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四川省江油市农村经济社会状况调查_农民论文

加快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四川省江油市农村经济社会状况调查_农民论文

加快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四川省江油市农村经济社会情况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油市论文,农村论文,经济社会论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基本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6月16-30日,农业部刘江部长率领机关和部属研究单位、院校的同志一行15人,赴四川省江油市(县级市)对农村经济社会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提出了中部地区实现小康的基本思路,形成了题为《加快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的主报告和若干个分报告,内容涉及经济、财政、社会文化、基层组织建设等各个方面。现将主报告刊登如下。

1994年6月16-30日,我们调查组在刘江部长率领下,赴四川省江油市(县级市),深入到24个乡(镇)、39个村,与基层干部和农户进行了广泛的座谈讨论。这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解剖一个县,总结研究中部地区在国家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和近两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的背景下,如何深化改革,全面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小康目标和保持社会长期稳定。

江油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幅员面积2719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人口83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耕地4.43万公顷;地形比例大体是“五丘四山一分坝”,相应地在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上,山区以粮食和果、药、茶等多种经营为主,平坝以粮油和饲养生猪、家禽等为主,丘陵地区介乎二者之间,因此,具有典型的中部农区的特征。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农民收入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实现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实现小康,关键在中部。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应更多地关注中部地区,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投入应更多地向中部地区倾斜。这是此行江油调查得到的启示和基本看法。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江油市的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1978-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57%;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6.49%;粮食总产量平均每年增长2.04%,油料总产量平均每年增长9.66%,生猪出栏平均每年增长8.82%。以上几项主要经济指标除粮食总产量以外,其余年平均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经济结构逐步趋向合理,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由原来的“二八开”转变为“三七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7.7%提高到32.2%;乡镇企业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0%以上。1993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不变价)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1%;辖区内工农业总产值55.7亿元,增长28.1%,其中市及市以下工农业总产值33.2亿元(市以上直属工业产值22.5亿元),增长51.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4亿元,增长17.2%,财政收入4.31亿元,其中市以上(不含市属)企业上交的税收占84.0%。全市人均占有粮食460公斤,户均出栏生猪3头,农村人均纯收入861元。

199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正在得到落实,粮棉油收购价格的提高,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市已有2/3的村社完成了延长耕地承包期的工作;县、乡干部对奔小康的目标明确,热情较高,小康示范镇、村、户系列活动和小城镇建设的试点取得进展;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得力;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大多数乡村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运转正常,治安状况较好,农村社会稳定。1994年夏粮总产量与去年持平,油菜籽总产量比上年增长17%,1-5月生猪出栏比上年同期增长7.6%,乡镇企业继续快速发展,农民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0-25元。

近几年来,江油市委、市政府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稳粮增收调结构,加快奔小康的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一)发展农村经济

1.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全市共有耕地4.6万公顷,复种面积(两熟)8.5万公顷,其中常年粮食面积6.2-6.3万公顷,年产粮食稳定在3.9亿公斤左右,农村人均占有粮食620公斤,每年为社会提供商品粮1.25亿公斤,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山区以发展名贵中药材、经济林木为主,丘陵以水果、蚕桑、水产养殖业为主,平坝以蔬菜、畜产品为主。

2.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重点开发六项优质农产品,形成商品基地,并逐步向种养业、加工、销售一条龙发展,目前已形成茧丝绸、附子、茶叶三个“一条龙”。

优质米。全市优质杂交稻面积已占水稻面积的95%以上,以20个乡镇为重点产区,保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优质蔬菜。按土质条件和市场情况成片规划了蔬菜基地,年产蔬菜15万吨,不仅满足了本市需要,而且远销北京、兰州、乌鲁木齐等地。

优质水果。引进新品种对原有的枇杷、水密桃等老基地进行了改造,并选择丘陵地区的10多个乡镇开辟优质水果基地。

优质茶。全市现有茶园1000公顷,年产茶6000多吨,已初步形成育苗、采摘、精加工、销售系列化,每年都开发1-2个新品种,其中3个产品被评为省优,新近开发的杜仲保健茶全部销往日本。

优质食用菌。全市已有平菇、香菇、金针菇、木耳、竹(原字草的上边加孙)等10多个品种形成了生产规模。三合镇的食用菌协会已被授予“全国星火科技推广先进单位”的称号。

优质中药材。江油素有“附子之乡”之称,常年种植附子的面积达334公顷,可产鲜附子300万公斤,目前已由传统的药物产品开发成卫生保健用的系列产品。以雁门山区为主,建立了杜仲、黄柏、天麻等名贵中药材基地,全市现有杜仲树1000万株、年产鲜活皮140万余公斤。

