛虫多个世代进行诱杀研究,从而完善了茶毛虫性引诱剂防治技术。 进一步应用生物农药防治茶树害虫的试验表明,苦参碱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为73.54%,持效期为10天左右;B.T对茶毛虫幼虫的防治效果为37.8%-80.2%,对茶刺蛾幼虫的防治效果为41.26%-65.05%。天敌群落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化学防治区和不防治区,害虫均匀度指数升高,无公害防治区内没有出现害虫暴发性为害现象。为此,组建了以性信息素和生物农药为核心的茶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示范结果显示该无公害防治技术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陈德凡, 赵丰华, 任红楼, 李勇, 申阳[2]2011年在《昆虫性信息素在信阳茶园中的应用效果初报》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索昆虫性信息素在茶园中的应用效果,利用茶毛虫和茶尺蠖性信息素在信阳震雷山茶园进行了引诱试验。结果发现,当虫口密度较低时,性诱剂诱虫量与害虫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能准确反映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动态。如茶尺蠖第1代成虫,性诱剂每日诱虫量高于黑光灯诱虫量,其中性诱剂日诱虫量最多为35头,而同日黑光灯的诱虫量仅为3头;茶毛虫越冬代、第2代虫口密度较低时,性诱剂诱虫量也能准确反映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动态。而当虫口密度过高时,性诱剂预测数较黑光灯预测偏低,如茶毛虫第1代蛾量大增,性诱剂最高诱虫量为155头,而黑光灯最高诱虫量达298头,后者则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增加。当田间害虫密度较低时,性信息素作为测报工具和防治手段,效果比黑光灯好,对茶尺蠖和茶毛虫的防效分别达到73.36%、90.28%;当害虫大发生时,性信息素对茶毛虫的防效不太理想,还需结合其他无公害防治手段进行防治。

张家侠, 黄建琴, 罗仲兴, 吴琼[3]2012年在《我国茶毛虫无公害防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整理目前国内防治茶毛虫的相关研究报道,总结了我国茶毛虫无公害防治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主要采用的几种无公害防控技术的内容与效果,并对后续的防治研究进行了展望。

赵丰华, 彭萍, 任红楼, 龚凤萍, 郑杰[4]2011年在《茶园茶毛虫性信息素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毛虫是危害茶树的叁大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咀食叶片为害,大发生时,将茶树芽叶、嫩梢啃食殆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树势。另外,虫体的毒毛触及人体皮肤能引起红肿痛痒,严重影响采茶及茶园管理。长期以来,茶毛虫防治依赖于化学防治,但长期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带来害虫抗药性增强、生态平衡破坏、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由此产生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成为制约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性信息素引诱剂是昆虫性外激素,是一种灵敏度高、专一性强、无毒、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操作简单的无公害防虫剂,国内外非常重视发展和应用这项技术。性信息素引诱剂作为测报工具和防治手段,在棉铃虫、小菜蛾、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玉米螟等害虫应用技术已相当成熟。为了探索茶毛虫性信息素引诱剂在茶园上的应用效果,2010年6~11月,笔者利用茶毛虫性信息素引诱剂在河南信阳市马鞍山茶园进行了引诱试验,试验总结如下。

