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护理干预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论文_文林兰,曹美嫦,彭丽华,成思,易婷

文林兰 曹美嫦 彭丽华 成 思 易 婷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423000

摘要:目的:评价在老年睡眠障碍患者中实施非药物护理干预改善睡眠的效果。方法:将 120 例连续收治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除采取常规护理外,对干预组患者采取针对睡眠障碍的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包括锻炼、身心干预、操作及躯体疗法、物理治疗等。比较入院时和第4周时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觉醒次数情况,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共有 60%(72/ 120)的患者 PSQI 总分大于 7 分。非药物护理干预组入睡时间减少,睡眠时间延长,觉醒次数减少,PSQI 分量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老年睡眠障碍患者非常普遍。采取针对性的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

关键词:睡眠障碍;非药物护理干预;疗效

睡眠障碍是老年患者的常见主诉,超过半数的老年患者存在睡眠障碍,主要是入睡困难和难以维持睡眠,影响疾病的预后和增加死亡[1]。影响睡眠的因素包括疾病本身、心理因素、环境噪音、光线、疼痛等。尽管可以通过药物手段来促进睡眠,但是,纠正影响因素的非药物护理干预也可改善睡眠。根据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综合的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来改善睡眠习惯和睡眠质量,可能利于患者的康复。本研究旨在评价在老年睡眠障碍患者中实施非药物护理干预改善睡眠的可行性,主要观察其在促进入睡、睡眠保持、睡眠质量 和是否减少催眠药物使用等方面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 7-12 月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有睡眠障碍的老年患者, 入选标准:年龄大于 60 岁;排除标准:存在意识障碍;伴有明显的疼痛和焦虑;存在明显认知障碍或痴呆;长期从事夜间工作者。

1.2 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 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未实施干预睡眠障碍的护理措施,只遵医嘱执行各项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对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估,找出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非药物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2.1 建立规则的作息时间规律,即使是在周末或在休假,患者也必须严格遵守这一作息时间表。

1.2.2睡眠卫生教育 讲解睡眠的基本生理知识,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行为,包括保持规律的睡眠和觉醒时间,病情许可时不要过多地躺在床上,避免白天小睡;进食、活动等要规律以保持生物钟稳定;不要在床上阅读、书写、看电视等。

1.2.3 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将患者尽量安排在病员少的房间,和重症患者分开。病房保持适宜的亮度及温湿度,减少环境噪音。尽量避免在患者睡眠时实施影响睡眠的治疗及护理操作。

1.2.4 心理护理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和尊重患者,细心观察,勤于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

1.2.5 睡眠行为疗法 嘱患者睡前不宜进食过多,忌饮浓茶、咖啡。指导患者做 腹式呼吸、指引性想象、冥想等

1.2.6 锻炼:指导患者在行动方便的情况下每天坚持锻炼1-2个小时。

1.2.7操作及躯体疗法:按摩、针灸、等。

1.2.8物理治疗 经颅电刺激。

1.3 效果评估和资料收集记录每天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觉醒次数和使用催眠药物情况。分别在入院当天和病程4 周时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 定,以 PSQI > 7 分作为睡眠质量差的参考值。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 SPSS 15.0 进行统计分析,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资料以中位数(范围)表示,采用成组设计的 Wilcoxon 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入选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 120例,其中男 52 例(43.3%),平均年龄(69.2 ± 5.7)岁。对照组 60例,干预组 60 例,两组间基线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x±s

3 讨论

讨论 老年人的睡眠模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出现睡眠时相提前、多相性睡眠模式[ 2],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各种疾病产生可同时影响睡眠,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或药物本身产生的副反应也可引起睡眠障碍,老年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过分关注,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心,脱离社会岗位的失落以及环境、经济、家庭、人际关系的压力都增加其心理负担;周围环境的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睡眠障碍[ 3]。结果显示,通过以上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容易入睡,改善睡眠质量和增加睡眠时间。说明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睡眠,收到好的效果。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治疗睡眠障碍的有效方法。CBT 包括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认知部分主要是纠正患者对睡眠的概念和认识的偏颇,行为治疗包括放松疗法、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等。CBT 可有效改善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觉醒时间和睡眠质量,50% ~ 75%的患者获得显著改善,系统综述也显示 CBT 可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睡眠,减少慢性眠患者催眠药物的应用[4]。本文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及相关睡眠的健康教育,PSQI 有一定下降,观察组通过心理护理睡眠知识宣教、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等一系列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入院一周、四周 PSQI 较对照组下降明显,睡眠质量得以提高,因此非药物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老年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Israel S. Sleep and its disorders in aging populations [J]. Sleep Med,2009,10(Suppl 1):S7-11.

[2]吴萍,文燕,安丽萍,等. 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 调查及护理干预[ J] .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

[3]胡松英. 老年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 齐 鲁护理杂志,2008,14(l7):72 -73

[4]Morin C M,Bootzin R R,Buysse D J,et 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treatmentofinsomnia:update of the recent evidence(1998-2004)[J]. Sleep,2006,29(11):1398-1414.

论文作者:文林兰,曹美嫦,彭丽华,成思,易婷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7

标签:;  ;  ;  ;  ;  ;  ;  ;  

非药物护理干预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论文_文林兰,曹美嫦,彭丽华,成思,易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