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一开始就是全球观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是与世界经济的历史发展分不开的;邓小平理论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直接参与全球经济分工的新形势下,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 挑战,经济全球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外部环境和制定经济发展 战略的基点,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条件的变化相适应,做到在实践中坚持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全球观的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全球观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把社会 主义事业限制在一国范围之内,而是指出了它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世界市场的形成 和发展是世界经济的历史起点,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起点,正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 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 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 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是在资本主义 形成世界市场体系的历史条件下得出社会主义历史前途结论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正 是资本的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社会主义事业 本来就是在一个开放世界中发展的事业。科学社会主义本来就具有其全球性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国际条件是不可分割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是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上的突破,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中争夺 的结果。列宁主义的特点是把国际条件和一国内的社会主义革命相联系,证明了在世界 资本主义环境下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可能性。他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正是从这一研究中 得出的。中国革命与十月革命不同,但同样是世界范围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 分。
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上,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列宁曾设想过利用资本主义发展 社会主义的方法,但是没来得及很好地实践,列宁就过早的去逝了。如果不是历史的原 因,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也不会走封闭型的发展道路。20世纪70年代起的中国,逐步走出 了一条开放型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指出了社会主义应当和如何通过对外开放、 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环境下发展起来。邓小平理论证明 ,外部发达资本主义的环境不仅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而且还会因社会主义国家正 确的战略而使社会主义的发展获得更大的空间和更快的速度,以实现发展的跨越。
二、邓小平理论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主要内容是 从全世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显现中揭示世界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探索社 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列宁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和世界经济完全形成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在从国际资本进行市场重新分割的战争冲突中揭示一国社会主义革命的 现实性。邓小平理论则是资本跨国化和世界走向全球化经济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经 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对外经济关系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方面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揭示资本主义在国际范围内发展的新特点,探索如何利用外部 资本主义来发展本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的大量论述集中在是否应当和如 何积极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各种有利因素,并指出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 早在80年代初论述我们对外开放必要性时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 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会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是根据这一国际背景而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一论断事实上 就是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刻揭示和科学预见。因此,邓小平理论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这 一世界历史新阶段上一国如何搞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态,把经济全球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 事业继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外部环境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点,并且十分重视由经济 全球化带来的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广泛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国际局势 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 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 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这些论述全面阐明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战略意义。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从“文革”惨痛的教训出发;从建 国30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出发;从中国最大的国情出发。80年代中期,中国领导 人曾多次与外国领导人在谈论中国的改革时阐述这些观点,从“文革”灾难性浩劫出发 ,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必须改革的最直接和最直观的认识。60年代中期的 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理想,但是,由于“文革”的干扰,特别是 极左路线的防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实践始终被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所打断,十一届三 中全会重新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为此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水平,“也就必 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 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3]从建国30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出发,这 是因为在对十年“文革”的深入分析中,接触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根本性的问题, 这样使得我们对改革的认识不仅仅局限在“文革”的十年,而是扩展到建国以来的30年 ,邓小平说:“从建国到一九七八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 ”,“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工资只有 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4]因此, 我们必须改革。从中国的最大国情出发,是中国改革的最根本的基础和出发点。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启动的改革本身,在一段时间内主要面对过去和国内的压力,因为改革本身 涉及怎么改的问题,当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5],即当时 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巨大成功后,改革从农村转到城市,然后工业、商业 、教育、科技等等各行各业都在内。这一阶段的改革,从外部压力来看,主要从一些表 面直观的现象出发,如我们落后了,我们还比较贫穷,所以需要改革,需要激活我们对 四个现代化的记忆和追求,但是理论和制度的创新还不是到外部世界给我们的压力中去 寻找;改革的具体理论和制度创新内容,主要是到我们自己长期以来的实践中去寻找, 采用了许多我们过去在理论和制度实践中曾经使用过,并且行之有效,但是被称之为“ 资本主义”的东西,所以,这一阶段改革的内容和方法主要是从自身历史经验教训中寻 找。
经过10多年改革,中国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理论与制度创新的新阶段。从中国的开放来 看,早期的开放初衷主要是为了打破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但是开放的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越来越多地接触,使中国 对世界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制度的现实有了更多的了解,感受到了长期以来与这个世界因
为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巨大的信息环境和条件的差距,因此,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进行理 论和制度的创新。从中国的渐进改革推进来看,早期的改革从农业改革、企业改革、中 央和地方政府关系的改革以及市场的培育,这一系列渐进的举措积累而成中国制度性的 根本变化,看起来它的表面是渐进的,但是实质上却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市场体制却超出了中国原有的一切理论和制度记忆。在经 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既坚持对外开放,又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进 行新的理论和制度的建构。特别值得一提的正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由于其理论和制度的创新能力的窒息,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前彻底衰败了。中国实行 市场经济的背后,是一种全新的革新机制,这种机制在中国任何过去的制度记忆和体验 中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建立这种机制的压力和经验几乎全部来自于外部世界。在具体实 践中,为了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国几乎每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制度安排都参照了国际惯例 和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全球化构成了中国改革理论 建构和制度选择创新内容中关键的部分。
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从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 看,经济全球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的基本外部环境;这一进程的推进,将进 一步提高我国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度;经济全球化是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点。
(一)经济全球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
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和推动的,是由大跨 国公司所主导的,而这些大跨国公司基本上都为发达国家所有。经济全球化在内容上表 现为资本的全球化,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规则的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 的新发展,跨国的生产要素组合和市场的扩大为资本利润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 条件。新经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投资和市场 扩展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从深化了的国际分工中获得了廉价工业品供给的巨大利益。经 济全球化的直接利益大部分为国际大跨国公司所获得,也就是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获 得。全球化使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持续迅速发展,这对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严峻挑战,社 会主义经济只有融入全球经济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正象邓小平同志所讲:“孤立起来 ,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 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没有对外开放政策这一着,翻两番困难,翻两番之后再前进 更困难”。[6]所以,经济全球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外部环境。
(二)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度
对外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 。在中国经济快速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必须加快,结构性失业 的矛盾将十分尖锐,收入不稳定性问题将十分突出。跨国公司的投资既提供了资本与就 业机会,也加剧了贫富差别的程度。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由于需要对开放的激励而更 向效率方向倾斜,开放度越是提高,外资企业与涉外经济部门的收入相对越高,沿海地 区的发展将相对越快,东西部差距缩小的任务将更加艰巨。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更带 来了巨大的风险。
(三)经济全球化是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点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决定全球经济的发展格局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方向上具有 决定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封闭型的发展战略不现实,而且使开放型的发展战略 减小其选择空间。对外经贸战略的各种政策激励措施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化规则的制约 。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只能因产业而异,因发展阶段而异,而全球化却要求其迅速地开放 市场。这就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如果继续根据自己的渐进式 战略逐步开放市场,那么就不能被接受参与全球化进程;如果完全根据全球化的需要改 变自己的发展战略,那么相当一批产业将面临生存危机。即使从长远看会深化国际分工 ,也难以应付急剧形成的企业破产与失业的巨大压力。因此,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寻 找自己的发展战略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共赢的最佳结合点。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