盛忠雷[5]2012年在《性信息素对茶园主要鳞翅目害虫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鳞翅目害虫是茶园常见的一类害虫,每年对我国广大茶区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我国茶农对茶园鳞翅目害虫的防治由来已久,但广大茶园始终未能摆脱其害。随着“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提出,我国茶园防治害虫的技术也正逐步走向绿色环保健康的路线。而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和防治茶园鳞翅目害虫的方法,无疑是一种低投、高效又环保,前景较好的重要农业控制措施之一。本试验重点研究利用性引诱剂对茶园3种主要鳞翅目害虫茶细蛾、茶毛虫和茶尺蠖的监测及控制作用,来探讨该方法在控制茶园主要鳞翅目害虫中的可行性。首先,本试验通过田间和实验室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分析茶细蛾成虫的生物学特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基础。从田间采集茶细蛾幼虫回室内饲养,然后观察其成蛹后的羽化特点以及调查羽化后成虫的一些形态特征。之后,重点围绕性引诱剂对这3种主要鳞翅目害虫的监测作用而展开。通过在田间安装性诱捕器,监测茶细蛾在永川地区全年的发生动态;日活动节律;又设计试验对茶细蛾在生产茶园和种质茶园两种不同类型茶园中发生动态的异同进行比较;按照同样的思路对其在福鼎大白、平阳特早、渝茶、南江和蜀永307等5种茶树品种茶园中发生动态的异同进行比较。本试验在全国不同茶区选择若干个试验监测点和防治点,这些试验茶园主要分布于重庆永川区、荣昌县、河南信阳市、云南普洱市、江西南昌市和湖北黄冈市等地;同时还在各试验点安装杀虫灯,以灯诱监测和防治害虫的情况同性引诱剂试验作对比。本文将对3种害虫在不同茶区或地区的发生动态进行描述分析和讨论;对3种害虫的发生动态同平均气温进行相关分析和讨论;对3种害虫性诱剂监测和杀虫灯监测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本文另设置性引诱剂的防效试验。试验中通过调查这3种主要鳞翅目害虫的幼虫在防治区茶园的发生情况,计算性引诱剂的防治效果。本文得出如下试验结论:1.茶细蛾成虫头部到腹尖的平均长度雌/雄分别约为:5.16 mm/4.72mm,头部到翅尖的长度分别为5.99 mm/5.52mm;茶细蛾的羽化时段主要集中在黄昏后至清晨前这段时间,比例约占全天的76.67%。2.通过性引诱剂监测发现:重庆地区茶细蛾年发生7代;茶细蛾的求偶活动主要发生在20:00-24:00时段,约占全天的60%以上;茶细蛾在生产茶园和种植茶园两种不同类型茶园的发生量差异不明显;茶细蛾发生对茶树品种的选择性没有显着性差异。3.性引诱剂监测不同地区害虫可见:茶细蛾在西南茶区的发生量高于江南茶区,且西南茶区茶细蛾的世代交替现象出现得也早;茶毛虫在4个监测点中,以江北茶区的河南信阳地区发生量最大;茶尺蠖以南昌地区发生量最大,但其性引诱剂监测情况波动较大,与茶尺蠖固有的活动规律稍有出入。4.性引诱剂监测与日平均气温的相关分析:在夏秋季茶细蛾随着气温升高,其活动量降低;茶毛虫成虫动态在20-28℃范围内随着气温升高而活动更多;茶尺蠖成虫动态在此温度范围几乎不受气温影响,其活动量与气温不达到显着相关性。5.引诱剂与杀虫灯监测的比较:利用性引诱剂监测茶细蛾的效果较好,而杀虫灯几乎没有诱到茶细蛾;两种方法对茶毛虫的监测均有较好的结果,二者之间达到极显着相关性,监测害虫发生动态一致;对茶尺蠖的监测中发现,杀虫灯监测是一种好的方法,性引诱剂基本可监测到茶尺蠖动态,但监测结果波动太大,尚不稳定。6.性引诱剂防治结果:性引诱剂对茶细蛾和茶毛虫的防治效果较好,对茶尺蠖的防治效果一般。其中在信阳进行的茶细蛾的防治试验中,性引诱剂使防治区内茶园卷苞率大幅下降,防效达到98.67%;在永川和信阳进行的性诱剂防治茶毛虫的试验显示,性引诱剂可使防治区内茶毛虫幼虫的发生量与对照区相比降低79.81%;在信阳进行的性引诱剂防治茶尺蠖的试验结果显示,其防治效果仅为达到了55.94%,说明性引诱剂对茶尺蠖的控制作用有待完善。7.通过试验结果发现,性引诱剂对茶细蛾和茶毛虫均具有很好的监测效果,对茶尺蠖的监测基本也能反映其发生动态;同时,这3种性诱捕器对茶园这茶细蛾和茶毛虫种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减少茶园这2种害虫的为害,对茶尺蠖防效稍差;总的来说,利用性引诱剂均可以较好地对茶园这2种主要鳞翅目害虫进行监测和防治,对它们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而对茶尺蠖的控制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

