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新旧媒体的“婚姻互动”_传统媒体论文

新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联姻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新老论文,媒体论文,事件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新传播技术手段和传统新闻关系感兴趣的人在7月7日针对伦敦公共交通系统的连环爆炸袭击的报道中找到了最好的例证:在爆炸发生时,“逃命”之中的手机一族凭借自己特有“新闻敏感”或“直觉”拍下了他们置身其中的爆炸和撤离现场的照片或录像,并在短短几分钟内把这些现场目击图像传播出去;而诸如路透社、法新社的专业新闻照片的播发则是两个多小时后的事。

但这并不影响全球新闻链的转动。随着手机消息的上网传播,新闻网站、电视台立即采用了这些图像资料——昏暗的地铁通道内人们“逃离”现场、被爆炸撕裂的双层巴士、受伤人员被抢救的动人一刻,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

新闻摄影的第一图像被“手机一族”抢了风头,但传统媒体在文字和音频报道上的迅速反应以及紧接着的专业摄影记者的跟进使伦敦大爆炸的报道更准确、更权威,也更深入。从很大意义上说,伦敦大爆炸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一次成功的“联姻互动”。

手机与博客带来的新闻冲击

在英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超过80%,有照相或录像功能的手机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伦敦爆炸中,此类手机帮助市民进行现场新闻信息采集。

手机图像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7日地铁爆炸后,一名乘客发送出一张图像模糊、曝光不足的照片。几小时内,这张照片就出现在各国的电视屏幕和互联网上。一个转贴该照片的英国网站表示,到事发当天下午6点20分,已有3.63万人次浏览了这张照片。 另一人则贴了当天傍晚伦敦人步行回家的照片,标题是:“今夜伦敦一片混乱。”

一些国际媒体和互联网网站迅速采用了伦敦地铁乘客拍摄的图像。在伦敦四处地点发生爆炸后,通过手机拍摄的上千张图片和一些录像很快在互联网上露面。快的几分钟,慢的几小时,爆炸的消息和图像资料很快被博客网站、图片交流网站、在线新闻网站、新闻电视台等采用。手机拍摄的图像还可成为重要的调查工具。在伦敦爆炸案的调查中,警方从大量手机照片中搜索罪犯线索。

博客扮演新闻发布平台

伦敦爆炸事件后,在包括BBC新闻台、 天空电视台和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上开始转发博客(BLOG)网上人们发表当日见闻和在现场拍到的照片和录像资料。

博客网站已成了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调度平台。全球第一个现场手机照片和目击者叙述在爆炸后十多分钟内就通过博客网广泛流传,它们首先出现在Flickr等图片共享网站和其他几个博客网站。

英国市民亚当·斯泰西是全球提供第一张爆炸现场照片的作者,他不停将这些即时照片发给他的朋友阿尔菲·丹恩。经营博客网站的丹恩迅速发布这些图片。

很快,斯泰西的照片被图片网站picturephoning.com和Wikipedia采用;随后,这些图片又被天空电视台、美联社采用;最后,BBC 和英国《卫报》等媒体也采用了这张照片。

事后,网络业界和传统媒体人士纷纷发表评论。有人重提所谓“草根新闻”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新一代媒体将颠覆传统媒体扮演的角色;还有人认为,博客和手机报道伦敦爆炸案催生了“媒体革命”;一些人表示,博客等基础性网络技术促成了公众的信息发布。

不管人们同意不同意,或愿意不愿意,伦敦爆炸的新闻传播事实表明: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使大众信息传播能力日益增强之时,传统媒体不但应该,而且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大众新闻”资源以“放大”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

附图

英国报纸8日大量报道7日发生在伦敦的连环爆炸。(马建国 摄)

传统媒体的应对举措

利用下属网站迅速跟进

伦敦爆炸发生后,访问BBC、英国天空新闻和《卫报》网站的人骤然增加。

网上统计公司HITWISE统计,8日新闻网站的访问量比之前增加了近50%。BBC网站访问量最高,《卫报》网站在网民的网页印象中最受欢迎,其网站的访问量也创记录。其他传统媒体的下属网站如:天空新闻网站、《太阳报》网站、CNN网站等访问量排名都大幅上升。

以《卫报》网站为例,130万网民访问站点170万次,共浏览了780万页。 其中美国网民使用率最高,有51.8万人;英国随后,有39.2万人;加拿大第三,有5.76万;西班牙第四,有3.56万。这说明传统媒体利用网站能够获取更多的国际影响力。

广泛利用信息源

爆炸当天,路透社和美联社、法新社及许多大媒体的记者都集中在苏格兰的八国峰会上,伦敦报道力量空虚,客观上使“新媒体”在时效上占了上风。但在随后的报道中,通讯社和传统的广播、电视和平面媒体后来居上,采用“拿来主义”和独立报道结合的办法,拓展新闻源。

背景与资料

7月8日英国平面媒体对爆炸案集中报道

《泰晤士报》8日96个版面有25版专门刊载7月7日的大爆炸,头版整版刊登了一个捂着白色面罩的受伤女士被搀扶着送出国王十字街地铁站爆炸现场的图片,头版图片的边条用大号字写着“7/7”,下面列着有关爆炸报道的新闻:四个恐怖炸弹在伦敦公交系统爆炸;被怀疑与“基地组织”有染的袭击恐怕要造成52人死亡;地铁采用新的身体扫描安全系统;全世界一致谴责恐怖袭击的懦夫行径。