此外,该市已确定15个重点乡镇,发展桑蚕茧,实施三年达到5万担产量的“蚕茧工程”,并已稳步形成缫丝、织绸一条龙生产。沿涪江两岸成片建立了千亩水产品养殖基地。

在开发优质农产品过程中,重视发展出口创汇产品,建立了附子、樱花、芦笋等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已形成一定规模,年创汇20多万美元。

3.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该市每年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超过1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600万元。每年投入100万元进行塘堰整治及现有水利设施维护、渠系配套建设。目前正在实施的大型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有:武都引水工程配套建设,三期引水灌溉13.3万公顷;长江防护林工程,绿化面积2.7万公顷,实际每年完成0.34万公顷,预计1996年基本达到绿化县标准;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已完成治理任务334公顷;川中农业综合开发,每年改造中低产田0.2万公顷,累计已改造0.8万公顷。

4.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首先,办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全市现有农民技术学校46所,各乡镇都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该市曾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其次,加强农业科研工作。市农科所和种子公司在新品种培育、水稻制种上都取得了较大成绩,有些品种已在全省推广。第三,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做好农业先进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即市里负责1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各乡镇抓1000亩示范区,每个村搞100亩示范片,每个组有10个科技示范户。

5.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战略任务,积极推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江油市把乡镇企业作为本市经济的主体和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始终扭住不放,坚持“多轮驱动”,充分调动乡村集体和农户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目前已形成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相对集中,逐步形成以中坝为中心、沿宝成铁路、锦江公路的“一点两线”重点发展地区,这些地区16个乡镇的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市的80%以上。二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骨干行业,如水泥、钢材、食品等。三是规模逐渐扩大。1993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20家,1994年可望超过50家。四是项目起点逐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五是依托国有大中型“三线”企业、科技院所,发挥其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乡镇联办、兴办企业,改造老企业,开发新产品。这类联营企业已达124家。六是多渠道筹措资金,采用股份合作等形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1993年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共投入资金1.8亿元。1994年1-5月全市实现乡镇企业产值1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以上。

(二)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农村改革

1.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1994年初,市委、市政府组织工作组,在太平镇对稳定土地承包关系30年不变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进行了试点,春耕前,已有1/3的村完成了此项工作,其余的将在1994年秋后实施,从10月1日起计算新一轮30年承包期。

2.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该市认真执行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规定,不准随意增加项目或提高限额标准。1993年全市农民人均负担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3.45%。同时对各乡镇农民负担情况进行了逐项清理,对不合理负担坚决予以纠正。为稳定农民负担,市委、市政府决定,从1994年起,对农民负担实行“一定三年”不变。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农民负担以1993年的总额为基数,一定三年不变,经济条件较差、集体收入较少的乡镇,以1993年实际负担总额为基数,分别确定了3%-5%的增长幅度。

3.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市已经形成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技、农经、农机、水利、供销、合作基金会等服务网络,较好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技术服务。

4.坚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明确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纳入工作目标管理,兑现奖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5.实行乡镇财政基数包干超级分成,调动了乡镇政府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增强了乡镇的经济实力。

6.在乡镇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普遍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造。1993年以来已有73家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7.对市政府职能部门和各乡镇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工作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分解细化,与市政府签订责任书,年终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三)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多年来,江油市重视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一是每年年底对全市农村党支部进行考核和分类排队,对软弱焕散的支部采取整改措施,对症下药,进行整顿。二是选配好村支部书记,坚持把办事公正、热心为群众办事、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拨上来,对一时缺乏人选的,由乡镇派干部下村兼任,目前全市从乡镇下派干部任村支部书记的有60多人。三是切实解决村干部的报酬待遇和后顾之忧。从1994年起,由市和乡镇财政出钱,对村支书、村主任和村文书三名主要干部,每人每年补贴120元;对担任过上述职务的干部,根据任职期限的长短,酌情发给养老金。养老基金纳入市和乡镇财政的预算。四是从1989年起,在全市农村党员中开展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头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三带”活动。目前已有85%的农村党员参加了这一活动。五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村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六是树立奔小康示范单位,全市选择了12个乡镇、20个村作为示范镇、示范村,制定了具体规划并付诸实施。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江油市的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应当看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调查中,江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反映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1994年1-5月化肥的销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5%-20%;政策不够稳定,该市从1992年起放开了粮食价格和经营,1994年又恢复了粮油合同定购(包括过去多年免除定购任务的山区);国家扶持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贷款没有落实到位;原有的许多小Ⅰ型、小Ⅱ型水库年久失修,严重老化,直接影响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除了以上这些近期问题外,我们感到,江油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矛盾有:(1)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1993年该市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比全国平均高出316.5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比全国平均低60.9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1(全国为2.54:1)。这表明东、中部经济发展的差距,集中体现为区域间农村的差距。(2)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协调。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分别比全国低0.6和12.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高于全国13.1个百分点;在就业结构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例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分别低于全国0.7和4.8个百分点。这一事实表明,过多的农村劳动力束缚在人均仅1亩的耕地上,农民的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很窄,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下降3.57%;工业结构偏重,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小城镇建设滞后,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3)农村党员和村支部书记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全市35岁以下的党员仅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1.9%,小学以下文化的占75%;35岁以下的支部书记仅占村支部书记总数的12%,小学以下文化的占33%。这种状况与广大农民希望带领他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脱贫致富的迫切要求极不适应。