孙晓玲, 陈宗懋[6]2009年在《基于化学生态学构建茶园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文中研究指明系统介绍了茶树害虫性信息素、虫害诱导茶树挥发物的生态功能、外源诱导茶树抗虫性以及非寄主次生代谢产物对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的行为调控效果四个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茶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体系进行了构建和展望。

高旭晖, 杨云秋, 梁丽云[7]2006年在《昆虫性信息素与茶树害虫治理》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昆虫性信息素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已在水稻、棉花和槐树等作物害虫防治中应用,并且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其防治原理是“诱杀”和“迷向”。在茶树害虫防治中,国内外已开始研究和应用。日本研制开发了茶卷叶蛾类的性信息素,两代产品均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防效;国内分离鉴定了茶毛虫性信息素、茶尺蠖性信息素,前者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茶园试验,结果显示,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今后,要进一步探索茶园害虫性信息素的组分、活性成分及其各组分的比例;要强化性信息素应用方法,特别是加强与其它无公害控制措施协调、组合应用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把茶园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阈值水平下生存。

王永模, 戈峰, 刘向辉, 王利军, 冯峰[8]2006年在《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茶毛虫的田间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在贵州省黔南州都匀茶场进行了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Strand的田间试验。通过比较处理区和对照区内茶毛虫发蛾量、交配率和后代虫口密度,发现剂量为0.5mg的性信息素释放器按5 m的间隔施放的防治效果显着好于其它处理,它在越冬代和第1代试验中茶毛虫诱蛾量分别减少83.90%和70.25%,交配率分别下降78.18%和73.21%,虫口密度减少59.02%和45.71%。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迷向法可以作为防治茶毛虫的一种手段。

毛加梅, 汪云刚, 唐一春, 刘德和, 冉隆珣[9]2011年在《我国茶毛虫防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茶毛虫在我国茶区分布范围广,是大部分老茶区的重要害虫之一。综述了运用农业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防治茶毛虫的研究进展,并对茶毛虫研究进行了展望。

戈峰, 王永模, 刘向辉, 冯峰, 王利军[10]2003年在《茶毛虫性引诱剂诱杀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 0 2年在贵州省都匀茶场研究了茶毛虫性信息素引诱剂大面积诱杀茶毛虫的防治效果 ,并观察了不同浓度以及不同高度设置对诱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越冬代试验 2 0d ,诱杀成虫 42 60头 ,第1代试验 44d ,诱杀成虫 1 3 42 3头 ;防治后田间落卵量以及后代幼虫数分别比对照区减少 5 3 3 3 %和60 5 3 % ;诱蛾效果以浓度为 1 5mg 枚的诱芯效果最好 ,诱盆设置高度以 90cm左右为佳。

参考文献:

[1]. 茶毛虫性信息素应用研究与茶园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D]. 王永模. 湖南农业大学. 2004

[2]. 昆虫性信息素在信阳茶园中的应用效果初报[J]. 陈德凡, 赵丰华, 任红楼, 李勇, 申阳.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3]. 我国茶毛虫无公害防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张家侠, 黄建琴, 罗仲兴, 吴琼. 中国植保导刊. 2012

[4]. 茶园茶毛虫性信息素应用研究[J]. 赵丰华, 彭萍, 任红楼, 龚凤萍, 郑杰. 中国茶叶. 2011

[5]. 性信息素对茶园主要鳞翅目害虫控制的研究[D]. 盛忠雷. 西南大学. 2012

[6]. 基于化学生态学构建茶园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J]. 孙晓玲,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09

[7]. 昆虫性信息素与茶树害虫治理[J]. 高旭晖, 杨云秋, 梁丽云. 蚕桑茶叶通讯. 2006

[8]. 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茶毛虫的田间试验[J]. 王永模, 戈峰, 刘向辉, 王利军, 冯峰. 昆虫知识. 2006

[9]. 我国茶毛虫防治研究进展[J]. 毛加梅, 汪云刚, 唐一春, 刘德和, 冉隆珣.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0]. 茶毛虫性引诱剂诱杀效果分析[J]. 戈峰, 王永模, 刘向辉, 冯峰, 王利军. 昆虫知识. 2003

标签:;  ;  ;  ;  

茶毛虫性信息素应用研究与茶园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