《每日镜报》用36个版面中的25个版面刊登了有关伦敦爆炸的新闻。头版整版刊登的照片与《泰晤士报》一样。图片上方的通栏标题是“基地组织把恐怖带到伦敦市中心”。

《独立报》87个版中的35个版用来报道伦敦7日大爆炸。 头版整版照片是一位乘客被人从一片狼籍的双层巴士上搀扶下来的镜头。头版的通栏标题是:“恐怖降临伦敦”。

《金融时报》用了20个版中的5个版面刊登有关爆炸消息和言论。头版约半个版的照片是被炸得一片狼籍的双层巴士,通栏标题是:“伦敦袭击至少造成37人死亡 布莱尔指责伊斯兰恐怖分子。”

《太阳报》《每日邮报》和《每日快报》以及免费报纸《地铁报》都用大量篇幅报道了头天发生在伦敦地铁和巴士上的恐怖袭击。

一些大媒体立即要求公众传送他们的照片、录像和叙述。BBC新闻网站收到了约1000张照片和20段录像,其中很多立即被采用。其互动部门负责人科利夫顿说:“事件发生几分钟内我们就收到了公众传来的图片和书面叙述。其中有一幅公交车的车顶被炸飞的图片在事件发生一小时内就送来了,当天很长时间内这张图片一直被放在我们网站的首页。”

各大报刊专门公布了值班电话和电邮,并欢迎市民对自己在网上发的文字或图片加注“供刊用”的字样,以便采用。

主流媒体采用手机拍摄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和非新闻工作者之间关系发生变化的迹象。移动电话成为抢在电视记者抵达现场之前抓拍新闻的一个重要工具。这种“公开来源新闻”的手法在去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被广泛采用。

准确第一,速度第二

在伦敦大爆炸中,BBC电视新闻负责人罗杰·莫西说,新闻是英国全国回应恐怖主义的关键部分;诚实准确报道发生的一切是BBC所做的内容。

7月7日,共有3000万人收看了BBC的新闻节目,这个数字超过了英国所有其他广播公司的总数。BBC“新闻24小时”节目从爆炸事件开始一直滚动报道,当时所有广播公司都报道地铁爆炸可能是电力高峰引起,但BBC确定汽车爆炸事件后,迅速将“新闻24小时”转向BBC一台,并持续报道直至晚上7点。BBC 观众比平常多出一倍。

BBC报道中遵循的原则是准确第一、速度第二。虽然从新闻的角度说,以最快速度提供信息这一点无须质疑,BBC总希望最先提供经确认的消息。因此,BBC在爆炸最初并没有报道传言,也没在未经确实的情况下,报道伤亡人数,这一点也受到BBC国外用户的好评。

直到7日中午布莱尔在爱丁堡召开记者发布会宣布此次爆炸是“恐怖袭击”时,新闻媒体才开始采用这一说法。

为了保险起见,BBC新闻直到11点34分才开始讨论此次爆炸事件是否为“基地”组织所为。BBC电视新闻总裁罗杰·莫西表示报道的谨慎意在“给人们一种尺度感”,“这诚然是一次可怕的事件,但它与‘9·11’不同,当时所有美国人都感觉置身威胁之下。我们必须公正地报道发生的事情,而事实是,伦敦大部分地区运转正常。”

7日下午3点,英国媒体才开始报道确认遇难人数,有记者抱怨政府对爆炸细节和调查进展公布太慢,但各大媒体均表示政府没有要求他们隐瞒信息。

发挥长项:深度与规模

BBC在7日的晚间节目中,特意请“新闻夜晚”栏目组对当日事件进行相关背景分析,其中包括对英国内政部长和“9·11 事件”爆发时任纽约市市长的朱利亚尼的专访,另外还有专家记者对恐怖威胁本质的分析。

新华社伦敦分社在7日就播发了55条中英文稿件和30多条音频新闻,从快讯、 简讯、详讯到特写、现场目击、特写等各种形式都有,在爆炸发生后大约2 个小时就第一时间播发了“伦敦大爆炸中没有中国人伤亡”的中文消息,报道了中国受众关心的新闻话题。

平面媒体方面,英国主流报纸都在第二天对头天发生在伦敦的恐怖袭击进行补偿性的“狂轰滥炸”。

在伦敦7月7日的爆炸报道中,如果说通讯社和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在新闻摄影上没能(事实上也基本不可能)快过“巧”遇恐怖袭击的“市民记者”的话,第二天出版的报刊则充分彰显了传统媒体的强大优势——报纸通过巧妙的版式设计,用新闻图片和通栏标题等“制造”了强大的视觉冲击,而多版面详尽的深度报道则满足了读者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知晓”欲望和需求。

人们可以坐在电脑前通过键盘、摄像头、话筒与朋友交流大爆炸的信息和感受,但传统媒体专业、便捷的报道则是新媒体不能替代的,它们仍然是人们获取突发新闻的主要渠道,当然,正如本文开始讲的那样,传统媒体已经很难与新媒体完全割裂开来。

标签:;  ;  ;  ;  

突发事件中新旧媒体的“婚姻互动”_传统媒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