二、中部地区奔小康的战略意义及其制约因素

中部地区的人口、耕地分别占全国的45.0%和50.4%,承担着国家57.0%的粮食收购任务。中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如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东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199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现价)超过1100元的已有8个,至本世纪末实现和超过小康水平(按1990年不变价农村人均纯收入1200元),不会有多大问题。西部地区是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国家已经并将继续采取扶持该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使绝大多数农民尽快解决温饱,并逐步向小康迈进。因此,从全局看,只有中部地区达到小康平均水平,全国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应当看到,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是经济实力方面。在全国农村经济总量中,占2/3以上人口和地域面积的中西部地区仅占1/3。二是在经济结构方面。中部地区的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0.0%,比东部地区高10个百分点;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52.8%,比东部地区低20个百分点。三是在农民收入方面。中部地区199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除黑龙江省达到1028.4元以外,其余均在900元以下。从1980年至1992年,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年增长速度比东部地区低4.6个百分点,相应地,中、东部地区之间农村人均纯收入差距由37元扩大到307.2元。

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是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是历史形成的。其中除自然因素制约外,与政府对不同地区间的投资选择、工业布局等直接相关。对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应作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其一,这种差异的存在与扩大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经济起飞和高速增长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据对世界上32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在人均GNP4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年增长率一般在5%以下;人均GNP400-1500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可达8%-15%,像亚洲“四小龙”都经历过这一时期;人均GNP1500美元以上的较高收入或高收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在3%以下,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省、市已进入了经济起飞和高速增长阶段。因此,近期内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是自然扩大的趋势。

其二,充分估计这种差距的消极作用。东中西部地区经济上的差距如果任其扩大,势必影响国家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社会长治久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且中西部地区又大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如果放任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愈来愈悬殊,势必影响民族团结,危及边疆安定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从经济意义上讲,中西部地区长期贫穷落后必将在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容量扩大和建设资金积累等方面反作用于国民经济全局。8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消费品市场疲软特别是家电类产品积压,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特别是城里人不要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人不买,形成了消费断层,城里人不要是因为该买的都买了,更新尚不到时候;农村人不买不是因为消费升级,而是因为收入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

其三,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决策以及政策导向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距,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又必须从现在做起,加大投资、政策上向中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国家的宏观决策既要考虑效率又要考虑公平,既要考虑近期效益更要考虑长期效益。

应当肯定,像江油这样的中部地区奔小康,一是有优势,如矿产储量比较丰富,山林及光热水资源比较充足,粮油猪等大宗农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力,是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之一;二是有基础,经过1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毕竟有了一定的建设积累和经济能量。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增加,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以及国家将对中西部采取更多的支持政策等,也为中部地区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中部地区只要能把握住机遇,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奔小康是有潜力、有希望的。但是,也要看到,中部地区奔小康的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农村与城市之间、中部与东部之间业已存在的差距有可能继续拉大。具体分析,影响中部地区奔小康的制约因素除自然、生产条件较差,剩余劳动力多,交通不便,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比较淡薄等以外,还有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

(一)大宗农产品的定购任务重 中部地区是我国商品性大宗农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承担国家的计划任务较重,而且短期内这一任务也难以减轻,因此,使本来有限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空间更加狭小。江油市按农村人口平均占有粮食596公斤,本不算少,但由于粮食定购任务占100公斤,“三留粮”(口粮、种子、饲料)至少需300公斤,农户人均安全储粮还需160公斤,全市粮食生产与消费仍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使得农民靠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收入的机会减少。

(二)小规模经营农户缺乏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 “粮猪模式”是江油地区农户的典型生产结构,构成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这种结构具有收入上的互补性和经营上的稳定性,加上一家一户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因而,农户对这种结构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过去靠“粮猪模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今后,相当一部分地区发展农村经济仍要以此为基础。但正如四川同志所说,“粮猪可以安天下,但不能富天下”,而要打破这种单一的生产结构,农民又缺乏自我调整的动力。

