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王银姣

情境创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王银姣

王银姣 四川资阳市雁江区东峰镇初级中学 四川 资阳 641315

【摘要】基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情感属性,在教学中使用情境法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应用情境的时候,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以及培养的目标来设计和应用情境,在明确的目标下,情境的创设应该灵活掌握,不必拘泥于成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创设;路径探析;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2-161-01

一、情境的创设渠道

情境创设的渠道或方式有很多,应是根据文章内容、教学需求、学生学情等来灵活创设,而不必拘泥于他人的成法。

(一)用视觉媒介创设

通过视频、图片、实物等将具象的事物展示给学生看(特别是学生不熟悉、缺少经验支撑的情景、事物),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意象将文字转化为物象。比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们可能仅从文字上不太容易形成意象,在把握百草园的童趣之乐上,就会有所欠缺。好在现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已经是个景点和文物保护单位,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找到实景照片和视频,然后再找到一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等小动物的资料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把握文章所描述的景物。

(二)利用音乐创情境

音乐的引情作用一点儿不弱于视觉,音乐旋律所特有的情感渲染效用是图片所不能替代的。而且,由音乐情境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情因音乐而起,但境是由学生通过想象来构建,这种情境加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具有独立属性。从这个角度说,音乐情境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调动更有魅力和感染力。比如在学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时,我就没有使用视觉情境,因为以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来说,雨景并不陌生。我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些雨声的音频,经过剪辑之后,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听着不同的雨声(有淅淅索索的,有急如爆豆的……),伴随着文章中的文字自己去构建雨景。再比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选择了一首幽怨的古琴曲《秋风辞》,把学生的情感带入苍古、优雅的境界当中。至于意象,则任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三)通过表演来创设

除了借用工具来构建情境,还可用“人”来构建情境。比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辅以激情的语言、语调或加上相应的肢体动作。教师在讲学时,像个说书演员一样,把文章讲得有声有色。再如,组织学生(和教师一起),大家把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情节演出来,以小情景剧的形式构建情境。这类情境创设方法,比较适合人物类、情节类的文章。比如《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几篇文章,都是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创设情境的。如在学《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我来扮演“刘姥姥”,请几位同学来扮演“贾母、凤姐、王夫人……”等人物,大家配合,把刘姥姥的村俗、仰视和贾府一众的富贵、俯视“演”出来,创设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情境。

(四)以经验体验为境

这种情境创设法,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情感、思想,而不太注重境象是否存在。比如讲故事、交代背景,或是引导学生交流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主要目的是把学生的情感引到文章的主题、思想、情感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考虑到文章已经把“父亲”买橘子的过程写得非常细了,学生通过文字完全可以自建情境。所以,我把主要目标放在引导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上。于是,先给学生讲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往事——父子之间复杂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等,让学生理解作者这篇文章所表述的情感,其实有一种转化和自责;此外,我还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表述自己与父母之间曾经印象深刻的生活细节,把他们对自己父母的亲情调动出来,从而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

二、情境应用的作用

情境效用的发挥,既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渠道,更需要有明确的目的,需要用情境来做什幺,首先是要有指向的。是要激发兴趣,还是要培养素养,是为了帮助理解,还是要拓展知识面……不同目的下,情境应用的内容、形态是不同的

(一) 调动积极学习情感

情境因为直观、生动,在有意的设计之下,可以起到调动学习情感的目的。在这个方面,通常可以采用几种方法。如幽默、趣味法,设疑法,剧透法等等。比如在教《卖油翁》前,我请部分学生到台前来做两个小游戏比赛。一组同学进行飞镖比赛,看谁投掷得准;另一组同学拿着勺子向油瓶里灌油,看谁不浪费油。这两个小游戏一下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同时也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情境。“这些,都是需要技术的”。后面,学生再去学习文章,其思维会非常集中于文章,而且领悟效率也比较高。

(二)引导学生与文共情

情境法最核心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的情感和所学内容进行联通,从而帮助他们领悟文本思想内涵,引导其思想品质的发展。比如,在学习《驿路梨花》的时候,我创设情境的思路也同样是跳出了故事情节,而是围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爱的接力”这个思想主题来组织,重在把学生的思想引到“无私的爱”上。我从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中截取了一组镜头,播放给学生们看。再加上自己的语言引导,让学生们感受到,十年树木,种树者明明知道可能享受不到自己亲手种下的绿荫,但仍然前仆后继去坚持做一件事,用几十年的时间,把一片荒地变成了良田,这就是“驿路梨花”精神。

(三)帮助学生理解文境

情境教学的另一个核心作用,就是构境。比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大雪之后的壮美景色。如果学生不是生活在那个特定的山区环境中,是很难想象得到,特别是很难体悟得到那种大气磅礴。因为,即便是北方,雪景也并不相同,比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像日本看护妇”(《济南的冬天》)。我从网上特意找到了一些太行山、黄河两岸雪景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将那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景色直接呈现给学生,从而使他们更精确地领悟诗词意境。

三、结语

有效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本含义,理解作者借助描写对象所抒发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为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与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目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玲.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J].甘肃教育,2019(18):120.

[2]杨军年.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8(08):63.

[3]赵贞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优化途径[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69.

论文作者:王银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5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情境创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王银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