(三)农户与市场之间形成中间组织“断层” 据调查,多数村社对农户只提供统一浇水、供种和育秧等产中方面的服务。农民也基本上没有自己组织起来的联户或专业性的合作购销组织。供销社只管农资供应,不负责农产品的营销。全市53个市场都是地产地销的初级农副产品集贸市场,没有专业市场和批发。1994年生姜市场价由上年的每公斤2.4元暴跌到0.1-0.2元。农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流通中间组织,市场体系不发育。

(四)自我积累能力很低 从财政资金看,尽管江油市财政收入较多,但上解任务也不轻,而且对国家在本市的一些重要建设项目需要大笔配套资金,如江油境内110公里宝成复线的建设,市里就要拿出资金上亿元;乡镇一级多数是“吃饭财政”或“补贴财政”。从农村集体资金看,全市还有1/3的“空白村”,其余大多数村集体年纯收入只有几百元至几千元。从农户资金看,1993年农民人均储蓄存款仅117.24元,手持现金84.74元。据对农民储蓄意向的调查了解,农民储蓄的目的主要还不是为了扩大生产,而是为了盖房、娶媳妇或孩子上学。从信贷资金看,1993年贷差为3.78亿元,扣除存款准备金、备付金等法定缴存款,实际资金缺口达7.76亿元。即使个别乡镇农行、信用社有些资金,但由于本地区农业和乡镇企业的使用效益不高,或者无力担保,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外流,由此形成“缺钱-低效-更缺钱”的恶性循环。

总起来看,我们感到中部地区奔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按本世纪末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的目标计算,江油市今后七年平均每年需递增6.8%,而1989-1993年,农民实际纯收入年增长率仅为0.46%。如果这种格局不加以改变,不仅中部地区,进而全国奔小康的目标会落空,而且,由于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加快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目前,江油市的各级干部和群众正在努力探索一条有别于东部地区的发展路子,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今后为了加快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逐步缩小或起码不再扩大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为此,我们建议国家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明确把中部地区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在政策上放得宽一些,资金、物资等硬件方面增加中部地区倾斜的力度。

同时,从根本上说,中部地区加快奔小康步伐,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健全自我发展的机制,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与能力。通过这次调查,我们的主要看法和建议是:

(一)进一步明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实行分类指导 四川同志提出的“稳粮增收调结构”的发展路子是符合实际的。今后,在稳定发展粮油和生猪生产的基础上,丘陵山区要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林、果、药、茶、蚕桑等多种经营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有条件的平坝地区和城镇郊区要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扩大同国有大中型企业包括“三线”企业的协作配套。无论是丘陵山区还是平坝地区,都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扩大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在乡镇企业相对集中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小城镇,充分发挥其在资金、技术、信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改革产权制度,调动农民投资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要建立起一种机制,能够把农民手中的闲置资金转变为资产,以增强农村经济自我积累能力。在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各类混合经济;对一些长期没有开发的“四荒”资源可以拍卖使用权,或试行股份合作开发;把农村合作基金会在管好用活农村内部资金、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纳入规范化的轨道运作。对一些长期经营不善、效益差的县属工商企业实行租赁、拍卖。

(三)搞活流通,加强市场建设 改革供销社合作社体制,彻底改变其单纯以营利为目的,只供应某些农业生产资料而不愿为农民经销低利农产品的状况;重点发挥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协会、个体贩运等民间购销组织的作用;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分开的步伐,以切实兑现国家保护农业、保护粮棉油生产的政策;通过建设商品生产基地和采用“公司加农户”、“分户经营集体统一提供服务”等多种形式,发展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益;在继续发展集贸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发育专业市场和各类批发市场,努力实现办一个市场,带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和党员的素质 要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奔小康这个中心,根据农村基层的特点,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委会、合作经济组织、共青团、妇联等基层组织配套建设。其中,选好支部书记是关键。支部书记一定要由思想作风正、有开拓创业精神,年纪轻,有知识能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的优秀党员担任,实践证明,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具有凝聚力,手里必须要有“一把米”,办一些像样的企业。对村干部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凡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村组干部的报酬应从集体经济收入中开支,对那些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的地区,地方财政应给予适当补贴。开展村组干部养老保险试点。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科技致富的本领。

(五)转变观念,扩大开放 中部地区要充分利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机会,发挥自身在资源丰富、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等方面的优势,扩大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横向联合,力求使经济发展的起点和质量更高一些,速度更快一些,效益更好一些。

标签:;  ;  ;  ;  ;  ;  ;  ;  ;  ;  ;  

加快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四川省江油市农村经济社会状况调查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